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定風波》課堂教學實錄

語文1.66W

蘇軾的《定風波》向人們展示的是自己面對人生逆境時的那種曠達自如的胸懷,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詞。課堂實錄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通過課堂實錄情景再現,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非常有益處,定風波課堂教學實錄,一起來看看吧!

《定風波》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知任論世”鑑賞詩歌的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形象。

3. 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

1. 教師範讀。

2.學生各自朗讀詞作,瞭解作品內容。

三、鑑賞、評價詩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的感知作品。質疑、探究。

2.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內心世界,發表各自見解。(注意點撥下列問題)

(1)“一蓑煙雨任平生”:平生所經“煙雨”?蘇軾的“蓑衣”?

(2)“山頭斜照卻相迎”“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否矛盾?

(3)“歸去”,歸向何方?

3.你欣賞這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嗎?你如何評價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思想境界?

四、小結

1.知人論世在詩歌鑑賞中的重要作用;

2.認識蘇軾在逆境中的人生態度。

附:【板書設計

穿林打葉 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眼前的風雨) (人生的風雨) (無風無雨的心靈的淨空)

樂觀、豁達

具體教學過程:

(師生問好,教師宣佈上課。)

師:昨天見面的時候,大家問我是從哪裏來的。我告訴大家我來自廣東珠海。其實這話不太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來自廣東珠海,但是我本是湖北人。如果要說得更具體一點,我來自湖北黃岡(生驚歎)——古代被稱爲黃州府的地方。剛纔大家“哇”的一下,我知道這是爲什麼。大家即便沒有去過黃岡,但是肯定都做過黃岡的試題。其實到現在爲止,黃岡仍然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但是它一直是一個文化氛圍很濃郁、文化積澱很深厚的地方。說到這裏,我要感謝那些在黃岡的歷史上留下了足跡以及風流餘韻的文人們,這其中我一定要感謝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先生。餘秋雨在他的《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中說,蘇軾成全了黃州。確實,蘇軾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黃州時期寫出來的,這其中有前後《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還有大家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蘇軾站在長江邊上,面對奔騰的大江,想到了歷史上的風流人物,他想到了誰呢?

生:周瑜。

師:他想到了周瑜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年輕將領。想到自己已經早生華髮,但是至今仍然功業未成,有了壯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說“人生如夢”。那麼,蘇軾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在那裏哀嘆、滿腹愁情的文人嗎?難道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風格或者是豪放派風格的全部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首創作於同一年的詞——《定風波》。

師:首先,我把這首詞給大家朗誦一遍,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個作品。(教師範讀,學生鼓掌)謝謝大家的掌聲。我想如果大家對這首詞的理解更深入一點,你們會比我讀的更棒。接下來就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詞。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詞寫了一件什麼事?讀完之後請一位同學來回答。

(學生自由誦讀,思考)

生1:這首詞主要是寫蘇軾遇雨後的感嘆。

師:說得很好,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應該有時間、地點、經過等等。

生2:大體上的經過就是蘇軾與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一個人有與衆不同的感覺,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詞。

師:剛纔這位同學的回答抓住了這首詞前面的“序”的內容,詞前小序大體上告訴了我們詩歌寫作的背景。序中寫的故事在詞作中有沒有體現出來呢?剛纔我們說蘇軾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幹什麼呢?

生4:看田。

師:你從哪裏得到的答案呢?

生4:註釋中講的。

師:很好。讀一首詩詞,小序和註釋我們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買田,買田幹嘛?註釋中還有兩個字——“終老”,“終老”是什麼意思呢?

生:養老,安享晚年。

師:對,作者到沙湖看田,準備買田養老,結果在回來的路上碰到了雨。詞作中,哪裏寫到了雨呢?

生:“穿林打葉聲”說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

師:那麼何以看出衆人皆狼狽,“餘獨不覺”呢?

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吟嘯且徐行”。

師:不懼風雨,在風雨中吟詩長嘯,何等灑脫啊!這裏我們圍繞詞作前面的序大體上了解了一下這首詞的基本內容。可是,有一個問題,蘇軾寫這首詞,僅僅是因爲在半路上遇雨,然後雨過天晴,所以通過詞來表現自然界的風雨變化嗎?(生:不是)如果不是,那麼他到底爲什麼要寫這首詞,他要表達什麼呢?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誦讀這首詞,把你的疑問找出來,然後再就你的問題和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我希望大家可以出聲朗讀。

(生出聲自由朗讀,然後互相交流、討論)

師:我看大家剛纔剛纔討論得很熱烈,很多同學不僅提出了一些問題,而且寫下了自己的見解,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5:我想知道下片的第一句“料峭春風吹酒醒”中的“酒醒”是不是有兩層意思。詞中好像沒有提到他喝過酒,他是真的喝過酒還是有什麼別的引申意義?

師:我也看到很多同學把這個“酒”字給圈出來了,請一位同學來說說他的見解。

生6:我覺得可能是說他沒有從以前的生活中清醒過來,這次遇到雨過天晴的天氣,他豁然開朗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意思。

師:那你能不能回答剛纔那位同學的問題?

生6:我覺得他應該是沒有喝酒,“醉”是形容他此時的心情。

師:他有一種如醉如夢的感覺,是不是?

生7:我還有一個問題,“同行皆狼狽”,爲什麼蘇軾“獨不覺”?

