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語文評課稿(精品13篇)

其他4.05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評課稿(精品13篇)

語文評課稿 篇1

虞老師是我們學校語文學科的帶頭人,更是我們五年級語文教研組的領頭雁。作爲同一級段的老師,我們很榮幸在虞老師一次次的校本教研中得到學習機會,並受到啓發。今天這節《祖父的園子》,同樣使我對高年級閱讀教學及篇章的教學有了新的收穫,首先抓住篇章的邏輯聯繫,整體地去把握,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然後抓住要點、細節,充分利用課文提供的資源,即具體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品味。最後,把要點聯繫起來,迴歸整體,總結昇華。

下面我結合虞老師的教學過程談談自己的感悟。

一、整體入手

1、首先虞老師從三組相關的詞語入手,讓學生初步弄清文章主要內容,抓住了課文的兩條主線,一是園子怎麼樣。二是我和祖父在園子裏做什麼。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如果一下子問學生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可能學生回答不好,這樣的提綱挈領無疑給學生一個很好的.柺杖。另外,也順應接下來的教學,因爲虞老師接下來的教學就是緊緊扣住描寫景的自由與人的自由段落來展開的。

2、我們再來看教學景和人這兩大部分的時候,虞老師也是從整體入手的。比如教景這部分,先讓學生朗讀思考“園子給你留下什麼印象?你準備用哪些詞語來概括它?”然後交流板書,再接着讓學生去文中找相關的句子。

3、虞老師在課文的整體的情感把握教學,也值得我們學習。課一開始讓學生介紹作者蕭紅和作品《呼蘭河傳》,由此瞭解到蕭紅童年的不幸以及祖父在蕭紅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課尾理解祖父的慈愛,提升祖父的園子就是我的樂園就是愛的家園,學生就易於理解。我覺得虞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很到位,也很獨特。正像著名的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所說的那樣“我們自己的文本需要我們自己解讀。”只有教師讀懂了文本,讀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地引導學生讀懂文本。

4、朗讀設計也體現了整體性。虞老師抓住“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這句話讓學生迴環朗讀,突出了“自由”。

二、細節突破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篇幅又很長,爲了在一節課把教學完美地呈現出來,虞老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大刀闊斧,對語言文字訓練的點抓得很準。體現了該詳的詳,該略的略。

在景這部分抓住了第17小節,體會景的自由。學生通過讀書,通過質疑:用了那麼多的“願意……就”是否太囉嗦,進行品味。在虞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從10個“願意……就”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穫。

在寫人幹什麼這部分中,虞老師讓學生用句式“願意……就”來說說我在園子裏幹什麼,很快地讓學生體會到人的自由。接着抓住澆菜這件學生最感興趣的事,去品一品。

儘管教學內容多,但虞老師仍然把“讀”放到了重要位置。在這節課上有指導學生朗讀、默讀、略讀、誦讀。有些問題是需要學生深思的,虞老師就安排學生默讀。因爲只有默讀,學生才能“靜而沉思”、“定能生慧”。高年級要加大思維的力度,增加思維的空間,所以課堂上我們一定要強調默讀,落實這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另外虞老師還注重了朗讀評價。

總之,虞老師在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去興致盎然地品味這麼長的閱讀文章,去體驗作者用怎樣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一切不是一般老師都能夠做到的。

語文評課稿 篇2

很幸運能夠參加這次的聽課評課,總的來說我認爲這是一次可愛的課堂,爲什麼可愛呢?因爲老師可愛,學生可愛,課題也可愛,再加上湯老師的循循善誘,整個課堂就顯得和諧可愛了。以下內容是本次聽課對我的`一些啓發:

(1)首先湯老師教態自然,精神飽滿,有感染力,就能很自然地也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教態可以透露自信。

(2)是湯老師的預習單,乾脆利落,重點突出。預習單是教師對整堂課的凝練,這張乾脆利落、重點突出的預習單體現出該教師的教學功底之深厚。值得新教師學習與借鑑。

(3)湯老師課堂上所引用的資料與課題貼切,恰到好處,尤其是作者法布爾相關資料的引用,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很快就引出文章的主題,水到渠成。

