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15篇(精)

音樂1.94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之聲觀後感15篇(精)

音樂之聲觀後感1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個性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此刻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忙。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就應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理解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理解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應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這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那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就應讓孩子們在學校裏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好處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個性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帶給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十分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就應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潛力。

作爲教師就應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到達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音樂之聲觀後感2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爲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爲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myhomeland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爲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着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民族,爲了祖國,爲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爲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我們絕不能因爲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裏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爲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着活着,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音樂之聲觀後感3

搞笑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必須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臺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裏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纔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衆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着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爲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應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爲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着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貼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衆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裏,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完美,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到達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能夠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簡單愉快的;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歡樂大方的;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等,都成爲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音樂之聲觀後感4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在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學校裏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提供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爲教師應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音樂之聲觀後感5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後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境中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度,不愧於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乾淨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衆的追捧,也被評爲人類藝術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誇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後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願修女,片中通過衆多修女對於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衆不同”,她不會中規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爲瑪麗亞不屬於“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誇張動作和歌聲吸引着觀衆的心,太棒了!多麼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爲,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及帶領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遊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着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爲題材,給人以愜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爲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了他們的音樂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習慣瞭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瑪麗亞歸屬於了馮·特拉普,成爲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着。

故事的高峯更加扣人心絃,在奧地利被德意志佔領後,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持,儘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着以音樂爲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音樂之聲觀後感6

《音樂之聲》,這一部老而不舊的美國好萊塢音樂劇,融合了音樂與情感,吸引着無數人的眼球,將一個奧地利的真實故事自然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在音樂裏真情流露,將一切的情感因素像流水緩流般慢慢融進人們的思想裏。劇中,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利亞的真誠語句、動人笑容與她的優美歌聲,那幾個孩子的天真而可愛的笑臉與語句,那位上校的神肅與誠摯,還有他們堅定的愛國情感,以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鬥爭和周旋……都讓我深受感染,就我個人認爲,這一部音樂劇的成功就是在於它的情感流露並非誇張,你可以在劇中隨處找到真誠的印記:瑪利亞對大修女的坦誠、上校對他那位曾經的未婚妻的坦白、七個孩子對瑪利亞的真誠心意……因而,它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它受人們的歡迎也是在情理之中。

劇中故事敘述的是一個發生於1938年奧地利的真實故事。一個退役的上校,家中有七個調皮的孩子,因喪偶而疏於教育。爲了調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師。女教師能歌善舞,並喜愛這些孩子。這位女教師就是一位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修女,她是在不大情願的情況下來到軍官家大家教的,但是,通過和那七個孩子的近距離接觸之後,她深深愛上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儘管在一開始,七個孩子盡力把這位女教師趕出家門,但是,這位真誠而有活力的家教,通過音樂及生動的教育方法,對這七個孩子進行啓發及薰陶,終於使七個孩子對她產生深厚的感情,並且也使原本低悶的孩子活躍起來了,而她的特有氣質、音樂才華以及美麗的人格魅力,同時也使她贏得男主人公的愛情。這一位男主人公,其實也是一位愛好音樂的音樂人,他禁錮已久的心被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緊緊擁抱在一起……而這都離不開女教師瑪利亞。一段情感的曲折後,他倆終成良緣,此後,他們一家組成家庭合唱團,在被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奧地利,以巡迴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鬥爭和周旋。

聽過這部影片的音樂就好像讓我接受了一場洗禮,唱得人心胸開闊,唱得人心明眼亮!而劇中那羣孩子也在這種洗禮中漸漸長大,由桀敖不馴到善解人意,個個脫胎換骨!整個影片始終洋溢着音樂,以那優美的歌聲帶給人們快樂。我忽然發覺,我們的生活是少不了音樂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的不止是愉悅、舒暢,還給人以美感,陶冶我們的情操、興致,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傳遞着人們的感情,甚至聯結着我們的情愫,就如影片中所訴說的故事一樣,凝聚着愛國愛家之感。

《音》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着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樂之聲觀後感7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說實話,我不喜歡音樂劇,它們表演得很好,而且唱得很突然,所以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沒怎麼注意。但是隨着情節的發展,一首熟悉的音樂逐漸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深深感覺到瑪麗亞從最初的困難和對孩子們的排斥中贏得了孩子們的愛和信任。事實上,在瑪麗亞之前,有12個家庭教師被孩子們趕出去,不能留下來,那麼瑪麗亞爲什麼會成功呢?

