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15篇

音樂9.66K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15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1

第二次看《音樂之聲》了,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一時,那時覺得它好看有趣,特別是劇中的女主角—修女瑪麗婭,這是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善良活潑之人吧。所以看了這部戲後,許多人都會對她留下特別深刻的影響。但是上週的影視文學課上,再次看到這部戲時,還是會被瑪麗婭所吸引,同時也被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所打動。

瑪麗婭在修道院中總是做出一些令人無法思議的事情來,這也正是她對於自由,自然的嚮往。戲劇一開始展現的大自然風光,不僅爲描寫瑪麗婭做了鋪墊,而且也突出了這部戲局的主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瑪麗婭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師時,一開始覺得那是挑戰有些不安,但是後來她用歌聲表達出了面對挑戰的決心。從這裏,我們看到了不僅是一個愛自由,愛自然,又更是敢於挑戰的人。所以在面對馮·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時,她不僅沒有學他們父親那套嚴厲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誠與耐心,教孩子們打開心扉,學會用歌曲表達情感,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從叛逆的孩子逐漸轉向懂事乖巧,或許這正是瑪麗婭的教學的成功之處吧。

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嚴厲又慈祥的父親,在其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使他對子女的愛,而且還有其對祖國的愛。戲劇開始就以嚴父的形象讓人既覺得嚴肅又好笑,這位父親顯然用起軍紀來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們在其管教下隊列整齊出場的畫面,令人既笑又憐。孩子們顯然已經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生活方式,被父親的這種特殊的愛壓抑着。但是但我們看到當馮·特拉普上校從維也納回來,看到孩子們在瑪麗婭的帶領下做出的各種荒誕事件時,他很是生氣地解僱了瑪麗婭,但是,當聽到孩子們的歌聲,當看到孩子們精心爲南爵夫人獻唱的歌曲時,馮·特拉普上校改變了主意,開口挽回了瑪麗婭。從這裏可以看出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父親。當看到孩子們在唱歌時,馮·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來,由此可見,他塵封的心已被打開了,久違的愛已被激起,當瑪麗婭提議他獻唱一曲和孩子們的邀請時,他唱起了《雪絨花》這曲對子女的愛的讚歌。在劇末,他再次唱起《雪絨花》,這時我們可以看出這已經不僅是對兒女的愛了,這已經昇華到對祖國的愛了。所以在馮·特拉普上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多方面的愛,對兒女,對愛人,對祖國的那份濃濃的愛。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最突出的還有其中的音樂和歌曲,比如《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和《雪絨花》,《我最愛的東西》《晚安,再見》、《音樂之聲》和《十六歲十七歲》也很好聽。這些歌曲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讓這部劇融情感於音樂中,在音樂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給人視覺一新的亮點。

《音樂之聲》,音樂的國度,情感的宣泄,愛的表達。

音樂之聲觀後感2

今天,我終於明白到爲什麼《音樂之聲》裏的每一首歌曲都成爲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都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掛在牆上的白幕亮了,又暗了。曲終人散,但那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一首首動聽、快活的歌曲卻一直縈繞在我大腦中的每一根神經周圍,揮之不去。但在此我不想再就瑪利亞修女的善良、淳樸、率真添加更多的言辭,畢竟這些都是獨具慧眼的觀衆們所有目共睹的,我只是想稍稍地表達一下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的少少感受。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更引發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她來自生活,卻高於生活,她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充分地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爲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曾聽說“胸中有書,氣自華”,但在瑪利亞身上我真正看到了音符給靈魂帶來的另一種,連揮發着陣陣芳香的書籍都不可取而代之的力量。音樂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場場音樂盛宴,而是一種靈魂的衝擊!她使我們的靈魂從此不再獨步,她使我們的心胸變得寬廣,她使我們的眼淚不再只爲自己而流,她使我們的笑顏不再只爲自己而綻放……她告訴我們,人本就該大無畏,做應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評論:藝術家的靈魂是最健康的,因爲他們都有機會把自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上,而不是把壓抑在心理。的確,從來都沒人會因爲某一件藝術品表現的某種情感而賦予它過多苛刻的言辭;但卻會某人在某個場合說了一些激進的話而議論紛紛。我想這大概就是藝術的素雅及崇高以至人們不敢隨隨便便地給予她過多出於主觀的評價吧。

呵,洋溢着藝術的靈魂是自由的。音樂之聲,靈魂之聲,最最善良、真實、大無畏之聲!

