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彙編11篇】

其他2.35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彙編11篇】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

第一次備課後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乾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於這樣的平淡並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於他們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又怎麼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後,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並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纔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爲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後,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課因爲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爲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爲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麼更能讓學生有一種願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美的漢字中的感受。

經過兩次試講後,劉老師對於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於課堂把握的輕鬆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2

老師執教的《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不亂扔垃圾》;《遠離危險》幾節課。下面我就說一下觀看這幾節課後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一節課,這一節教師準備充分,形式多樣。學生學有所得,受益匪淺,既提高了認識,又學會了技能。整個教學設計很有特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創造性地得用教師本身,效地開發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益。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啓發引導到位,課堂十分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學得輕鬆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體驗深、目標明。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以生活爲基礎、以科學爲依據、以活動爲主線的教學特徵,突出了新課程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

活動目標在整個活動中體現得很好,全部活動都圍繞着目標在開展,每個小活動的目標都清楚、明確,且相互銜接得十分流暢,力圖讓學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學的用眼方法,糾正不良的用眼習慣等;在活動過程中,開放性地利用教材,並有針對性地將之與有關資料結合,擴展了教學內容。如將教材與反映全國、全省和東營市的中國小生視力情況的數據結合,與班上視力不良學生的人數結合,有利於拉近視力問題和學生的`距離,加深教學內容的現實感、緊迫感;注意歸納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能夠掌握要領。如在和學生談論了預防近視的話題後,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兒歌巧妙地把要點加以總結;重視實際地提高學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於口頭議論。如別開生面地和學生共同動現場面對面地指導,讓學生明確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動作要求;注意把課上課下連接起來,而不是認爲上完課就是活動的終結。

其次,《不亂扔垃圾》一些想法。聽了張老師的這節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乾淨、利落、有趣。首先在導入上張老師利用自己的家鄉榮成的美麗風光帶給大家一種精神享受,然後又利用被污染後的畫面讓大家通過對比的方法來感受垃圾帶來的危害;繼而讓學生思考應怎樣處理垃圾/處理垃圾的方式可分爲三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後在生活廷伸這一環節中,張老師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類,送回各自的家,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活動中對於有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及時點撥,讓學生輕鬆學會了新知.在談論了以上話題後張老師也用一首兒歌把重點加以總結;讓學生更容易讓住亂扔垃圾的危害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本節課李老師通過新的授課方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後,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師適時點撥的新型教學理念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遇到危險時應怎樣遠離如果在避免不了時應如何自救,這節課合理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3

一年級學生的自控力較弱。在生活中,學生覺得沒必要時刻都精神,那樣會感覺很累。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有精神的生活和學習是健康的表現。第二,當自己看到別人不精神時的感受是什麼,換位思考,當別人看到自己不精神的時候,又會有何感想。這樣一來,學生就比較好理解有精神的意義和價值,也有動力堅持。

課堂上教師嘗試着把學生放在主角的位置,給學生充分的空間,適當點撥,適當引導,同時介紹一些生活小技能、小竅門。在演示生活的情景中學生綻放出美麗的火花——明白了有精神的孩子人人誇,有精神的孩子更自信,有精神的孩子是健康的表現。自己應該每時每刻把最美最精神的樣子展現給大家!

首先通過PPT展示正確的坐姿、站姿,讓學生自己糾正自己的坐姿,並初步懂得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精神面貌的關係。然後觀看錯誤坐姿、站姿帶給我們的危害及“國慶六十週年閱兵”視頻,通過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們選擇正確坐姿、站姿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並且感受良好的精神面貌帶給我們的震撼。學生們通過觀看視頻都有很深的感受,每個人都能自覺盡力做到最好,但是問題就是不能保持。

國小生就是喜歡動,讓他們一節課保持一個姿勢也不現實,因此要求他們在寫作業、讀書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坐姿,不僅對我們的脊柱生長有益處,更能保護我們的視力。在走路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擡頭挺胸。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做好可以,但是堅持做好就有很大的困難,因此要想真正的能應用本節課的'知識,就是要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一時的心血來潮。

通過比賽,看哪個同學能夠一節課都保持正確的坐姿,讓同學感受正確的寫字姿勢,並且保持一段時間,先讓大家充分體會這個過程,然後在以後的上課過程中,要不斷的提醒,時間久了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好的習慣,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學生的堅持,也需要老師的堅持。

不足之處:

1、應注意和家長的信息溝通,瞭解孩子們在家中的真實表現,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2、課外延伸評價應加強督促指導,並進行持續跟蹤,將學生在課堂內的短時實踐轉化爲課外的持續踐行,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個人長期堅持的儀態儀表習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4

