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童年的發現教學後記

語文2.95W

導語: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後記,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童年的發現教學後記

  童年的發現教學後記1

《童年的發現》雖然是略讀課文,但因爲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爲學生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我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

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作爲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

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

②對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沈志偉談對課文最後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爲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繫到中外一些科學家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

這裏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後記2

今天上《童年的發現》,思路如下:談話引出課題,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帶着問題走進課文,通過閱讀、思考、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發現了什麼,是怎麼發現的.,爲什麼能夠發現。

實際教學中,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學生提出了預設中的問題:“發現了什麼?怎麼發現的?”在總結階段,教師拋出沒有提出的問題“爲什麼能夠發現?”也顯得順理成章。預設的幾個難點句子:“以爲我的笑不懷好意。”“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着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學生也都提到了,通過老師的點撥和資料補充,學生也都大致理解了。

然而現在靜下心來反思,就在這順風順水之中,似乎出現了一處致命的硬傷,那就是在解決“怎麼發現的?”這個問題的時候,經過小組討論,許多學生都舉起了手,我找了一個學生來回答問題,他的大體回答是這樣的:“我的發現起始於夢中飛行……我們就去問老師……”沒等學生說完,我就迫不及待了的打斷了學生的發言:“夢中飛行,讓我產生了什麼疑問?”──“問了老師之後,我又產生了什麼疑問?”──“產生疑問之後,我又是怎麼做的?”──“後來證實我的想法是對的嗎?”……也就是說,我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完整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一切仍然是強迫學生跟着我的步伐在亦步亦趨,學生的討論結果沒有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結果是學生圍繞着我的思路進行了二次思考。

回想以前的教學,好像這樣的情景不是一次出現,由於害怕學生表述不清,或者害怕學生不能比較準確地按照我預設中的答案來進行表述,我常常斬斷了學生的思路,固執地要求學生按照我圈定的路子來思考、討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填空”。這就難怪學生經常在討論時顯得爲難,因爲他們習慣了跟從老師的步伐,也難怪學生表達的時候顯出諸多障礙,因爲他們鍛鍊的機會常常被老師奪走了。

由此,我想,作爲“自主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的載體──小組討論,我應該還它以真實的面貌,還給它足夠的時空,不能掛羊頭賣狗肉。

在本課教學中,再次出現了以往出現過的問題,就是在提出不懂的問題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了許多無足輕重的簡單問題,如“我爲什麼那麼癡迷?”“我爲什麼要抓起小魚?”“我爲什麼要笑了?”面對這些問題,雖然其他學生很容易就解決了,實際上提出問題的學生自己也清楚,但他們似乎是在響應我說的“爲學患無疑,疑則進也”的號召,拼命的提出問題來表示自己的“疑”。那麼該怎麼處理這種現象,批評的話,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指出來,這種問題又沒完沒了,佔用課堂寶貴的時間。這裏向各位同行請教了。

標籤:後記 童年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