音樂之聲觀後感3

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明白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感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最終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併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我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爲。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我做錯了事,應當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我年輕時的影子,所以期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之後成爲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爲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感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主角。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並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4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爲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峯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迴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衆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容,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爲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樂之聲觀後感5

《音樂之聲》是美國七十年代初奧斯卡電影。

以一個實習修女獁麗亞爲主人公,去一個古板乏味的家庭當女家庭教師,她將音樂帶到了這個家庭,使整個家都活躍起來,變得自由,變得有趣而豐富多樣,連妻子去世後變得嚴肅而易怒的伯爵,也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孩子們親近起來,她不僅取得了七個孩子的喜愛,與伯爵結了婚,還幫助他們逃離了奧地利,過上全新的生活。

音樂似乎是獁麗亞不可缺少的,她從頭到尾幾乎都在歌唱,她的樂觀、向上、進取都來自於音樂,她使孩子們感受到音樂,接觸到音樂,最後喜愛音樂,在最後遇難時刻,仍表演出屬於最後一場音樂會,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伯爵一家擺脫了軍隊的毒牙,結尾是青青的綠山,蔚藍的天空,與開頭的山坡相互照應。

獁麗亞對自己的人生態度保持不變,當她發現音樂融入她青春活力的生命時,那顆有力跳動的心臟已經使她將音樂帶到每一個人的身邊,用音樂來解除煩惱,增加快樂,當音樂和大自然的生命力結合在一起之時,她尋找到了自由,一個屬於每一個人該有的自由和歡愉,於是,她把自己的一切美麗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因爲,孩子富有一切童真和生命。

整部電影中有兩個對比——寇特和勞夫。如果寇特沒有獁麗亞的關心的照顧以及其所給予的樂觀和重視,就會成爲勞夫——一個膽小懦弱,卻不肯承認的一個十七歲男孩子,獁麗亞沒有見過他一面,所以沒有教育他,導致他連自己的女朋友——莉莎都背叛,差點殘害了他們一家。有一段伯爵與勞夫的對話,我在此處稍有摘錄:“把槍放下!聽我的!把槍放下!”伯爵顫抖而故作鎮定。此時的勞夫被汗虛透了,緊緊地攥着槍,似乎要把這把無辜的槍掐斷,他放下了槍。“你到底和他們不一樣。”伯爵說。此處激發了他最脆弱的心底,一個不肯承認懦弱的人最脆弱的心臟——我不是懦弱的!於是,他大喊,這聲大喊也將他與莉莎的情分斷了:“上尉!他們在這裏!”……”從這一個小片段可見,是懦弱使他自卑,又是懦弱促使他“勇敢”。再說寇特,他希望成爲他的父親——伯爵先生。可因爲伯爵前期的冷漠和無情,使他自卑而膽小,外表卻裝作強大,讓父親不再冷言冷語。如果沒有獁麗亞使他的父親對他的人生進行改造,他也會成爲勞夫,一個膽小懦弱,卻不肯承認的男孩子。可見獁麗亞對這一個家庭的重要性。

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關於文科、理科等古板教育,獁麗亞這個家庭教師,可以說她沒有教育孩子們,她讓大自然滋養了這羣孩子,使孩子將“軍隊裏的秩序”褪去,讓一個完全的健康生命顯現出來。

電影意義深刻,教育獨特,值得細觀。

音樂之聲觀後感6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臉,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該片中天性自由,美麗的見習修女,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對比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爲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爲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7

這個星期我們所看的一部電影是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國電影。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愛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師經歷,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瑪利亞,瑪利亞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說是一個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麼事都遲到。修女院爲了改變這種情況,就把瑪利亞調出去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當然不情願,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勵自己,可是當她到達她所教的地點後,她的自信蕩然無存,因爲,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進去,她誤打誤撞來到了一間沒人的屋子裏,她四處張望着,突然,一個管家出現在她面前,管家將她請了出來。上校出現了,他認真仔細地打量着瑪利亞,接着,上校一拿出一個哨子,他吹響了哨子,緊接着,有七個孩子依次從樓上跑下來,並且按順序站好。