聽了張老師的《學習伴我成長》這一課,收穫很多。下面談談一些淺薄看法。

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兩年來學會的本領,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制定新的目標,從而鼓勵學生攀登新的高峯,將自信心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的國小生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這爲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升入三年級後,隨着課程內容的加深、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學習難度逐漸加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煩惱和學習困難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剛進入中年段的學生來說面臨着新的挑戰。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這一階段的國小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思維發展中最艱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剛剛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發展的程度也不平衡。這一時期若不注意引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厭學,這就是爲什麼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對於很多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爲什麼要學習,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於“學習”的概念還只侷限於學校課堂、書本知識的'學習;不知道什麼是終身學習,更不明白人爲什麼需要終身學習。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和周圍大人們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時時可以學習,處處可以學習,從而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中獲得成長。

因此,本課重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懂得學習是人成長的需要,並且需要終身學習;引導學生理清學習的概念,理解並樹立新的學習觀,懂得學習的空間、途徑、內容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生活處處皆學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5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法律保障生活》,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後引入新課。然後,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徵。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爲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後,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爲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小。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以下是一些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6

聽了盧國超老師所上的道德與法治《安全記心中》一課,我認爲亮點較多。盧老師首先從平安出行知識點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從而導入新課。整堂課以安全常識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是一節很成功的常規課。

縱觀整節課教學,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鑑、學習: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

但選用什麼樣的教學素材,這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

本節課盧老師選取常見的生活安全素材,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安全常識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哪些行爲是有危險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學生躲避危險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選用精確。

課程標準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學會把日常生活場景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確” 。主要運用圖片、事例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自覺躲避危險的意識。

三、教學理念體現明確。

這節課,立足於“安全第一”,盧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方法採用正確。

教學方法的選擇決定着一節課的成敗,本節教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盧老師通過點撥、引導,啓發學生深刻領會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讓學生“安全記心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常言道: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個人認爲這節課在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選手、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綠樹成蔭、你追我趕的火紅季節,酉陽縣第三屆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質課競賽活動,經過三天緊張精彩的角逐,即將在這裏落下帷幕。藉此機會,我代表本次賽課的評委,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平臺和爲本次活動提供優質服務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國小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向參與本次活動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老師們,本次品生、品社優質課競賽活動是又一次成功的、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賽課活動。這次賽課活動旨在“轉變教學行爲,促進內涵發展,打造卓越高效課堂。”

三天來,我們有幸見證了13位教師在講臺上的教學風采。雖然每一節課只是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浩瀚天空中的一顆星星。但是,由於凝聚了太多的呵護,太多的心血,太多的關注。因此,有許多風起雲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許多精彩紛呈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受教科所領導的安排和評委會的委託,根據本次賽課的思想,下面我對這次品生、品社賽課活動從“總的感受”、“課堂中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學建議”四個方面做如下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轉變教學行爲,打造卓越高效課堂,成就師生精彩。

一、總的感受

1.課程標準深入教師之心。

從這十三節課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教師注重孩子的行爲習慣、道德品質的養成,更好地落實以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教學流程由單一的學習到多維的轉化,通過情境創設、獨立探究和思考、小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種形式展開教學。

2.課程意識深入教師之心。

教師們已經確立了生成、整合、實踐的課程觀,在孩子認知的基礎上促進經驗的提升。課堂上貫穿了“一條主線”,或“三條主線”。品社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爲主線。品生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爲主線。

3.信息價值深入教師之心。

課堂上大量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彌補了教材的侷限性、滯後性。

二、課堂中的亮點

1.緊扣課程性質,突出學科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給予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比如桃花源國小-老師的“議一議”教學環節,五福國小-老師的“現場採訪”環節,龍潭希望國小-老師設計的“合作交流,解決困難”這一教學環節,還有-校-老師設計的小組討論“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心情爲何不一樣?”這一教學環節,-國小-老師設計的“討論表演”這一教學環節,-國小-老師的整節課,教師們都把學生推向前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與展示,很好地體現了主體性原則。

2.關注生活體驗,突出學科意識。

品社課的學習與孩子的生活是緊緊相連的。課標中明確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培養道德認知。比如-老師的'課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道德意識。-老師、-老師的課,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老師的課,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關注教學策略,突出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敢於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將自主開發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優化整合。比如可大國小-老師的“過橋米線”的故事延伸,-老師的“現場採訪”,-老師的“怎樣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老師的整節課等等,都很好地將自主開發課程與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突出創新新意識。

4.關注學習方式,突出人文意識。

“體驗學習”關注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爲能力的原動力。比如:-老師的課,整節課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愉悅的學習,體現了品生課“活動性”這一基本特徵,在活動中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道:做人要誠實。而“小組學習”則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比如:白賢彪老師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組學習模式。

