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哲學2.6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哲學與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

今天讀完了《哲學與人生》,有一些感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就是人怎樣生活在這世界上,以什麼態度面對這世界。這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是一門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的學問,哲學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我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哲學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的體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有那麼多的世界觀就肯定有對也有錯,那怎麼判斷對錯呢,這就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加以總結,然後把這些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就形成了一種體系,這就是哲學。

(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這個統一就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的方法,有什麼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它們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它們的統一就形成了哲學。

(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仁爲核心的哲學思想,他們注重個人的修養,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道家思想是以自然爲本的哲學思想,道家創始人老子將自然和無爲作爲哲學體系的非常重要的範疇。墨家思想是經驗論,就是判斷言論的標準是歷史經驗、耳聞目睹和社會功利。

那麼人是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認自己。只有真正認識自己,纔可能會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人作爲個體的人,就是說人們都是以自己的直覺、看法作爲衡量世界的尺度。人是一個“政治的動物”,人天生要過共同的生活,由於人不能單個獨自生活,只有和集體在一起生活,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不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樂時也需要朋友來分享你的快樂。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過程上要細細體會和玩味這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充分認識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豐富就是經驗的豐富,人生的過程是積極的方面。

怎麼理解人生與哲學的關係呢,對我們有什麼啓發呢?哲學可以引領你通往快樂與幸福的人生,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做到頂天立地,要處理好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和 人與自己的關係。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鬥爭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經得起痛苦和磨難的人生態度學問。通過對人生的思考,在人生歷程中獲取無限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人生定位。人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會發現自己的舞臺很廣闊,要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精神都用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去,纔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人要有愛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個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總是有愛心的,在處世上寧靜而淡泊。人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人的認識都受制於當時的心態,要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有積極的人生心態纔有積極的人生。我們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古到今,人際關係的處理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人生哲學就必須正視人生過程中的歡笑和眼淚,有成功之時也有失敗之時,有順境也有逆境,要通過對人生與哲學的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還需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分爲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個上升的過程,一個理性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不斷地有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不斷培養精神境界,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變得有意義起來,努力達到王國維先生劃分的人生境界中第三境界——“衆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2

本學期的毛概課,孫老師爲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議閱讀的書目。原本對這些書籍並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經度過的書目,完成作業並不是難事。但是作業並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學,另一方面想通過閱讀書籍引發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學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時期”。其實,本身對於這本書並沒有太大的期望,畢竟提起哲學,大家的反應總是很木訥。但是當我深入閱讀時發現,作爲哲學通識讀物,這本書的內容還是相當不錯的,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帶着一個這樣的疑問:哲學的本質是什麼,它究竟有什麼含義?可以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向“真理”無限靠近。自從新文明誕生,無數的思想家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思考哲學,不妨從人類文明開始。人類比起動物,最有控制力的一點就是人類有着發達的大腦,可以對世界進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們會思考自己的起源,《聖經》就是代表作之一;當今的人們會思考如何改造世界,會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後進行不斷地探索,也就有了現在各個“謎題”的學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一個共同點,用一個詞概括的話,我們可以稱之爲“思考”。或許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當今稱之爲哲學的事物,但從古到今,人們的不斷思索爲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來,哲學常討論最根本的問題,雖然諸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是否有罪。”這些問題看來沒有定論,但不能因爲沒有定論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爲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人生應該如何”的問題就無法說得清,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爲何而活,則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會覺得無聊。

傅教授對於哲學,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當他描述哲學時,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正是在於不斷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人生這場“旅行”的過程無異於詢問的過程。哲學發展的過程也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的過程。只有不斷去思考,不斷去體會人生的哲學,纔會讓人生更有意義,更爲明確,讓生活更有色彩,更有價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現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對人生的猜想,跟別人的交流和將對未來的創造等,可以用一句話歸結:人生是快樂的。當我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嚮往,但是當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樂時,卻遇到了很多的煩惱。這也讓我真正意識到,當一個人刻意地追求快樂時,他永遠都得不到真正地快樂的。道理很簡單,追求是因爲缺乏,說明我們缺乏快樂。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尋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難找到;但是也許在某個時候你不經意的一次回頭,就可以看到最絢麗的畫面。這都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因此,我們的快樂是由內而發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謂的幸福,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通過閱讀《哲學與人生》,我也懂得了孫老師爲什麼會將“推薦書目”作爲我們的彈性作業。記得上大學前曾經看到周國平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道:“我舉得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們不閱讀,或是閱讀非常有限,尤其對於哲學,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少能觀照到人類的基本問題,大都浮在表面。”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多瞭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實踐纔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成爲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也希望能借傅佩榮老師的《哲學與人生》,能夠爲自己翻開嶄新的一頁,走向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3

