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剝豆評課稿

語文5.6K

剝豆評課稿1

一、精緻的預設

剝豆評課稿

1、首尾呼應,線條流暢,一氣呵成

縱觀全課,開頭與結尾用一組詩前後呼應,開頭的一組詩句,正是對第五單

元那組課文裏的幾種不同的愛的總結和回顧,引出詩之後,教師追問:愛還是什麼呢?引出了我們下面要學的文章。課的結尾又出示了一組詩句,這組詩句在後面添加了新的內容,也就是同學們在《剝豆》這篇課文中體會出來的那種母愛,這樣的首尾呼應,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節課的完整性和遞進性。

再看本節課,線條非常清晰流暢,先感悟比賽中母親的瞻前顧後,再品味比賽中兒子的表現,在這兩條線的統領下,學生有了雙重收穫,一方面明白了瞻前顧後的愛不是真正的愛;第二方面知道了作爲孩子應該承受應有的失敗。整節課,一氣呵成、水到渠成。

2、精心預設,注重教法,育人無痕

備課時細讀文本很重要,如何把教師細讀出來的東西“教”給學生,同樣很

重要。前者依賴教師的文學功底,後者依賴教師的教學技法。能上出這樣一節成功的課,賈老師課前的細讀肯定下足了功夫,同時,從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出賈老師教學技能非同一般。

例1:對題目中“剝”字的教學。教師沒有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多音字,在什麼詞中應讀“bāo”在什麼詞中應讀“bō”,而是這樣教的。

師:讀題——

生:剝豆。

師:把豆殼剝掉叫——

生:剝豆。

師:把桔子皮剝掉叫——

生:剝桔子。

師:把糖果紙剝掉叫——

生;剝糖果。

師:那麼,這個詞你會讀嗎?出示:剝削。

生讀。

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連續用了五六個描述性的語言讓學生重複感受“剝bāo”,語境的不斷出現,讓學生無形中感受到,把一種物體的外皮剝掉,表示動作時讀bāo。老師沒有半點教的痕跡,學生卻在無形中學會了這個知識點,我想這就是“教育無痕”的境界吧!

例2:體會母親心理矛盾,瞻前顧後,教師問學生,我們在寫作文時,虞老師會教我們寫心理活動的句子不必加雙引號,而此處,爲什麼加上雙引號呢?難道是畢淑敏寫錯了嗎?用一個問題激起學生內心的認知衝突,當學生有了認知衝突之後就會去思考,尋求答案。學生很聰明,馬上有人回答,有了雙引號會讓我們看出,母親內心好像有兩個人在激烈地鬥爭、對話。老師馬上接過話題:“對,母親心裏好像有兩個人,一個是畢淑敏甲,一個是畢淑敏乙,畢淑敏甲說——,畢淑敏乙說——”在師生配合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悟了畢淑敏那種舉棋不定、瞻前顧後的心理。

二、精彩的生成

一節課的成功,最關鍵的是看學習效果,從本節課中學生的學習表現來看,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成功的一節課。學生的思維多麼活躍,學生的表達多麼流暢,學生從課始到課末的提升又是多麼大。在此,我就不展開說了。

三、精妙的調控

課堂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調控自如,智慧灑脫的老師。最精妙的一處我覺得是

這裏:

師:這是一位()的兒子。

生:自信

生:執著

……

師選擇性地讓學生把關鍵詞寫到黑板上,是這樣一些詞:自信、輕鬆、執著、輸得起、輸了不沮喪、永不氣餒、大氣。看着這些排列凌亂的詞語,老師迅速進行了分類,並將它串聯起來,作了一個很完美的小結。

師小結:這是一個在比賽前大氣、自信的兒子,這是一個在比賽中執著、輕鬆的兒子,這是一個在比賽後輸得起,輸了也不沮喪,永不氣餒的兒子。

四、兩點小建議

如果要提問題的話,我只能吹毛求疵了,提兩點很不成熟的小建議吧!

1、在讀悟“8、9、10、11”自然段時,我覺得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母親的.矛盾表現在哪兩方面?一方面是心理活動的矛盾,一方面是動作上的矛盾。然後,教師引領學生從這兩方面去感悟。把“心理活動”和“動作”這兩個詞更明確的提煉出來,會讓學生更明晰地瞭解作者的表達方法,從而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課始,學生概括了主要內容後,師板書:母親(贏)兒子(輸),老師在輸字上寫了一個“?”,我覺得此處的?寫之過早。因爲,這個問號完全是老師強加上去的。課的一開始,學生在認知上是完全肯定兒子比賽輸的。只有當學生感悟了母親那種瞻前顧後的愛不是真愛之後,老師再問:“此刻,你還認爲兒子輸了嗎?”如此一反問,學生馬上會反應過來,兒子沒有輸,他贏得了失敗後的不氣餒,他贏得了輸得起的精神,他贏得了大氣和自信……

