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

音樂1.83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

愛唱愛跳是每個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的一種語言,很多幼兒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這種表現正是幼兒對音樂的領悟,更是他們藝術創造的源泉。過去我們的音樂教學活動,大部分都是以老師教,幼兒學爲主,一首歌曲老師反覆教唱,幼兒機械地練習,一個舞蹈或者音樂遊戲都是老師活動前設計好動作,再手把手地教給孩子,不難發現幼兒在機械模仿過程中缺少幼兒自己對歌曲、舞蹈和各種音樂遊戲的理解,也忽視了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和體驗。這種以老師爲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大禁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十二生肖歌》這首歌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十二生肖的先後次序,能用幽默、詼諧的情緒演唱,並能通過自由想像進行表演。活動中,先讓學生講講十二生肖是什麼動物,誰排在第一?誰排在第二……又是怎麼排列?接着,讓學生學習並表演歌曲《十二生肖歌》。教師播放歌曲磁帶《十二生肖歌》,引導學生根據旋律想像十二生肖動物的表演動作,用不同的聲音進行演唱,並創編各種動物的叫聲,邊唱邊表演。最後,組織學生進行遊戲:十二生肖真有趣。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活動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並根據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結合我園開展的《如何促進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的教研活動,更好的貫徹《綱要》精神,我在本次音樂活動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創設環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有了學習興趣就會有動力,它能促使幼兒創造性地學習,所以,激發幼兒的音樂興趣,對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健全審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第一環節:猜謎語時有的同學反應敏捷,一下子就猜中了,而別的學生還沒有理解謎面。爲了讓更多的學生熟悉這一種動物的特徵,我又故意問了猜中的同學是怎麼知道謎底的,學生便列舉了這種動物的特徵。老師出的謎語猜完了,還可以讓學生互相出題猜謎語。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熟悉了各種動物的形象特徵。我力圖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個性,創設學生爲主的自主學習情境,以遊戲寓於教學中,使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悟,這樣學生的形象思維和主動性便得到培養。

二、以遊戲貫穿始終。

幼兒爲十二生肖排序;再選十二名學生來做“生肖火車”的遊戲。總之,這次活動,學生的興趣很高,氣氛很活躍,都能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讓小朋友自己選擇演唱的情緒和速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創編動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綜觀整堂課,能通過讓學生猜謎語,講、聽十二生肖的傳說故事;學唱、表演歌曲等活動初步瞭解了我國特有的生肖文化,並感受民間傳統藝術的魅力,引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學習的興趣;始終貫穿“以音樂審美爲核心,突出情感體驗”這一理念。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強調聽賞領先,在審美過程中師生共同感受、體驗、表現,從而感悟音樂的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把音樂的知識與技能和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

當然整堂課也出現了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解決難點節奏時應該給學生一個準節奏,並接着提醒一下強弱規律,把每句字頭的力度突出來,就能輕而易舉地把歌曲唱得更加歡快活潑,詼諧有趣;又如課堂缺少一個評價,當學生表演後應該明確地給學生一個評價,這樣讓學生知道什麼樣的聲音是美的、怎樣表現是好的等。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感受樂曲中的“重音”和“延長音”,想像並用肢體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樂曲內容。

2、喜歡參與音樂遊戲,嘗試用幽默、詼諧的動作表現樂曲內容。並在此遊戲過程中體驗快樂。

教學準備:樂曲、 節奏音符、 圖譜、 利用廢舊材料製作小矮人的勞動工具、 幼兒熟悉白雪公主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引題,(教師扮演白雪,幼兒扮演小矮人。)

白雪:“狠毒的皇后太可怕了,今天我不想一個人在家,我能跟你們一起上山勞動嗎?”

小矮人:(幼:“好吧!”)

白雪:“太好了,那我們出發吧!”(大家排着整齊的隊伍唱着歌出發了)唱:一個、兩個、三個

小矮人,四個、五個、六個小矮人,許多小矮上山勞動,多麼快樂呀!(歌曲《印第安人》改編)

二、欣賞樂曲,想像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感受樂曲中的“重音”和“延長音”。

一)感知樂曲中的“重音”。

1、聽音樂找“重音”。

白雪:“時間不早了我們該幹活了,知道我們一會兒拿着工具要幹什麼嗎?”(幼兒看過白雪公主的

vcd故事知道小矮人在挖水晶或挖寶石。)

白雪:“水晶埋在很深的岩石裏,我們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它挖出來,聽聽音樂中哪些聲音特別象

小矮人用力在挖水晶的聲音?”(完整欣賞樂曲。)

白雪:“誰能模仿小矮人挖水晶的聲音?小矮人每次找到水晶都挖了幾下?”

2、聽音樂用動作表現“重音”節奏

白雪:“現在我們也來挖水晶,我們可要認真聽,聽到特別重的聲音時就有節奏地挖水晶,可別挖錯

了讓別人給挖走了。”

二)感知樂曲中的延長音。

1、聽音樂找延長音。

白雪:“小矮人挖了很多的水晶,會用什麼工具將它藏進山洞呢?”( 幼:用小推車把水晶運進山洞。)

白雪:“誰的力氣大?請你來表演推很重的小推車。”

白雪:“我們來聽聽音樂中哪個音特別象是在推很重的小推車?”(聽音樂)

白雪:“誰聽到了推很重小推車的聲音,請你來模仿推車的聲音?”

