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實用(11篇)

其他2.55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實用(11篇)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1

爲進一步推進國中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工作,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20xx年4月27日上午,由行唐縣文教局教研室組織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活動在行唐縣第一中學國中部進行,活動由教研室道德與法治教研員陳蓮英主持,七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教研活動,首先是由七年級教師盧成成執教七年級下冊《憧憬美好的集體》一課。執教老師學科知識紮實,她在課堂上用新穎有趣的教學環節吸引孩子們,課堂上氣氛活躍、親切,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及老師們的肯定。

課後,大家對此課進行了集體教研。盧老師先談了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預設所要達成的教學目的,課後的感受等。大家本着科學嚴謹的態度,圍繞課程改革主題進行思考,各抒己見。大家經過一起探討研究,對本課的教學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解讀。 最後教研員陳蓮英結合本課,就新教材使用和課堂常見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並就教學中從學生實際出發,實施整合式教學策略,建設有效課堂進行了主旨發言。

此次教研活動,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達到了相互切磋與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與會人員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2

第一次備課後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乾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於這樣的平淡並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於他們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又怎麼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後,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並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纔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爲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後,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課因爲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爲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爲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麼更能讓學生有一種願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美的漢字中的感受。

經過兩次試講後,劉老師對於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於課堂把握的輕鬆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3

王老師執教的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中的第一個主題《不能忘記的屈辱》。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歷了哪些屈辱,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之情。通過王老師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心靈的震撼,進行了一次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王老師的這節課。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設計思路清楚王老師的設計從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後國寶是如何被拍賣,是一環緊扣一環,學生的情感被層層推進,激情效果明顯。

二、教學資源的'利用,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節課無論是課本資源,還是一些圖片,視頻的運用,都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尤其是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從視覺、聽覺,多方位的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屈辱史,激起學生的情感。

三、注重換位思考,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上,當出示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園”的圖片後,王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是你站在公園門口,你有什麼感受?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當時中國人受到的屈辱。

四、準備充分,課件製作精美,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五、教學五環節的過渡與銜接比較流暢,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後,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能不能把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在導入階段播放,讓學生上課伊始就感受到民族的恥辱,創設學習本課的情感氛圍。 以上都只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說的不到和不對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多多包涵和指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4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讚揚。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爲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蔣老師執教的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一、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

“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於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通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

圍繞這“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爲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本課設計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有自讀、範讀、領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小組輪讀等,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5

品德與社會評課稿老師執教的《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不亂扔垃圾》;《遠離危險》幾節課。下面我就說一下觀看這幾節課後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一節課,這一節教師準備充分,形式多樣。學生學有所得,受益匪淺,既提高了認識,又學會了技能。整個教學設計很有特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創造性地得用教師本身,效地開發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益。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啓發引導到位,課堂十分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學得輕鬆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體驗深、目標明。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以生活爲基礎、以科學爲依據、以活動爲主線的教學特徵,突出了新課程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

活動目標在整個活動中體現得很好,全部活動都圍繞着目標在開展,每個小活動的目標都清楚、明確,且相互銜接得十分流暢,力圖讓學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學的用眼方法,糾正不良的用眼習慣等;在活動過程中,開放性地利用教材,並有針對性地將之與有關資料結合,擴展了教學內容。如將教材與反映全國、全省和東營市的中國小生視力情況的數據結合,與班上視力不良學生的人數結合,有利於拉近視力問題和學生的距離,加深教學內容的現實感、緊迫感;注意歸納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能夠掌握要領。如在和學生談論了預防近視的話題後,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兒歌巧妙地把要點加以總結;重視實際地提高學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於口頭議論。如別開生面地和學生共同動現場面對面地指導,讓學生明確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動作要求;注意把課上課下連接起來,而不是認爲上完課就是活動的終結。

