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彙編15篇

語文2.51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彙編15篇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

本次語文優質課有三個類型,分別是現代兒童詩、寓言、古詩。青年教師蓬勃的朝氣,向上的盡頭,良好的語文素養,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下面我就通過三位青年教師呈現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課,談談我個人的看法。說實話,寓言怎樣教,以前我並沒有做深入的思考。通常做法是認會生字,讀好課文,並感悟寓意。這幾節課,我認有以下幾個亮點:

1、每位教師的教學環節都非常清楚

三位教師都能在出示課題後,從審題入手,緊扣題眼,分別理解“守”和“株”的字義,然後讓學生串起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啓發學生說出了這節課想掌握理解的問題:誰在守株待兔;爲什麼要守株待兔;最後結果怎麼樣?然後整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教學,脈絡清楚,促進了學生對寓言內容的理解。

2、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4個生字。會寫3個字。(株、樁、滋、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學難點是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的道理。

尤其是王曉丹老師,她巧妙地從解“守株待兔”之意到究“守株待兔”之源,再到拓“守株待兔”之境,視頻形象,圖畫精美,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己排列組合語言的過程,這也是一種含創新因素的語言練習方式,同時又較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抓住細節、對話文本,實效教學。

三位青年教師能引導、組織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竄”“撞”“樂滋滋”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又肥又大”等。如:第三節《守株待兔》,簡單的一個“躥”字,體現出教師慧眼獨具。王老師抓住這些細節,首先讓學生通過看兔子快速從樹林裏躥出來撞死的視頻,在討論中理解“躥”的特點。提問學生野兔爲什麼慌慌張張地躥出來?再讓學生想象野兔竄出來的原因,兔子的心情怎麼樣,理解的基礎上去讀。從而讓學生明白種田人撿到野兔完全是一種偶然。接着把兔子的圖片貼在板畫的樹樁旁邊,勾勒出“躥”的背景,再通過“樂滋滋”這個詞語讓學生體會着讀句子,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但是,我認爲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若能注意一些小問題的處理技巧,將是更高效的課堂教學範例。

例如:應多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課文的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歸納出示這則寓言的寓意。

此外,在教學寓言課例之前,教師要多蒐集寓言應怎樣進行教學方面的資料,在瞭解文本特點及研究教法的基礎上再進行備課,寓言的特點就會鮮明許多。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2

聽了羅老師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覺得這是一節樸實無華,紮紮實實的低年級隨文識字課。

1.識字教學潤物細無聲,體現了高效率的識字教學理念。

本課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教師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把識字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學習,降低了學生識字的難度,而且在識字的過程中,教師能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字。例如:葫蘆,直接通過葫蘆的圖片,自然而然的就讓學生認識了這兩個字。如掛、哇,老師先讓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後讓學生思考,回憶以前學過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和它們長得像的字寶寶“娃”和“窪”,利用漢字是音義、形統一體的構字規律,結合偏旁表義這一特點,既幫助學生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生字,又通過音義、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印象深刻的記住了這幾個形近字。而且老師還把這幾個字變成一首形象的兒歌,幫助學生區分、記憶。“盯”字,教師不僅通過師生的對讀,來幫助學生理解“盯”字的意思,還通過學習“掛哇”時偏旁表義的特點幫助學生識記,總之,課堂上教師通過多種的識字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識字的難度,使學生產生識字的願望,教學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2.寫字教學紮實有效。

本課學生會寫的生字是8個,本節課老師重點指導了兩個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學,教師是先通過“言”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不但記住了言字的結構,又理解了言的字義幫助學生掌握言字的整體結構,整體觀察,把握字的結構特點。然後再指導注意“言”字第一橫的寫法,“每”老師也是重點抓住重要的一筆橫要寫在橫中線上。指導還是比較詳細的,這樣落實到學生寫,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讀品文。

課標中在低年段中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整節課中,教師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領會、感悟作爲重點,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通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領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文句。

建議:

1.指導學生利用音形義結合的方法識記生字後,藤、葫蘆可否也讓學生觀察一下偏旁,它們是草字頭,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這樣把本節課學到的識字方法又讓學生加以鞏固,我覺得會更好。

