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氣象學第一二章複習資料

語文2.14W

第一章 大氣

氣象學第一二章複習資料

一、大氣組成

主要是幹潔大氣、水汽、氣溶膠粒子。

1、 幹潔大氣:

幹潔大氣中對人類影響較大的成分是N2,O2,O3和CO2。

(1)N2和O2:它們是大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N2利用率低。O2是維持人類及動植物生命活動的氣體。

(2)O3:含量很低,集中在20-25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層。可強烈吸收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

(3)CO2:是植物生命活動離不了的氣體,可吸收地面輻射,對氣溫影響較大。

2、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層大氣中。低緯度地區多於高緯度地區;下層多於上層;夏季多於冬季。含量很少,但是天氣變化的重要角色,雲、霧、雨、雪的形成都與之有關。

3、氣溶膠粒子: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粒子。包括水滴、冰晶、煙粒、塵埃等。

可充當水汽凝結物,利於雲、雨的形成;還可以吸收一部分輻射,對地溫、氣溫有一定影響。

二、 大氣垂直結構

從下到上有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外大氣層(散逸層)。

大氣底界:即地球的表面。

大氣上界:即大氣的頂界。

有2種劃分方法:根據極光出現的高度估計,在1000—1100km;據人造衛星探測,約在3000km。

(一)對流層

是靠近地表的大氣最低層。其厚度隨緯度和季節的不同而有變化:低緯度平均爲17~18km,中緯度地區爲10~12km,高緯度只有8~9km。夏季厚、冬季薄。

特點:

(1)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 垂直遞減率爲:r= 0.65℃/100m。

(2)空氣具有強烈的對流運動。易形成雲和降水(雨、雪等)。

(3)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水平分佈不均勻。主要是受地形影響所致。

(二)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到55km的氣層。主要特點:

1、垂直氣流顯著減弱,氣流多呈水平運動,故叫平流層。

2、集中了大氣中大部分O3

3、下部氣溫隨高度變化小,上部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顯著增加。

4、水汽和塵埃很少,大氣能見度好。適合飛機航行。

(三)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到距地面85km 的高度。

主要特點:

1、溫度隨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頂部可下降到-83℃。

2、氣流有強烈的垂直運動,故又稱高空對流層。

(四)熱層(暖層)

從中間層頂到距地面約700km 的氣層。

特點:

1、氣溫隨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因吸收短波紫外線)。

2、空氣分子處於高度電離狀態。

(五)外大氣層(散逸層)

從熱層頂以上的大氣層。

特點:受地球引力小,高速空氣分子常逃到太空,宇宙空間粒子也常進入該層。

第二章 輻射

1 輻射的基本知識

一、概念

輻射:物體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現象。

通過輻射傳遞的能量叫輻射能。

輻射通量密度(輻照度):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發射或吸收的輻射能量。單位:W/m(瓦/米)

二、輻射光譜

氣象學研究的輻射波譜範圍是0.1~120 μm,

太陽輻射波長範圍在0.15~4 μm,地面和大氣輻射波長在3~120 μm,因此常把太陽輻射稱爲短波輻射,地球和大氣輻射稱爲長波輻射,以4 μm爲分界線。

輻射的傳播不需要中間介質。

三、基本定律

1、斯蒂芬-波爾茲曼定律 E)與其表面絕對溫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E= T E=T4是斯蒂芬-波爾茲曼常數 黑體:將投射到其表面上各種波長輻射能全部吸收的物體。 4 ?是灰體常數,在0.80~0.99之間。

兩個公式都表明:物體溫度越高,其輻射強度越強。

2、維恩位移定律

黑體輻射光譜的極大值所對應的波長λ與其絕對溫度T成反比。

λ=C/T C爲常數,是2897。

表明:物體溫度越高,它所輻射的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長越短。 maxmax

2 太陽輻射

一、太陽輻射光譜和太陽常數

1、太陽輻射光譜

(1)定義:太陽輻射能隨波長的分佈。

2、太陽常數

當日地處於平均距離時,在被照亮的半個地球的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積上,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叫太陽常數。

