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其他2.7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

聽了XX老師執教的二年級的數學課是《買家電——口算整百數加減》後,我們組織了老師們進行交流互動,從老師們的交流中,感受收穫很大。

一、X老師教學基本功深厚。

從本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活動組織緊湊,課件運用自如,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效果優質。課一開始教師以猜電器價格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自如地進入新課學習;課中運用百元人民幣情景(課件)和計數器,讓學生理解整數加減法的算理,把算法和算理有機的結合起來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後的遊戲又一次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樂趣。

二、X老師教學理念比較先進,教學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在這節課中,我們一次次的感受到了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的展現,教師總是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引導學生一次次說出精彩。如:在比較680+30與680+90的大小時,當學生說出答案後,教師並沒有到此結束,而是追問“你是怎麼想的”,當學生說是計算後比較的後,老師緊接着問:“還有誰沒有算就知道誰大誰小?”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說出了“只要看30與90的`大小就行了”的精彩。再就是數學思想方法在本節課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如:新課教學完後學生遊戲時:兩個數相加結果是500,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大。學生參與積極、課堂進入高潮,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發展很有必要。

三、教態自然,師生關係和諧。

可以說這是一節優質的常態課,也是我們教學一線老師應該去追求的。在整節課中,X老師親和的態度,不時的語言激勵,孩子們學得輕鬆,而且效果很不錯,看得出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樣的課的,也是很喜歡X老師這樣的老師的。

在交流中,老師們也對課堂中的一些不足之處說出了各自的見解。

1、課堂上對後進生關注的不夠,很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在回答問題。

2、算理的教學力度不夠。雖然學生會算600+900,1800-200,但是真正能說出算理的學生不多,或不會說。

3、在拓展上還可以更深入些。如最後的遊戲環節,無論是兩個數相加爲500,說出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少?還是兩個數的差事700,說出這兩個數是多少?學生說的都是整百、整十的數,沒有涉及到不是整百整十的數,要是這樣進行挖掘,自然而然就就前面的內容進行復習,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整數加減法的算理: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2

雷xx老師這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其實來源於國小數學二年級的乘加,乘減解決問題,重點在於引導學生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辦法去解決。在這堂課上,主角是學生,老師只是一個引導着和聽衆,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把更大的舞臺讓學生去展示。對於這節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1、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雷老師這節課一開始就出示了帶領孩子去科技館的情景,通過解決坐車能不能坐得下的問題運用乘加,乘減來解決。在問題的伊始,讓學生自主理解題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何爲坐得下,何爲坐不下,對解決此問題邁出了大大的一步。

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加以自己的計算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之後的練習題中,雷老師還是沿用了這個情景,讓學生繼續得以鞏固此類問題。用這條主線貫穿本節課堂,讓學生能夠理解的更爲紮實可靠。讓人覺得有很清楚的脈絡,課堂的結構很清晰,先是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按照這樣三個層次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學會有序的解決問題。注重把一類問題講清,講透,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解決更多的問題。

2、體現人文主義的關懷

在這節課中,雷老師並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是適時的'進行點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在講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的聽,並能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去追加一句你們聽明白了嗎?還有什麼問題嗎?讓學生在聽的同時也要注意思考。同時,課堂上的例題採用乘坐大巴車這個情景,也正好體現了現在春運將至,有不少返鄉的人們回家旅途的安全。在數學課堂上也融入了人文關懷,要讓學生知道大巴超載是萬萬不可行的,安全意識從娃娃抓起。從小給他們灌輸這樣的交通安全的知識。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從小隊學生進行教育,那麼我想,十年後,中國國民的素質將會大大提升。

3、課堂中的一些不足

本節課在環節設置,講解上都很到位。但是由於可能學生是二年級的,對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樣的課堂還不大適應。學生有想法,但是還未必能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思路。雷老師對於第一環節坐車問題結束的時候,可適時的引導學生小結,他們可能對這類問題有更深的印象。還有就是感覺這樣的課堂有點沉悶,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課堂上應該更多讓學生能夠動起來,畢竟讓二年級的學生乖乖坐一整節課還是有點難度的。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3