2.老師雖然抓住文中重點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朗讀的指導不夠,不到位。像那個人喜愛葫蘆,都從哪些句子或詞語能感受到的呢?老師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通過這幾句來體會,其實像: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這個“每”字;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 “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這幾句話,也都能看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老師一定要抓住關鍵的字,標點符號,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當時種葫蘆人希望小葫蘆快長大的那種急切的心情,喜愛小葫蘆的心情。

3.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是過於單一,低年級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上的及時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們更好的參加到課堂教學中。

4.寫字時教師的範寫沒起到範寫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邊動一動,讓學生能看見。

4.我覺得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完全可以體會到葫蘆爲什麼會落下的原因與葉子上的蚜蟲有關係,那麼學時自然而然的就把這個問題解決是否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3

評課內容:

《一分鐘》這篇課文是以國小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爲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爲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聲聲的嘆息,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十分緊密。聽了戴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倍受啓發。戴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能利用“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字,在遊戲中鞏固識字,並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穩紮穩打,識字教學紮實。

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戴老師採用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了識字平臺。有說說記住字的方法識字,如:換一換、減一減、加一加;在遊戲中識字,如:組合遊戲。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識字經驗。在識字過程中,戴老師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詞語的輕聲正音。在寫字這一環節,戴老師花了5分鐘讓學生寫字,並進行展示講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

2、多元評價,學習興趣高漲。

戴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流,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你真棒,都讀對了!”、“這會兒,XX終於讀對了,給他鼓鼓掌!”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戴老師的教學藝術,善於激勵,善於喚醒,善於鼓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戴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爲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第一課時僅僅安排了識字教學,內容上顯得有些單一。

2、葉聖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後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然而,在這堂課裏缺少了朗讀,也就缺少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對於正確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聽了戴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收穫了許多的教學經驗,充分的瞭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一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識字教學如此紮實,真正的是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非常紮實。文章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4

今天聽了李海燕老師上的《葡萄溝》一課。從這堂課中我看到了李老師精彩的地方,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應該說受益匪淺。李老師執教的《葡萄溝》整節課都落實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充滿活力。

一、謎語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學內容上,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並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爲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在李老師的課堂上,摒棄了以往常見的讀字、組詞、繁瑣地分析字形等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將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同時對生字採用變換字號和顏色的方式,增強對學生的視覺衝擊力,讓學生直觀上整體感受我會認和我會寫的字。這樣,一方面,讓生字始終存在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有助於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另一方面,也爲學生下一步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基礎。此外,李老師還善於開發和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理解字詞。

三、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葡萄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詞彙豐富,是訓練朗讀的好教材。《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至關重要。李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課而言,李老師的課給人的感覺放得很開,又收得很好。

四、多媒體課件運用恰當、適宜

無論從課堂開始的範讀課文,還是後來的運用課件展示地圖、梯田、陰房,整節課課件運用的恰當而不牽強,有實效而絕不做作。課件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起到了爲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

建議: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最後時間有點緊。是不是把老鄉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刪掉先不講,換到下一課時時再理解。中間的說話和句式訓練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這裏的練習稍做調整。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膚淺看法,說的不妥之處,望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5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爲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

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爲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6

《日月潭》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描繪了臺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臺灣,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作者是按照這樣的遊覽順序描寫的:首先介紹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優美風光;然後介紹了日月潭名稱的來歷;最後介紹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異的秀麗風光。語言流暢優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學生品詞析句的好文章,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縱觀整節課,猶如我們一位老師所說,侯老師上課好像一杯濃濃的奶茶。的確,侯老師的課就如奶茶一般,聞起來是那樣的香,柔柔的,甜甜的。進入情境,與她同喜同苦,又耐我尋味,耐我咀嚼許久。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評侯老師課中的優點:

一、思路清晰,穩而不亂。

侯老師是剛走上教師這個行業才一年多,能歷練出這樣的教學才能着實不易。第一自然段,讀,幾個問題,提綱挈領,日月潭在什麼地方?等。培養學生邊讀邊思的能力。第二自然段,看,看圖,讓學生了解光華島是如何把日月潭分成日潭和月潭的'。第三、四自然段,選,選擇你喜歡的段落,研讀。尤其是研讀的環節,侯老師能適當穿插一些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如什麼叫“隱隱約約”?你什麼時候看到的景色也是“隱隱約約”的?你能把你所想像到的朗讀出這種蒙朧美?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實際,侯老師能緊抓重點詞語來進行理解;如在欣賞了日月潭的美景之後,對學生提問:你想發出怎樣的感嘆?你想用什麼詞語來形容日月潭?並且把學生所說的詞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接下去研讀“清晨、中午”時候的日月潭時,能用這些詞語進行說話,而且也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了這些詞語。

“於細節處見功底。”侯老師在課堂上這樣的大家風範,與平時的磨練、努力是分不開的。

二、自主課堂,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如何把握好這個尺度,侯老師在今天的課堂上顯示得淋漓盡致。介紹了日月潭的景色之後,侯老師抓住自己班級的實際,作爲學校的實驗班,存在着與衆不同的環境佈置,教室裏的金魚等,都是學生說話的材料。於是,侯老師利用這個契機介紹我們美麗的教室;或許與整個教學環節來講,這裏有了些許的停頓,或許與我們本節課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點,語文源於生活,生活應迴歸於大語文。侯老師在這裏大膽地創設這樣的教學環節是難能可貴並值得學習的。其二,侯老師今天執教的課堂中,至少有兩處很明顯得穿插了課外知識,與課文內容聯繫得相當緊密。不需要老師用多少語言來講解,一出示就已明瞭。“水到渠成”這是最好的效果。其三,課堂中的小練筆,不僅體現了對學生寫話能力的重視,而且是仿照課文中的片斷,老師出示圖片之前,先請學生想像,一步一步,怪不得學生的作品都是相當的出彩。

三、朗讀是線,朗讀是情。

侯老師把朗讀作爲教學的重頭戲。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多語言他知道但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於是他就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內心的情感,用朗讀來激發自身的情感。侯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日月潭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

最後,提幾點小小的建議:

1、侯老師是一名新教師,剛踏入講臺不久。難能可貴的是她的這份老練沉穩。但也存在着課堂中的教學機智還不足,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一言帶過,如果再來點引導,學生會把“隱隱約約”說的更好,而不需要老師把答案說出來了!

2、拓展中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第三句詩:“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湖”換成“明潭”,可能學生讀起來的感悟會更好。

總之,侯老師的課猶如清香的迎春一般,輕輕、淡淡、耐人尋味;徐徐、慢慢,又帶着年輕人獨有的朝氣。希望侯老師繼續努力,上出更多更精彩的課。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7

聽了xx老師執教的《美麗的蝴蝶谷》,談談自己的體會:

1、教師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品味,用自身的美術功底引導學生根據一羣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中飛舞的畫面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2、“如果你就是臺灣蝴蝶谷的導遊,你會怎樣介紹臺灣的蝴蝶谷呢?”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由表現中充分內化書面語言,受到情感的薰陶。

3、教師重視重點詞語的.教學。如強調“飛過、穿過、越過”的使用,既能使學生彷彿看到蝴蝶們飛越千山萬水來到蝴蝶谷時的景象,又能使學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形象。

4、整堂課教師教學用語輕鬆愉快,課堂氣氛活躍,引發出孩子們天真活潑的個性,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蝴蝶谷的美麗在潛移默化中映入學生的腦海。

5、教師注重朗讀的訓練,在讀中入情入境,把語文學習與愛美情操融爲一體,使學生從中體驗美,發現美,營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

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一羣羣”時,能否把這個主動權交個學生,讓學生自己到黑板上去把這“一羣羣的蝴蝶”通過自己的理解而表現出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8

一、課前交流,別出心裁

課前交流中,老師以“孝”字爲引子,揭示課題,爲揭示課文內容埋下伏筆。

二、朗讀指導,不露痕跡

指導學生讀出語氣。如學生在朗讀“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一句時,老師運用情境遷移法,學生變成了擁有一個好兒子的媽媽,都想誇誇兒子。最後學生都能自豪地、高興地誇着兒子。朗讀的語氣何須再作指導,它變成了學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生字範寫,恰到好處

