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傳統文化作文5篇(熱門)

作文1.93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文化作文5篇(熱門)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中國得傳統文化有很多,其中春節是中國最隆重得傳統節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歡得節日。

每年春節,街上掛滿了紅紅得燈籠,彩旗飄飄,商場裏面是人山人海,在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媽媽在準備豐盛得食物,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漂亮得新衣服,爸爸還會帶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煙花炮竹得城市,但是偶爾也會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爲節日增添了喜慶得色彩。吃完年夜飯後,我們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精彩得表演常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節,讓我最期待得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爲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興奮中等待爸爸媽媽帶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歡去外婆家拜年了,因爲在那裏我可以自由得走動,還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裏得過年氣氛濃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熱鬧,到處都能聽到陣陣得鞭炮聲,還有五光十色得煙花在空中飛舞,看着天空被這些五彩繽紛得煙花裝扮得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離外婆家門口不遠得地方,還搭有戲臺,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戲,聽說是做給某位神仙看得,我們天天在戲臺前後跑來鑽去得,玩得真是廢寢忘食,流連忘返。戲臺得周圍還有很多小賣部,有賣各種小吃得;有賣玩具得;還有賣煙花炮竹得……我們那時可神氣了,拿着大人們給得壓歲錢,盡情得享受了一把購物得樂趣。

我喜歡春節,更喜歡外婆家得春節,它給我得童年帶來無限得快樂,我期待下一個春節快點到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說起香道,估計十有八九不知其然,或者聯想到上香拜佛。

其實,香道是古代中國的標籤,正如茶道,但也快被日本註冊爲他們的文化遺產了。

古代我國,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爲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但如今茶道與插花,已成爲隔鄰日本的國粹,而香道這門極純粹、極高雅的中國藝術也快被日本註冊爲自己的文化遺產了,而徹底煙消雲散了。

古人所言,“焚香看畫,一目千里,雲樹藹然,臥遊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講的正是,居於斗室之間,燃起一壺名香,再掛上一副山水佳畫,便有一日神遊天下山水,而無腳足之勞的悠然之意。

中國人用香大約起源於秦漢,那時以湯沐香,淨身與淨手在上層貴族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很普遍的事。到了漢魏六朝則流行道家學說,更是薰香文化大行其道,更繁衍出覆手香囊之類的物品。

接着到了盛唐,薰香已經很普遍了,此時方鑑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帶去了與佛教有密切關係的薰香文化。

進入宋代,由於士大夫對物質生活的高標準嚴要求,又從精神層面着力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而今天,國人說到薰香第一想到的卻是佛寺禪院裏已經變的有些畸形的'裝神弄鬼的上香了,作爲外來宗教,佛門無疑自漢魏兩晉以其需要變相繼承的薰香,然而究其實質早已沒有了那種文化沉澱與精髓。

相比較與隔海的東瀛,在薰香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裏,特別是清嘉道以降,由於戰亂頻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隨着國勢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漸退出貴族和文人的清閒生活。這爐香傳至清末,終於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嗨,大家好,今天我來和你們談一談中嶽廟的傳統文化!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二舅、二姨、妹妹到中嶽廟參觀,哇!好多人呀,原來這裏是我們登封的傳統廟會,附近的人們都來到這裏敢廟會,我隨着擁擠的人流進到中嶽廟裏,我看到裏邊有四座鐵人、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越嵩山,還有很多建築物,建築物可壯觀了!我和妹妹一邊玩一邊看。中嶽廟裏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廟,小廟裏各有一個和尚,在那用木棍敲打着鐵盆或者鐵碗,在走的路上,我自言自語的.說:“太好了!這下終於有東西可寫日記了!”

我們走了很久就不知不覺的走到了中嶽廟的盡頭了,我記得中嶽苗的盡頭好像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小通道,那裏面的神像的樣子長得可奇怪了!有的甚至都穿上了虎皮鞋和虎皮巾了,樣子真滑稽!我和妹妹都快被他們的樣子笑傻了!高興的不得了。最後,我們走到了一個很高、很大的一個建築物那,我和妹妹立馬跑了上去,我們在那玩了一會,爸爸媽媽喊着:“走吧!”“再玩一會再走!”我們又玩了一會,他們等得不耐煩了,我爸就上來催我們走,我們偏不走,而且還和他玩起了捉迷藏!最後,我們終於肯走了!我們坐上車,就各自回各自的家了!

今天,我們玩的可真開心呀!不但玩的很開心,而且我還認識了中嶽廟的傳統文化,我好高興呀!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關羽其人,大家都不陌生,三國蜀將,字雲長,河東解州(今山西臨猗西南)人,美鬚髯,武藝超羣,勇猛過人,爲蜀國統兵鎮守荊州,敗死麥城,諡爲壯繆侯。然而就是這個赫赫有名的蜀國戰將在赤壁大戰中卻華容放曹,後又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可以說歷史中的關羽和《三國志》中的關羽都還是活生生的人,他有別人無法企及的過人之處,同樣也有不可挽回的過錯與失誤。那麼關羽爲什麼會從一個人被尊爲王,推爲帝,最後演化爲一個神呢?我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如果我們要找其類似於骨架血脈的東西,卻也並不難,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儒、釋、道三家鼎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國人的價值觀,正是在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爲主體的引領下,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的精髓逐漸形成的以儒釋道爲一體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統一於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重要哲學思想五行學說中。五行學說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作爲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五種元素在天上形成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這五種德行正散見於儒釋道各教主張中(我們仔細分析和研究,就會發現儒家思想中的“禮、義、廉、恥、仁、愛、忠、孝”等價值觀,道教提倡的“慈、儉、忍、樸、愛、誠、信、義、真、清、虛、靜”等美德,佛教的“尚善,慈悲爲懷”等一直是指導絕大多數中國人日常行爲的基本意識規則),恰是以儒教爲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張顯出的核心價值觀。