施老師以親切的教態,耐心細緻的講解,爲我們帶來了一節生動的數學課,也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整節課較好的讓學生經歷了:“問題情境——猜測驗證——應用拓展”這一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首先,施老師通過複習的方式,讓學生鞏固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有餘數和沒有餘數時如何去求被除數,最後通過一個算式20÷3=5……5,這樣算對嗎?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接着教師要求學生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方法來進行驗證,通過先示範,再小組合作的方法,讓他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有序地進行學習,探究發現規律,當總結了規律後,教師及時追問:爲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能等於除數嗎?讓學生能真正根據除法的意義來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舉例的作用也在於此。最後,施老師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很好的鞏固了知識。

2、注重了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本節課的知識點其實很簡單,只要明白餘數比除數小就可以了,但是在運用這一知識時,題型是靈活多樣的,施老師從基礎題入手,練習相當仔細,如:除數是4時,餘數可能是幾?是8、12時呢?讓學生多說理由,這樣就能更好、更紮實的去學到知識的精髓,接着後面的練習題也是如此,讓學生在不斷的做題中去感悟、去運用知識,而不是死板硬套規律。

建議:在探究餘數爲什麼比除數要小時,可以用小棒去實際操作一下,這樣學生就會在具體的演示中發現要是餘數比除數還要大時,還可以再分,所以就沒有分完,這樣他們會印象更深刻。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4

王老師執教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版第三冊第二單元《連加、連減》,本節課的內容部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在一年級中學生已接觸過10以內連加連減的辦法,所以在整節課中,重點應放在使學生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辦法。並規定學生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並從中培養孩子們的書寫規範。我想這就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袁老師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地方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一、能爲學生創設出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環境中去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的理念。教師在教學新知的同時,引用了教科書的收西瓜的情境,帶學生進入了生活中的數學的世界,讓學生體現到數學來自於生活,用我們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然地投入了學習中,並在此同時,教師善於抓住每個時刻,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地方去考慮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善於用一些兒童用語,更形象地描述計算的過程。

有一個環節我的印象是最爲深刻的:教師在分析連加豎式的`辦法的時候,學生出示了兩種不一樣的豎式算法,第一種是先把前兩個數用豎式相加,然後再把答案與第三個數相加。第二種是先把前兩個數用豎式相加,然後再緊接在下面加上第三個數,直接用一個豎式完成。教師在分析兩種辦法好壞的時候,能形象地把這兩種辦法比喻爲學生走路的情景:第一種是走完路了,歇一會,再跟第三個數相加,繼續走。第二種是與第二個數相加了,不歇繼續加上第三個數,繼續走。所以第二種比較方便,省時間。看,這兩種辦法經過教師用精彩的兒童用語作修飾後,更形象具體,生動的描述出他們之間的區別。更有利於學生對此辦法的記憶以區分,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狠抓計算,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課前的口算練習,課中的不斷巡查中,可以看出袁老師在平時在課堂中,注意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這也是我們每位數學教師應該學習的地方。我們知道計算能力需要的是堅持,不斷地練習鞏固,計算的能力纔可以提高,所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必須時時刻刻落到實處。

根據課堂的整個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袁老師能把握教學重點對學生開展引導,組織教學。課後對於這節課我也有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調控好課堂?

這也是新教師頻繁出現的一個問題。對於國小生來說,集中精力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教師如何在學生有限的集中精力下,更好更合適地抓住這時間,對學生貫穿更多,更重要的知識,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應該考慮,思考的問題。我想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要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上想想學生會出現什麼的狀況。還有在課上,教師語言的節奏,每個環節的節奏應該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的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所以在課堂上我們需要看到教師積極,大方,興奮的一面,以渲染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全情投入到你的知識海洋中。

二、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學生已經有了用豎式計算的基礎,所以在這節課中,其實教師可以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旁指導,我想整節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更高,學習更加有熱情。可讓學生自已或小組爲企業,通過討論、交流、總結出本組的計算辦法,再全班開展交流。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積極創造,尋求更加簡便的計算辦法。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質疑,讓學生大膽放手學習。作爲組織者的我們,只是學生在出現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給予引導補充,讓學生自已完善自己的想法。這樣既不影響學生的思維,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三、課堂上如何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