(4)對於一個新教師,最羨慕的莫過於那恰如其分的連接語,連接語也是影響課堂流暢的一個因素。

對於湯老師自己說最後還有準備的資料沒有用上,我認爲那些資料已經足夠說明主題。如若再加上資料,就顯得多了。

最後,我認爲本堂課的不足之處就是 導入新課後,沒有及時及時寫上板書,表明課題、開宗明義。

作爲老師,如果能把課堂上得輕鬆,學生也樂於接受,我想那就是一節好課。

語文評課稿 篇3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本課中,我認爲高老師有三點十分值得我學習:

一、將檢驗詞語的學習與簡要複述課文相結合,設計十分精細巧妙。

開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答案。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麼情況下說的?說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教師從課文中摘錄出了幾組詞語,既是重點,又需要學生平時留心。並且教師在讓全班學生讀會認會詞語後,竟然巧妙性的讓學生嘗試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簡要複述課文內容。這不僅在考學生的總結能力,而且在考學生的運用詞語能力和短期連詞成句能力。當我覺得這個問題十分巧妙而且學生回答較爲困難的時候,學生們居然出人意料的回答出來了,還回答的一個比一個好。可見教師平時授課的.訓練點十分精細而且用心良苦。

二、設置情境讀重點詞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走進郝副營長的內心,理解郝副營長的憧憬。

在講授三次“多好啊!”的時候,教師重點深入剖析郝副營長的心裏。從一次次的多好啊中,讓學生慢慢的從心底燃起對郝副營長的敬佩。一句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話,很普通的人,在老師的講授下,郝副營長眯着眼睛,望着遠方說(),郝副營長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興奮地說(),郝副營長一邊撫摸着圖畫,深情地說(),郝副營長頭靠在胸腔上,望着漆黑的夜晚說()······一次次地讀,一次次感情的逐步昇華,一次次心靈的滌盪,這就是高老師的講課魅力。

三、同義詞轉化與合理想象,練習說話。

教師不僅讓學生說說憧憬的意思,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詞語代替。從而激發學生的詞語海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所以在之後回答他憧憬着什麼?勝利了就能幹什麼的時候,又是一個高潮的疊起。

總之,高老師整堂課把課文分析的透徹,緩緩道來,可是學生在這其中仍是佔據最主要的地位,學生一堂課學得開心,學得用心,學得感動。學生不僅懂得了郝副營長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懂得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一石二鳥,真是一位好老師。

語文評課稿 篇4

日前,下班級聽了東老師的《巴爾扎克葬詞》、蔡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兩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啓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這是兩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裏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兩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兩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東老師的激情創境,蔡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東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嫺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兩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兩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蔡老師充分“多媒體”教學,東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徵等都成爲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兩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蔡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爲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東老師的“葬詞、演講稿、散文的特點”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爲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東老師和蔡老師都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東老師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蔡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悅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東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爲一種常態化的行爲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蔡老師的課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鬆一些,這樣更利於目標的達成。

3、蔡老師的傳統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4、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爲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眼中,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作用,是衡量老師之所以作爲老師的標準。然而今天,衡量老師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刺激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

陳芳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課堂導入時就已經決定。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了一半,好的課文導入設計不但能自然的進入新課,而且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吸收。陳芳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個步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孔子這位千古名師的圖片導入新課,既與課文《師說》主題密切聯繫,又刺激了學生對老師認識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迫切的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爲下面古文的研讀作好了鋪墊。

二、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在教學中,教師對於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目標比較明確,並在課堂的前言中給予重點說明,讓學生於“心中有數”,對課文的把握方向明確,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較爲重點的是虛詞和實詞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反覆強調了“師”的用法,並在每一處給予詳細的講解,從而解除學生對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師反覆的比較,更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師講說會讓學生失去教學興趣,而恰當的提問會讓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陳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師巧妙地設置了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並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學生既閱讀了文章,又賞析了文章,還明白了老師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識吸收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薰陶。

三、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的主導,這是衆所周知的。課堂不是老師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學生思維跳躍,產生思維火花的舞臺。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是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課堂參與程度。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就證明課堂的效果越好。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始終是學生學習背後的指揮棒。經過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很強,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當然沒問題。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較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 篇5

