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熱)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

其他2.84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1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法律保障生活》,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後引入新課。然後,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徵。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爲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後,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爲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小。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以下是一些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2

聽了xxx老師所上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九課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我認爲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徵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爲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3

非常榮幸聽了了《大家排好隊》第一課時。聽完兩位學科帶頭人的新教材解讀講座和研修班成員的交流指導,也進一步加深對部編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整體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題

面對新教材的內容,作爲教師首先應從整體上認識教材,明確教材的核心主題是什麼。每一課教材內容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定的單元主題,而單元的主題也是圍繞一定的教材編寫理念。比如二上道德與法治教材,整冊教材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公共意識、培養公共能力,分散到四個單元的教學中。所以在教學中,要弄清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聯繫單元甚至整冊教材的整體目標。比如,教師在備《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時,一開始簡單地認爲排好隊僅僅是個人文明好習慣的培養,但在仔細讀了新教材的.教參解讀和教學師父的指點之後,突然茅塞頓開,原來我們教學還要有長遠的眼光,更要懂得整體性架構和理解教材,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潛潤學生成長的目的。

二、靈活把握教材內容

兩位學科帶頭人的單元教材解讀與建議中,無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個版塊內容使用問題,教材僅僅提供一個範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學校、地區的學情來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怎麼用、何時用,還取決於本節課教學的目的。比如說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補充教材內容,有的是遞進深化目標,在使用時必須有目標意識。

三、清晰目標,深化體驗

一堂課應明確這幾個問題:爲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教”指向的是教學的目標,一堂課是解決什麼問題的,在備課時叫應該明確,在上課時要牢牢記住這一。“教什麼”是教學中的具體內容,“怎麼教”的是教學的具體手段和策略。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以通過觀看視頻來體驗,可是卻忽視了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學生無法從視頻中感同身受,也就不會對排隊的意義有深入瞭解。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活動與體驗的課程,任何道德與意識的生長必須發自內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終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比如在《大家排好隊》這一課,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排好隊的意義,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問題,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思辨,引發學生對未來的生活的思考,最終指導生活中的問題。

本次研訓活動,我不僅進一步認識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定的審視。教學中,我的“問題意識”欠缺,總是問題引導不到位,對於教材內容具體把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今後,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爭取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4

改變課程觀念

或者說是教育觀念,教師的本職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書育人”,不多贅述。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求:國小教師會教兩門課程。

學生髮展:學生是生命個體,作爲一個整體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學科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長生命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有的觀念:道德與法治教材和課程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採用兒童慣有的語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話題、內容、兒歌、童謠等,主持人、活動的人、教材的生活內容、引導兒童思考的話題和問題。

其二,課程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採用兒童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如公物:“這些是我們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學的概念來解釋。避免製造心理距離。關心兒童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兒童生活的狀態,由當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構知識體系。使兒童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書面作業和考試。

其三,課程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時間上的開放。回望過去,反思當下,規劃未來。你想想你有過這樣的事情嗎,爲什麼會這樣,他們怎樣做。由此汲取營養。

空間上的開放。以德育課程爲核心,輻射學生各種活動和教育,如入學教育、班團隊、學校大型活動、家庭生活、社區公共空間。

向學生開放。通過學生學習,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

向教師開放。教師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是解釋者不是強調學習重點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結合的引導者,是教學內容的再創造者。

其四,課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內容之間融合。彼此相互解釋、相互融合,以生活爲導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隊與規則。

多元心理素質的融合。是綜合性的實踐智慧,只有與情感、意願、判斷、行動結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識才是有行動力的知識,而不是僵化的知識,這就是生活智慧。

人與世界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一個人的存在是作爲與自然對話、與家庭和諧相處、對社區有所貢獻、對國家興旺有所努力的一個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實現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鄉兒童,如主流羣體與特殊羣體。教學做融合,引導兒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過過好生活方式來引導。

《道德與法治》課不是在教一個知識體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體系的拼盤。而是將各種知識、現實情景、人類情感、、社會規則、未來志向結合在一起而綜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斷、行動方式、決策能力等,這是一種教育實踐智慧的存在狀態。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斷)意—志(志向)決—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動(動手)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爲規範約束着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爲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檯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爲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裏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麼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着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着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着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爲輕鬆,“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爲這麼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纔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着說:“沒關係!這不算什麼!”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讚許的目光、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5

我認爲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研究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着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徵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爲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第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道德法治課教師也要學會如何將時政熱點轉化爲課堂教學資源,將時政素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於同期的時政材料,有的老師給出了問題的主旨,有的老師給出了表面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研究資料,呈現給學生的資料和問題也一定要經過老師的仔細考慮。在這堂課上,老師選擇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圖片:制定法律的機關,國家的強制力,以及解除高級官員的職務等。既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知識,又增強了學生自覺守法的意識。時代性、及時性和針對性。

第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爲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後,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爲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小。