特別計算教學,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更多的注意學生學習的效果,對一般的法則,計算的辦法,計算的準確性怎樣,我們老師都應該隨時檢測,發現問題及時指正。所以單一的個別問題,個別演示根據取不了什麼效果。所以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採取措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及時檢控。我們可以在練習辦法上採取多種形式,可以自已批改,可以同桌互評,可以指名板演,可以小組合作等等,對每次的練習,教師要跟蹤調查。在練習題的設計中也要多面性,有針對性地出現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提高。

每次聽了新老師的課,每次都會給我帶來驚喜,因爲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蘊藏着他們背後的每一份付出,我相信,我們的每一次數學教研活動,將會成爲他們在數學教學這條路上向前邁進一大步的最快速的最好捷徑。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5

聆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二年級《認識角》一課,鄭老師以她獨特的教育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受如下:

1、鄭老師教態和藹可親,語言親切富有感染力,善於運用肢體語言。教學基本功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孩子喜歡這樣的老師,課堂氛圍好,老師學生之間能感受到濃濃的師生情,教學效果好。

2、在大量的活動中積累角的表象,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突出角的認識。課始,從具體的實物中剝離出角。找一找;你能像老師這樣找到周圍的角嗎?摸一摸;沿着角的兩條邊摸一摸。說一說;結合前面找角摸角的過程,說一說角的各部分名稱。做一做;用兩根小棒或紙條做一個活動角。辨一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爲什麼?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和角的邊長無關這兩個難點時。倪老師先出示三個鐘面,讓學生觀察鐘面上三個大小不同的角,你想說什麼?你是怎樣想的?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然後再讓學生通過比角體會角的大小與邊長的長短無關。這個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最後通過用扇子和剪刀的打開與合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

總之,這節課鄭老師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精心設計教案,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突破難點。學生學習方式豐富多樣,講求實效,真正實現了知識不再是全靠老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獲得這一目標。其實利用我們的身體做一個活動角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用兩隻手做角的兩條邊,手的合攏分開也能體現角的大小變化過程,學生也很感興趣。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6

劉雪梅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劉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劉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着,劉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恐龍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着老師嗎?

二、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簡潔親切,過渡自然順暢。

作爲一個新手,能把這堂課上得這麼成功,真是難能可貴,從故事導入新課,到觀察恐龍講授例題,從組織小組觀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裏抱的物體是什麼形狀,從智慧島大量的練習到精煉的小結,整堂課的環節清晰,而且過渡語設計的自然順暢,所以環環相扣,語言比較簡潔,沒有過多的廢話,整堂課顯得乾淨利落,沒有拖泥帶水。

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遊戲的時候,劉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在小組活動觀察玩具的時候,要求學生“悄悄地告訴你的小夥伴你坐在玩具的哪個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麼”……裏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遊戲一樣。而且劉老師語速不緊不慢,使學生在愉悅、輕鬆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三、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劉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麼面,看到了什麼”,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又通過猜猜小兔子手裏抱着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從學生的錯誤出發,強調了要全面的瞭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劉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劉老師這節課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學生喜愛的恐龍這個形象。一開始讓三個孩子站在恐龍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然後到電腦上看課件中的例題,孩子們再一次得到證實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龍形狀確實是不一樣的。

然後讓孩子們在小組裏觀察各自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劉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爲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劉老師通過提問:爲什麼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爲什麼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六、板書設計簡潔美觀,高度概括了這節課所得出的結論。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畢竟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劉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劉老師可能也是緊張,忘了先說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而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裏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比如一個學生說:因爲他們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不同。這裏,老師就沒發現學生說“部位”這個詞不太準確,而應該改成說“角度”或“位置”,結果老師也跟着這個學生說“部位不同,所以形狀不同”可能都是緊張的緣故。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7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多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基礎和起點。本節課,楊老師是根據人教版數學課程標準,國小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教學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下面就談談我的認識和體會: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本課時,是有餘數除法的第一課時,教材主要讓學生認識餘數、直觀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餘數必須比除數小的內容。而楊老師深刻理解了教材內容安排的意圖,緊緊圍繞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目標。