《一枚金幣》是四年級語課文,語言通俗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今天聆聽了朱老師執教的《一枚金幣》,讓我對本課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本節課可以用一個巧字來概括。巧抓課題,巧設朗讀,巧妙補白,巧談感悟,巧解內容,巧悟道理。下面結合教學環節談談我的幾點認識和自己的一點思考:

一、巧設質疑,突破文本的難點

教學中朱老師首先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其在自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兒子和父親爲什麼受不了?怎麼受不了?等等。通過質疑和閱讀,突破文本的難點。於老師的設計巧妙。

二、巧設感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體會文章蘊含的道理

爲了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教學時教師仍以“一枚金幣”爲線索,圍繞兒子三次把一枚金幣交給父親的情節進行教學,抓住了兩條線,一條是情節線,即引領學生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理解課文內容;第二條是抓重點詞句來感悟,如對話部分。爲體現“文道統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礎上,二遍理解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再一次整體迴歸課文,欣賞文章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交流討論:而後又通過談感悟的方式進一步挖掘理解課文。教師出示了:“一枚金幣雖——-,可是它——”的句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讓學生有感而發,真情表達。

三、巧設朗讀,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結合本文對話多的語言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發揮學生的示範作用,從而對學生進行螺旋上升的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特別是這個環節設計精巧: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句話:“兒子受不了,用手從熊熊大火中把金幣抓出來。”爲讓學生深入地走進人物,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巧妙地出示了三個句子,把抓換成“拿”與抓字對比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讀,很快地把握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把詞語巧運用與故事情節融爲一體。學生帶着這份情感,帶着對一枚金幣的再認識,自然流暢地表達出了自己對一枚金幣的認識。還有一個環節的朗讀也讓我們眼前一亮,那就是教師巧妙設計了一個豐富文本內容的環節:想像兒子在一星期內幹了哪些活才掙上了一枚金幣?由此引入到當父親把金幣扔進火爐時兒子的表現,由傷心到生氣再到憤怒的情感變化,讓學生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再次體會到“一枚金幣”的來之不易,讓學生懂得了珍惜的道理。

在收尾環節,教師讓學生進行了精彩補白,以“我想對————說”的句式,讓學生再次真情流露,給每一個學生表達的機會。把領會的道理與語言文字訓練巧妙地融爲一體,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較好的提升,效果較好。

總之,朱老師的課是那麼有激情,富於感染力,那麼有語文味,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亮點頻出。

語文評課稿 篇6

本堂課的教學返璞歸真,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簡簡單單

課堂上沒有繁瑣的目標,龐雜的內容,零碎的講解,新奇的形式,熱鬧的活動,有的只是簡明的目標,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簡要的講述、點撥、激勵。

二、實實在在

實實在在的讀,實實在在的說。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實實在在的指導,教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學習概括,有要求,有點撥,有引導,有激勵,有示範……讓學生用通順流暢、規範的語言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無不耐心細緻。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教學重難點是瞭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今天,聽了嚴老師所教的這一課,讓我感受較深的是: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動學習的'觀念,且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突出教材的特點。如上課伊始,教師以歌詞導入新課,能激發愛好,調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其次、圍繞閱讀提示,抓住重點,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便讀邊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劃出與問題有關的內容,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老師再作小結。這一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師生合作的新理念。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最後的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設計一則保護黃河的宣傳語。這樣,突出了文章主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縱觀整個教學的過程,大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進行交流,主動地進行學習,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但這節課的教學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課堂結構安排上不夠合理,呈前鬆後緊的局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在讀書練習中,雖然也進行了指導,但學生讀得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讀書的練習與指導。

語文評課稿 篇7

一年級組打磨的這節課紮實有效且富有童趣,最後由基本功紮實的曹老師演繹,上得很成功!梳理之後有以下幾個亮點:

1、創設情境,富有童趣

整堂課創設了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中注重 ①習慣滲透有童趣 一年級習慣培養很重要。曹老師做了很好地示範,在課堂上沒有教條式的“你該怎麼做”“不該做什麼”,而是用遊戲的形式滲透,師“請你跟我這樣做”生“我就跟你這樣做”,學生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培養書寫、握筆、讀書等習慣。②教師導語有童趣 在課伊始教學“端午”一詞時,在日曆中認識端午的時間,老師採用擬人化語言“從農曆的五月開始, 走呀,走呀,走到了五月初四,初四之後就到——初五,端午節到了”多有意思;在復現詞語環節,老師一句話 “現在外婆的糉子也熟了,讓我們一起幫她把詞語糉子放到盤子裏與大家分享吧”,很自然地又把學生帶回整堂課創設的情境中,複習鞏固了詞語。 ③識字方法講童趣 低段識字教學是重點。在教“端”和“糉”兩字,老師把兩字放在一起,讓學生去讀一讀,比一比,發現規律“立”和“米”做偏旁要謙讓空間給右邊的部件。兒童化語言記住“邊上有人啊,就要有禮貌輕輕收一腳。”

2、目標明確,學得充分

根據文本特點結合學段目標,鎖定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①學法清楚 讀好詞“箬竹葉”、“糯米”;讀好詞組“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教給方法“的”字輕讀,最好藏起來讀; 做好“詞組連讀”;用問答式理清意思。一步步訓練,紮實有效。②讀的形式多樣 有開火車讀、同桌讀、個別讀、齊讀 ③ 習得方法讀好讀好第二三句,繼續遷移運用讀第一段的那句話。 目標相當明確,層次清晰,足足用10分鐘學的過程充分鋪展開。

3、人文滲透,設計巧妙

課伊始,讓學生看圖片猜節日,瞭解端午習俗,滲透傳統文化;課結尾,在練讀長句子 “一……總會……”的過程中, “端午”自然地替換爲“中秋”、“春節”,無痕地滲透愛家,愛親人,有親人付出,我們應該感恩惜福。這兩個點的設計自然巧妙。

語文評課稿 篇8

一、導入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本節課在新課的引入上從學生平時熟悉的草莓入手,多媒體展示“一株草莓的一生”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我們已經學習了被子植物的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植株長到一定階段,就會開花———結果,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三節開花和結果。以此導入新課渲染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過渡:一提到花,同學們並不陌生,都見過很多,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花的海洋,去欣賞大自然饋贈個我們的禮物——美麗的花。過渡自然,很好地引起了學生的注意。

二、問題設計環環相扣,體現教學重難點。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而問題的設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淺入深,所提出的問題也很明確,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如:

(1)你能說出花的不同結構的名稱嗎?

(2)同學們的認識是否準確,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呢?

(3)每一朵花都具備這些結構嗎?

(4)對植物的繁殖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等等,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在上課開始階段提出的,更能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

在課堂中,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注重小組合作交流。對於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能做到在小組中先進行討論,然後歸納出結論。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重要位置,讓學生自主探索,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其他同學補充說明或說出自己的看法。講花的結構時,先播放“花”的多媒體圖片段師生一起欣賞。然後播放觀察花的結構視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花的順序和各部分名稱。學生按照要求觀察自己帶來的花,“花的結構”。注意觀察順序和方法,小組內交流花的結構各部分名稱。多媒體展示花的結構圖,先引導學生說出各部分名稱,再提問:

(1)你能說出花的不同結構的名稱嗎?

(2)同學們的認識是否準確,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呢?(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

(3)每一朵花都具備這些結構嗎?

(4)對植物的繁殖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從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問題,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再對學生加以點撥、引導,通過小組實驗和討論,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討論、歸納小結,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逐步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簡單化。

在講授《傳粉和受精》時,先觀看受精過程動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受精的過程段落,初步瞭解什麼是受精與受精,然後給動畫配解說詞,學習受精的過程。結合多媒體圖片解析講解雙受精的過程。用形象化的動畫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這樣更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五、教師語言優美。

如:我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花的海洋,去欣賞大自然饋贈個我們的禮物——美麗的花。花無百日紅,花開花謝是自然的`規律,美麗的花朵凋謝固然令人惋惜,但植物將爲我們呈現另一番驚喜——奉上豐收的果實。我們瞭解了被子植物經歷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結果,完成了偉大的一生,同時爲人類提供了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食物,所以我們要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爲它們是人類的最親密的朋友。也祝願同學們的人生像花兒一樣美麗綻放結出累累碩果!