白雪: 你們爲什麼覺得這個音像是小矮人在推車呢?(幼:“因爲這個音拉得很長”。)

2、聽音樂用動作表現“延長音”節奏

白雪:“瞧,剛纔我們挖了這麼多的水晶,我們先用小推車把水晶運進山洞吧!”(聽

音樂打節拍,進行到“重音”和“延長音”。時用節奏動作表現)

注:通過以上環節分步驟,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深刻地感受樂曲中的“重音”和“延長音”。並結合遊戲所創設的情景通過聲音、動作、等多重的形式表現了自己對“重音”和“延長音”,的理解,解決感受樂曲中的“重音”和“延長音”的重難點。

四、引導幼兒合作填補並認識圖譜,加深對樂曲曲式結構特點的理解。

一)教師一邊指圖一邊讀圖,引導幼兒模仿小矮人有節奏地走路。

白雪:(教師出示一張不完整的音樂圖譜)“瞧,這是一張小矮人勞動時“藏寶圖”,看懂了‘藏寶圖’

就能挖到更多水晶。‘藏寶圖’上的腳印表示什麼?”(幼:“小矮人在走路”)“一個腳印表示走一步。我們也來試試吧!”(幼兒在座位上腳踩節奏模仿。)

注:強調小矮人走路時要有節奏,因爲幼兒在遊戲時往往只重視表現“重音”和“延長音”而輕視了走路時也要有節奏。

二)感受樂曲的曲式結構特點,並根據曲式結構合作填補圖譜。

白雪:“這張‘藏寶圖’還藏着一個祕密,我們只能看到小矮人走路的記號,卻不知到哪裏有水晶,

哪裏該將水晶運回山洞, 祕密就藏在剛纔那首音樂裏。

白雪:(出示教師事先設計好的“重音記號”和“延長音記號”) 我這有兩種記號,猜猜那種是“重音記號”那種是“延長音記號”。

白雪:“我們聽音樂合作,你們聽到‘重音’‘延長音’馬上模仿它的聲音提醒我,我立刻在‘藏寶圖’的空白出貼上相應的記號。把‘藏寶圖’的祕密找出來。有信心完成任務嗎?”(師幼合作填補圖譜)

注:以找‘藏寶圖’的祕密爲由,激發幼兒活動興趣。聽音樂合作填補圖譜,是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樂曲結構與圖譜的匹配。“重音記號”和“延長音記號”教師可課前設計好,也可根據需要讓幼兒來設計。

三)引導幼兒讀圖譜。

1、教師指圖,放慢速度哼唱樂曲旋律,引導幼兒讀完整的圖譜。

白雪:“一天,小矮人快樂地上山挖水晶。準備——出發......”

注:放慢速度哼唱是因爲幼兒理解樂曲結構與圖譜的匹配時需要一個反映的過程。

2、聽音樂幼兒讀完整的圖譜。

白雪:“現在小矮人要跟着音樂出發,速度會變得更快。準備——出發......”

四)引導幼兒看圖譜,發現圖譜中每一樂段 “延長音”記號“逐一增多”的規律

白雪:“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小矮人每一次挖到水晶時推車的次數都不一樣,你們

發現這裏面的規律了嗎?”

白雪:“爲什麼延長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個呢?”(幼:“因爲水晶越來越多,需要的車也越來越多。

所以延長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個”。或車上的水晶越來越重,所以延長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個。”)

注:這一步驟的設計整合了科學領域中的計算內容“逐一增多”,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又幫助幼兒理解了音樂的曲式結構——比較四個樂段中的旋律和節奏的異同。

五、遊戲:幼兒用肢體語言有節奏地表現想像中樂曲所表現的內容。

一)教師讀圖譜,幼兒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想像中樂曲所表現的內容。

白雪:“現在讓我們跟着音樂中的小矮人一起去挖水晶去吧!”

注:幼兒徒手有節奏地練習,爲下一環節的表演打基礎。

二)拓展幼兒想像樂曲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動作、表情的表現力。

1、引導幼兒選擇適合的工具用相應的滑稽的動作表現使用工具。

白雪:“其實每個小矮人都非常可愛、搞笑,使用的勞動工具也有很多,”(依次出示小矮人不同的

勞動工具。如:掃把、錘子、鏟子、鎬子等。)

1) 聽哼唱旋律,請幾位幼兒集體表演用掃把——掃、用錘子——錘、鏟子——鏟、鎬子——挖等

動作,(如白雪:“我發現前面<後、左、右、上、下>岩石縫裏有水晶,我們選擇一把好用的工具把它挖出來呢?比比誰的動作更搞笑、有創意。”)

注:幼兒使用利用自制的廢舊材料勞動工具,遊戲起來特別感興趣。想像水晶藏在我們周圍的各個空間方位的岩石裏,豐富幼兒的空間動作。

2)聽哼唱旋律,引導幼兒模仿並加以提升。

白雪:“你們喜歡誰的動作,爲什麼?”(引導幼兒從動作的創意、誇張、表情來評價。)“我們一起來學學。”

注:適時提供幼兒間的相互學習的機會。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導幼兒嘗試用幽默、詼諧的動作表現小矮人不同的走路和推車動作。

白雪:“小矮人很可愛、幹活時很開心。不僅是挖水晶,就連走路和推車動作也是很搞笑的。比

比誰的動作最滑稽哦。”(教師哼唱,請幾個幼兒來表演)

注:重視幼兒個性化的發展,

三)幼兒手持勞動工具,嘗試用幽默、詼諧的動作完整表現小矮人的勞動情景。

白雪:拿上工具我們繼續挖水晶吧!

六、勞動結束。

白雪:“今天我們挖的水晶真多,晚上我給你們做‘蘋果派’吃,快收拾好東西我們回家吧!”(大家排着整齊的隊伍唱着歌回家了)唱:“一個、兩個、三個小矮人,四個、五個、六個小矮人,許多小矮人勞動回家,多麼快樂呀!”

七、活動延伸:(遊戲)將幼兒分成兩組表演音樂中所表現的不同情景。

聽音樂:請四個幼兒來表演小矮人推車的情景,(第一樂句請一人推車,第二樂句時加一人幫忙推,依次類推)其他幼兒表演小矮人走路和挖水晶的情景。按音樂的發展,一組在表演時另一組保持造型不動。

注:發展幼兒的注意力和控制能力,增添遊戲的情趣。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3

本首歌曲是一首三拍子節奏的音樂。歌曲中前半部分旋律連貫、優美,後半部分旋律活潑、輕快。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適合大班孩子演唱。

本班幼兒喜歡歌唱活動,大部分幼兒已經掌握了附點音符的唱法,能跟着節奏表演一些簡單的動作,結合春季這個季節資源,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感知春天美麗的氣息,積累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經驗,柳樹之美就是其中之一。這爲幼兒理解《柳樹姑娘》歌詞奠定了基礎。