老師範寫了“胳膊”兩字,要求學生端正、工整、漂亮地書寫漢字。

四、生字教學,方法多樣

“沉甸甸”幫助學生理解了字義、詞義。如學習“拎”,師生一起做動作,學生在做一做的過程中理解了字義;學習“晃盪”一詞,讓學生想象平時端水走路的情景,充分理解了詞義。

在學習“胳膊”一詞時,當學生知道肉月旁與身體有關後,就積極而迅速地把自己積累的與身體有關的.漢子都調動出來了。這樣的歸類,學生既掌握了新字,有複習了許多舊字。

五、說話訓練,分層落實

通過看圖說話訓練,學生初識了三個兒子。老師出示課文插圖,加以引導:“瞧!這就是課文中的三個兒子,看看他們各自在幹什麼?誰來給我們介紹介紹?” 緊接着以句式:“一個------一個-------另一個-------”,讓學生再來介紹,訓練了學生說話的條理性。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9

還記得以前聽老師上的一節《葡萄溝》課,當時我聽到了一堂實實在在的課,看到了一位美麗充滿智慧的老師,我的思想被觸動了。作爲語文老師,我們經常會感嘆作文課不好上,學生的習作能力差,想努力的改變這種現狀又苦惱不知怎麼入手。在聽了老師講教習作的經驗後,我知道要讓孩子愛上寫作,就要讓孩子多讀樂讀,多寫和樂寫。下面我將就從引導孩子讀,說,寫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做法。

第一步從讀入手,幫助學生進行習作素材積累。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話言簡意賅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通過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老師說:“學生的閱讀量越大,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就越大。”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說:擁抱孩子,是給孩子們身體上的維生素;給孩子閱讀一本好書,就是給孩子們精神上的維生素。很多家長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提高習作能力?一些老師習慣進行大量的字詞句段的訓練,搞題海戰術,我並不認可這樣的做法。

我認爲最有效的做法是讓孩子讀書,尤其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大量的閱讀不但能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和鞏固很多生字,能學習句子的表達方法,而且能通過閱讀懂得道理,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例如老師就特別注意學生課內閱讀積累和課外閱讀積累。老師在上《葡萄溝》這課時很注意引導學生美美的讀詞,美美的讀句子。

在老師的巧妙的提問設計和創設情境中,學生理解了句子和詞語,體會到他們的用法,體會到他們的美。

而這就是學生會用這些好詞好句的前提。如老師在講寫葡萄的句子時,先抓這個句子主要寫了葡萄的什麼?學生答葡萄的五光十色,教師再問這是說葡萄怎麼樣?學生答顏色多,教師又問我們還積累哪些表示顏色多的詞語。

學生說出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他們的'臉上好幸福。

好像在說:瞧,我收集的詞語派上用場了。

老師如果在這時適當的表楊就更能激發起他們收集的興趣了。

接着老師還就勢引導學生,問學生:課文中爲什麼用五光十色,而不用其他表示顏色多的詞呢?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瞭解了“五光十色”的用法。如果老師在這再點一下: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學習作者那樣用詞準確。就又引導學生掌握一個寫作技巧了。

瞧,別小看我們課堂上的課內積累。

再說說課外閱讀。老師從一二年級就開始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到了三年級更是給班上的學生安排了7個1的作業,從而監督提醒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

這7個1分別是:每週積累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一組好詞(三個),讀一篇好文章,讀一個好故事,寫一篇週記,每天安排一名學生在早自習領讀自己積累的一首古詩。雖然課外積累我們也在做,但老師做得更加具體,更加細緻。

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第二步引導學生多說,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的表達方式。

引導學生多說,說什麼呢?老師這堂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引導學生說主要內容: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說每段好在哪裏:水果好,葡萄好,老鄉好,葡萄乾好。

說重點句子的意思。其實這些就是在讓學生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先寫什麼,在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光說這些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說出作者爲什麼這樣寫。

