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伯牙善鼓琴教學實錄

語文3.22W

子期死後,伯牙絕弦,終生不再彈琴。小編爲大家分享的伯牙善鼓琴教學實錄,歡迎大家來查閱!

伯牙善鼓琴教學實錄

縱情吟誦識知音

師:(板書課題:伯牙絕弦)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古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讀這個課題?

生:伯牙絕弦。

師:念得真準,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難唸的“弦”你也念準了,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課題)

師:“絕弦”是什麼意思?

生:“絕弦”是彈完這一曲,這一生就再也不彈琴了。

師:那麼“伯牙絕弦”呢?

生:伯牙是個人,他把琴絃割斷,從此再也不彈了。

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請大家把課本翻到第137頁,按照自己的感覺至少讀三遍,努力把它讀正確。

(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以上)

師:一讀就能明白,課文講述的是誰?

生:伯牙和子期。

師:抓住了這兩個人物,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文啊,你們覺得哪些句子比較難讀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點評:學習的起點在哪裏?學情。初讀的標準是什麼?正確。“畢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對學習起點的自覺尊重,也是對初讀標準的堅定捍衛。“生本理念”,既非一廂情願的“儘可能多的尊重學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儘可能多的要求學生”,而是“儘可能多的尊重學生”與“儘可能多的要求學生”的融爲一體。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有些語言,我們是因爲不理解才覺得它難讀,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鍾子期去世了,伯牙認爲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絃也剪了,這一生再也不彈琴了。

師:這裏的“謂”是什麼意思?

生:想。

師: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確實不太好懂,沒有註釋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藉助工具書。(出示)你覺得“謂”在這裏應該是什麼意思?

謂:①稱爲;②認爲,以爲;③評論。

生:認爲、以爲。

師:那麼“乃”呢?

生:“乃”是“於是、就”的意思。

師:理解了之後,我相信能讀得更好。

(生朗讀此句,讀得準確而且有韻味。)

點評:“預設”越是精細,“生成”越是精彩。這是我一貫的看法和課堂經驗。問題在於,我們“預設”什麼?預設目標、預設重點、預設流程、預設語言、預設練習、預設提問、預設板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卻是對“學情”的預設。學情還能預設?如果說前述的種種“預設”是某種預先設定的話,那麼,學情顯然是無法預先設定的。但是,學情卻可以設想,也必須先做某種設想,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學設計上的生動呈現嗎?我們看“謂”字的教學,顯然是預設精細所生成的課堂精彩。預設學情,方能對症下藥。

師:真有古文的味道。還有哪個句子比較難讀?

生: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覺得這句話比較難讀,是因爲要在字和字之間分開,尤其是這個“兮”字後邊要做一下停頓。

師:你知道了怎麼斷句。我想問問你,爲什麼要在“兮”字後邊斷句?

生:因爲註釋裏說“兮”是個語氣詞。

師:你看,藉助註釋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還能幫助我們朗讀呢。這個“兮”和前邊的“哉”一樣都是語氣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啊——”,在這樣的詞後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不信我們來找個同學讀讀。(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讀,讀得很有韻味。)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注意讀好“哉”和“兮”後邊的停頓。(生齊讀)難讀的句子都會讀了,誰能一口氣把這篇古文讀下來?

(生朗讀全文,很有韻味。全場掌聲。)

師:沒讀幾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讀成這樣,我真想說一句:善哉。(笑聲)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範讀,全場掌聲。)

(生齊讀,朗讀明顯有進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師:我們能從課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鍾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生:可以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體會到。

師:怎麼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就說:好啊,高高的猶如泰山一樣。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就說:好啊,廣大的像江河一樣。

師:這兩個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當中“善鼓琴、善聽”的“善”意思一樣嗎?怎麼個不一樣,你要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生:這裏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當中的“善”是“擅長、善於”的意思。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聽。

師:你會聯繫上下文學,真好。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裏很常見。這裏的“善哉”是子期聽了伯牙琴聲後一種由衷的稱讚。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

生:好啊!

師:在古代就說成——

生:善哉!

師:誰來讀一讀,看能不能把這種由衷讚歎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得很有韻味)

師:善哉!“哉”字後邊一延長,好像琴聲都落到心裏去了。我覺得你不僅“善哉”讀得好!你這個“峨峨兮”“洋洋兮”也讀得真好啊!當你讀着這個“峨峨兮”的時候,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怎樣的畫面?