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讓我們先分析一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奧地利英雄,但他心愛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妻子死後,上校害怕音樂會讓他想起妻子,增加他的悲傷,所以他禁止音樂出現在他的家裏。像訓練水手一樣讓七個孩子軍事化。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專制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爲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章制度,並告訴他們的孩子做什麼。他們強調控制和服從。”當然,這種家長模式不利於兒童個性的發展。

給予愛和良好的溝通是一個健康家庭的兩個主要特徵,但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個特徵卻缺失了。上校只控制孩子們,沒有給他們適當的照顧。像他已經16歲的.大女兒一樣,她有一個她喜歡的人,即將成熟,但是上校沒有注意到她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成長爲一個真正的“男人”。他想獨立,而不是在上校的控制下。顯然,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此外,上校對所有孩子都是同樣的標準,沒有考慮他們之間的差異。此外,上校根本沒有試圖理解他的孩子,沒有與他們交流,不理解他們的需求,只是簡單地控制他們。孩子們渴望父親的愛和交流,但是作爲父親的上校並沒有讓他們滿意。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席的。

瑪麗亞完全理解和關心這七個孩子,給予他們愛和情感上的支持,與他們溝通和理解他們,從而自然獲得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個關鍵因素:音樂和遊戲。

讓我們先談談音樂。在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之前,這座豪宅裏充滿了音樂和笑聲。在上校的控制下,房子裏不允許放音樂。不難想象孩子們有多渴望音樂。瑪麗亞帶來了音樂來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但是音樂的魅力遠不止這些。音樂是情感的表達。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音樂來表達。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音樂來發泄。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不僅找到了長久的快樂,還找到了瑪麗亞的情感支持。

讓我們談談遊戲。孩子的天性是有趣的,但是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們沒有機會玩耍,這就抑制了孩子的天性。瑪麗亞呢?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帶孩子們去市場,去阿爾卑斯山露營,去湖裏划船,爬樹...讓孩子們盡情玩耍,爲孩子們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當然,這樣孩子們才能更有效地學習。這也非常符合學習理論:“遊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程度,激發創造力。它爲學習互動技能、體能和智力提供了一個環境。”

看着音樂的聲音,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內容:有些人看到自由和控制之間的鬥爭;有些人看到了愛情和音樂的作用。有些人認爲對邪惡勢力不屈不撓...我看到的是人類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發展的規律。只有遵循這個客觀規律,一個人才能健康成長!

音樂之聲觀後感8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

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臺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裏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纔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衆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着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爲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

作爲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着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衆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裏,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爲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音樂之聲觀後感9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着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醜,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爲孩子們着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爲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裏,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裏。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鍊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繫,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裏,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裏。她多運用啓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遊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瞭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爲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10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臉,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該片中天性自由,美麗的見習修女,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對比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爲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爲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11

一直都很喜歡這部音樂劇。曾在10多年前就買下碟片,想看時就拿出來看。而這次的教研活動,讓我又一次欣賞了這部曾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1965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每看完一遍,我就對劇中的人物、風景、歌聲、笑臉、畫面等又增加了一份喜愛。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劇中的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賞着。我喜歡女主角瑪利亞的率真、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喜歡特拉普上校不畏納粹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喜歡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喜歡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喜歡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的藝術氛圍,喜歡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

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着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

片中很多情節我都很喜歡,如一開始的坐在松果上而不動聲色的瑪利亞,孩子們遇到雷電石害怕時想的favoritethings,教孩子們學唱歌時的doleimi,在舞會上道晚安等等。不過最喜歡的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表演木偶劇《孤獨的牧羊人》,在表演的時候7個孩子各有分工,不是說葛瑞塔和瑪塔最小,就不用做任何事情。她倆也有自己的工作。瑪利亞讓每個孩子都參與了木偶表演,都經歷了成功體驗。

最感動的的一段是上校和家人在演出時由於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着唱不下去,善解人意的瑪利亞馬上接上,體現了上校愛國、瑪利亞愛家人的一種淳樸的情感,每每看到這時候,我的眼裏也總是潮潮的。

每看一遍《音樂之聲》,我就一次被深深感動——感動於她以樂抒情,以樂動人;感動於她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感動於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感動於她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我也希望我們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瑪利亞身上美麗可愛的閃光點,從而讓自己變得開朗、豁達、寬容、智慧,贏得孩子、家長、同事的喜愛。

音樂之聲觀後感12

第二次看《音樂之聲》了,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一時,那時覺得它好看有趣,特別是劇中的女主角—修女瑪麗婭,這是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善良活潑之人吧。所以看了這部戲後,許多人都會對她留下特別深刻的影響。但是上週的影視文學課上,再次看到這部戲時,還是會被瑪麗婭所吸引,同時也被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所打動。

瑪麗婭在修道院中總是做出一些令人無法思議的事情來,這也正是她對於自由,自然的嚮往。戲劇一開始展現的大自然風光,不僅爲描寫瑪麗婭做了鋪墊,而且也突出了這部戲局的主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瑪麗婭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師時,一開始覺得那是挑戰有些不安,但是後來她用歌聲表達出了面對挑戰的決心。從這裏,我們看到了不僅是一個愛自由,愛自然,又更是敢於挑戰的人。所以在面對馮·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時,她不僅沒有學他們父親那套嚴厲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誠與耐心,教孩子們打開心扉,學會用歌曲表達情感,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從叛逆的孩子逐漸轉向懂事乖巧,或許這正是瑪麗婭的教學的成功之處吧。