如在處理自然段的一二句話時就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要寫葡萄生長的地方和葉子呢?可以不寫嗎?當學生說出葡萄生長的地方和他的葉子跟葡萄的長勢是有關係的,所以要寫!這時在點我們在寫水果之類的東西也可以這樣寫,不是又對學生進行了習作的滲透嗎。

教師在引導學生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時,其實就是在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結構,說爲什麼這樣寫時,就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這樣謀篇佈局的原因。學生這些都掌握了,其實就是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積累習作怎樣謀篇佈局的表達方式。

第三步讓學生多寫,將積累的知識靈活的運用起來。

作爲教師我們要爲孩子們搭建一個學習、成長、展示自我的平臺。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寫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中會獲得更多的寫作樂趣和成就感,就會更想寫,更加渴望成功,這就激發了寫作的興趣。生活中並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善於發現沒的眼睛。當寫作變成一種生活常態時,就會變成一種慣性和動力。學生從小便開始有意識地留心觀察生活,尋找寫作素材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老師便是利用一切可以寫作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拓展想象,並讓學生記錄下來。他們班的練筆真的很多。

二年級每天讓學生寫日記,三年級每週寫週記。

張老師上作文課很注意引導學生想開去。如在寫三年級上冊一個寫習作:地方的變化,就引導學生去那個地方去看去聽去想,鼓勵孩子們用積累的好詞好句子。

老師還擅長幫學生找寫作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願意寫。感覺老師班的孩子一定寫得很快樂吧!相信我們用這樣的方法也能讓我的孩子們找到寫作的樂趣的。

最後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體驗習作的幸福吧

總的來說要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關鍵是讓孩子願意參與到習作中來,記得有人說過有一種幸福就是能把自己所想的用最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不管是寫作之前還是寫作中或是寫作後,我們如果都能讓孩子體驗到幸福,那就是成功的習作教育。其實我們班的孩子他們在做以下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是幸福的。

當他們認真收集有趣的文章工整的書寫在採蜜本上,想着明天我會得很多星時,他們是幸福的,當他們有感情的把自己的採蜜和大家分享時,得到大家送給他的星時,雖然一學期有可能只有一次公開展示的機會,但是這樣成功的體驗,他是幸福的,聽的同學也是幸福的,因爲他們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聽故事,學習別人有趣的表達技巧,一學期他們可以認真的,投入去聽,去分析文章的好壞,雖然只是五六十篇,但在這過程中他們在興趣的指引下擴大了閱讀面,愛上了閱讀,其實看他們讀得這樣快樂,老師更是幸福的。

我們班還設計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含苞欲放-----百花爭豔”這樣的過程性板塊,給孩子展示自己的習作,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習作,並從中收穫成就感。每學期期末我們都會根據孩子在這個版塊上粘貼的文章數目,爲其頒發小洛貝爾文學獎。

孩子們的世界裏充滿着童真和童趣,藏着許多未被我們發掘的的寶藏。讓我們用溫暖的懷抱給孩子身體的維生素,同時也讓我們陪着孩子閱讀一本好書並把它寫下來來補充孩子精神的維生素吧。

方法是實現目標的手段,相信只要我們老師開動腦筋,就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讓孩子愛上習作,相信我和你們,爲了我們共同的孩子,用閱讀和寫作一起牽起孩子的手,帶他們在習作中找到幸福。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0

崔老師面對全體教師上了一堂古詩教學研究彙報課,教學內容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崔老師的課讓我眼前一亮,對把握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來自於興趣,興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上課伊始,崔老師簡介三峽,讓學生想象三峽畫面——,引發了學生對三峽的興趣,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學中,崔老師以讀爲本,逐漸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初讀古詩時,她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複習漢語拼音,也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後,讓學生找出詩中的多音字進行正音及理解。理解古詩後崔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讓學生得到薰陶,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特別注重了詩的停頓和節奏,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課堂中,學生讀詩十幾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根本不成問題。

在本次教學中,崔老師藉助想象,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

本堂課崔老師,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朗朗。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1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於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讚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着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麼樣的?聯繫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於詩歌與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並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隨着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並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通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後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後的'青松圖片,通過比較雪壓着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麼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2