瑪利亞看着他們,感到有些高興,因爲她開始喜歡上這些孩子們了。漸漸的,瑪利亞開始適應這裏的`生活環境,並且開始教學,因爲瑪利亞愛好音樂,所以她教的就是音樂,她帶領孩子們學起了音樂。首先,她將這七個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個音階,從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後,她就教他們唱歌。我說過,瑪利亞是一個超脫世俗的人,她不會像別人教音樂一樣,把孩子關在家裏,她整天帶着孩子們出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但是,這讓那位上校很不高興,因爲這讓他丟盡了臉面,上校的孩子,盡然和一個教師整天在外面瘋玩,這能不讓他丟臉嗎。

終於,上校這次爆發了,瑪利亞這次帶着孩子們在湖裏划船,看見上校來了,興奮的向他招手,結果船翻了,他們掉進了水裏,當他們從水裏游上來時,上校已經忍耐到極點了,上校一氣之下,說要將瑪利亞解僱,瑪利亞尤爲震驚,她感到失望極了。就在這時,上校聽到了從家裏傳來的歌聲,上校停止了對瑪利亞的訓斥,開始追尋歌聲的來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見他的孩子們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問是誰教他們的,上校的妻子將頭一撇,朝着瑪利亞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連忙跑過去向她道歉,並且要求她留下來,瑪利亞很高興她能留下來,但是,這時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爲,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個女的那麼親近。

在這以後,瑪利亞還讓上校的孩子進行了木偶劇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動。我們的電影就放到這裏,老師告訴我們,最後瑪利亞和上校結了婚,而且還進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8

無窮的正能量——重溫《音樂之聲》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衆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週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爲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羣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着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爲什麼?因爲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薰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並越想越開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來,其誇張的樂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爲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誇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取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簡單,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感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後時分主題昇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爲納粹服務,最終在衆人的幫忙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一種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閃耀劇終。

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社會都永不會過時,和平時,我們應樂觀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戰爭時,我們要堅定和平的立場,無窮的正能量是支持人類禮貌進程的動力,也是《音樂之聲》經久不衰的祕訣。

音樂之聲觀後感9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在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學校裏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提供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爲教師應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音樂之聲觀後感10

女主人公瑪利亞是一個修女,她喜歡唱歌,性格活潑。她經常溜出修道院,到草地上去歌唱。

一天,她又去野外唱歌、玩耍,結果忘記了時間,回來晚了,瑪利亞一回到修道院就連忙向院長道歉,沒想到院長卻不讓她留在這裏了,瑪利亞被安排去當一個家庭教師。

瑪利亞在路上一直唱着歌,她很害怕,擔心自己以後的命運。瑪利亞來到了上校家,上校先讓瑪利亞換衣服,之後把它的七個孩子叫下來,讓他們一個個介紹自己。

孩子們並不喜歡家庭教師,專與新來的教師惡作劇。,做了一些很過分的事,儘管這樣,善良的瑪麗亞與以往幾任女教師不同,她沒有向上校告發孩子們對她的戲弄。她感到,孩子們失去了母愛,嚴厲的父親又不大與他們親近,性格得不到正常發展,不能怪罪他們。瑪麗亞原諒孩子們。

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外面雷電交加,瑪利亞發現這七個孩子都害怕打雷,於是就唱歌給他們聽,和他們一起睡。

瑪麗亞很喜歡這些孩子,她教育孩子們,與孩子們玩耍,還爲孩子們設計衣服。她與孩子們的感情越來越親近。

之後瑪利亞帶孩子們到郊外去玩,她邊玩邊教孩子們唱歌。孩子們在嚴厲的家規限制下根本不會唱歌,於是瑪利亞就叫他們唱歌。瑪利亞從最簡單的doerayme開始教,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唱着跳着。回來時還爬樹,坐小舟。

在小舟上他們看見了上校,(上校這次回來還帶回一個伯爵夫人)。於是歡呼起來,結果一激動船都翻了。上校很生氣,於是和瑪利亞爭吵起來,正當上校要開除瑪利亞的時候,她聽見了一陣悅耳的合唱,上校問瑪利亞這是誰唱的,瑪利亞說是她教孩子們唱的。上校被這動聽的旋律吸引了,和孩子們一起唱了起來。

