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精品】《麥哨》評課稿7篇

其他3.26W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麥哨》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麥哨》評課稿7篇

《麥哨》評課稿1

聽完蔡老師的課,我覺得她的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一、課堂充滿了活力

蔡老師以“麥哨”的呻聲音線索,緊扣文題初讀課文,能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其後,讓學生聯繫文中“和、應、歡快、柔美”等詞對“嗚卟嗚卟”的麥哨展開想像,能有效把握學習語言的本質性目標。同時,那歡快而柔美的哨聲在課堂裏吹起一股清新的風,使學生彷彿置身與田園之中。

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1.2和7.8段的想象、對比,既理解了詞語又加深對麥哨聲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着,“尋着聲音走進田野”,通過給看到的畫面質疑課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爲解決疑問自然地走近鄉村孩子,理解鄉村孩子那歡快、柔美的田園生活。

二、培養學生的美文欣賞能力

在《麥哨》一課中,蔡老師成爲親切而又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引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裏,讀得有重點),讀得有層次,以讀激趣、以讀悟情、以讀啓智、以讀育人。以“歡快、柔美”爲重點,讓學生自主讀悟的突破口,並搭起一個有效地學習空間。再學習中重點詞句品詞想像,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從而真正品位到文本語言所流淌着的濃濃情趣。蔡老師又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景物。這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都是立足於教材,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不是爲了訓練而訓練。

在教學中,通過美的情境和美的語言,陶冶學生美的情操,讓學生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嚮往的鄉村圖,同時,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極富特色,如“繡花兜肚”、“茅茅針”、“嫩莢”、“麥穗兒”,這些離學生生活遙遠又有些熟悉的東西,蔡老師通過圖片展示勾起學生的回憶,也進一步讓孩子貼近文本。源於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蔡老師把教學的重點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過學生自主圈畫表示色彩的詞語,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點詞“擎”來體會豐收的喜悅。情境美與語言美融合一起,激發了學生熱愛鄉村、熱愛語文的情感。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我們的教學應該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等等。我們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時,不能否定工具、忽視語文文字,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纔是語文教學的完美。在《麥哨》一課中,蔡老師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如:課堂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大家注意“和、應”的'讀音,作者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排比、比喻、擬人),蔡老師在教學這修辭手法時進行句式練習,讓學生體驗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講排比句,用新舊知識的聯繫來體驗。這些不僅滲透着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還落實了知識點。課後拓展延伸:田野裏還會有哪些豐收的景象呢?模仿課文中的排比句寫一寫。

四、注重讀寫結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語言規律,並熟讀積累,定能使文本豐富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靈。另外,作爲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引入拓展閱讀,嘗試寫作練習,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最後以一首小詩來感受學生的詩情畫意。孩子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鄉村風情和特色,這既是一次有意義的課堂練筆,又是對文本的豐厚。

《麥哨》教學建議

1、整堂課的旋律始終都洋溢着“歡快”和“柔美”這四個字,學生的腦海裏也深深地留下了鄉村喜悅的豐收圖和孩子歡快的遊戲圖。不僅於此,文末,“這‘歡快、柔美’僅僅指麥哨嗎?”這一啓發,是一個提升的過程,把學生的視線從課文又拉向了更爲廣闊的其他鄉村畫面,使得整個教學既立足於文本,又高於文本。

2、播放課件,觀看鄉村生活的場面。讓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情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於學生理解課文的意境。

《麥哨》評課稿2

5月22號,我們聽評課小組的老師聽取了郭淑華老師講授的《麥哨》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爲線索,開頭設疑,“‘嗚卟,嗚卟,嗚……’田野裏,什麼聲響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麼歡快,那麼柔美。”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緊跟着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在這種天然娛樂場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麥哨聲作結,“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一忽兒,四處都響了起來,你呼我應,此起彼落。聽了郭老師的課我收穫很多:

首先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郭老師就是從這個點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課堂中“‘嗚卟,嗚卟,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你呼我應,郭老師模仿的`有聲有色、淋漓盡致,既拉近了師生間與生生之間的距離,調動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引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農村的生活情趣,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感覺整堂課都在布穀鳥的歡快叫聲中度過,有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是及時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表現郭老師及時作出評價。當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自由朗讀課文後,郭老師不失時機地送上一句“你們朗讀課文的聲音真美妙!絲毫不亞於悅耳的麥哨聲!”或送上一個大拇指,或報以熱烈的掌聲,或送他一個真誠的微笑,時刻以自己的態勢語鼓勵孩子,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增強自信,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最後是過渡語自然流暢,這也體現了郭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她課下兢兢業業的備課。

