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關於泰山的散文

其他2.71W

泰山,一座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其東望黃海,西襟黃河,汶水環繞,前瞻聖城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美稱,並且被譽爲中國的國山,海拔高達1545米,是山東最出名的景點之一,同時,也是五嶽之首。下面我們來看看關於泰山的散文

關於泰山的散文

關於泰山的散文:泰山封禪

公元前219年的春天,從秦朝的首都咸陽到泰山之間,一條寬闊的車馬大道貫通了。道路上鋪撒了黃沙,兩旁栽滿了象徵萬年長青的松柏。每相隔十公里就建有一所可以供人員馬匹飲水的小驛站,相隔百里則建有可以提供住宿就餐的賓舍。道路兩旁,象徵着皇家威嚴的黃色旌旗獵獵飄揚。

吉時到了,一百門禮炮頓時齊鳴,咸陽城門轟然洞開。一隊隊盔甲齊整的士兵列隊出城。接着出城的,是那些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將軍們,他們一律騎着高頭大馬,亦個個裝束嚴整,神情肅穆,儼然是要去參加一場嚴酷的戰役。隨後,那些平時出入於朝堂的文官們,也在丞相的率領下坐着馬車出城了。他們身着朝服,也個個不苟言笑,儼然是在朝堂之上,參加決定軍國大事的正式朝會。

當將軍和文官們在城門外列隊完畢,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這位吞併了六國之後,自號爲始皇帝的秦嬴政,坐着那輛被巨大的黃傘覆蓋着,顯示着帝王威嚴的巨型馬車,出城了。

整個咸陽萬人空巷。他們知道,偉大的嬴政這一次出城,不是像以往一樣去指揮戰鬥,而是要去東方的泰山,向上天稟告他統一天下的偉大功績,展示他開國皇帝的浩蕩榮威,彰顯他萬世不竭的雄偉氣魄。

龐大的隊伍出發了。隊伍綿延一百多裏。天空中飄起細細的小雨,空氣清新,道路上沒有絲毫塵土,似乎上天也在爲這支隊伍助興。

這一年是嬴政登上皇帝座的第三年。他積多年之力消滅了六國,把奄奄一息的周天子拋棄,自己當上了始皇帝,他除了堅信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之外,也相信是上天的意思,他是上承天命的真天子。

但是,周天子八百年的王氣並不是一天就可以輕易消失的,人們還沒有徹底忘懷周朝的一切,人們還在對嬴政自命的始皇帝的合法性心存疑慮。

這個時候,那個博古通今的李斯獻上了自己的'計策。他對皇帝說,齊國的泰山是神山,上通天堂,下達四方,上古的帝王都去封禪過,都是通過泰山封禪才領受了上天意志的。始皇帝也可以通過去泰山封禪,向上天稟告天下已經一統的偉大業績,也能夠得到上天的神示,受命於天。

李斯的計策正與嬴政的心理不謀而合。爲了讓被拋棄的周天子從年內心臣服,爲了讓被吞併的六國徹底打消東山再起的念頭,爲讓天下百姓相信自己是秉承上天的意志取得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泰山封禪上演了。

秦始皇率領文武百觀官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衆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樑父山。在登山途中,暴風雨突至,一棵蓊鬱的松柏爲秦始皇遮擋了風雨,此樹被封爲“五大夫松”,成爲泰山千百年以來的標誌性景點。而秦刻石因爲年代久遠,卻幾乎不能辨識了。秦刻石是泰山得以保存的最久遠的刻石,是現存最早的秦小篆碑刻,出自丞相李斯的手筆。

後來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述了秦始皇封禪泰山的盛況。

秦始皇封禪泰山,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帝王封禪的第一次。過去雖然有種種上古帝王封禪的傳說,但是沒有任何可考的記載。通過這次封禪泰山,秦始皇暫時得到“皇權神授”的心理暗示,他封禪結束以後即開始了巡狩天下的壯舉,沿渤海東行到蓬萊,到成山的極處,然後又到琅琊山,直至公元210年死在巡狩途中。

可以說,在秦始皇封禪泰山以前,泰山的地位和名氣尊榮,都還只是一個民間意義上的虛榮。只不過是因爲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人文昌盛的黃河中下游首屈一指的絕對高度,所以纔有些名氣罷了。但是,經過李斯的修飾,得到了始皇帝的尊重以後,泰山從此具有了更大的使命和尊崇。她不再是一座地理意義上的山,而成爲中華民族歷史中獨一無二的國之命脈!成爲名副其實的“國山”!