其次,《不亂扔垃圾》一些想法。聽了張老師的這節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乾淨、利落、有趣。首先在導入上張老師利用自己的家鄉榮成的.美麗風光帶給大家一種精神享受,然後又利用被污染後的畫面讓大家通過對比的方法來感受垃圾帶來的危害;繼而讓學生思考應怎樣處理垃圾/處理垃圾的方式可分爲三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後在生活廷伸這一環節中,張老師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類,送回各自的家,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活動中對於有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及時點撥,讓學生輕鬆學會了新知.在談論了以上話題後張老師也用一首兒歌把重點加以總結;讓學生更容易讓住亂扔垃圾的危害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本節課李老師通過新的授課方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後,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師適時點撥的新型教學理念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遇到危險時應怎樣遠離如果在避免不了時應如何自救,這節課合理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6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一課,我認爲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研究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着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徵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爲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第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第二,道德法治課。

教師也要學會如何將時政熱點轉化爲課堂教學資源,將時政素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於同期的時政材料,有的.老師給出了問題的主旨,有的老師給出了表面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研究資料,呈現給學生的資料和問題也一定要經過老師的仔細考慮。在這堂課上,老師選擇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圖片:制定法律的機關,國家的強制力,以及解除高級官員的職務等。既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知識,又增強了學生自覺守法的意識。時代性、及時性和針對性。

第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爲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後,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爲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少。

第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7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我們不亂扔》,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後引入新課。然後,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徵。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教學氣氛和師生關係都很融洽,如果教師能適當滲透學科,教學效果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要動腦,還要用手配合題目來寫。我覺得效果可能更好。下課前,老師要對這節課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這個班的這部分比較弱。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8

改變課程觀念

或者說是教育觀念,教師的本職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書育人”,不多贅述。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求:國小教師會教兩門課程。

學生髮展:學生是生命個體,作爲一個整體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學科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長生命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有的觀念:道德與法治教材和課程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採用兒童慣有的語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話題、內容、兒歌、童謠等,主持人、活動的人、教材的生活內容、引導兒童思考的話題和問題。

其二,課程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採用兒童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如公物:“這些是我們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學的概念來解釋。避免製造心理距離。關心兒童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兒童生活的狀態,由當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構知識體系。使兒童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書面作業和考試。

其三,課程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時間上的開放。回望過去,反思當下,規劃未來。你想想你有過這樣的事情嗎,爲什麼會這樣,他們怎樣做。由此汲取營養。

空間上的開放。以德育課程爲核心,輻射學生各種活動和教育,如入學教育、班團隊、學校大型活動、家庭生活、社區公共空間。

向學生開放。通過學生學習,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

向教師開放。教師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是解釋者不是強調學習重點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結合的引導者,是教學內容的再創造者。

其四,課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內容之間融合。彼此相互解釋、相互融合,以生活爲導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隊與規則。

多元心理素質的融合。是綜合性的實踐智慧,只有與情感、意願、判斷、行動結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識才是有行動力的知識,而不是僵化的知識,這就是生活智慧。

人與世界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一個人的存在是作爲與自然對話、與家庭和諧相處、對社區有所貢獻、對國家興旺有所努力的一個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實現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鄉兒童,如主流羣體與特殊羣體。教學做融合,引導兒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過過好生活方式來引導。

《道德與法治》課不是在教一個知識體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體系的拼盤。而是將各種知識、現實情景、人類情感、、社會規則、未來志向結合在一起而綜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斷、行動方式、決策能力等,這是一種教育實踐智慧的'存在狀態。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斷)意—志(志向)決—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動(動手)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爲規範約束着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爲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檯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爲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裏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麼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着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着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着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爲輕鬆,“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爲這麼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纔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着說:“沒關係!這不算什麼!”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讚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選手、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綠樹成蔭、你追我趕的火紅季節,酉陽縣第三屆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質課競賽活動,經過三天緊張精彩的角逐,即將在這裏落下帷幕。藉此機會,我代表本次賽課的評委,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平臺和爲本次活動提供優質服務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國小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向參與本次活動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老師們,本次品生、品社優質課競賽活動是又一次成功的、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賽課活動。這次賽課活動旨在“轉變教學行爲,促進內涵發展,打造卓越高效課堂。”