從總體上看,這堂課很成功,學生跟着老師學會了很多知識,我也受益匪淺。

《麥哨》評課稿3

今天上午在四年級三班聽了張老師的一節公開課,講的是閱讀課文《麥哨》。這是一篇關於農村孩子課外生活的文章,教學目標中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這個目標設計的特別好,通過反覆朗讀,讓我們的學生感受農村孩子課外生活的豐富有趣,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自己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生活,增加孩子們的生活樂趣。

這節課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1、學生課前預習做的很紮實。

課前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學習目標,把生字都抄寫了幾遍,有的同學還用生字組了詞語。所以在課堂上學生都能夠對子之間進行有效的檢查和批改,爲課堂學習生字詞節省了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組內同學還能夠相互檢查,並且用紅筆進行糾錯。

2、小組在組織學習過程中組織有效,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比如啄木鳥組提出的“爲什麼麥穗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呢?”這個問題就提的特別好,說明同學在課內外的學習中是動了腦子的。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能引導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地進行展示。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學生積極地說了自己的看法,張老師還對學生進行了及時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從想像、聲音等等方面對這個問題有了瞭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課外觀察生活的興趣。

3、課堂上老師能及時讓學生對自己的預習和學習過程用分數進行評價,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4、展示並讓學生朗讀明確學生目標也是這節課的這點。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就是這是一篇閱讀文章,在課堂上沒有圍繞“感情朗讀”這個目標有效的展開讀書,學生讀書的時間相對少了點。其次是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站起來、坐下都比較隨意,特別是沒有請其他同學質疑補充,讓很多同學失去了課堂參與的機會。

《麥哨》評課稿4

“關注語言表達,追求本色迴歸”是本次縣語文學科基地活動的主題,顧名思義,是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刪繁就簡,關注寫法,關注語言,還語文以“本色”。略讀課文如何教?一直是縈繞在語文教師心頭的一團迷霧,教之過甚,成了精讀課文;草草過場,課文成了擺設,再加上沒有作業,略讀課文便像是“走過場”一般。王老師呈現給我們的《麥哨》給我們做了非常切實的引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一、“以生爲本”,精心設計課前談話,掃除學習障礙

公開課注重課前談話的設計,一是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爲課文學習做好鋪墊,所以每個老師都會絞盡腦計,儘可能地使課前談話變得既有意義,又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回顧王老師的課前談話設計:

1.聽聲音,猜猜是用什麼吹出來的?

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致,有猜竹笛,有猜鳥叫……對於“鳥叫”,王老師善意地提醒:是用什麼吹出來的?雖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也顯現出教師很尊重學生,用重複提醒學生注意傾聽,這就是生命化地課堂。當學生猜到是“麥哨”時,王老師邊誇讚邊神祕地說:“想不想見識一下?”

2.出示實物(麥哨),瞭解其作用和特點。

王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說說,再出示圖片以助理解,然後總結:麥哨是農村孩子特殊的玩具,是用麥稈做的一種簡單的樂器。就這樣,一個嶄新的事物就在師生的互動中漸漸地明朗起來,真正體現了“教學的無痕,精彩的有痕。”

3.吹一吹麥哨,感受其聲音的尖細。

看到了麥哨,很多孩子有了躍躍欲試念頭,王老師也滿足了孩子們的這種好奇心理,真正做到“以生爲本”,讓幾個孩子上前試試吹麥哨,共同發現它的聲音是很尖細的,清越、悠揚。其實,看似熱鬧開心的玩樂,這也是爲文本的學習做鋪墊呢,因爲課文中就有描寫麥哨聲音的內容,不經意的玩卻蘊涵着老師巧妙的設計。

正如虞大明老師在點評中說的那樣:“縱觀今天的幾堂課,王老師的課前談話設計最佳,既讓孩子覺得有意思,而且掃清文章學習的障礙,特別是把‘麥哨’當獎品,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不把課前談話僅僅作爲點綴,而應是畫龍點睛之處。