爲了調動孩子演唱的興趣,我在活動的開始,以謎語的形式朗讀兒歌,將歌詞作了修改,變爲“有個姑娘,辮子長長,風兒一吹,甩進池塘,洗洗乾淨,多麼漂亮!”請孩子們猜一猜,謎語中說的是誰?有孩子猜是“長頭髮的女孩”,也有孩子猜出是“柳樹”,我請他們分別說出自己的理由,並再次將歌詞朗讀,讓孩子們進行分析比較。最後,孩子們一致同意,謎語中說的就是“柳樹姑娘”。

第二環節,我先出示了各種柳樹的圖片,請他們來觀察柳樹的形態,讓他們對柳樹進行一下描述。幼兒的說法很多,有的幼兒說他看到柳樹發芽了;有的幼兒說看到柳樹的枝條很長的;有的幼兒還用手來比劃了一下柳樹是怎麼樣在風裏飄動的……我通過幼兒的討論,最後總結了一下柳樹的特點,柳樹姑娘靜靜地坐在河邊,她那長長的辮子隨風飄動着,一陣微風吹過,她的頭髮就被甩進了池塘,不停地搖擺着,好像是要把自己的秀髮清洗地乾乾淨淨似的,

這時,我又提出疑問,什麼是“甩”?爲什麼“風兒一吹,甩進池塘”?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用動作來表演一下。引起了幼兒的共鳴,多感官的瞭解歌詞的意思,爲學習歌曲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通過對歌曲的欣賞,讓幼兒先感受《柳樹姑娘》這首歌旋律的美。在他們已經理解了歌詞後,我讓他們將謎語中的“有個姑娘”改成“柳樹姑娘”進行朗讀,接着,播放了歌曲錄音,並讓孩子跟着錄音進行演唱,很快,孩子們就初步學會了這首歌。

不過我發現幼兒較難唱出歌曲中的句首重音,教師以點頭和琴聲示意幼兒,幫助他們感知並唱出句首重音,感受三拍子歌曲強弱弱的特點。從而突出也順利突破了活動重點。歌曲中兩種不同的情緒變化幼兒能感覺出,不過唱到活潑歡快的幾句時,孩子們容易唱亂掉或拖長,所以在這幾句教師讓幼兒反覆聆聽音樂,感受節奏的變化,再進行演唱。經過幼兒的多次練習後,幼兒基本能根據不同情緒變化進行演唱。

第四環節,幼兒掌握了歌曲以後,我引導幼兒用唱襯詞的方法,學習簡單的二聲部合唱。在教師的帶領下了解二聲部的演唱方法,學唱在每句最後一個字後面唱襯詞“啦啦啦”,並進行男女合作嘗試二聲部演唱。不過由於我班孩子第一次接觸二聲部合唱的方法,所以演唱中難免還是會出現不整齊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教師用手勢進行指揮,幫助孩子們更直觀的感受兩個聲部,同時也使他們更好的'學唱二聲部,順利解決了活動難點。

一節課下來,幼兒在聽聽、唱唱、中充分感受歌曲優美、活潑的旋律。整個活動幼兒都在輕鬆、自然、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着,幼兒初步學唱了歌曲《柳樹姑娘》,抒發了對柳樹的喜愛之情,也能夠體會到歌曲中的情感,培養了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4

組織活動時,感覺很輕鬆,常常被孩子無拘無束的動作、誇張熱烈的表情所吸引,爲孩子的精彩而感動,原因在於:

●着裝帶動孩子愉悅的情緒:讓孩子們跳非洲舞,一定要給孩子一種“非洲的感覺”,我讓孩子們穿上黑色連體緊身服,頭頸中系一根豹紋小帶子,腰上穿戴豹紋裙衣。孩子們一穿上這套衣服就忍不住在鏡子前擺弄,不需教師任何暗示,他們就特別起勁地學着土著人跳呀、叫呀……一進入活動場地,我的豹紋小鼓,PPT上非洲音樂、非洲景色的帶動使孩子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他們始終保持非常積極的情緒情感參與活動。

●互動給予孩子強烈的表現:活動中,我們達到高頻率而有效的互動。在引導孩子表現動作是我採用三種方法,一種發現精彩的動作讓孩子揣摩模仿,一種找到有創造潛力的動作讓孩子加工改進,一種創造良好的氛圍讓孩子自主展示,這三種方法讓孩子成爲活動真正的主人,他們表現得淋漓盡致。

活動中也存在一個遺憾:

是否需要表格圖符:用大頭貼表示該孩子創造的動作,將大頭貼貼在表格圖符相應的空格中,表示某段音樂跳某個孩子創造的動作。這個環節我本想體現一個音樂舞蹈教學的完整性,可反方面卻體現出教師的主導地位,應該把音樂交給孩子,讓孩子們隨着音樂盡情表現,而不應統一規劃。

看來,以後應該從各個方面進行詳盡的考慮,分析得失利弊才能做得更到位。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5

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園實施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提高幼兒藝術素養和審美認知、審美情感的重要途徑。由於幼兒不能像成人那樣抽象地理解音樂作品,因此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他們需要依賴一定的音樂操作活動、遊戲活動來感知和欣賞音樂。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在內容選擇、途徑手段、組織形式等方面,表現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體化等特徵。然而,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的參與中,也容易出現一些偏頗,本文就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反思,以在思考中更準確地認識和實施幼兒音樂欣賞活動。

一、對活動目標的反思——切勿重認知輕審美

教師在設計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時,會事先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和分析,往往更多地將作品介紹印在頭腦中,自然而然地將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強加給自己和孩子,更多地將作品中認知方面的音樂元素放到目標中,始終關注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是否理解了音樂本身,是否能對音樂進行描述和動作展現。而孩子們在音樂中是否獲得情緒的渲瀉、是否體驗到美與感動、是否在音樂中沉迷留連,這些都是教師相對忽略的部分。當然,我們要把從音樂中感悟到體驗到的情緒、想像、沉迷、留連、感動用語言表達出來,然而能夠用語言表述可能不是音樂欣賞的最根本要求,音樂欣賞中似乎更應該關注兒童的融入、迷戀和感動,而這些可能是一些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緘默知識”。老師們往往認爲只有孩子用語言去說出他對音樂的理解,才能證明這個欣賞活動的成功,殊不知即便是成人在對音樂、散文、美的感悟中,也會時時感受到語言的蒼白,對兒童則是更大的挑戰,畢竟兒童的經驗是有限的,不能用語言去流暢表達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更多地引導幼兒運用身體語言來反饋。