三天來,我們有幸見證了13位教師在講臺上的教學風采。雖然每一節課只是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浩瀚天空中的一顆星星。但是,由於凝聚了太多的呵護,太多的心血,太多的關注。因此,有許多風起雲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許多精彩紛呈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受教科所領導的安排和評委會的委託,根據本次賽課的思想,下面我對這次品生、品社賽課活動從“總的感受”、“課堂中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學建議”四個方面做如下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轉變教學行爲,打造卓越高效課堂,成就師生精彩。

一、總的感受

1。課程標準深入教師之心。

從這十三節課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教師注重孩子的行爲習慣、道德品質的養成,更好地落實以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教學流程由單一的學習到多維的轉化,通過情境創設、獨立探究和思考、小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種形式展開教學。

2。課程意識深入教師之心。

教師們已經確立了生成、整合、實踐的課程觀,在孩子認知的基礎上促進經驗的提升。課堂上貫穿了“一條主線”,或“三條主線”。品社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爲主線。品生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爲主線。

3。信息價值深入教師之心。

課堂上大量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彌補了教材的.侷限性、滯後性。

二、課堂中的亮點

1。緊扣課程性質,突出學科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給予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比如桃花源國小—老師的“議一議”教學環節,五福國小—老師的“現場採訪”環節,龍潭希望國小—老師設計的“合作交流,解決困難”這一教學環節,還有—校—老師設計的小組討論“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心情爲何不一樣?”這一教學環節,—國小—老師設計的“討論表演”這一教學環節,—國小—老師的整節課,教師們都把學生推向前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與展示,很好地體現了主體性原則。

2。關注生活體驗,突出學科意識。

品社課的學習與孩子的生活是緊緊相連的。課標中明確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培養道德認知。比如—老師的課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道德意識。—老師、—老師的課,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老師的課,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關注教學策略,突出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敢於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將自主開發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優化整合。比如可大國小—老師的“過橋米線”的故事延伸,—老師的“現場採訪”,—老師的“怎樣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老師的整節課等等,都很好地將自主開發課程與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突出創新新意識。

4。關注學習方式,突出人文意識。

“體驗學習”關注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爲能力的原動力。比如:—老師的課,整節課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愉悅的學習,體現了品生課“活動性”這一基本特徵,在活動中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道:做人要誠實。而“小組學習”則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比如:白賢彪老師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組學習模式。

5。關注課堂評價,突出育人意識。

品社課評價的核心是“幫助”。而品生課評價的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發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賽課中,教師評價的方式多樣。比如:有描述性評價、達成水平評價、作品評價、師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總之,評價必須恰如其分,以激勵爲主。

三、存在的不足

課堂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稱羨的優質課,也仍然存在可以考慮或需改進之處。本次參賽的課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10

聽了張老師的《學習伴我成長》這一課,收穫很多。下面談談一些淺薄看法。

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兩年來學會的本領,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制定新的目標,從而鼓勵學生攀登新的高峯,將自信心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的國小生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這爲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升入三年級後,隨着課程內容的加深、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學習難度逐漸加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煩惱和學習困難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剛進入中年段的學生來說面臨着新的挑戰。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這一階段的國小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思維發展中最艱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剛剛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發展的程度也不平衡。這一時期若不注意引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厭學,這就是爲什麼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對於很多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爲什麼要學習,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於“學習”的概念還只侷限於學校課堂、書本知識的學習;不知道什麼是終身學習,更不明白人爲什麼需要終身學習。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和周圍大人們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時時可以學習,處處可以學習,從而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中獲得成長。

因此,本課重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懂得學習是人成長的需要,並且需要終身學習;引導學生理清學習的概念,理解並樹立新的學習觀,懂得學習的空間、途徑、內容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生活處處皆學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11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法律保障生活》,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後引入新課。然後,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徵。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爲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後,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爲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小。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以下是一些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