二、創設了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活動情境

在新課引入環節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擺草莓的操作活動,楊老師親手製作的草莓圖片逼真,鮮嫩可口,學生一下子就來興趣了,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利地引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也較好地發揮了導向作用。在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老師也注意創設融洽的`課堂氣氛和有助於學生探究的活動情境,通過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願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楊老師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幫助學生建立餘數的概念,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知道餘數必須比除數小。教學中,楊老師緊緊抓住餘數的意義和餘數要比除數小的兩大內容,爲全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新課教學和課堂練習都圍繞這兩大內容展開。教學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餘數的意義和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楊老師加強了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擺草莓,用小棒擺正方形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確實感覺到平均分物體時,餘數存在的客觀性和產生過程,如:讓學生用小棒擺正方形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這節課感到非常遺憾的是,在時間上楊老師沒能把握好,在複習舊知期間太過細節化了,整堂課中老師講的太多,學生每次回答都要進行集體表揚,這些也是非常耽擱時間的。當楊老師正想進入理解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環節時,時間到了,沒能達到預期目標。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8

劉老師設計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從鱷魚張開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並用手勢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來突出組成圖形的要素——頂點和邊,然後通過一系列的例證來鞏固角的概念,鞏固練習中的幾個設計也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比較哪個滑梯陡,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利用燈光掃射的轉動過程來提出哪盞燈掃過的範圍比較大,再把燈光掃射的兩個角畫下來進行比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課的開始利用鱷魚張開的嘴巴產生角,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了什麼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典型的比較張開度的問題情境,劉老師藉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並通過從“實物圖——手勢——角”的逐級抽象,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歷來的教學中畫好角後老師會順手添上一條短弧,角的定義中是沒有也推導不出要畫上這條短弧的,這對教師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初學的學生來說就是“天外飛仙”,老師從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弧線到底表示什麼,只是一帶而過地告訴學生,在兩條邊形成的這個夾角之間可以劃上弧線,這就是角。而劉老師通過大轉盤轉動的不同方向呈現出旋轉方向的短弧,學生可以直觀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開口的方向,兩邊所夾區域的含義,再和學生總結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則會搞不清楚我們所比較的到底是什麼。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9

我有幸赴實驗國小聽課,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一談聽取了韓老師五節課後的感受。

一、常態長效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可以用一個形象的詞語來概括:樸實無華、課如其人,這也正是對韓老師人品與課堂作品的概括和總結。樸實更顯典雅和莊重,無華更增添了教學藝術返樸歸真的魅力。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緊張進行着,常規、高效的課堂正處於構建階段。我經常外出聽課,而韓老師的課堂教學是首次讓我感受到了常規、高效課堂理念的重要性。韓老師整堂課的教學形式就是一堂常態課、家常課,沒有更多的修飾和虛華的成分,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畫,沒有臨場作秀的氛圍,自然、得體、和諧,這是我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二、理性教學

韓老師講的是二年級數學,韓老師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啓發學生把想到的問題和數學學習相聯繫,嘗試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剛纔的問題,這樣,就把數學知識系統的連在了一起,不僅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引發的`情境,帶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興趣油然而生,興致高漲。教師即時又通過畫重點內容、標重點字詞等理解概念的意義,尤其在比的讀法上韓老師並沒有刻意糾正,而是讓學生讀,發現問題讓學生糾正,又激發了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嚴謹認識,學生學的積極,教師課上的流利、連貫、自然。這也正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

三、道法自然

數學課堂教學,忌教師和學生背道而馳。韓老師的課堂,讓我體會到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教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運行。教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繫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脫離軌道,沒有脫離教師精妙設計的運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了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聯想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想了很多:

1、沒有備好課

對於備課,我感覺到了它的重要性,韓老師之所以課堂上運用自如,就在於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學內容的要旨,而我平時備課還達不到這種嚴謹的態度,今後我會盡力做到。

2、不懂角色換位

平日的數學課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當做學生去體驗自己的教學過程,而從韓老師身上,我看到了這種教學態度的必要性。

