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

語文2.63W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1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爲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然後讓學生觀看一段爬山虎爬牆的動畫,同時思考: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看完動畫,有學生提議:我們自己演一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吧!按照學生的提議,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分泌的黏液,讓小圓片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

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由於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時也存在一定差異。我們要在實踐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儘可能縮國小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的同時,語文素養獲得較大發展。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2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段落,想一想,學習這段用什麼方法最好?當時,有的學生說畫出描寫腳的相關句子來讀,有的說把爬山虎的腳畫下來最好。因爲爬山虎的腳有形狀,有顏色,畫下來很形象。於是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了的只有葉子沒有腳的爬山虎的圖,讓他們邊讀課文邊根據自己的`理解給爬山虎添上腳。然後選一些畫面展示,全班評議。

學生看着自己的畫,認真聽着同伴的點評,有的說:“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3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爲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着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