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引導藝術的敘事學解讀論文

藝術2.02W

摘要 本文從敘事學角度,以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全接觸》爲例,從其新聞文本中的敘事角度,敘述人物、敘事策略等方面分析民生新聞報道模式是如何高效引導輿論並創新輿論引導藝術的。

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引導藝術的敘事學解讀論文

關鍵詞 輿論引導藝術 民生新聞 敘事學 成都全接觸

民生新聞基本以城市電視臺爲依託,具有本土化、在地化的優勢,因此在相關地域社會輿論的形成過程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並逐漸摸索和構建出了相應的輿論引導藝術。

  一、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引導功能之源

什麼是輿論?根據陳力丹教授的定義,它是一種情緒和意見,其深層結構是信念。由此可看出,輿論引導即對情緒,意見的引導,最後達到觀念和信念的引導。

輿論的客體是現實社會,以及各種社會問題及現象。現代社會是大衆傳媒的社會,即信息和意義的社會。它構成了我們接觸和了解外界世界的主要渠道。電視新聞作爲大衆傳媒的最重要的一種節目樣態,具有普及性。它聲畫並茂地對現實世界中各種現象和事件進行描摹報道,直觀地吸引受衆,感染受衆以及影響受衆,成爲公衆瞭解周圍及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電視新聞媒體對於現實社會中各種事件和現象的報道,實際上成爲了輿論客體的主要來源之一。

如所有新聞一樣,電視新聞也具有選擇性。它通過對事實內容的選擇,以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形式呈現,體現了一定的立場和傾向。這種對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選擇和呈現,傳達了各不相同的信息,隱含了各不相同的觀念和態度。所以,電視媒體能通過對新聞內容和結構的差異性編排,引起受衆的不同感受,從而達到問接地引導輿滄的目的。

民生新聞的核心理念是“民生”,即對老百姓生活,生存,生計以及生命的關注,因此題材內容非常廣泛。“除日常社會新聞外,可以涵蓋於地方百姓最直接相關的政策服務資訊,有時與時政新聞、社教新聞的交叉,還可涵蓋一部分消費,經濟信息”。由此可看,民生新聞內容上與其他新聞類型存在交叉,那麼,是什麼使民生新聞區別於其他新聞類型?答案即在它的內容編排模式上。民生新聞在價值取向上注重民本意識,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故事,關切民間疾苦,爲民排憂解難,並在此基礎上採取了平民化的報道視角,注重報道方式上的民衆話語,使民生新聞在整體上充滿親民的色彩。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是要實現對受衆的情緒和意見的導向,使社會穩定,民衆和諧。輿論的直接來源是公衆對外部信息刺激的感知。那麼,輿論引導的首要前提便是受衆對新聞媒體傳播的信息注意、理解、記憶並由此發生一定的行爲,這一系列過程都是具有選擇性的,而影響這一過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信息對受衆的心理接近性,包括形式與內容的接近。

民生新聞以“民生”的理念,通過對民問百姓的聚焦,“去表現國計的總體態勢,包含了大智慧,大思路。大手筆”。這種以親民的樣式,去表現新聞內容,包裝新聞觀點的做法,使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既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又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民生新聞不僅僅是一種新聞內容的選材標準。它也是一種新聞報道模式,這種模式使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具有天然的優越性。

下面,筆者將從敘事學角度,以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全接觸》爲例來分析民生新聞報道模式是如何優越高效地引導輿論的。

  二、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引導藝術解讀

  1. 敘事視角

新聞媒體進行輿論引導的最大優勢在於用事實信息引導人,通過對事實信息的選擇和加工,差異化新聞內涵,吸引受衆感染受衆,影響受衆,從而達到引導受衆的目的。

研究表明,影響公衆形成對某一客體的情緒和意見的因素,從媒介來說,有信息傳播的質和量,即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層次分明,從受衆方面來說,則有媒介信息對受衆的心理接近性。在這一點上,民生新聞一般採用複合型敘述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加工編排。常見的敘述視角組合有:全知視角和人物限知視角,全知全能視角和人物限知視角這兩種組合。