因爲受了秦始皇的影響,那個不成器的小兒子胡亥,在佞臣趙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繼位以後,也不自量力地去封禪泰山,不過是給歷史留下一段笑柄罷了。封禪泰山並沒有阻擋住秦朝迅速滅亡的悲劇。秦始皇僅僅在位12年,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也僅僅當了3年的傀儡皇帝,秦始皇夢想傳之萬世的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按正常的思維,下一個封禪泰山的帝王理應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漢高祖劉邦。他推翻秦帝國,戰勝霸王項羽,建立大一統的西漢帝國,其雄才大略和不世之功,是最有資格去泰山秉明上天的。

但是,他沒有去。他在登上帝位以後,忙着安撫百姓,平定邊亂,減輕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繁忙的國事讓他沒有時間去想封禪的事。接下來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文帝和景帝,也許是覺得高祖都沒有去,自己更沒有資格,所以也沒有去。在漢初的太平盛世裏,被秦始皇賦予了神聖地位的巍巍泰山,暫時做了時代的看客。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幾代人兢兢業業的治理,漢帝國強大繁盛,人民安居樂業,江山一統,天下太平,那些專門揣摩聖意的文人術士開始說話了。他們說,麒麟在山裏出現了,寶鼎在河裏露出來了,這都是天降祥瑞,都是上天意志的體現,作爲天子,應該去稟告天下的情況了。

漢武帝17歲即位,已經在位幾十年,面對大臣的意見,他的確也感覺自己是有資格去封禪泰山了。就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羣臣東巡,至泰山腳下,派地方官員在岱頂立石。然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樑父山拜“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羣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爲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爲奉高縣。

這次封禪,距離秦始皇那次已經百年。泰山作爲國山神山的威儀重新進入歷史的視野。

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在山頂立無字碑,碑高5米,雄峻偉岸,千年以來不生苔蘚,被後人稱爲神碑。碑上不刻一字,顯示了這位帝王欲與上天比功的心理,上天無語,我也無語了,功過自有歷史評說。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每一次都浩浩蕩蕩,每一次都給泰山留下了許多佳話。泰山的威儀也一次次得到尊崇。自漢武帝以後的漢家帝王,再也沒有人稱得上是英明之主。也許是對自己功績的瞭解,也沒有一個帝王去想封禪泰山的事了。

一直到150年以後,到了王莽的新朝滅亡以後,皇室後裔劉秀重新把江山歸於漢室,人們才又提起封禪泰山。大臣們的理由是充分的,剷除王莽,恢復漢室,國家大治。但是,光武帝劉秀以各種理由拒絕了,他還嚴令大臣以後不要再提封禪的事情。到光武帝60歲以後,他才決定封禪泰山。經過自己幾十年的治理,天下昇平,無邊關之憂,也無內亂之患,他感覺自己在臨終之前應該去一次泰山,向天下顯示自己無上的功德。

就在建武32年(公元56年)2月12日,光武帝率羣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15日開始齋戒,22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25日禪樑父山,改年號爲建武中元。

光武帝封禪泰山,隨行人員規模浩大,而且在山頂立碑刻石。但是,遺憾的是,立碑和刻石卻不知所終。

光武帝之後的200年漢家歷史中,再也沒有帝王有資格封禪泰山了。後來山國時期的魏和西晉以及建立了隋朝的隋文帝,都曾經到過泰山,但是也許是感覺自己的資格不夠吧,沒有一個帝王是以封禪的名義。泰山經過了光武帝的封禪以後,陷入了長達600年的寂寞歲月。

唐太宗李世民是有資格封禪泰山的,這毫無疑問。他不是開國帝王,但是卻在滅隋興唐中建立了巨大功勳。他登上帝位以後,歷史上出現了政通人和的“貞觀之治”。大臣們建議太宗去封禪泰山,彰顯貞觀的文治武功。但是,遭到包括魏徵等幾位忠諫之臣的強烈反對。這些大臣的理由也很簡單,唐朝剛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不宜勞師動衆。

儘管太宗內心中很想去封禪,但是面對魏徵們,他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封禪的念頭就打消了。