二、對媒體運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多媒體和大量教學輔助手段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被廣泛應用,如錄音、錄像設備的採用,flash製作的和音樂相匹配的動畫軟件,配套的圖片、圖書等。如果合理地運用這些輔助手段,對於引起幼兒積極的音樂審美注意和幫助幼兒理解、體驗音樂的情緒有着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如果過多地使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只專注於畫面所帶來的視覺享受,音樂似乎成了背景,視覺和運動覺的參與淹沒了音樂本身作爲聽覺藝術的本質,孩子們的耳朵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倒成了可有可無的。幼兒看似積極主動、十分熱鬧,但他們的興奮、激動、手舞足蹈不是來自於音樂本身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由音樂欣賞活動中所採用的一些輔助手段引起的。因此,在選擇輔助手段的同時切忌本末倒置、過度過泛,我們應該培養的是孩子對音樂作品本身的興趣,要讓兒童成爲音樂欣賞中的兒童,讓音樂和兒童融合在一起。

三、對幼兒表現方式的反思——切勿喧賓奪主

音樂欣賞是聽覺的藝術,但是單一的傾聽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們讓幼兒不僅用口唱或用耳聽,而且採取了綜合動作、舞蹈、語言、遊戲、表演等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很多活動設計過於“豐富”,以至在一個音樂欣賞活動中,孩子們一會兒在聽故事,一會兒在角色表演,一會兒又跟着圖譜打節奏,甚至又去用筆作畫等。殊不知,用動作、舞蹈或語言來表達,是孩子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而不是教師刻意設計的幾個環節,而且音樂欣賞重在對音樂作品認真地感受、欣賞,並不一定要完整地學習、歌唱、記憶和表演,所以我們在音樂欣賞活動的設計中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現手段,喧賓奪主。

四、對欣賞主體的反思——切勿角色顛倒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是欣賞活動的主角,教師更多的是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時,教師在幼兒面前往往不自覺地充當着全知全能的角色,主要表現爲指導語過多、線索過多、發問過多、控制過多。事實上,成人與兒童的體驗有時會有很大的差別,成人不要把孩子們天真大膽的想像引導到千人一面上來。同時,幼兒之間也存在着個體差異,在欣賞、理解音樂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教師要善於傾聽,要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以求師幼互動,產生共鳴。對於沒有進入欣賞狀態的幼兒也要多引導、提問,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並及時地對其進步表示肯定和鼓勵。對於表達不夠準確、對樂曲感受在理論上存有偏差的幼兒也要及時地給予指正和引導,使他們的欣賞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動結束時,教師還應該善於總結、評價,給幼兒在活動後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間,鼓勵幼兒用多種思維感受作品,多聽、多欣賞,不斷拓寬自己的欣賞空間,從而提升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如,幼兒在欣賞《化蝶》的時候,並不能一開始就能想像到音樂作品表現的是兩隻蝴蝶的形象,更不能體驗到其中相親相愛的高深內涵,而幼兒說出感覺“春天來了,花兒開了”、“像小寶貝在媽媽懷裏睡覺”等,看似與作品本身表達的內容無關,但這些感覺同樣表達了他們對這段舒緩悠揚的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我們同樣應該鼓掌叫好。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6

《三隻猴子》是一首簡單、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它表現了小猴在牀上蹦蹦跳跳以及摔了跟斗的情形。這種情形與幼兒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很容易引起共鳴。活動中,需要掌握好安全教育與學習歌曲之間的關係。第一,歌曲中已經揭示了小猴牀上蹦跳吃苦頭的必然結果,不必再多地說教。第二,小猴摔跤、腦袋上腫起大包的可憐、可笑,要表現得生動鮮明,讓幼兒真切地領悟到這種行爲的後果。

《綱要》中的教育理念讓我們越來越注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自主性的發揮,都儘可能地在活動中創設條件,讓孩子能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主想象、自主表達。只要是幼兒感興趣、能自發參與的,都是在自主學習。

《三隻猴子》活動目標定爲學唱歌曲,初步體會歌曲詼諧、幽默的風格;在傾聽和做動作參與遊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培養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不能在高的地方亂跳。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的組織過程中,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用非常傳統的方法教幼兒,大多數是以跟唱爲主,卻忽略了幼兒的興趣。在活動過程中我增加激勵性語言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用簡單而又體現小猴角色行爲肢體動作表現歌曲讓整個活動首尾呼應。小猴子活潑可愛的形象、在遊戲中學習歌曲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到歌唱的快樂,從而萌發出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活動下來,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開心的學會了歌曲並領悟到歌曲所表達的安全教育意義。

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中,我們都要以幼兒的發展爲主體,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年齡特點發展爲目的,挖掘領域的特徵,吃透教材,精心準備每個環節,正如綱要中所提到: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薰陶和培養,那樣才能夠使活動效果更佳。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隨着活動的進程,手偶表演——手指遊戲——教師表演——集體表演——分組表演,幼兒自然地融入其中,邊遊戲邊學唱歌曲。活動結束時,歌曲也基本學會了。和傳統的歌唱教學相比較,這樣的教法不帶任何灌輸性質,重視的是幼兒音樂情趣的培養,並且在活動中幼兒也有自由協商、充分想象的空間。同時通過小猴的這種行爲,讓幼兒真切地領悟到後果,潛移默化地教育了他們,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的安全意識。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7

設計意圖:

毫無疑問,孩子們喜歡小動物。各種各樣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行爲習慣、聲音等,都是會讓孩子們感到好奇的內容。有關動物的主題永遠是孩子們探究的重點之一。

很多動物不僅生動可愛,也很美妙,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可挖掘。在參與了《動物世界》之《大熊貓》這一活動後,孩子們明顯更愛模仿小動物了,她們妙趣橫生的樣子,讓我靈機一動:何不生成一節音樂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動物們身上感染更多的藝術氣息呢?