第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6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我們不亂扔》,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後引入新課。然後,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徵。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教學氣氛和師生關係都很融洽,如果教師能適當滲透學科,教學效果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要動腦,還要用手配合題目來寫。我覺得效果可能更好。下課前,老師要對這節課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這個班的這部分比較弱。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7

《這些是大家的》是部編版國小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學期有幸聽了區道德與法治優質課競賽。本課的教學以“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作爲教學的基本理念。下面談談個人淺薄看法:

1、貫徹生活化的原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章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本堂課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以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實際情況爲主要的內容開展活動,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探討、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1)調動生活中的經驗。讓學生說生活中的公用設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使面對學習主題感到有話可說,因而樂於探究,善於,政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深切感受公用設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爲達到教學目的服務。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啓發學生,讓學生自已身邊愛護公物的真實事例,讓學生積極發言,通過積極歲與,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2、積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揚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纔有可能拉近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學生纔能有話說,有真話說。

商榷點:

①如何正確地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通過教師在一個個問題的“開導”下,採用“一問一答”的模式,讓學生的思維跟者教師在轉,削弱了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缺少對學生多元化的激勵性評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了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卻忽視了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因爲只有通過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

③教學的形式比較單,致使蔡個課堂氛圍還不夠輕鬆、活躍。

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重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同學,忽視了反應較慢的同學的參與,教育對象的全體性。教學環節不夠嚴謹,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有重複羅嗦的地方。

第一次備課後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乾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於這樣的平淡並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於他們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又怎麼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後,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並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纔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爲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這次試講後,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並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纔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爲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後,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課因爲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爲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爲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麼更能讓學生有一種願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美的漢字中的感受。經過兩次試講後,劉老師對於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於課堂把握的輕鬆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這學年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選手、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綠樹成蔭、你追我趕的火紅季節,酉陽縣第三屆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質課競賽活動,經過三天緊張精彩的角逐,即將在這裏落下帷幕。藉此機會,我代表本次賽課的評委,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平臺和爲本次活動提供優質服務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國小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向參與本次活動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老師們,本次品生、品社優質課競賽活動是又一次成功的、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賽課活動。這次賽課活動旨在“轉變教學行爲,促進內涵發展,打造卓越高效課堂。”

三天來,我們有幸見證了13位教師在講臺上的教學風采。雖然每一節課只是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浩瀚天空中的一顆星星。但是,由於凝聚了太多的呵護,太多的心血,太多的關注。因此,有許多風起雲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許多精彩紛呈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受教科所領導的安排和評委會的委託,根據本次賽課的思想,下面我對這次品生、品社賽課活動從“總的感受”、“課堂中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學建議”四個方面做如下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轉變教學行爲,打造卓越高效課堂,成就師生精彩。

一、總的感受

1。課程標準深入教師之心。

從這十三節課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教師注重孩子的行爲習慣、道德品質的養成,更好地落實以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教學流程由單一的學習到多維的轉化,通過情境創設、獨立探究和思考、小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種形式展開教學。

2。課程意識深入教師之心。

教師們已經確立了生成、整合、實踐的課程觀,在孩子認知的基礎上促進經驗的提升。課堂上貫穿了“一條主線”,或“三條主線”。品社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爲主線。品生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爲主線。

3。信息價值深入教師之心。

課堂上大量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彌補了教材的侷限性、滯後性。

二、課堂中的亮點

1。緊扣課程性質,突出學科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給予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比如桃花源國小—老師的“議一議”教學環節,五福國小—老師的“現場採訪”環節,龍潭希望國小—老師設計的“合作交流,解決困難”這一教學環節,還有—校—老師設計的小組討論“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心情爲何不一樣?”這一教學環節,—國小—老師設計的“討論表演”這一教學環節,—國小—老師的整節課,教師們都把學生推向前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與展示,很好地體現了主體性原則。

2。關注生活體驗,突出學科意識。

品社課的學習與孩子的生活是緊緊相連的。課標中明確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培養道德認知。比如—老師的課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道德意識。—老師、—老師的.課,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老師的課,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關注教學策略,突出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敢於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將自主開發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優化整合。比如可大國小—老師的“過橋米線”的故事延伸,—老師的“現場採訪”,—老師的“怎樣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老師的整節課等等,都很好地將自主開發課程與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突出創新新意識。

4。關注學習方式,突出人文意識。

“體驗學習”關注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爲能力的原動力。比如:—老師的課,整節課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愉悅的學習,體現了品生課“活動性”這一基本特徵,在活動中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道:做人要誠實。而“小組學習”則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比如:白賢彪老師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組學習模式。

5。關注課堂評價,突出育人意識。

品社課評價的核心是“幫助”。而品生課評價的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發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賽課中,教師評價的方式多樣。比如:有描述性評價、達成水平評價、作品評價、師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總之,評價必須恰如其分,以激勵爲主。

三、存在的不足

課堂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稱羨的優質課,也仍然存在可以考慮或需改進之處。本次參賽的課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