伯爵夫人是一個壞女人,她除了有幾分容色外,就什麼也不會,其實她想當伯爵夫人也是看中了上校家有錢。

孩子們也不喜歡這個女人,後來瑪利亞沒有被開除,她和孩子們演了一個木偶戲。於是上校對瑪利亞的態度越來越好了,這就會使伯爵夫人很生氣。一天,上校舉辦了一個聚會,在那天晚上她看見瑪利亞在教自己的孩子跳舞,於是和瑪利亞共舞。在那以後,他發現瑪利亞是個好姑娘,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伯爵夫人覺察到了兩人的關係,爲了保住自己女主人的地位,她親自與瑪利亞談話,要她回到修道院,善良的瑪利亞順從了。後來上校又把瑪利亞找了回來,可是瑪麗豔不想破壞上校與伯爵夫人的生活。但上校愛上了瑪利亞,他最終拒絕了伯爵夫人,與瑪利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了這篇電影我知道了真善美可以改變一切。

音樂之聲觀後感11

一直都很喜歡這部音樂劇。曾在10多年前就買下碟片,想看時就拿出來看。而這次的教研活動,讓我又一次欣賞了這部曾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1965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每看完一遍,我就對劇中的人物、風景、歌聲、笑臉、畫面等又增加了一份喜愛。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劇中的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賞着。我喜歡女主角瑪利亞的率真、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喜歡特拉普上校不畏納粹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喜歡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喜歡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喜歡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的藝術氛圍,喜歡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

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着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

片中很多情節我都很喜歡,如一開始的坐在松果上而不動聲色的瑪利亞,孩子們遇到雷電石害怕時想的favoritethings,教孩子們學唱歌時的doleimi,在舞會上道晚安等等。不過最喜歡的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表演木偶劇《孤獨的牧羊人》,在表演的時候7個孩子各有分工,不是說葛瑞塔和瑪塔最小,就不用做任何事情。她倆也有自己的工作。瑪利亞讓每個孩子都參與了木偶表演,都經歷了成功體驗。

最感動的的一段是上校和家人在演出時由於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着唱不下去,善解人意的瑪利亞馬上接上,體現了上校愛國、瑪利亞愛家人的一種淳樸的情感,每每看到這時候,我的眼裏也總是潮潮的。

每看一遍《音樂之聲》,我就一次被深深感動——感動於她以樂抒情,以樂動人;感動於她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感動於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感動於她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我也希望我們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瑪利亞身上美麗可愛的閃光點,從而讓自己變得開朗、豁達、寬容、智慧,贏得孩子、家長、同事的喜愛。

音樂之聲觀後感12

《音樂之聲》,這一部老而不舊的美國好萊塢音樂劇,融合了音樂與情感,吸引着無數人的眼球,將一個奧地利的真實故事自然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在音樂裏真情流露,將一切的情感因素像流水緩流般慢慢融進人們的思想裏。劇中,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利亞的真誠語句、動人笑容與她的優美歌聲,那幾個孩子的天真而可愛的笑臉與語句,那位上校的神肅與誠摯,還有他們堅定的愛國情感,以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鬥爭和周旋……都讓我深受感染,就我個人認爲,這一部音樂劇的成功就是在於它的情感流露並非誇張,你可以在劇中隨處找到真誠的印記:瑪利亞對大修女的坦誠、上校對他那位曾經的未婚妻的坦白、七個孩子對瑪利亞的真誠心意……因而,它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它受人們的歡迎也是在情理之中。

劇中故事敘述的是一個發生於1938年奧地利的真實故事。一個退役的上校,家中有七個調皮的孩子,因喪偶而疏於教育。爲了調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師。女教師能歌善舞,並喜愛這些孩子。這位女教師就是一位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修女,她是在不大情願的情況下來到軍官家大家教的,但是,通過和那七個孩子的近距離接觸之後,她深深愛上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儘管在一開始,七個孩子盡力把這位女教師趕出家門,但是,這位真誠而有活力的家教,通過音樂及生動的教育方法,對這七個孩子進行啓發及薰陶,終於使七個孩子對她產生深厚的感情,並且也使原本低悶的孩子活躍起來了,而她的特有氣質、音樂才華以及美麗的人格魅力,同時也使她贏得男主人公的愛情。這一位男主人公,其實也是一位愛好音樂的音樂人,他禁錮已久的心被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緊緊擁抱在一起……而這都離不開女教師瑪利亞。一段情感的曲折後,他倆終成良緣,此後,他們一家組成家庭合唱團,在被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奧地利,以巡迴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鬥爭和周旋。