音樂主題活動《誰在叫》由此而創設。

活動目的:

1、初步學會歌曲,探究歌曲中旋律的起落,學習領唱、合唱的基本方法。

2、體驗愉悅歡快的情緒,初步瞭解幾種動物的生態關係。

3、發展幼兒創編歌詞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①學會並表演歌曲《大熊貓》

②從生活中、影視圖片中收集,瞭解多種動物資料。

2、物質材料準備

①《大熊貓》音樂磁帶;《誰在叫》音樂磁帶。

②多種動物頭像圖片、及對應的嘴形圖片

(如小貓、小雞、小鴨、小豬、老鼠、小魚、小象、小狗、青蛙等)

③簡單背景圖,表現出旋律音的高低起伏

(如圖片的起伏:高區對應歌曲高音、低壓對應歌曲低音)

活動過程:

第一部分:(1~24小節)

1、聽《大熊貓》音樂,表演入場;

2、導入新課題:動物世界裏還有許多小動物也想和小朋友做遊戲。

依次掛示“小貓”“小雞”“小鴨”“小豬”頭像圖片。

3、引導幼兒依次表現以上幾種動物的叫聲,並從圖片筐中找出相對應的動物嘴形貼在預留背景圖中。

4、教師模仿動物叫聲、範唱,幼兒學唱。

從圖譜一目瞭然可以看到:對照動物頭像唱出小動物名字:對照嘴型唱出動物叫聲。

5、對應圖譜觀察討論:歌曲中旋律的高低起伏。

第二部分:(25~42小節)

6、分析討論:幾種常見動物的生態關係,導入歌曲後半部分的學習。

7、學習領唱、合唱的基本唱法。

可視幼兒能力由教師先領唱、幼兒合唱,逐步到幼兒領唱、合唱。

第三部分:創編歌曲

8、請幼兒充分發揮想像;

①你在生活中、動物園裏、影視圖片中分別聽到了哪種動物的叫聲?

②模仿這些動物的叫聲;

③儘可能將圖片筐中準備的圖片出示出來

(如青蛙、小鳥、小狗等)

9、利用創編的歌詞,結合已有旋律,創編歌曲。

活動延伸:

1、帶領幼兒製作、收集多種動物圖片,學習、討論各種動物。

2、準備音樂旋律伴奏材料,爲幼兒創造、表演提供平臺。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8

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時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創編動作,在這一環節中不僅僅時讓幼兒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時讓幼兒體會向上的情緒和歡樂積極的情感,並在遊戲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要做到《綱要》中情緒情感佔第一位的理念。運用賞識教育,鼓勵每一位幼兒,讓孩子們在自主的創造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集體遊戲的氛圍中提升交往的能力。

在學習歌曲方面,我仔細研究了自己的示範唱,從音量,音高,演唱速度上都進行了一些改動。如我將音高調低了一些,爲了適合我班孩子實際的演唱水平,另外,我還處理了演唱時的一些表現,使樂曲更加富有情境性。如速度的漸快,音量的漸強,這些改動,從活動反映情況看,還是不錯的。我時示範唱讓孩子們聽得很愉快。孩子們聽到”真是壞”和“使勁啃”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加上了許多自編的動作表示自己的情緒。當我輕輕,跳躍的演唱小老鼠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立刻用動作來給我回應。所以,幾遍以後,孩子們在歌曲的演唱表現上還是表現的很優秀的。

爲了讓孩子們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記住歌詞,我製作了小貓和小老鼠的頭飾,並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來引入本次音樂活動。故事的講述,爲孩子們接下來對歌詞的理解和記憶有了很大的幫助。孩子們在我的逐步提問下,大都能將兩段歌詞的內容表現出來。我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合作進行了表演唱,感覺每一個孩子都唱得很投入。這次的音樂活動唱歌部分時成功的。讓一些平時不太願意上臺來表現自己的孩子,那些膽小的孩子有了很多的自信心,我也適時的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當他們上臺進行了表演,我就給予他們及時的表揚。

我相信通過這樣較爲成功的音樂活動,會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爲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9

《數高樓》是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幼兒歌曲。歌曲有唱詞和唸白兩個部分組成。經過我對我們班級整體情況的瞭解和分析,我決定將這一教學活動分爲兩個課時上,而這次彙報課我就上了第一課時,讓幼兒學會演唱歌曲。

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爲學會演唱歌曲,念準數高樓時的節奏型。把難點定爲理解歌詞的基礎上幼兒用動作表現音樂,並且能加上愉快的表情。爲了突破這個重點,我畫了不同顏色的高樓,將3、4層和7、8層顏色畫成一樣,便於幼兒將樓層連起來念。還畫了節奏譜,根據節奏譜,準確的念準高樓的層數。

突破重點後,第三環節就是學唱歌曲。我首先利用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在頭腦中形成對高樓的鮮明印象,便於孩子熟悉記憶數高樓整首歌詞。然後清唱整首歌曲,提問幼兒從中聽到了什麼。

歌曲比較長,幼兒一下講不出聽到的,我就採取分段清唱,幼兒就能說出很多聽到的歌詞。並且在唱的同時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回答更加加深幼兒對歌詞和歌曲的理解,帶着理解和興趣唱歌,幼兒就更加能接受,學習的也越快。等幼兒整體學唱這首歌后,我又提醒幼兒住在這麼高的樓房開心嗎?應該用怎麼樣的表情唱,引導幼兒帶上愉快的表情演唱歌曲,並且採取了多種方式讓幼兒帶着興趣去演唱歌曲。如:整體唱,男女分組唱,小組唱等。幼兒有了表現的機會,唱的更賣力了。

但是,在課中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導入部分有點長,問的幼兒比較多。唱歌的時候,太多清唱,應及時加入鋼琴彈唱。請幼兒自由做動作時,幼兒的想象力不太夠,不大能作出動作的時候我就應該去引導等等。

希望下次活動時,能夠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更好的抓住幼兒的心裏特點,讓幼兒更有興趣的學習!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0

活動目標:

1、通過整體舞蹈表現,並學習用打擊樂器隨樂進行演奏。

2、在教室演奏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改變指揮方法,豐富演奏效果。

3、能注意自己的演奏效果與同伴的演奏協調一致,培養節奏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4、有感情地學唱歌曲。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打擊樂器、圖譜;

2、音樂《拔根蘆柴花》和《化蝶》;課件《蘆葦》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化蝶》進入教室,教師帶幼兒做相應的動作。

二、複習歌曲《柳樹姑娘》

1、有表情的唱。

2、簡單進行兩聲部合唱。

三、聯繫生活,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的“節奏”。

1、教師模仿小狗的叫聲,提問:小狗是怎樣叫的?有什麼特點?