生8:在古詩文裏面,“酒”往往和愁聯繫在一起。蘇軾在被貶黃州之後,感到非常惆悵,所以他可能就喝了一點酒,但是現在他看到這種天氣,心情開朗了,他也想通了,所以酒就醒了,我覺得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生9:我認爲“餘獨不覺”是因爲在這首詞中“雨”象徵着仕途的坎坷,隨着雨的逝去,沖走了蘇軾的煩惱,雨過天晴象徵着人生從頭再來。讓我不解的問題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爲什麼作者這樣說?還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是否不僅是他回頭看雨,而且是看他以前的經歷什麼的?

師:很好,解決了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剛纔那位男生關於酒的見解,大家贊同嗎?他被貶黃州之後,借酒澆愁,有沒有這個意思呢?(生贊同)有可能有,是不是?蘇軾酒量不大,稍許喝酒就容易醉,況且古人習慣上借酒澆愁,所以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下面請大家繼續提出問題,發表見解。

生10:他以前在官場上做事的嘛,被貶以後才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是不對的。在官場上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現在有一種如醉方醒的感覺。

生11:我認爲“誰怕”表現了他對於仕途坎坷的坦然自若的人生態度。

師:同學們很聰明,把風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聯繫起來了,鑑賞一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時代,這叫什麼方法?對,這就是“知人論世”。這是鑑賞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

生12:我覺得“誰怕”表現了作者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生13:我認爲酒醒僅僅就是酒醉醒來。他們一行人外出,朋友在一起喝點酒很正常,酒後遇風吹醒而已。

生14:我想問一下,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和他的朋友到沙湖買田,他們買田的時候難道還帶着酒嗎?這裏面是不是還有什麼引申的意思?

師:難道買田之前要喝酒嗎?如果大家讀過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甚至其他的一些詩文,我們就會知道蘇軾是一個愛喝酒的人,所以林語堂說他是一個“酒量不大但是飲酒成癮者”。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見的現象,來到黃州驚魂甫定的蘇軾,酒可以去消解內心的憂愁。所以我不太贊同把喝酒作什麼引申的理解。

生15:“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話好像給人很平淡的感覺,雖然他說不怕“雨”,但是雨過天晴他應該是心情舒暢的,可他又爲什麼說“也無晴”呢?

師:確實,沒有雨了,好像還說得過去。可明明“山頭斜照正相迎”,怎麼能說“也無晴”呢?請大家繼續說說你的看法。

生16:我覺得“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層意思是蘇軾被貶之後,他那種能超越榮辱得失坦然自若地面對生活、不因被貶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能冷靜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師:這位同學抓住蘇軾的思想進行了分析,很好。

生17:我認爲這要聯繫上文來理解。“回首向來蕭瑟處”,說明他原來遭受了一些坎坷;“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首先是對當時環境的描寫,同時也說明他內心不再在乎這些坎坷,表現出了一種坦然自若的態度。

師:請大家看看註釋⑦對這句話是怎麼解釋的。書上解釋的意思是“風雨的天氣和晴朗的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在現實生活中,在物質世界裏能能一樣嗎?(生:不一樣。)肯定不一樣,對不對?如果一樣就不會出現“同行皆狼狽”了。那是什麼沒有差別呢?

生:心中沒有差別。

師:對,在心中沒有差別,那就是不在乎這些風雨。我也有一個問題,上片中說“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還有,下片中說“歸去”,歸向何方呢?

生18:我認爲是歸於自然。

生19:我覺得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朝廷,自己的仕途也雨過天晴。

師:大家贊同哪一個說法?(學生沉默)請注意我們剛纔說到的一個問題:作者蘇軾到沙湖幹什麼?

生:買田終老。

師:就是說他準備在這裏安享自己的晚年。那麼他還寄希望於重新回到朝廷嗎?顯然不是!所以,我覺得“歸去”一詞不能理解爲回到朝廷。

生20:“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蓑”可以解釋爲他的才華,“煙雨”的意思是官場上的坎坷。整句應該是說他空有一身才華,但是歷經坎坷,壯志未酬,沒有什麼成就。

師:這種解釋看起來很有道理,大家覺得如何呢?

生21:我認爲“煙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無論他的人生困難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會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對。

師:我本人贊同這種說法。我有一蓑在身,任憑那平生的煙雨淋溼。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爲“煙雨”,可以這樣解釋嗎?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嗎?不是“雨具俱去”了嗎?

生:心中有“蓑衣”。

師:那麼他心中的蓑衣是什麼呢?

生:理想、人生態度。

師: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

生22:我覺得蘇軾有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在遇到雨之後,同行“皆狼狽”,而他卻能“不覺”,表現出了與衆不同的一面。這也暗示着此時雖然被貶,但是仍然對生活充滿了積極的情緒,他在沙湖買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個新的開始。

師:說得很好。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首詞。詞中多次寫到了雨。首先寫到了——

生:大雨,“穿林打葉”之雨;

生:“一蓑煙雨”;

生:最後說“也無風雨也無晴”;

師:對。前者寫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後者寫的是人生中的風雨,最後寫的是他心靈的天空無風無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什麼樣的情懷,持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

生: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師:好,下面請大家試着把這首詞背下來。

(生自由背誦,然後請一名學生背誦,最後全班齊背。)

師: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這首詞,學習了怎樣去鑑賞一首詩歌,大家都很自覺的運用了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我們認識到了蘇軾曠達的一面,可以說,這就是蘇軾之爲蘇軾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人說,“心有東坡詞,世上無難題”,蘇軾爲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選擇,當我們的生活遇到困難和挫折甚至走入絕境的時候,我們可以怎樣的生活。

(教師宣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