六、練習題設計很好,都能體現本節課的知識點,當場反饋,進一步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

鞏固練習題部分,層次分明,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並且逐步拓展延伸,聯繫生活,鏈接會考,體現了執教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我也談談這節課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學生在課堂上氣氛活躍還不夠熱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還應該多思考,小組之間課堂上的合作學習過程還有些欠缺。

2、教師主導的時間有些多,應該再放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總體來說,這是一堂近乎完美的一節課,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很好!

語文評課稿 篇9

今天在滕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的課堂上,在孩子們的琅琅書聲中讓聽課者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母愛。下面談談本人的感受:

一、整體感知課文,找到學習線索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而成功的導語確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妙。課始,滕老師引入歌頌母愛的古詩《遊子吟》,讓學生深情誦讀,然後很自然地切入課題。接着滕老師以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統領學習的主要線索,找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

二、立足文字,但不拘泥於文字

滕老師的課堂對話不離文字,不架空文字,始終落實在重點句重點詞上,但不拘泥於文字,引領和啓迪學生進入文字背後的感知“形”、體悟“行”、讀出“情”。

閱讀,是讀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過程。而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有它自己的特點。《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特點是句式的反覆,如:三個“我的母親”,四個“立刻”。滕老師很敏銳地抓住了這些重點句子,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重點句的聚焦、放大,進行反覆品讀,走進“我”的內心,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讓我們一起看看滕老師是如何處理這個重點句的: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這簡短的一段話,卻盡顯母親的辛勞。滕老師先讓學生朗讀,自己體會,然後變換成小詩的形式再讀。此時,教師一個追問:“這是我的母親嗎?這真的是我的母親嗎?我吃驚的僅僅是這些嗎?還有哪些狀態?哪些行爲讓我們感到吃驚?”滕老師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恰到好處的挖掘課文語言的未定點,拓展了學生心靈的空間。學生結合上下文,結合當時母親當時工作的狀況,想象出母親當時的樣子。這樣讓學生反反覆覆地、設身處地地去讀,從而達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三、延伸文本,找到情感的共鳴

課文記敘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於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爲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滕老師補充了作品《母親》中的語段,幫助學生了解當時國家的經濟狀況,從而理解一元五毛錢對一個家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習句子“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就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在課堂的最後,滕老師又出示了樑曉聲發表第一篇小說後感想的一段資料,更加深了學生對母親的崇敬,明白樑曉聲的成就與他母親的支持離不開。

這樣的資料補充正好補充了學生生活體驗的空白點,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人物的情感。

四、讀寫結合,抒寫心聲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一吐爲快,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課快要結尾的時候,滕老師讓學生在歌曲《燭光裏的媽媽》氛圍中,寫出樑曉聲對母親說的話,這既是一次寫話訓練,又使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深刻感悟了作者的真情。

總之,滕老師這節課充分挖掘了教材,用好了教材,並且注重了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效延與拓展。她的課堂思路清晰,重視了學生主觀情感的體會與感悟,把朗讀的功夫紮紮實實地下在閱讀的過程中,課堂中師生關係平等融洽和諧,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應該像滕老師這樣做起來。

語文評課稿 篇10

此次區教研活動中,聆聽了**學校兩位老師執教的語文課:《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亞的木匣》,頗有受益。他們的課風清新,語言靈動,教材處理簡約得宜,導學紮實,真正體現了“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師執教的《矛和盾的集合》來做以簡單評析。《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爲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縱觀毛老師的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各教學環節緊緊相扣,教學重點突出;課堂導學耐心細緻,比較重視學生讀的訓練,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在讀悟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堂課上下來,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兩點。一、毛老師對學生極具耐心的指導。比如,毛老師對課堂上書寫和朗讀的指導符合年段特點,很能調動低年段孩子聽說讀寫的多種感官。及時課堂教學容量較大,時間稍顯緊缺的情況下,毛老師依然能花一定的時間對生字的書寫進行指導和鞏固,對詞語反覆認讀,放在句中同桌互讀,非常紮實;再如對“大顯神威”相關語段和重點句的朗讀,形式多樣,指導有效,不走過程,“耐心”讓課堂更具語文味。