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嚴厲又慈祥的父親,在其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使他對子女的愛,而且還有其對祖國的愛。戲劇開始就以嚴父的形象讓人既覺得嚴肅又好笑,這位父親顯然用起軍紀來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們在其管教下隊列整齊出場的畫面,令人既笑又憐。孩子們顯然已經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生活方式,被父親的這種特殊的愛壓抑着。但是但我們看到當馮·特拉普上校從維也納回來,看到孩子們在瑪麗婭的帶領下做出的各種荒誕事件時,他很是生氣地解僱了瑪麗婭,但是,當聽到孩子們的歌聲,當看到孩子們精心爲南爵夫人獻唱的歌曲時,馮·特拉普上校改變了主意,開口挽回了瑪麗婭。從這裏可以看出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父親。當看到孩子們在唱歌時,馮·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來,由此可見,他塵封的心已被打開了,久違的愛已被激起,當瑪麗婭提議他獻唱一曲和孩子們的邀請時,他唱起了《雪絨花》這曲對子女的愛的讚歌。在劇末,他再次唱起《雪絨花》,這時我們可以看出這已經不僅是對兒女的愛了,這已經昇華到對祖國的愛了。所以在馮·特拉普上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多方面的愛,對兒女,對愛人,對祖國的那份濃濃的愛。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最突出的還有其中的音樂和歌曲,比如《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和《雪絨花》,《我最愛的東西》《晚安,再見》、《音樂之聲》和《十六歲十七歲》也很好聽。這些歌曲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讓這部劇融情感於音樂中,在音樂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給人視覺一新的亮點。

《音樂之聲》,音樂的國度,情感的宣泄,愛的表達。

音樂之聲觀後感13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着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醜,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爲孩子們着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爲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裏,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裏。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鍊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繫,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裏,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裏。她多運用啓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起唱歌,起跳舞,起遊戲,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瞭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爲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14

音樂之聲由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和作家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於1959年完成。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創造了一羣個性鮮明的生動人物,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充滿了活潑豐富的生活氛圍、理解和愛。不同於其他電影,其突出的風格是它不僅有強烈的戲劇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精彩的對話。與同類電影相比,它的語言是獨特的:它不僅歌詞優美,文字簡潔,節奏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而且有大量簡單、自然、有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大多數主角都是受過教育或有地位的人,儘管對話是口語化的,包含許多省略的句子,但對話語言通常是標準的,適合模仿和引用。聽衆可以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享受美,同時受到真實的英語聽說環境的影響。

這部電影於1959年在紐約首映,並於1960年獲得第14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女演員、最佳女配角和其他五項大獎。這是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哈默斯坦最後一次合作。1965年的電影版本也獲得了五項奧斯卡獎。演出結束後,它很受觀衆歡迎。1965年,這部電影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同年獲得奧斯卡獎。它被認爲是最傑出的永恆產品。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很長時間了,它總能抓住我小朋友的心。所有學習音樂和聽音樂的人都同時被這部電影感動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異常的故事,並受到了其他修女的雙重批評。她說有時她很有趣,但有時她會製造麻煩。最後,院長把她送到一個名叫特拉普的海軍上校家裏當家庭教師。女主人公瑪麗亞天生活潑坦率。她走出修道院,投身於世俗生活。她大膽追求真愛。帶着童心和愛,她照顧了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展現了生活的.真諦。在故事《人際寬容與家庭和諧》中,馮·特里普上校的家人,不顧納粹爪牙的高壓正義,寧願流亡也不願被征服人民的愛國情操,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人類善良的意志。故事的背景是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湖光山色、莫扎特故鄉薩爾茨堡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美妙歌曲(由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創作)。近半個世紀後,這些歌曲仍然流行,使人們充分體驗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經典是:音樂之聲,表達瑪麗亞熱愛自然的主題曲;一個輕鬆快樂的孤獨牧羊人;比託演唱的著名雪絨花,深情無限;快樂的多爾-米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唱着晚安,再見!等等,已經成爲最值得珍惜和回味的藝術傑作。

自由與專制之間的鬥爭,愛與惡之間的鬥爭一直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英勇的場面。音樂之聲是自由戰勝專制和愛情戰勝邪惡的頌歌。

自由和愛源於自然和心靈,是人類最古老和最永恆的追求。然而,專制和邪惡總是不願意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和愛的光芒中,不願意讓人們自由地愛,害怕人們愛自由,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扼殺自由和摧毀愛!但是自由和愛的偉大在於他們不怕任何壓迫、威脅和邪惡。因爲愛和自由源於心靈、自然和上帝賦予人類的無限力量,愛和自由最終將戰勝暴政、邪惡,同時戰勝自己,獲得新的榮耀。縱觀歷史,每一次對自由的專制壓迫和每一次對愛的邪惡侮辱都帶來了更高的自由境界和更美的愛的表達。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和邪惡,我們必須敢於對專制和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自由地愛,我們將是不可戰勝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15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教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異常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此刻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忙。下頭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我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應當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理解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可是她能夠經過自我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我,並且使孩子理解自我。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應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歡樂和溫暖。”經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那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並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異常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經過自我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應當讓孩子們在學校裏歡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經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夢想,異常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供給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十分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所以我們應當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歡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本事。

作爲教師應當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我,進一步挖掘自我的潛能,僅有真正到達一專多能,用自我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