剝豆評課稿2

本學期我們五年級開展的課例研究選擇了課外補充教材《剝豆》作文教學內容,盧xx老師擔任執教老師,其餘老師作爲觀課者,我重點負責觀察學生。盧老師的第一次課選擇了我任教的班級來上,一堂課下來,我的感觸頗深。盧老師以她優秀的語文素養把孩子們帶入了那次剝豆比賽的現場,學生學得積極,學得投入,不僅受到了情感的薰陶,而且體會到了學語文的成就感。現就當時關注到的情況做如下簡評:

一、可貴之處

1、年段教學目標把握較準,學生的學習能力夠得着。《剝豆》這篇文章就一件家務事——母親和兒子“剝豆”比賽展開敘述,筆觸細膩地將一個自信、大氣認真的兒子和做事考慮周密謹慎的母親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十分鮮明。教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爲四條,所有目標都從學生的角度去制定,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提出的學習任務都突出了五年級閱讀理解的重點,教師所指向的問題明確,學生能較快地進行學習操作,跳一跳就夠得着,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比較輕鬆的,也是比較愉快的。

2、抓住重點細讀體悟,學生對學習內容印象深刻。品讀部分的環節主要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是研讀母親,第二層是研讀兒子。教師很巧妙地做到了長文短教,化繁爲簡。研讀母親主要抓住母親的心理描寫和動作的變化來體會母愛的細緻入微,重點抓住“慢快緩緊”這兩組反義詞,通過四次朗讀一層一層地挖掘母親的複雜心情,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顧後”的意思,體會到母親的溫柔嚴厲,感受母愛的細緻理性。研讀兒子部分則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兒子的表現,來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兒子。板書上所寫到的“陽光、大氣、認真、執着”等詞語都來自於學生對文本關鍵詞語的理解,由學生自己感悟、概括所得。一堂課下來,學生對重點部分的印象也就非常深刻了。

3、開展小組學習,學生的學習精神得到鍛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既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從而促使學生得到鍛鍊。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給了孩子這樣的舞臺。大家先自主勾畫描寫兒子的句子,然後概括出合適的詞語來形容這是怎樣的兒子。由於小組內人數不多,學生不得不接受學習任務,也因爲難度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大,學生便樂於去思考,去總結,甚至去交流。孩子在前面習得方法之後進行這樣的學習,能做會說,總體反應是積極的,參與度是高的,效果也是挺不錯的。

4、以讀悟寫,以寫促悟,學生在課堂上習得了方法。真正的語文教學應該做到讀寫結合,這堂課教師便頗爲重視。在感悟母親的形象時,教師重在以讀促悟,引導學生明白了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對於表現人物形象的重要,所以當教師引導孩子想象兒子會有哪些心理活動的時候,寫已經不是問題了。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以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兒子,這樣的學習活動,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架起了一座通往兒子內心世界的橋樑,此時進行練筆已是水到渠成,不少學生還能用極富個性的語言來替兒子表達。表面上看是老師讓學生在寫話,其實是學生在寫話中與文中的兒子一起感受經歷的這次成長,實際上就是學生自己的成長,從而獲得深刻的道理,同時書面表達也得到鍛鍊,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兩次研讀詳略得當,關注點不同,帶給學生的收穫也不同,在整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張弛有度。

二、我的建議

1、本文的兩個主人公是母親和兒子,而母子二人在比賽過程中的表現是迥然不同的,母親因爲對兒子的愛而瞻前顧後,小心翼翼,所以心理有變化,由心理變化引起動作上的變化。但兒子在比賽中一直認真投入,只想贏得比賽超越自己,並沒有發現母親的心理產生了這麼多的變化。所以從這些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中來感受母愛的細緻入微和兒子面對挫折與失敗的良好心態,就成了這個環節主要研讀的內容。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除了體會文本之外,也可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寫作方法,爲什麼寫母親的部分用了語言、動作、心理多種描寫,爲什麼寫兒子部分卻沒有進行心理描寫?從而使學生懂得寫作的方法值得關注,也懂得我們研讀文本,還有另外一些研究角度。

2、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幫扶略微顯多,留給學生髮揮的時間就不那麼富餘了。教師所設計的“完成表格,感悟兒子形象”和“小練筆:寫寫兒子的心理活動”這兩處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都相對不難,學生輕輕一跳就夠得着,而對於文末那段含義深刻又體現文章主旨的話,學生的感悟卻並不深透,如果教師在這裏做點文章,讓學生談談理解,寫寫感悟,似乎更能走進作品,走進作家,今後在生活中可能更加註重思考,收穫經歷。

當然,教師對文本的感悟畢竟有不同,對教學的考慮也就有自己的選擇。總的來說,孩子們在盧老師的帶領下學得積極,學得愉快,學有所獲,這纔是至關重要的。因爲,只有學生學得好的課堂,纔是教師應該追尋的課堂。

標籤:剝豆評 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