二、“三讀模式”,分層梯度式推進教學,凸顯略讀特色

略讀課文對於文本的學習應把握怎樣的度呢?這也是每位語文老師所疑惑的。王老師在文本的解讀中大膽取捨、有所側重,讓學生學有所得。

1.“三讀模式”,越讀越深,越讀越廣,由淺入深。【引用虞大明老師的點評】

王老師在揭題後先讓學生快速默讀,交流自己喜歡的部分,談談感受,此爲一讀。然後讓學生自主讀悟,聚焦重點詞句、段落,通過賞詞析句,落實語文教學,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此爲二讀。最後再回歸主題,適當地拓展,探究爲什麼作者以“麥哨”爲題,此爲三讀。

這樣的設計使略讀課文有別於精讀課文,並以學生的自讀感悟爲主,在一遍一遍的'讀中漸漸悟得,遵循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提升。

2.教學有側重,讀悟之間感受語文味。

在教學文本時,王老師根據學生的自讀自悟隨機教學,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點,而在重點句、段的學習中各有側重,體現語文姓“語”的特點。

如在學習重點句: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蔔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

王老師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先對多音字“結”正音,並指名讀準,再讓學生髮現作者運用怎樣的修辭手法,從而知道這裏採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過朗讀感悟農村所特有的花,與我們所見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後再通過欣賞一組圖片欣賞這些花,以及另外的屬於農村特有的花兒。讀、悟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不僅關注內容,更關注語言文字,同時還顧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這不正是我們學校所倡導的“生命化語文課堂”嗎?

學習到此並沒有結束,王老師讓學生再來發現這裏作者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師生共同回顧了“情景交融的寫法”這一寫作特點,瞭解其“妙”,並出示補充材料《可愛的草塘》(部分),讓學生讀一讀,延展閱讀,順勢拓展,讓學生知道這兩段文字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虞大明老師說的那樣,在略讀課文教學中可以這樣取捨教材: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我想王老師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爲我們做了示範,教學中凸顯略讀課文的特色,同時在大膽取捨之間又不失語文味。

三、“學案導教”,基於學生的學習起點,體現生命教育

“學習不是零起點。”我們都知道學生並不是一無所知的,也不是什麼都需要老師手把手地教的,教研室徐老師也經常說“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確實是這樣,孩子們的潛力是不可測的,在本節課中,王老師充分信任孩子,無論是初讀,還是研讀,都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順勢引導,使學生的習得更加實在。特別是在“迴歸課題,體會含義”中更是順應了“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理念,讓我們回放當時的情景——

師:在課前預習中,王老師整理了大家的問題,發現有13人提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課文爲什麼要以‘麥哨’爲題?”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四人小組討論】

學生在討論後說:課文前後呼應,都以“麥哨”的聲音吸引我們去閱讀;“麥哨”就像個引子,吸引我們去閱讀;雖然課文中的內容好像和“麥哨”無關,但其實都是在寫農村的生活;“麥哨”讓我們想到了農村孩子的快樂、幸福……

師小結:“麥哨”把快樂無限延續,好似文章的引子一般。【讓學生再來吹吹麥哨,感受其歡快、柔美。】

尊重學生,教學預案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令教學紮實有效,這也是“生命化語文課堂”所倡導的“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麥哨》的精彩層出不窮,爲我們今後的略讀課文教學導航。

《麥哨》評課稿5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作者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初夏季節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爲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爲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但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在這一單元中是作爲最後一篇略讀課文來教學的。

今天,蘇青青老師的課堂,很好地把握了課文的語言特色,挖掘了語言的內在魅力,以及語言的表現力,課堂上有這樣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精心巧設問題,爲下文的學習作鋪墊。

課前師生談話,蘇老師精心準備,創設問題:同學們,你們的家鄉在哪裏?(在海邊)。你們在海邊玩些什麼?通過學生的談話很自然地引入課文。在本文中出現的農作物,蘇老師都出示了相應的圖片幫助理解,尤其是在出示麥子圖片時還引出了麥稈、麥芒、麥穗兒等相應的位置,讓學生有限的知識面進一步拓展開來,爲下文的學習埋下了鋪墊。