5.關注課堂評價,突出育人意識。

品社課評價的核心是“幫助”。而品生課評價的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發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賽課中,教師評價的方式多樣。比如:有描述性評價、達成水平評價、作品評價、師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總之,評價必須恰如其分,以激勵爲主。

三、存在的不足

課堂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稱羨的優質課,也仍然存在可以考慮或需改進之處。本次參賽的課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8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我們不亂扔》,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後引入新課。然後,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徵。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教學氣氛和師生關係都很融洽,如果教師能適當滲透學科,教學效果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要動腦,還要用手配合題目來寫。我覺得效果可能更好。下課前,老師要對這節課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這個班的這部分比較弱。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9

對於本課的教學,教師以教材資源爲範例,以課外資源爲補充,以活動體驗爲手段,讓學生去觀察、感受、體驗、展示、分享、討論,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對動物的親近感、好奇心,知道了怎樣纔是真的喜歡動物的行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瞭解了幾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懂得了要愛護小動物。對實施過程進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整個課堂教學創設三次闖關的情境,將真的喜歡動物的行爲分散其中,意在落實課堂目標。縱觀課堂教學,三次闖關給學生創作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又鍛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最後,將知識點編成兒歌,成爲板書,潛移默化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讓學生成爲故事的主人,通過不同情境的表演,體驗動物的心聲,真實的體驗讓學生交流的真切、真誠。不傷害動物愛護動物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句句精彩的回答,成爲課堂的亮麗風景。

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年級的孩子要多給方法,小組合作前,教師先通過小貓的例子一步步教學,然後總結方法。這樣,小組學習時孩子們就“有法可依”。明確的分工,充分的課前準備,也讓課堂上的小組合作真實有效,每個小組的交流展示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給予他們的陣陣掌聲就是最好的評價。

課後作業的佈置教師力求體現道法的生活性和實踐性,緊緊聯繫本課的學習,讓大家科學養蠶。在體驗與實踐中,培養孩子們對動物的喜愛和保護,這也是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教師還將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改進。

一,利用情境創設教學中注意引用有針對性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案例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小組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二,教學設計減少環節,突出重點,不要華而不實。

特別要將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踐作爲教學的起點和遠點。

關注每一個學生,創設每一個情境,珍惜每一次體驗,重視每一回交流,引導每一組合作,給予每一句鼓勵……讓有聲的教育變成春風化雨,這樣的道法纔是孩子們德育的聖地。教師將執着於道法,綻放於勤處!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0

聽了xx老師所上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九課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我認爲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徵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爲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1

非常榮幸聽了了《大家排好隊》第一課時。聽完兩位學科帶頭人的新教材解讀講座和研修班成員的交流指導,也進一步加深對部編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整體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題

面對新教材的內容,作爲教師首先應從整體上認識教材,明確教材的核心主題是什麼。每一課教材內容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定的單元主題,而單元的主題也是圍繞一定的教材編寫理念。比如二上道德與法治教材,整冊教材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公共意識、培養公共能力,分散到四個單元的教學中。所以在教學中,要弄清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聯繫單元甚至整冊教材的整體目標。比如,教師在備《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時,一開始簡單地認爲排好隊僅僅是個人文明好習慣的培養,但在仔細讀了新教材的教參解讀和教學師父的指點之後,突然茅塞頓開,原來我們教學還要有長遠的眼光,更要懂得整體性架構和理解教材,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潛潤學生成長的目的。

二、靈活把握教材內容

兩位學科帶頭人的單元教材解讀與建議中,無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個版塊內容使用問題,教材僅僅提供一個範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學校、地區的學情來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怎麼用、何時用,還取決於本節課教學的目的。比如說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補充教材內容,有的是遞進深化目標,在使用時必須有目標意識。

三、清晰目標,深化體驗

一堂課應明確這幾個問題:爲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教”指向的是教學的目標,一堂課是解決什麼問題的,在備課時叫應該明確,在上課時要牢牢記住這一。“教什麼”是教學中的具體內容,“怎麼教”的是教學的具體手段和策略。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以通過觀看視頻來體驗,可是卻忽視了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學生無法從視頻中感同身受,也就不會對排隊的意義有深入瞭解。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活動與體驗的課程,任何道德與意識的生長必須發自內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終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比如在《大家排好隊》這一課,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排好隊的意義,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問題,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思辨,引發學生對未來的生活的思考,最終指導生活中的問題。

本次研訓活動,我不僅進一步認識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定的審視。教學中,我的“問題意識”欠缺,總是問題引導不到位,對於教材內容具體把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今後,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爭取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