全知視角和全知全能視角非常近似,都是一種“敘述者大於人物”(託多羅夫)的視角,在這種視角中,敘述者無所不知,它知道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它們的不同則在於全知視角是敘述者對新聞事實信息的無所不知,而全知全能視角則是敘述者對整個新聞事件。包括事實信息以及人物內心情感的無所不知,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新聞事件做m評論,在這種視角下,新聞往往超越了客觀,而帶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

人物限知視角則是敘述者等於人物的視角,是敘述者對視角劃定的信息範圍進行限定,始終從人物的視角出發來進行敘述。民生新聞一方面運用全知視角擴展新聞信息含量,對事件進行全面描摹,另一方面運用全知全能視角對事件及其意義的走向進行框定,同時輔以限知人物視角對前所述信息和意義進行補充證明。這種補充證明由於有其固定的視點人物(可以是記者也可以是新聞事件當事人同時也可以是相關專家等信息意見提供者),使整個新聞信息更真實可信,更人性化,新聞的信息層次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同質異形的信息不斷閃現和重複,增加了受衆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在成都電視臺第5頻道《成都全接觸》中,《直通救援現場——彭州市救災指揮中心》中,新聞利用廣角鏡頭對彭州市救災指揮中心現場進行全景式的拍攝,通過鏡頭後記者對中心大致情況以及救災進展的介紹,我們看到了救災現場涌動的人羣,體驗到了救災行動的如火如荼的展開,也感受到了民衆救災的高漲的熱情和激情,隨後,記者現身鏡頭前,帶領我們從她的視角聚焦救災現場一隅。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作爲個體的民衆在救災支援現場的身影和感情,通過電視特寫鏡頭,我們彷彿與他們面對面,這種近距離個體交流與互動,穿插在前麗的全景拍攝和介紹中,增強了新聞的現場感,使新聞信息極具衝擊力,而對新聞信息的縱深挖掘,則使受衆得以全面而具體地體驗救災現場涌動的愛心傳遞,增強了他們對救災進展的總而立體的把握。

2.敘述人物

新聞媒體是輿論引導主體之一。在具體新聞節日中,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主體的角色,從敘事學意義上講,主要通過新聞中的敘述人物實現。

敘述人物具體來講分爲敘述主體和新聞人物。新聞中的敘述主體就是記者的形象,而新聞人物則是新聞中其他登場人物的總稱。新聞人物的敘述從屬於敘述主體的敘述。所以,敘述主體即記者是新聞中主要信息和意見的提供者,而他所表達和所展現的決定了整個新聞的意義走向。

民生新聞中,記者敘述主體的角色不再是集體意識的代言人,更多的則是記者個人形象或者百姓形象的展現,他們站在民衆的立場上,對新聞事件和大政方針進行“民生”式解讀,以民衆的利益爲出發點觀察時事政策和經濟動向,使抽象宏觀的社會事件有了具體微觀的`切入點。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主體角色的平民化,親民化展現。從心理上拉近了媒體與受衆的距離,提高了媒介信息的到達率,減小它在傳播過程中的阻礙。

值得提出的是,民生新聞中記者敘述主體的平民化親民化的形象的增多,並不意味着記者對集體意識代言人的角色放棄。它以一種更隱蔽的方式與記者平民親民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存在於整個新聞中。《浙江衛生救援隊——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中,新聞以浙江省衛生隊的隊長在車上的講話開篇,對救援隊趕赴平武救災路程的艱苦程度作了估計,奠定了新聞的整個內容講述框架。隨後,隱身在鏡頭後的記者用客觀剋制的語言串聯起了整個新聞,在每一個新聞點上起到了提示總結的作用。通過新聞記者的有條不紊的敘述,我們知道了浙江省救援對在救災途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連夜趕路,伙食艱苦,路況未知以及小事故頻發。這些新聞點的具體展現,透過浙江省衛生隊員間的對話和採訪,用n語化和溫情的語言一一講給了我們聽。