關羽生平義氣貫乾坤,以“仁、義、禮、智、信”著稱:千里尋兄爲“仁”,華容放曹爲“義”,秉燭達旦爲“禮”,水淹七軍爲“智”,單刀赴會爲“信”,他的人生觀正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千百年來,倍受各階層人士的推崇。

關羽受官方的崇祀,始於北宋末期。當時金軍不斷南進,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認爲可以關羽的“忠勇義氣”,激勵士氣和民心,20餘年間,三次追封關羽爲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由公升爲王。南宋時期又分別加封壯繆義勇王、英濟王。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成爲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同時成爲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之神。到了元朝,元文宗加封關羽爲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遣使祀其廟。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神宗敕封關羽爲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由王晉爲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爲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將關帝廟定爲武廟,與崇祀孔子的文廟並稱。從此,孔子與關羽並稱爲文武二聖。清世祖於順治九年(1652年)在北京敕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加封爲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至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已長達26個字。

爲王朝所推崇的關羽成了國家的保護神,在民間的地位也同時達到了頂峯,關聖帝君被視爲神通廣大的神靈而受到各階層的廣泛崇祀。廣大羣衆以其信義耿介,奉之爲驅邪除惡、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義正直,奉之爲道德偶像;將士以其神武善戰,奉之爲克敵制勝的軍神;商賈又奉之爲招財進寶的褔神。

中國民間宗教自漢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爲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但是,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並不太多。儒教尊關公爲五文昌之一,尊他爲“文衛聖帝”,或尊他爲“亞聖”或“亞賢”。道教奉他爲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爲“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關聖帝君”。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而尊他爲“蓋天古佛”、“護法伽藍”。可以說,在淼若星海的歷史長河中,關羽就像一個觀察點,通過他,人們終於撩開了文化神祕的面紗,找到了美的`興奮點,發現了一位可以信賴、可以依託、可以追求、可以膜拜的完美形象,於是某種可以寄託的宗教情懷,某種可以共同推崇的價值需求便以一個三維立體的神的形象出現了,以至於他的缺點也變成了美德,他的失誤也成就了他悽美的人生終結,“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這正符合大多數人共同的審美要求。所以關羽爲統治階級所用,又爲三教所推,爲平民所崇。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成爲了一種象徵,成爲了一個偶像,成爲了衆多人的一種心靈寄託。所以關羽脫離《三國志》中的關羽本來面目,而成爲具有多元化的神明,就自然不難理解了。

以儒釋道爲文化背景所產生的以“仁、義、禮、智、信”爲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在關羽身上,人們找到了契合點,造就了一代神明關聖帝君。千百年來,關聖帝君又給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在傳統文化中所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在當今,仍有他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敦厚沉穩、談吐不凡,精神抖擻又不失儒雅。初次見到徐小躍,記者感受到的是學者的風範。作爲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南京圖書館館長、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徐小躍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沒聽過徐老師的課就是白上南大”“得遇徐老師,人生幸也”……這些是南大學生對徐小躍的評價。在南大任教近30年,他的每堂課都座無虛席。徐小躍上課從不用講義,且堅持板書,從右上方開始,豎行書寫,從形式排列到內容,明瞭而有序。有學生曾連續多日虔誠侍立教室之側,不停上臺爲恩師擦拭黑板。在徐小躍看來,板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性的呈現。他說:“若受講義之限和PPT之佐,課堂將缺乏變化和生氣,自己也將失去授課時的由心而發。”

回憶起與中國傳統文化結緣,徐小躍說:“大學聯考考入安徽大學哲學系後,我開始踏入國學研究領域,之後在南京大學攻讀哲學碩士、博士,博大精深的國學帶給我無盡的啓迪,讓我立志將國學作爲一生的追求。”他說,求學的道路上知音寥寥,但生命卻在國學文化的浸潤中越來越豐盈。正是憑藉這份執着與充盈,徐小躍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教學領域頗有建樹,著有《禪與老莊》《羅教-佛教-禪學》等專著,並發表百餘篇相關學術論文。

20xx年,徐小躍接任南京圖書館館長。此後,他對國學的傳揚更加盡心:去高校爲學生講授國學、與新聞單位合辦《國學玄覽堂》、組織南京圖書館員工誦讀《孟子》等等。徐小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道兩家,學習領悟‘孔孟之道、老莊之學’的思想精髓是認識傳統文化的關鍵。”

聊起這次在重慶忠縣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活動,徐小躍神采奕奕地告訴記者:“忠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城市,因此我講課的內容與‘忠德’有關。”他說,忠德是“教人以善”之德,在多個層面能起到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他希望通過“忠德”的研究與傳承,呼喚“人心向善,止於至善”的信仰追求,並將其內化爲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