二、挖掘了語言的內在魅力,重在指導朗讀

蘇老師的個人語文素養非常好:音甜美,教態自然,課堂的調控能力能把握得恰當好處。學生參與朗讀的面也很廣。在指導朗讀時,她範讀麥哨聲響的'時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都不由自主地被帶動了起來。正如俗話說的,“授人以魚,還不如授人以漁。”蘇老師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

三、目標定位準確,重點突出。

這節課,蘇老師把目標定爲:“從優美的語言中感受鄉村孩子純樸自然、歡快的童年生活,積累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一方面關注到《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關注到這篇課文在本冊教材所處的位置,是第六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一組課文中的最後一課。於是在教學中並不是僅僅抓住優美的語言,也不糾纏於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喚醒學生的語言意識,激發學習情趣。如:教學麥哨的聲音時,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來體現“柔美、歡快、你呼我應”等各種美妙的麥哨聲。我相信,這樣的教學,這樣的課堂一定能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四、注重讀寫結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語言規律,並熟讀積累,定能使文本豐富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靈。另外,作爲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引入拓展閱讀,嘗試寫作練習,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孩子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鄉村風情和特色,這既是一次有意義的課堂練筆,又是對文本的豐厚。

蘇老師的這堂課,值得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讓我受益匪淺。

《麥哨》評課稿6

今天朱老師爲展示了一節精彩的羣文閱讀課。所謂羣文閱讀課,就是同一個議題呈現多篇文章,是一種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讀,並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的方法。針對朱老師的課,我想談以下幾點:

一、朱老師這節課以一篇《麥哨》帶兩篇同主題文章,課堂容量大,一半的時間讓學生真正的閱讀。同時在閱讀中培養了學生的默讀、瀏覽、跳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爲今後閱讀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在閱讀中引領學生感悟寫法。《麥哨》是一篇語言優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朱老師抓住一個重點問題,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寫法和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在後兩篇文章的學習中,學生通過閱讀對這種寫法領悟的更加透徹。

三、羣文閱讀課堂是一個安靜的課堂,是一個思考的課堂。朱老師整合兩篇文本,設計表格,讓孩子靜心閱讀。這節課樸實無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思考,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纔是真正的而閱讀課堂。

《麥哨》評課稿7

今天在學校五樓會議室聽了王新靜老師講的《麥哨》,王老師還原了當時學習虞大明老師執教的課堂,傾聽了名師的講課思路,明白了略讀課文的講課思路,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感到受益匪淺,尤其是對語言文字的運用的方面講解的非常到位。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習得語言,並且能夠利用這種語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際活動中進行交際。衡量一個人是否掌握語言工具性的標誌之一,就是看學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而不是看他對這種工具的理解。語文學科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能夠讀得懂、聽得懂、能夠說、能夠寫,也就是能夠運用這種工具進行交際。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

就《麥哨》這篇課文來說,一般是把“瞭解課文內容,感受田園風光的美好和鄉村生活孩子童年生活的快樂”作爲教學的主要任務,王新靜老師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引領孩子們通過讀書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滲透了口語交際、表演、預習等語文能力的訓練。

“方法意識”是當教師的本位意識,有了方法,知識的學習永遠是水到渠成,然而這正是我們普通教師所忽略的。王新靜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交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教給了學生用“圈關鍵字”的方法樹立文章,教給了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的方法,交給了學生寫作文“前後呼應”的方法。

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具體的操作方法,大多是我們在實踐中相沿成習的,揣摩詞語的深層含義,讀寫結合小練筆,積累好詞佳句,利用文本空白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換詞換句體會語言文字的妙用等等,都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涉及到的知識點。然而隨着新理念的出現,這些做法是遠遠不夠的,它應該具有更多其他的或然性,基於這些教學特點,採用靈活機變的做法。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不僅僅在教材上,更多的應該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學會實踐。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可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時語文的基本核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我們應根據教材的特點,根據分成的五個類型,學習表達體會情感,這正是我們所欠缺的.所在。

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歷史淵遠悠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文學的本質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識形態的物化。這個基礎上對人的修養能啓很大的作用。語言文學的運用性與其學科自身的特點相關。其運用性不僅側重對理論知識的客觀實效性,具體生活的實際應用是多層次,方向性的。

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並非僅僅侷限於課堂,應該貫徹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課堂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它關係到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將其作爲重點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