2、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叫聲是有節奏的?(青蛙、小貓、小雞……)

3、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是有節奏的?(切菜、走路、門鈴……)。

4、出示節奏譜,讓幼兒練習節奏。

我們除了用手拍之外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現節奏?

四、讓幼兒聽音樂、看課件,理解感受音樂。

1、播放樂曲《拔根蘆柴花》,提問:聽完這首樂曲你有什麼感受?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提問: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麼感受?

教師小結:我們看到的植物是蘆葦,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蘆柴花,主要生長在蘇北地區,好聽的樂曲是蘇北民歌《拔根蘆柴花》,這首樂曲就是人們看到很美的蘆柴花才編的,所以叫拔根蘆柴花,後來人們也用這首樂曲表達豐收時的喜悅之情。

五、出示樂曲節奏圖譜,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樂曲。

1、教師引導幼兒熟悉節奏並練習動作。

2、將幼兒分成兩部分,師指揮練習節奏動作。

六、組成“小小樂隊”,用樂器爲樂曲伴奏。

1、教師出示三種樂器,請幼兒討論配樂方案。

2、幼兒自由選擇樂器,教師指揮幼兒進行樂器演奏。

3、交換樂器看教師指揮練習樂器演奏,也可以請個小指揮。

七、請“小小樂隊”面向觀衆演奏。演出結束,請“小小樂隊”退場。

活動反思:

我記得在中班聽老師上打擊樂《楊柳青》時,孩子對於節奏圖上的節奏型認識比較模糊,所以這次在活動中當我出示節奏圖時,沒有問:“圖上有哪些不同的節奏。”而是請小朋友找找一樣的節奏,這樣的效果比較好。

缺點:

1.變化節奏的地方強化的不夠,孩子掌握的不夠好。可能是連我自己到哪裏變化節奏也不夠清楚,更加不能準確地哼唱出來。

2.最後的表演一直是我指圖孩子練習,沒有脫離圖譜讓孩子們嘗試。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1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輕鬆歡快的旋律,學習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鈴隨音樂有節奏的演奏。

2.嘗試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方式,併合作整齊的演奏。

3.體驗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現勞動的快樂。

活動重點:學習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鈴隨音樂有節奏的演奏。

活動難點:嘗試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方式,併合作整齊的演奏。

活動準備:瞭解《聖誕爺爺》的故事繪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初步感受音樂,熟悉遊戲動作。

1.教師講述《聖誕爺爺》故事,引起活動興趣。

“聖誕老人住在遙遠的北國森林,他們一年只派發一次禮物,你們知道平時他們都做什麼嗎?”

2.引導幼兒創縮播種、澆水、修雪械、收穫禮物的動作。“聖誕老人在四個季節都做了什麼事情?做了曝些動作?”

3.教師和幼兒一起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樂曲旋律和節奏。

二、探究生活用品的聲音,嘗試討論配器。

1.幼兒自選傾聽生活用品發出的聲音,爲不同的勞動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討論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聖誕老人勞動,隨音樂有節奏整齊的完整演奏,體驗用樂器表現勞動的快樂。

(1)幼兒自選一項勞動內容,第一遍隨樂演奏。

(2)提問:勞動的心情怎樣?會用自己的工具嗎?(用情境性語言啓發幼兒輕輕播種子、扎禮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齊)

(3)幼兒再次合作演奏,教師語言指令提示音樂的轉換。

4、啓發幼兒讓小工具跳舞,分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

(1)分小組討論,指導幼兒的動作和節奏,體驗勞動的有趣。

你們想編一個什麼隊形?做什麼動作勞動?

(2)集體隨音樂完整演奏一遍,體驗更有趣的勞動。

(3)用自己喜歡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達。

(4)加入小鈴請幼兒勞動後坐着雪橇回家,反思自己的演奏和加入小鈴後的音效,思考怎樣演奏漸弱的聲音?

5、教師小結:生活中還有許多生活物品能發出許多有趣的聲音,讓我們一起去試一試玩一玩吧!

大班節奏樂《鈴兒響叮噹》活動反思

《鈴兒響叮噹》是一首節奏鮮明活潑跳躍的音樂,ABA的形式便於幼兒進行演奏。活動中我將音樂與《聖誕老人的王國》繪本故事結合,以故事中聖誕老人勞動的情節爲故事情境,選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小瓶子、塑料袋、小棍激發幼兒演奏興趣,旨在敲敲、玩玩、演演中提高幼兒演奏水平。在不斷嘗試中組織了此活動。

一、借用動作形象,遷移表現節奏。

蒙臺梭利說過:“我做過了就會理解了”。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性。所以是動作思維在前,然後是形象恩維,再到抽象思維。在組織本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抽象的節奏型時比較枯燥,我引導幼兒通過模仿勞動時數種、修雪梯、包禮物的動作,然後創編了“玩具送給你”的語言節奏,鼓勵幼兒與節奏型進行匹配,他們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如豐富和全面。配以簡單的“繞、錘、擺手”等動作引導幼兒邊念兒歌邊進行節奏練習,無形中滲透了所學的節奏型。

二、巧用生活材料,增加演奏的興趣。

奧爾夫節奏樂中強調:生活化的物品引用節奏訓練中能增加幼兒演奏音樂的樂趣。生活中的物品是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綱要中也指出:“貼近幼兒生活,途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所以生活化材科着眼於幼兒的生活,以興趣爲出發點,以材料爲依託,以遊戲化的情境爲生活化材料演奏爲橋樑,使活動有效展開。活動中我嘗試運用了裝着豆子的小瓶子、塑料袋、小木棒,鼓勵幼兒探索材料的演奏方式,並與撇種子、修雪松、包禮物的節奏進行匹配,幼兒探索出“搖、敲、繞、拽”等方式掌握了節奏型,提高了演奏興趣。三、合作創編隊形,拓展演奏的空間

《綱要》指出:“使幼兒在生活、學習、遊戲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幼兒時期逐步形成了創造表現的意識,所以要給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去理解音樂表現力。而人際合作的增加,給幼兒打開了想象和創造的空間,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創造性表現樂趣。所以教師有意識的幫助幼兒創造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機會更能使幼兒積極探索演奏的成功感。