《我是什麼》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周老師以“清新、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教學設計引領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是什麼”的探尋,整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一節在課題(《以“動筆”爲載體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力之研究》)引領下的研究課,教學環節凸顯了課題的研究點,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引領學生動筆

在“品讀課文”教學環節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第1、2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圈:我會變成什麼?巡視中關注學生動筆的狀況,及時予以指導、幫助。特別是在交流時,周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動筆的有效性:

1。方法指導細緻入微。如學生在圈 雲 時,文中是雲字上有引號,像【“雲”】,周老師利用學生的課本展示時提醒道:“這個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時不圈邊上的標點。”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在課本上圈圈劃劃時有些隨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劃的一塌糊塗,周老師的提醒會讓學生養成整潔的好習慣。

2。糾錯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學生在圈 雹子 時,把 小硬球 也圈出來了,周老師沒有簡單地糾正,而是問學生:“雹子、小硬球是兩個嗎?那爲什麼叫小硬球呢?”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得出:應該圈 雹子 。繼而周老師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還有沒有像“小硬球”這樣的寫法?與學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寫。這樣的教學真的是爲學生的學習力着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示範動筆

在課文第2自然段對於“雲變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學中,周老師抓三個動詞“落、打、飄”,讓學生到黑板前對應着貼一貼,再說說這麼貼的理由。

生:雪輕輕地,用“飄”;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來;雨是不輕不重的,用“落”。教師順勢說:“這三個詞用得好,我們可以在書上做記號。”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用“△”,學生學着在書上做記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發現值得學生動筆的文本亮點,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學習,這也是課題的研究點之一,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課中,周老師的'字詞教學獨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主要體現在:

一、識字做到“觸類旁通”

如“雹、袍”的學習,周老師在學生正音、會讀、比較不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說說帶“包”的字。學生說到:跑、泡、抱,周老師再出示相關的字,並引導學生記憶:有腳就會“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動,對學生的識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類似還有“躁”的學生,也讓學生說說帶“喿”的字,如“操、澡、燥”,並利用偏旁進行兒歌式的記憶。可見,對於識字教學周老師不僅關注學生是否學會,還重視積累、運用,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二、詞語做到“層層深入”

如“淹沒、灌溉”的教學,周老師從“淹沒”入手,知道“沒”是多音字,這裏念“mò”,讀準“淹沒”這個詞,然後出示“淹沒莊稼”讓學生讀正確,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讓學生讀正確。而後,再讓學生觀察“灌溉、淹沒”這四個字,有什麼發現?(跟水有關)這樣的教學真的印證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理念,促使學生學得紮紮實實,從學會到運用,亦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學無痕”

如“飄浮、漂浮”這兩個詞語的辨析和運用在《詞語手冊》上有,課堂上學生講到了“飄浮”一詞,但第一個學生的理解是錯誤的,他說:“樹葉落到水上,就是飄浮。”周老師就引導學生辨析,第二個學生說:“這是在天上飄呀飄呀。”於是,周老師出示了《詞語手冊》中辨析的兩句話讓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飄,有個“風”,樹葉在水上漂,有個“氵”。周老師適時小結:漢字真豐富,偏旁也會告訴我們……這樣的教學自然、貼切,化有痕爲無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周老師的課明快、節奏感強,帶給學生們的是愉悅和收穫,帶給老師們的是學習和思考。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3

這是一篇科普短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利弊關係。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與人類關係的描寫,讓讀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標定位準確

朱碧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情,把本課目標定位:

1.認讀並理解“莊稼、灌溉、淹沒、暴躁、沖毀、災害”等詞語。能正確、規範書寫“池、浮”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聚焦動詞,通過學習,讀出水娃娃不同形態的變化。

3.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藉助微課自主學習“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汽、雲、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書介紹水娃娃不同形態的變化。

二、教學方法科學合理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在學習詞語時,周老師採用了‘’圖文對照法‘’、‘’情境識字‘’、‘’’歸類識字法、變序教學法,讓學生在形象思維中,在濃厚的興趣中學會了新詞。而且,周老師並沒有走走過場,而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等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不斷地強化中記住了這些字詞。