3、教學效果不好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收益頗多,既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方法。我在課堂上很少涉及這麼多,唯恐時間不允許,造成了包辦的情況,致使課堂效果不好,今後我應努力研究的教學方法,熟悉瞭解學生,做到課堂教學向自然高效邁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0

《簡單推理》是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程老師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呈現出來,並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整節課主要以學生爲主,小組活動內容多樣,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推理的過程,從初步感知到自主設計操作,層層深入,學生和教師較好的融爲一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本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活用素材,激發推理興趣

程老師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有層次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玩中學,在玩中思。根據二年級的孩子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程老師活用素材,創造性的使用素材,設計猜老師的年齡、猜智慧星、猜水果、猜帽子的顏色等有趣貼進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推理興趣。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整堂課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參與廣度,學生學得有味又有效,無論是在知識、能力還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發展。

二、層層遞進,滲透數學思想

程老師的這節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猜測等直觀的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首先課一開始讓學生猜老師的年齡,“瞎”猜(即隨便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老師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老師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與本課時內容相關密切,對後面的順利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能初步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繫,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接下來,通過猜水果的遊戲讓學生明確有序的推理方法:能確定的先確定的推理思想。最後再從猜紅紅、蘭蘭和亮亮三位小朋友年齡。從中明白優化的推理思想:明確先確定好確定的推理方法。通過引導讓學生從亂猜,到有條件地猜想,再到推理,經歷推理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從無序到有序最後到優化的數學思想過程,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由此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三、方法引導,注重習慣培養

從兩個事物“非此即彼”的判斷到“三個事物的判斷”,“三個事物的判斷”中也是由“其中一個條件是肯定的”到“三個條件都是否定的判斷”,一步一步深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層層深入,幫助學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程老師突破“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的思考、合理的推理的意識”這個教學難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體驗簡單推理的過程,獲得了對簡單推理初步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

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注重細節。所有的解決問題,程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生在尋找信息時指導學生用手指,手口並用。並向學生示範,把有用的信息在題目上做上標註,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也能像老師這樣蒐集信息,並把信息作有效處理。這裏老師不僅僅是引導學生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向學生滲透怎麼蒐集信息,注重了對學生長久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四、收放自如,靈活動用推理

整節課程老師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學過程中老師先引導,讓學生經歷了初步的推理過程,教師由扶到放、由淺入深,在用推理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幾個問題後,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並能總結出簡單推理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又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設計推理環節,讓學生在創設推理遊戲和自主表演當中,對推理知識進一步深化,深化加強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使思維訓練層次提高。而通過有條理的說一說演一演,既讓學生體驗了推理的過程,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傾聽與表述的過程中加深對推理過程的理解。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1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聽了王玲老師講的有餘數除法租船問題,課堂中教師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的過程,通過關鍵詞的分析,促進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好。

一、運用生活素材導入新課,學生興趣高。

根據國小生好玩的特點,選擇與生活聯繫的內容導入新課。在新課開始出示26個同學去洮河公園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幾條船?教師這樣導入,一方面通過划船這樣的生活情趣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同樣服務於生活,對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大增。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了好的開端,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二、對比形式練習鞏固新課,學生練習好。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對比形式的練習題共出現3組,讓學生通過讀題,分析題,找準題的區別點,在不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準租船問題的關鍵,教學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養學生解題的好習慣。

寫單位、寫答,說完整的話,都是平時課堂上老師容易忽略提醒學生的問題,因此學生考試時總會忘記寫單位和答。王老師在這節課裏,學生每一道題都能要求學生寫單位、寫答。還在提問學生時,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

四、歸納總結,形成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歸納總結時,師生共同歸納出租船問題的特點是進一法,買麪包問題是去尾法,形成了規律,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教學流程: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一堂計算課,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層次清楚,符合計算課型的一般步驟。主要分爲三個環節:

1、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56–22=?讓學生根據以前學的方法來思考,想想相同數位的數直接相減?把豎式寫在記錄本上。

2、方法的交流與展示:你是怎麼做的,爲什麼這麼做;直觀圖的教學。

3、具體情景中適用方法運用:57–1439–8讓學生用筆算的方法計算?請寫在記錄本上並說說爲什麼?