世界氣象組織推薦取值

二、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減弱

1、吸收作用

太陽輻射被大氣吸收變爲熱能。

2、散射作用

(1)分子散射

空氣分子和直徑<0.1?m的質點的散射作用叫分子散射。

波長愈短的輻射,被散射愈多。

在可見光中,藍、紫光的波長最短,故被散射的也最多,紅、橙光被散射的較少。

(2)粗粒散射

50%-55%。因反射作用使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減弱,反射最多,散射其次,吸收最少。

三、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1、直接輻射Rsb: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陽輻射。

影響因素:主要與太陽高度角h、大氣質量數m和大氣透明係數a有關,還與緯度有關。

(1)太陽高度角(h)

定義:太陽平行光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

直接輻射Rsb隨太陽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

(2)大氣質量數m

m表示。

太陽光垂直照射時,m=1;斜穿大氣層時,m>1,m大小僅表示太陽傾斜入射時大氣光學路徑爲垂直入射時的倍數。 ? 太陽高度角越大,大氣量越小。

直接輻射Rsb隨大氣質量數的增大而減小。

(3)大氣透明係數a

定義:太陽光通過一個大氣量後的輻射度與通過前的'輻射度之比。

一般a<1,受大氣中的水汽、雲滴、塵埃的多少影響。

直接輻射Rsb隨大氣透明係數的增大而增大。

變化規律:

晴天時太陽高度角影響大,陰天時大氣透明係數影響大。一天中,正午前後最大,日出、日落時最小;一年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我國因夏季水汽多、雲量多,故最大值出現在春末夏初。相同天氣條件下,緯度越低,直接輻射Rsb越大。但是一年中直接輻射Rsb最大值不在赤道地區,而是在迴歸線附近。

2、散射輻射Rsd

散射輻射Rsd:經質點散射後,自天空各個方向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陽輻射。

三、太陽總輻射及其影響因子

太陽總輻射:太陽直接輻射和天空散射輻射之和。即:Rs=Rsb+Rsd

影響太陽總輻射的因素有:太陽高度角、大氣透明係數、雲、海拔高度、地理緯度等。

1、太陽高度角h:Rs與h正相關,隨h的增加而增加。

2、大氣透明係數P: Rs與P正相關,隨p的增大而增大。

3、雲:雲層厚時, Rs與雲負相關,隨雲量的增多而減小;雲薄時則相反。

4、海拔高度:Rs與海拔高度正相關,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四、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

5、地理緯度: Rs隨地理緯度增加而減弱,但總輻射年總量最大值在20附近。

地面反射輻射:地面反射到大氣中的太陽輻射。

地面反射率α:指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輻射與到達地面的太陽總輻射的比值。

影響α的主要因素有:顏色、土壤溼度、粗糙度、太陽高度角等。

3 地面和大氣輻射

一、地面和大氣輻射

地面輻射RLu :即地面向外 發射的輻射。

大氣輻射:即大氣向外發射的輻射能量。

地球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和。

地面輻射與太陽輻射的不同:

1、太陽輻射只發生在白天,而地面輻射晝夜都有 。

2、太陽輻射主要波長集中在可見光內,而地面輻射主要波長在紅外、遠紅外區,大部分被大氣吸收,只有少量逃到太空中。

大氣對長波輻射吸收強烈,但對8~12 μm 處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這一波段叫“大氣天窗”。

地面輻射是低層大氣能量的主要來源。

大氣

雲量、空氣溼度等是影響大氣逆輻射的主要因素。

地面對大氣逆輻射也能反射,所以地面只能吸收大氣逆輻射中的一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的大氣逆輻射爲δRLd(δ是吸收率)。

一般地δ很大,可以認爲地面對大氣逆輻射的吸收率近於1。

大氣逆輻射能使地面獲得一部分能量,因此它對地面有保暖作用,叫大氣的保溫效應。

“大氣溫室效應”:由於大氣中各種微塵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猶如溫室覆蓋的玻璃一樣,阻擋了地面向外地輻射,增強了大氣逆輻射,對地面有保溫和增溫作用,這種現象叫大氣溫室效應。