聽過這部影片的音樂就好像讓我接受了一場洗禮,唱得人心胸開闊,唱得人心明眼亮!而劇中那羣孩子也在這種洗禮中漸漸長大,由桀敖不馴到善解人意,個個脫胎換骨!整個影片始終洋溢着音樂,以那優美的歌聲帶給人們快樂。我忽然發覺,我們的生活是少不了音樂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的不止是愉悅、舒暢,還給人以美感,陶冶我們的情操、興致,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傳遞着人們的感情,甚至聯結着我們的情愫,就如影片中所訴說的故事一樣,凝聚着愛國愛家之感。

《音》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着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樂之聲觀後感13

看完音樂之聲,發現它留給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歌多、小朋友多。說實在的我實在發現不了什麼內涵性的問題,若要說學到的哲理的話,我也只感受到女主人公修女瑪利亞爲人樂觀,無憂無慮的性格值得我學習。我覺得像她這樣始終樂觀,從不沮喪,在被軍方監視沒有自由還會隨時丟掉生命的情況下,始終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態度是很令人吃驚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相比瑪利亞,現代爲情爲失業爲大學聯考失利等等原因而自尋短見的人是多麼的渺小與自卑。我認爲活着就意味着希望,我們不能爲一時的挫折或者不如意就自暴自棄,甚至作出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等等愚蠢的選擇。

電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歌曲,我覺得喜歡本影片和收藏本影片的網友應該都是衝着那貫穿影片的旋律而來的。每首歌曲的旋律都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都是能讓人心情愉悅,忘記煩惱的傑作。瑪利亞唱的歌是比較有趣的,也是最好聽的,不過我最喜歡聽的是那七個小朋友唱的歌曲。因爲在他們唱的歌曲當中我能夠回憶起兒時的樂趣,那是瑪利亞所不能帶給我的。我覺得一個人的歌能反應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瑪利亞的歌雖然好聽有趣,但相比孩子們唱的歌卻有了一種做作牽強的感覺,應該是大人們內心都是比孩子們複雜很多的。片中孩子們的童聲是純淨的不帶一絲的雜質,雖然缺乏藝術,比不上瑪利亞的動聽,但總能給人心靈以最大的洗禮。

本片很多動作細節都比較誇張有趣,像片子開頭瑪利亞在聽到教堂鐘聲響起時,驚慌的手舞足蹈,修女們看到瑪利亞遲到一副理所當然,嘆氣的搞怪動作讓人忍俊不禁。在瑪利亞來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家時,上校要孩子們像軍隊一樣列隊歡迎,孩子們那種稚嫩之下又帶有嚴肅氣味的表情,也不禁讓我發笑。不過最逗的是孩子們練習唱歌時的動作,在孩子們在唱音符1—2—3—4—5—6—7—1時,最小的一個孩子總是發不了長音,片中音樂節最後也是這樣,不過他那最稚嫩的聲音是最能打動觀衆的心的,因爲她那個樣子實在太逗了。

本片另外一個看點就是瑪利亞和特拉普上校的愛情經歷。特拉普上校爲人冷漠嚴厲,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說是比較古板冷血的,但遇到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女教師瑪利亞之後,他的性格逐漸怪變,由古板冷漠的軍父變成了一個溫情的父親並且深深愛上了這個平常讓他感到哭笑不得和給專給他添亂的女教師。整個過程都是充滿搞怪和有趣經歷的,讓我們不得不讚嘆瑪利亞那樂觀性格的魔力。

本片中修女們幫助特拉普一家和瑪利亞逃走的經過也是充滿溫情的,修女們是在不顧犧牲的情況下冒險放了監視特拉普一家的軍人軍車的汽油,並協助他們逃跑。這個片段反映出了當時充滿戰亂的時代,世間還是充滿溫情充滿了正義與愛。

本片以動亂年代爲背景卻爲我們闡述了世間愛是不分年代的,讓我們對生活和信仰始終充滿信心爲效果。

音樂之聲觀後感14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着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醜,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爲孩子們着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爲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裏,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裏。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鍊了膽識。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繫,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裏,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裏。她多運用啓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遊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瞭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爲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準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15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教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異常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此刻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忙。下頭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我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應當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理解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可是她能夠經過自我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我,並且使孩子理解自我。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應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歡樂和溫暖。”經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那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並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異常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經過自我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應當讓孩子們在學校裏歡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經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夢想,異常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供給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十分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所以我們應當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歡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本事。

作爲教師應當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我,進一步挖掘自我的潛能,僅有真正到達一專多能,用自我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