二是設計精心,學生的學習活動層次性比較強。毛老師先從《自相矛盾》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對矛和盾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在認讀詞語、初讀感知的基礎上,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概括全文“誰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麼”,而這恰恰是切入教學重點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話非常概括地寫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間的關係,用波浪線劃出來。”引出重點句“坦克把段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爲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結合第五自然段終點語句理解了“大顯神威”之後,老師緊接着順理成章地拋出本課核心探究的問題“這麼棒的武器來自於矛和盾的集合,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合二爲一的呢?”接下來毛老師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重點剖析發明家發明坦克的心路歷程,讓學生明白髮明家在發明坦克中遇到什麼問題,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從而讓學生懂得任何一項發明都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時間關係,最後的總結比較倉促,但此刻學生對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經水到渠成,教學環節層層推進,不說教,不空洞。

最後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果在課尾,老師對教學的設計能有一個學以致用的訓練環節,如聯繫生活拓展的環節深入爲課堂的小練筆,將思維固化爲語言,就如課件的思維提綱一樣,或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語文評課稿 篇11

劉新華老師在執教本課時,把握了以下幾個重點:

一、紮實的字詞學習;在字詞版塊的學習中,劉老師的引導紮實而且有效。在對字詞展開學習之前,老師以謎語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起了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紛紛被這神奇的月兒迷戀住了,爲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着字詞的出現,老師在本環節的引領中又把握住了幾個難點,從讀音中進行區分,比較“翹舌音、三拼音、後鼻音”,使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對生字詞的朗讀也是層層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難,並且重點指導好輕聲的朗讀技巧。

二、語言親切、細膩、感染力強,娓娓動聽。

對於老師,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老師,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濃淡,而且決定了課堂效果的成敗。劉新華老師的語言感染了她的學生,因爲她的語言親切、柔和、自然。在教學中,她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每一點改進,不失時機,不吝美詞去讚美她的學生,如:“你真聰明”,“你真讓老師喜歡”因爲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這給我的感覺好象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友好地交流,整堂課的學習效果相當的好。

語文評課稿 篇12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發展源遠流長。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無比珍貴的文化財富。作爲炎黃子孫,責無旁貸,理應繼承和發揚這一精神財富。

學校在這一方面擔負着傳承文化的重任。教師就是傳承文化的使者。教材裏收錄的都是經典的千古流傳的詩歌,作爲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詩歌,並學會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舉一反三,能夠獨立欣賞其他詩歌。

今天觀看了張海巖老師的教學錄像,我感觸很深,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在教學時,更多的代替學生分析詩歌,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詩的內容。

自己的教學還是一種傳統的灌輸式的。張老師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如讓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從吟詩中體會是詩人的情感。

還讓學生相互討論,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掃除詩歌字詞上的.障礙。讓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老師沒有急於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思考尋找。

這一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正在受益。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是覺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可實際操作起來事與願違,學生有時啓而不發,或者說得離題萬里,風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腦的講出來痛苦。這種困惑時常伴隨我,也想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張老師的錄像,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了。

以後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切不可期望過高,急於求成。

語文評課稿 篇13

今天剛上班的我聽了一節精彩之極的語文課《別餓壞了那匹馬》。老師講的很棒,十分值得我學習和借鑑,下面請允許我將我的.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

1.導入自然貼切,且緊密聯繫生活,老師讓語文課不僅僅停留於書本,而更加蘊含於異彩豐呈的生活中。

2.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集體讀,一人一行讀等等。雖終究服務於一箇中心,但足以讓學生倍感學習的趣味。

3.教學設計從“這匹馬存在麼”出發,以重點詞句的體會爲中心,層層剝皮,中間加以標點符號的細緻分析,寫法的滲透,最後思想昇華,總結我、殘疾青年等一批善良的人。小結應盡全力幫助別人,不僅終結了全文,而且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昇華,德育得以滲透。

總之,整節課思路清晰,思維縝密,一節課聽下來,感覺特別充實。我想:我也應該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在確保備好的基礎上,再面向學生,學生學得開心充實,我也會上的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