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在掌握節奏的基礎上與同伴合作設計隊形演奏音樂,“播種組”的小朋友設計了雙排隊形,並設計了內外交替撒種的演奏動作,“包禮物”組的幼兒設計了圓形禮物,並用上舉的動作扎絲帶等。幼兒在愉快的合作中提高了演奏技能,體驗到了合作創造的快樂。此外,在活動設計中創造性的設計趣味遊戲方面、觀察幼兒表現能力方面、鼓勵幼兒創造性演奏等方面我還需提高。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2

在本次活動中,我讓孩子充分的聽音樂,充分的感受,這樣給歌曲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孩子通過感受音樂,能夠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心情,這是個進步,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說,能夠跟着音樂的節奏做動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就是“交朋友”,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很多的好朋友,而他們也都希望自己能夠和老師成爲好朋友,這一點我利用這首小歌《拉勾勾》得到了解決,在歌唱過程中,我深入學生中間,與他們每一位唱的好,表演得好的人去拉勾勾,並且告訴孩子,和我拉過勾勾的人都已經成爲我的好朋友了,這樣一來,激勵了其他沒有被我拉過勾勾的孩子,大家是在開心的過程中學會的,因爲每個人在學會歌的同時,都和老師成爲了好朋友。

在活動中遇到不認真聽講的幼兒,我會用很委婉的一句“我的好朋友在哪裏呢?”來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這樣一來,大家都會用最快的速度把心思迴歸課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學唱的過程當中,我深入孩子中間和他們拉勾勾的時候沒有想到要按照音樂的節奏拉勾勾,只是和學生簡單的拉了幾下,如果按照音樂的節奏拉勾勾則能夠滲透到音樂中,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讓孩子更容易理解3/4拍子。

本次活動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和要求,孩子學會了許多知識,學會了一首歌曲,能自己根據生活經驗來創編動作,上了一節有趣,活潑、開心的音樂課。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總結不足,發揚優點,不斷的提高自己。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3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初步感知舞曲ABA結構,感知斷頓、緩慢、柔和、連貫及快速、緊張的音樂特性。

2.幼兒能創編出小樹生長及小精靈跳舞的動作。

3.在音樂活動中能協調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活動準備:

1.音樂《挪威舞曲》。

2.魔法師和樹精靈的課件。

3.樹精靈的頭飾、帽子,魔法師的帽子、魔法棒。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段有趣的音樂,你們在仔細聽的時候,可以拍拍手,打打節奏。

二、初步認識音樂。

師幼共同完整地欣賞音樂。

師:你覺得這段音樂怎麼樣?聽了有什麼感覺?

(評析:活動一開始,教師省去了魔法師的出場,直接引導,使幼兒很容易弄清故事情節,讓孩子有更多空間去直接感受到音樂旋律和段落。)

三、通過故事,幫助幼兒粗淺理解音樂。

1.藉助課件講解故事,瞭解音樂結構。

師:從前有一片美麗的森林,裏面有許多樹精靈。一天,森林魔法師睡着了,小精靈們就從樹中逃出來,舉辦了音樂會,盡情地聽音樂跳舞。魔術師被吵醒後生氣極了,瞪大眼睛說:“我要把你們變成一個個不會動的木頭人!”“變!”魔法師揮動魔術棒,樹精靈就變成了神態各異的雕塑。

這個音樂故事講了什麼?(幼兒討論回答,師作簡略小結。)

師:那我們再來聽一聽,這段音樂中哪裏是魔法師出來了,哪裏該是樹精靈出來開音樂會,哪裏又是樹精靈被魔法師變成木頭人了?

2.結合故事第二遍完整欣賞音樂。

四、分段欣賞。

1.第一段音樂分析。

師:你們聽到魔法師出來了嗎?在音樂的哪一部分?來吧,小魔法師們,讓我們一個跟着一個去樹林吧。

2.第二段音樂分析。

師:這時誰出來了呀?(引導幼兒用身體的動作表現樹枝、樹葉生長的過程。)

師:小精靈都出來了,他們想幹什麼呀?

師:如果你是小精靈,音樂會上你想做什麼?你來表演給大家看看。(讓幼兒做各種表演動作,如:彈琴、吹喇叭、跳舞等。)

聽音樂,幼兒表演。

3.第三段音樂分析。

師:音樂會多熱鬧呀!可是,把魔法師吵醒了,她生氣極了,說:我要把你們通通變成木頭人。

五、引導幼兒根據不同要求大膽嘗試想象、創編優美造型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第一遍先聽音樂遊戲,要求樹精靈在第三段音樂開始前擺出一個造型動作,直至音樂結束。

2.利用人體模型小玩具幫助小精靈在第三段音樂的表演過程中能隨魔術棒變換多個造型動作。

師:我越玩越開心,我的魔術棒也興奮極了,不停地跳動。變!變!變!剛纔大家只變了一個動作,現在該怎麼辦?

師:我今天還帶了許多小玩具呢!他們也是變形高手,今天你們可以和他一起做個遊戲!你找一個好朋友,兩人一起先給小玩具擺個造型,固定好後你們學學它的動作,學會了,再給他擺個造型,看看哪對好朋友擺的姿勢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萬別把自己設計的動作忘了!我們要把設計的動作編入遊戲呢!

3.幼兒自主操作,老師巡迴輔導。

引導幼兒身體各部位動作的設計,如:腰、臀、胯、頭等。

4.請一組幼兒上來展示自己設計的動作。(教師可從身體姿態、造型不同高度、動作連貫等方面進行簡單的評價!)

5.隨音樂遊戲一次。

引導小精靈能根據魔術棒揮動的走勢來變換造型的高度。

1.我的魔術棒也開始跳舞了,變!變!變!變!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聰明的小精靈,你該怎麼辦?

2.不伴隨音樂先試試。

3.根據要求再遊戲一次。

4.請一幼兒做魔術師,再遊戲一次。

師:我有些累了,誰願意來做魔法師?