但是,隨着年事已高,他依然渴望着去泰山。綜觀幾千年的歷史,他依然認爲自己有這個資格。他甚至認爲,以自己的功德,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去封禪泰山,不僅僅是自己的遺憾,也是泰山的缺陷。所以,當又有人提議去封禪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批准了。他立即下詔指派房玄齡等人指定詳細的計劃安排,並定下了封禪日期。但是不久,就在他已經動身到達洛陽的時候,天空出現彗星。占星家認爲是不吉,就放棄了封禪計劃。6年以後,天下無事,決定在春天去泰山,但是不料又出變故,致使一代雄主與封禪泰山擦肩而過,成爲歷史永遠的遺憾。

可是,唐太宗沒有實現的夙願,到了他的兒子高宗李治則輕而易舉地實現了,而且,李治還成爲了歷史上唯一一位攜皇后封禪泰山的帝王。當然,他封禪泰山,以至於帶皇后一起封禪,並不在於他的功德,而是因爲皇后武則天的力量。武則天願意去,她一定是想着去泰山頂領受上天的意志,她的內心當中自有着自己的算盤。

有了武則天的支持,大臣中幾乎沒有任何異議,封禪的事情就決定了。麟德2年(665年)10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12月雲集泰山腳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5丈,高9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2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3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羣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爲“舞鶴臺”、登封壇爲“萬歲臺”、降禪壇爲“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爲乾封縣。

下一位封禪泰山的唐朝皇帝是那個風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剛剛即位的前十年,勵精圖治,整治內外,國家出現了難得的“開元盛世”。這個時候,朝中有不少大臣建議赴泰山封禪。玄宗也感覺自己即位以來所建立的功德,也可以告慰天地了,就採納衆臣的建議,於開元12年(725年)10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爲“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峯。

玄宗封禪泰山留下很多逸聞。在玄宗到達泰山腳下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大樹都折斷了。他夜立室外,禱告上天,如果是自己有過錯無緣封禪,請降罪於自己,不要折騰軍馬衆人。禱告以後果然風停雨止,封禪儀式得以正常進行。

玄宗以後唐朝日漸衰微,近200年的歲月裏,再也沒有哪位帝王走上泰山。

時間到了北宋的真宗時期。這個打了勝仗卻訂屈辱和約的皇帝,上演了一出泰山有史以來最大的封禪鬧劇。真宗即位的第3年,遼國軍隊大舉南侵,北宋軍隊節節敗退,遼軍直逼都城開封。真宗無能,欲棄城逃跑,因宰相寇準力主抗戰,迫使真宗至澶淵督陣,大敗遼軍。初戰告捷以後,真宗無心再戰,苟且言和,與遼草草簽訂了每年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和約。朝野上下一片唏噓。爲了平息朝野人士的憤怒情緒,達到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的目的,同時也爲了抹去被玩弄的羞愧,真宗採納了治國無方卻搗鬼有術的副宰相王欽若的建議,決定僞造“天書”以封禪泰山。 宋真宗對人造祥瑞是否以瞞得過朝野上下而內心十分不安。宰相王旦一向對封禪也不積極,真宗請王旦喝酒。待到酒過三巡,真宗問道:“愛卿以爲此酒如何?”“謝皇帝弘恩,此酒如同瓊漿玉液,甘美無比。”“那麼,王愛卿,我送給你一罈,帶回去與妻子兒女共享吧。”王旦感到受寵若驚,連忙叩謝萬歲。 王旦回到家裏,打開罈子一看,裏面哪裏是什麼美酒,而是一罈價值連城的珍珠首飾。富有政治經驗的王旦,馬上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從此以後,凡是真宗議封禪、搞天書祥瑞,他都積極參與,從而上演了一出人造“天書”而封禪泰山的鬧劇。

一天清晨,皇城司報於左承門上發現“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天書。接着,泰山州縣的官員也來報,泰山山頂發現同樣的天書。一時朝野轟動,舉國熱議天書內容。一些大臣更是積極進諫,請皇帝去泰山封禪,以順天意。真正的導演真宗立即批准了奏請,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爲奉符縣;封泰山神爲“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這一次的封禪,儘管讓人啼笑皆非,但是,對於泰山而言,宋真宗卻是立下大功,他命令在山上山下建立了一批宏大的建築,使得泰山具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氣象。山上的主要建築碧霞祠,山下的主要建築天貺殿都是宋真宗的傑作。宋真宗以後歷朝,也有不少帝王到泰山,但是再也沒有一個帝王以封禪的名義,而是來祭祀泰山,封禪泰山的壯舉到宋真宗劃上了句號。(魯先聖)

標籤:泰山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