在這條新聞中,新聞內容的意義鏈條,便以層級化的展現出來了。這些在艱苦條件下奮鬥在抗災第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他們的樂觀和堅持,深深地感染着我們,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國家抗震救災的決心,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偉大。

  3. 敘事策略

公衆的態度和意見,其產生和改變並不容易,所以輿論引導必須講究技巧。民生新聞是以受衆爲本位的,爲此,它在敘事策略上也同樣採取了符合受衆接受心理的敘述技巧。

首先體現在敘述語言方面。民生新聞中記者形象的改變和普通個體民衆形象的出現自然而然的帶來了他們話語方式的轉變。新聞中的記者和民衆是一個個具有鮮活個性色彩和生活氣息的人物個體。不同的人生閱歷和觀念使他們說出來的話帶有鮮明的個人特徵和強烈的口語化色彩,但與此同時,記者在新聞中的形象不是完全個人化的,他也必須代表他的組織,他的立場也必須和媒體組織一致,新聞中民衆的形象和語言也因此都是經過選擇後播出的。這樣一來,由於新聞語言形式的口語化,感情化,使得新聞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牢牢地吸引住受衆,而同時,新聞信息的核心內涵卻並沒有變化,新聞便可以通過極具親和力的話語形式拉近新聞與受衆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受衆,實現輿論的信息層面的導向。

其次,民生新聞擅於故事化的敘事。它着重展現細節,設置懸念和衝突,將新聞事件以動態式展現,差異化新聞信息刺激強度,使受衆的注意力能較長時間保持在積極狀態,從而加深觀衆對新聞的印象,有利於受衆形成對新聞事實的認同感,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

  三、關於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引導藝術的思考

由上面的分析解讀可以看出,民生新聞作爲一種新聞報道模式,它在輿論引導藝術片面顯示出的優越性是:輿論引導主體與輿論主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媒介的輿論引導主體地位逐漸下沉,其對公衆輿論的引導更多的顯示爲公衆內部對自身的引導。

我國傳媒的改革進程,歷經“市場經營的初步嘗試(1978-1995),集團化改革(1996-2004)和“轉軌改制”(2005-今)王個階段後,受衆已成爲了傳媒在製作新聞產品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日益增加的受衆力量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促使傳媒在新聞傳播時更多地思考如何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民生新聞的出現,便是傳媒自身認識變化的直接結果。它以親民化的視角,平民化的敘述人物以及敘述策略,使輿論引導主體完成“去權力化”的轉變。如此輿論引導得以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環境中進行,減小了引導的阻力。

當前雖然媒介對民生新聞的輿論引導優勢有所認識。但還是存在片面性。輿論引導主體和輿論主體之間的接近性,並不意味着兩者的完全重合。民生新聞在引導公衆意見時,不能只考慮接近公衆,而忽略了對公衆的引導。而恰恰是這一點,如今的民生新聞還做得不夠,片面煽情,過分注重細節和故事性,立場偏頗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做可能引發的結果便是短期情緒性輿論佔據優勢,不利於理智的長期的輿論的形成。

輿論本身的力量在於它能影響輿論客體的發展,而對其規律本質的把握顯然更能促使它向有利力‘向的發展,所以,民生新聞在進行輿論引導時,應注重對長期的,理性的輿論的培養和引導。那麼,如何做呢?筆者認爲活用兩面提示或許爲解決之道之一。兩面提示即在在提示己方觀點或有利材料的同時,也以某種方式提示對立一方的觀點或不利於自己的材料。民生新聞如果能在引導輿論的同時,適當的加入理性的,分析性的材料,使整個新聞事件的意義有一個較完整的呈現,不僅能使新聞事件的報道更具有可信性,也能增加受衆對相反觀點以及事件材料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