六、集體遊戲。

1.請一名幼兒做魔法師,引導幼兒做“領頭人”,進行遊戲。

2.利用道具完整地進行遊戲。

教學反思:

教育家馮德全說過:“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遊戲化,因爲兒童本身就處在心理髮展的遊戲世界。”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而遊戲化的教學又最符合幼兒成長的心理特點。怎樣在幼兒音樂教學與遊戲化之間找到最佳的搭配,促進幼兒音樂教育的人性化和最佳效果,就是本文探討的主要方向。如何打破傳統,用新的教學方式來激活幼兒的學習興趣,樂意參加形體活動,是我設計本活動的目的所在。選取《挪威舞曲》這一教材是因爲:1.這是一首十分優美、形象鮮明的樂曲。全曲ABA三段式結構明顯,變化清晰,適合大班幼兒欣賞。2.遊戲是幼兒園小朋友最喜歡的教學形式,通過遊戲,能讓小朋友清楚地區分段落,能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幼兒教學中,古典音樂的欣賞教學矛盾顯得尤爲明顯。所以我挑選了兩個小朋友感興趣的人物,並結合故事、遊戲、舞蹈等多種形式來豐富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肢體語言是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並且符合大班幼兒好表演的學習特點,所以整個活動,幼兒都在全程參與中感知、學習、創造。

整個活動中,作爲新老師的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1.在課堂上我過多牽着孩子走,沒有很好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2.雖然有了師生互動,但是生生互動的環節還不夠,沒能很好地體現出幼兒的創造性和互動性;3.用語還不夠精練,畫蛇添足的成分比較多;4.內容太多,繁瑣,不易操作。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

原色課堂是以人爲本的課堂,它關注人性,突出發展,充滿活力,是幼兒成長的樂園。本次歌唱活動《魔法師和樹精靈》中,教師處處從生態課堂理念出發,注重爲孩子營造溫馨和諧、充滿人性化的課堂氛圍,尊重接納孩子的創造表達,自然真實地展現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活躍場面。主要體現在:

1.讓幼兒能成爲音樂教學活動的主人。

新《綱要》指出,藝術教育的目地是對幼兒進行審美感受,感受促進作用,改變使藝術成爲技能訓練和表演的功能,強調音樂教學要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所以我們應重新審視音樂教學活動,重新審視音樂活動中幼兒的地位,讓幼兒能成爲音樂教學活動的主人。

遊戲也是幼兒的基本活動,讓幼兒置身在遊戲中接受美育是非常重要的。遊戲符合兒童的本性,如果能讓幼兒音樂活動遊戲化,把音樂和遊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唱唱跳跳、動動玩玩中體驗音樂、感知音樂,在音樂中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不僅能成爲落實新《綱要》精神的捷徑,更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要求,提高音樂教學活動的效率。

2.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多樣性,是幼兒園音樂遊戲化的首要條件。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孩子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他纔會主動學習和探索。所以,音樂教師在選擇音樂素材時,一定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具有教育性和藝術性,能夠爲幼兒喜愛的音樂作品。如:《魔法師和樹精靈》,幼兒可以找到喜愛的動物或人物形象,或者能被曲折的故事情節吸引。

3.教學過程的情節性和趣味性,是幼兒音樂遊戲化的必要手段。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有先天性的行爲趨勢傾向。趨向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感體驗,幼兒更是如此。如果能讓他們感到快樂和獲得成功體驗,幼兒就會樂此不疲,並能表現出不凡的創造力。通過這個現象,我們在音樂教學活動的施教方法就要有趣味性,教學活動過程要有情節性,讓幼兒覺得自己是在玩音樂,在音樂中游戲,使他們身體感受,情感與思考融爲一體,讓他們自主地感覺音樂,表達情感,充分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4.師幼關係的互動性與學習性,是保證幼兒園音樂教學遊戲化的核心。

許多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常常受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影響,只喜歡兒童聽話守紀律,不許兒童“亂說亂動”。表面上是讓兒童守規矩,實際上是不許超出教師限定的範圍去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這樣的教育顯然不能培養兒童“獨立思考”和“勇於創造”的精神。新《綱要》中也多次提及,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怎樣做到新《綱要》的要求,我覺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教師應由活動的“設計者和指揮者”變成幼兒音樂活動環境的“提供者”和“服務者”,爲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學習和探索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和環境氛圍。二是教師應成爲孩子創作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幼兒的探索與創造,許多在成人看來都很簡單甚至是荒誕離奇的,但正是這些想法,才表現出幼兒難得的創造性。活動中,教師要細緻地觀察,及時發現幼兒探索過程的需要,通過對幼兒探索中的環境、材料以及精心組織設計的提問等途徑給予幼兒隱性指導。教師最好以幼兒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感興趣的項目中去,並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顆童心去理解他們的發現和探索行爲,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對待每個孩子的創造成果。有時候,老師的一個讚揚,一個微笑,甚至一句鼓勵的話,都是提高孩子創造積極性的良好手段。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4

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幼兒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幼兒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幼兒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幼兒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兒基本上還是跟着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爲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本次活動幼兒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着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5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探索、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科學教育對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的日常活動,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了認知能力。

在活動中我能帶着目標去觀察孩子的實驗操作,重點在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發現顏色變變變的現象,感受其中的樂趣,給幼兒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間。

活動開始時,我先讓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兩種顏色標記貼在杯子上,然後交代清楚操作要求,一種顏色水倒到杯子上的下面一條線,另一種顏色水倒到杯子上的上面一條線,教師沒有象以往直接示範,引導幼兒觀看實驗的結果,而只是教給幼兒材料的操作方法,幼兒在操作中驚喜地發現:兩種顏色加在一起變成了別的顏色,提高了探索的興趣。

在第一次實驗後,教師請幼兒演示實驗過程,給了幼兒展示的機會,同伴的示範有時比老師的示範效果更好,幼兒能在同伴的示範中想想自己的發現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樣。

不足:由於是借用其他班的材料進行上課,當時並沒有注意杯子上的標記線,兩條線距離貼得太遠,導致操作時所用資源比較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有點浪費資源,但看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幼兒都是有差異性的,在活動中有的幼兒操作方法不對,我沒有充分利用幼兒資源,讓能力強的幼兒去幫助他能力比較弱的小朋友,沒有發揮幼兒間的榜樣示範作用。有的小朋友只是盲目地進行操作,操作時不知道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做事沒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