4 輻射與農業

一、光合有效輻射

光合有效輻射(PAR):太陽輻射中對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譜成分。

光合有效輻射波長範圍:0.4-0.7μm

葉綠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橙光,而對黃綠光吸收較少。

在太陽輻射光譜中,紅外光有熱效應,藍紫光利於光合作用,紫外線影響植物形態和品質。其作用分述如下:

1、紅外輻射

(1)λ>1000nm

? 可轉化爲熱能,影響植物體溫和蒸騰作用,不參與光化學反應過程。

(2)1000-720nm

? 700-800nm近紅外光對植物光周期及種子形成有重要作用,並控制開花與果實顏色。

? 一般紅外線的熱效應使植物體溫升高,促進植物的蒸騰及物質運輸;外界溫度越低,紅外線熱效應越大。 ? 因此高原地區葉子溫度高於氣溫3-5℃,可以補償高原地區氣溫低這個不利因素。

2、可見光輻射

(3)720-610nμm

紅橙光,被葉綠素強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強。表現出強的光周期作用。

(4)610-510nm

綠光,葉片吸收很少,是弱活性帶。

(5)510-400nm

藍紫光,被葉綠素強烈吸收,表現出次強的光合作用和成形作用。

3、紫外輻射

(6)400-320nm

起成形及着色作用,使顏色變深,葉片變厚等。

(7)320-290nm

對多數植物有害,可消毒土壤。

(8)λ<290nm

可立即殺死植物,叫滅生性輻射。

二、光照度與植物

(一)光照強度對植物的影響

1、光飽和點:在一定的光照強度範圍內,光合作用隨光合強度的增加而增強,當光照強度增加到某一數值後,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此現象叫光飽和現象,這個光照強度就是光飽和點。

CO含量、溫度、土壤水分等因素而變化。

依據光照強度對植物可劃分爲:喜陽植物和喜蔭植物。

最喜陽植物不存在光飽和現象,利於果實和種子的生長;喜蔭植物在光強達到晴天的1/10時,光合作用就不增加,利於營養器官的生長。

喜陽植物有: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荔枝、香蕉、椰子、桉樹等。

喜蔭植物有:茶葉、菸草、人蔘、龍眼、柑桔、田七、杉木等。

不同植物對光照要求不同,正確調節光照強度來提高對太陽能的利用,是作物栽培的重要課題之一。

“光呼吸”作用只在光合作用下發生,不產生能量,無益地消耗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質。

C3植物:光呼吸作用很強,大大降低降低光合效率,如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等。

C4 植物:光呼吸作用很弱甚至沒有,適宜條件下可高產。如玉米、高梁、甘蔗等。

(二)光照時間對作物的影響

1、光照時間=可照時數+曙暮光

可照時數:日出到日落太陽可能照射的時間長度,即晝長。

曙暮光時間:在日出和日落後,地平線下的太陽光線投射到太空中,經大氣的散射、折射等投向地面的光,叫曙暮光。

2植物的光周期現象:

(1)定義:晝夜交替、明暗變換及其時間長短對植物進入發育階段(開花結實)的影響叫植物的光周期現象。

(2)分類:

短日照植物:在植物發育前期,要在較短的白晝(<12-14h)條件下,才能進入開花結實的植物。如:晚稻、玉米、棉花、大豆、茶樹等多源於低緯度地區。

長日照植物 :在植物發育前期,要在較長(>12-14h)白晝條件下,才能進入開花結實的植物。

例如: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豌豆、洋蔥、白菜、油菜、胡蘿蔔、落葉松等原產高緯度的植物。

中性植物:這類植物對日照長短不敏感。

例如:西紅柿、四季豆、黃瓜、茄子、蕎麥等。

(3)植物的感光性

定義:植物對日照時間長短的反應特性。

感光性強即反應敏感,感光性弱即反應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