點評:對古文詞義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一爲“意思”、一爲“意象”、一爲“意蘊”。有些詞,解到“意思”爲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詞,既要疏通意思,也要還原意象,如此處的“峨峨兮”“洋洋兮”等。還有些詞,則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蘊”三個層面上求得融會貫通,纔算切實妥帖,如後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高高的泰山,顯得很巍峨。

師:巍峨高聳的泰山,請你再讀,讀出這種畫面來。

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高聳人云的'、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

師:體會得真好,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

(男生齊讀,很豪邁、很有感覺。)

師: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第二句誰來讀?

(女生齊讀,很有感情。)

師: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好像讓我們看到了那寬廣的“江河”。呼應着上邊的泰山,這裏的“江河”也不是一處隨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裏是有特指的,我覺得咱們班的同學肯定能猜出來。

生:我認爲這裏的“江河”是指長江和黃河。

師:你的古文底子真厚。這裏的“江”是指我們中國最大的江——長江,“河”是指我們中國最大的河——黃河。想到這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跳出了哪些詞語或者詩句?

生:我的腦中跳出了“波瀾壯闊、波濤洶涌”。

師:我聽你說這兩個詞語的時候,一點波浪都沒有。(笑)

生:(很有氣概地)波瀾壯闊、波濤洶涌。

師:就是這樣“波瀾壯闊、波濤洶涌”的江河,請你來讀!

生:我想到了一句詩“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生朗讀)

師:正是這樣磅礴雄偉的泰山,正是這樣洶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讀。(齊讀)

師:無論你伯牙彈什麼,我鍾子期都能知道。用課文中的一句話講——

生: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這裏“伯牙所念”的“念”與前面句子當中的哪個字意思一樣?

生:這裏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樣,都是“心裏想”的意思。

師:沒錯。有時候咱們可以用現代詞彙去代替古文詞彙來理解古文的意思。無論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鍾子期必得之。我想問問,鍾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麼?

生:伯牙心裏的想法。

師:看來善聽的子期不僅聽懂了琴聲,還聽懂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裏的心聲。這樣想來,鍾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的也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吧?(出示)

生:也說出了伯牙的心聲。

生:它不僅說出了伯牙的琴聲,還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懷。

師:什麼樣的志向?什麼樣的胸懷?

生:像泰山一樣屹立在人間的志向,像江河一樣心胸寬廣、能撐萬里船的胸懷。(全場掌聲)

師:原來鍾子期不僅在說琴聲,也說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裏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樣的胸懷。

師:這樣想來,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僅僅是想,那是“志存高遠”的志,“胸懷大志”的志啊!(板書:志)

點評:伯牙引子期爲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這是何等的志向與懷抱?!唯五嶽之尊、萬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實,詩以言志、歌以言志、樂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是一種傳統。課文中釋“志”爲“心裏想到”,雖近學情,卻廢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爲心願所往。作爲名詞的“志”,乃志向懷抱之義;作爲動詞的“志”,乃心中嚮往之義。兩者皆有“藏於心中的長遠打算”之義。知音,實乃知志也。

師:老師課前去查過資料,我發現好多古書上都說到伯牙琴藝妙絕天下!許多人都以聽到他的琴聲爲榮幸,他們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聲的美妙,但是伯牙寄託在琴聲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懷他們能得之嗎?

生:不能得。

師:唯有誰能得之?

生:鍾子期!

師:誰能必得之?

生:鍾子期!

師:這纔是——

生: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板書:念)請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能真正聽懂你的琴聲,你的內心充滿了無邊的寂寞與孤獨。可是在這裏,無論你彈什麼,無論你寄託着怎樣的志向和情懷,鍾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呢?拿出課前發下的練習紙,請你順着“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寫。(出示)

“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練筆,背景音樂《知音》。)

點評:

練筆設於感慨“得遇”,好處有三:第一,從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巔峯情感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第二,從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對伯牙的不吐不快卻做了某種類似於“休克”的藝術處理,這一文本的未定點、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第三,從課堂的角度看,學生爲伯牙代言,將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盡情傾訴,營造出課堂教學的高潮,而這一高潮旋即與接下來的“子期死”形成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學充滿了震撼心靈的張力。嗣後的課堂實踐證明,此練筆確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語文教學,焉能放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