爲了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更爲了讓學生深入瞭解課文,瞭解水娃娃不同形態的變化,周老師採用小組合作形式、藉助音量示意圖,讓學生用不同的讀法讀出不同形態下水的`變化,並抓住了‘’落,飄,打‘,這三個字,通過調換位置,讓學生體會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詞的準確性。

對於‘雹子’這種事物,南方的孩子不太瞭解,老師藉助視頻,讓學生認識了雹子。我相信,由於這堂課上週老師運用了多種方法,本堂課的目標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三、課堂突出雙基教學

雙基就是’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這是我們老一輩教師對於語文教學目標的概括。這節課裏,朱碧老師在教學中很關注字詞句段的學習,關注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四、課堂充滿藝術性

周老師的課堂結構緊湊,以‘’變魔術‘’貫穿整堂課,使得課堂猶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渾然一體。

板書圖文並茂,有圖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幫助了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把握。

語言溫柔,節奏慢,很適合小孩子,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很讓人感動。

對於本堂課,我也有幾點看法,提出來拱大家研討:

1.在學生學習課文後,可以問問學生課文裏還有哪些句子不好讀,帶着學生讀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2.認識雨、雹子、雪的時候,學生在說還想知道雪的時候,老師直接忽視,對於南方這些小孩子,這材料是不是需要準備。

3.‘’落、打、飄‘’,爲什麼不能調換,學生說不出原因,老師要告訴他們。

4.給學生示範寫字,自己一定要寫好。展示學生書寫的時候,拿筆修改一下,給學生直觀形象,起到真正的示範作用,以提高學生寫字能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

《恐龍的滅絕》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爲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五種原因。課文層次清晰,脈絡分明,首先第一段向我們提出了,龐大的恐龍爲什麼會消失這樣一個問題。接着2-4段分別寫了恐龍滅絕的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和其他種種說法。最後一段總結恐龍滅絕的種種說法還不能完全讓人信服,至今還是個迷,激勵人們繼續去探究。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引起了孩子們的探究心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豐富學生對恐龍的.瞭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的好文章。

聽了郭葉青老師《恐龍的滅絕》一課,感悟頗多,體會如下:

郭老師的課層次清晰、環節分明,爲我們展現了一堂層次感強、結構美的課。

在課堂中,郭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學習基礎爲基點,始終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出現。複習字詞時,郭老師運用“我是識字小能手”既檢查了認字又導入了課題,引出了恐龍。接着郭老師和學生交流了一些恐龍知識,並隨即引出了課題。探究恐龍怎麼會滅絕?

爲了使學生理解“短多了”,郭老師將人類的歷史和恐龍的歷史做了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和朗讀句子。

郭老師在整堂課中非常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換詞語理解詞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等。

教學有層次,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比如在學習恐龍滅絕的第一種說法時,李老師在讓學生先讀,指名試着說說,然後再填空,最後自己概括,層次感很強。另外在學習恐龍滅絕的說法的重點段中通過填空、排順序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

巧妙抓住第四段末尾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更多恐龍滅絕這個謎的興趣。

郭老師爲我們開出了這樣一堂課,真的非常感謝她,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收穫頗豐。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後一課《阿德的夢》。本課爲連環畫式的略讀課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訓練學生默讀課文、粗知文章大意、展開想象,以及藉助圖畫識字等方面。楊一囡老師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楊老師老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指導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接受。在教學中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爲學生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此外,老師也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強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繫,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創設了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楊老師讓學生談談:未來的新科技。未來世界要什麼有什麼,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發達就有多發達。所有在現實生活中還不能實現的,在未來的世界什麼都實現了。讓學生的想象也得到了盡情發揮,個個說得意猶未盡。

本人認爲,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說的比較多,每個新科技產品都一一介紹,可以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省自己去讀,去悟。比如:阿德的夢是一個怎樣的夢?(新奇、神奇等)然後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新奇”體現在何處?這樣可以在拓展延伸,“說說未來世界”深化主題這一環節,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討論交流更充分些。另外,還要把注意聆聽學生的回答,及時的給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