魯迅曾說,不值讀二遍的書便一遍也不值去讀。殊不知如今大家閱讀書籍多是就夠讀一遍的書,書儘管多卻很能挑出來一兩本有品位的,非常值得讀二遍的書來,但《哲學與人生》確是除外。

在捧讀《哲學與人生》以前,我都真?]有細究過,在這兒必須先了解一下哲學的定義:社會學的本意真愛智。社會學做爲一門大學問,原先僅僅一種生活觀念,便是維持好奇心的本性,探尋一切事情的實情。

傅先生在自序中便說,社會學擺脫人生道路是裂縫的,人生道路擺脫理念是盲目跟風的。因而,看該書與其說學點社會學專業知識,倒不如說是根據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創作者用通俗化的?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思想史的精粹提煉出了出去,並貫之以自身的觀念,讓我們到了一堂又一堂栩栩如生,精工細作的課;在這兒,大家不僅會見到歷史時間哲學大師的觀念,並且會領悟到很多之前從沒想過的物品。堅信看了該書的人毫無疑問能看透一切很多事兒,看透人生道路很多社會學課。在這兒,大家獲得的不但是社會學的所有精粹,更關鍵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與利和挫敗。

人的工作經驗有時必須定義纔可以呈現內函。一個人假定遇到一種狀況或一種工作經驗,但卻沒法用語言來描述,他不曉得這類狀況和工作經驗是啥,也沒法去解決,?]有感受都沒有體會心得,更?]有感受力,不久以後就忘記了。即便 還有同樣的遭受,也缺乏此前的體會心得做爲對比,幾十年的人生道路儘管歷經許多,但用語言表現出來卻非常少,對自身的一生很冷漠,很忽視,好像一生全是很慘白的,活力的乏弱使他體會不上性命的開心和痛楚。

人們的楷模,應該是這些讓彼此如此普普通通的,擁有 很多苦惱的.人都能效法的。她們使我們明白:苦惱不值擔憂,由於能磨鍊出聰慧;身亡不值擔心,擔心的是不知道爲什麼而死。這很非常值得大家思索,如今大家多把有着很多錢財和化學物質的人作爲自身的超級偶像,以致於很多人 接納文化教育的目地便是爲了更好地賺錢。實際上越大不一定越高興。傅先生詳細介紹存在主義時,一個人越來越不是自己。由於有着越多,越沒有時間做好自己。在詳細介紹道教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太可能開心,由於衝動?]有考慮會痛楚,一旦考慮以後,又長出大量衝動,大量痛楚。

一個人活當今世界,能夠?]有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能夠?]有優良的規章制度,卻不可以?]有恰當的核心理念。化學物質的提升和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趨勢是不是能證實社會發展的發展?即便 在寢食安心的日常生活裏,大家是不是就能開心呢?擁有一千萬想幾千萬,擁有幾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本性用無止盡,追求完美不上時就始終在?]有界限的痛楚裏循環。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可以能夠更好地證實了即便 在化學物質極其貧乏的社會發展裏,人也是能夠開心的。顯而易見,人是不是開心和化學物質沒有關係。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歸屬於器皿層級,器皿不可以意味着文化藝術。規章制度也是一樣。在資產階級規章制度下日常生活的人就比日常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下的人開心,社會主義社會的人一定比中國封建社會的人開心,我覺得不一定。

針對創作者的一些見解也許我不絕贊成,但因爲該書討論的是人生道路,針對人生道路,本就沒有一個固定不動的回答可出示,如同創作者引入牛頓得話說,一個人針對宇宙空間和人生道路,一定要存有敬畏之心的心。由於在其中充滿了很多祕密,而這種祕密始終不可以被表述清晰。即然是祕密,那最重要的便是觀念的互動交流,何況傅先生說的很多物品也是那?恰當呢?

書裏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這裏摘抄出來,作爲對自身的鼓勵,也做爲文章內容的末尾吧!當真實用理性思考工作經驗以後,就能瞭解自身應當怎樣做,瞭解哪一種人生道路更爲理想,也更合適自身。理想化意味着對於將來,社會學的思索便是要令人可以過去、如今、將來三個?r間整體觀中連貫起來,讓自身的性命已不僅僅珍惜當下那一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全過程中罷了。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4

魯迅先生曾說,“不值得讀兩遍的書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讀。”然而現在人們讀的書多是隻夠讀一遍的書,書雖然多卻很能挑出一兩本有品味的,值得讀兩遍的書來,但《哲學與人生》卻是例外。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裏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爲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爲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爲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爲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爲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爲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爲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爲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爲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爲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爲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