幾點建議:

首先是學生主體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應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爲教師不因該牢牢的“抓”着學生,生怕學生出錯。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讓學生說的練習的還不夠。如今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探索,改變過去應用題教學片面強調用什麼方法計算的做法,做了題目就要讓學生講出,你是什麼算的,爲什麼是這麼算的,通過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可以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着是新授課的.引入。兩年級的小朋友,還是處於低段學生。他們的自我掌控能力還不夠,上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通常只能維持在10至20分鐘的時間,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裏學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堂課可以充分發揮情景圖的作用,利用情景圖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能夠儘快的進入上課的最佳狀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情景圖所提供的數據中發現數學問題,爲後面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計算作好準備。

最後算理和算法,這點是針對計算課來講的。在教學直觀圖的時候可以結合算理和算法同時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和記住豎式計算的算理和算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3

聽了孫老師和白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兩節課都層次清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數、剪、拼、擺等系列操作活動,着重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意識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孫老師一開始以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花壇的大小引出本課,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思考解決的方法。白老師是先回憶了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及其面積,並在一開始就滲透了平行四邊形相對應的高和底。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思考,重視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探究,滲透“轉化”思想

整個教學過程孫老師先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通過拉動長方形使之變成平行四邊形,發現周長沒變面積變小了,從而否定了面積等於鄰邊相乘。兩位老師都給足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對於面積公式的`推導都是建立在學生的數、剪、拼、擺的操作活動之上的,教師只是引導,而不是包辦,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學生也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白老師在學生用割補法之前在上出示了具體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操作,要求明確,便於學生操作。

三、練習設計各有千秋,形式多樣,層層遞進,並突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底乘高必須是相對應的纔可以

孫老師的練習貼近生活,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說明生活中數學的重要性。白老師設計的自我檢測很好,簡單梳理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使學生對於這個轉化的思路更加條理。

建議:

孫老師的練習中學生的獨立練習少,應該讓學生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的步驟,這樣印象會更深刻。白老師在獨立練習時,如果叫兩名學生板演,在講解時會更直觀,便於學生觀察記憶,也便於發現問題。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4

尹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尹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講幾點我的想法。

優點:

1、教師先出示一張學生圖片,讓學生從“前、後,側”觀察,然後又以盲人摸象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要全方位。

2、利用學具(兔子模型),讓學生分小組,輪流交換位置進行觀察,並將觀察到得圖形,放到相應位置。

3、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親切,過渡自然流暢。

4、重點突出,訓練充分,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讓學生交換位置,並說出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缺點:

教師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未能將“左右”觀察的方法將透徹,導致後面學生做類似題型時出現疑惑。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後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因此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爲基本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劉爽老師的課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周老師安排了簡單活躍的拍手活動作爲課前遊戲,又出示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情境進行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爲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在教學中善於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以此爲切入口進行有效的教學

在課堂中周老師讓學生經歷了連加計算的繁瑣,在理解完過山車中2+2+2+2+2表示5個2相加,周老師提問,如果20個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標準地列出了,2+2+2+2+……這時周老師適時地引入乘法計算。學生進行對比後,自然就體會到了乘法簡便和快捷的優越性。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3、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在練習上,周老師也頗費苦心,通過我會連、我會選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整節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值得商榷:

1、從圖中來,沒有回圖中去。課的伊始,劉爽老師很好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髮現了其中的數學信息,並提出了數學問題。從而提煉出了3道題目的解決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數時間,周老師都是根據算式理解含義,基本上沒有再回到圖中去。其實就2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對抽象的算式的理解遠難於對形象的圖意的理解。

2、3×4與4×3的板書,混淆視線。這節是表內乘法的起始課,雖然很多小朋友已經知道有乘法這種計算,個別小朋友還會背乘法口訣。但是在意義的理解上還一知半解。課上,劉老師有意圖的把3×4,4×3這兩個算式寫在上和下,然而在講解這兩個算式的意義時問題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哪個算式表示4個3,哪個表示3個4。我覺得在板書的書寫上可以避免這種算式寫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煉其他的數據作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