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數學論文範文大全

其他2.54W

國小數學論文應該怎麼寫?論文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國小數學論文範文大全,希望大家多多閱讀!

國小數學論文範文大全

  國小數學論文範文篇1:

論國小數學概念數學

摘 要:現在很多的國小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其主要是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沒有搞清楚。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概念,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是極爲重要的。數學教學過程,就是“概念的教學”。

關鍵詞:國小數學;概念數學;教學質量

對國小生來說,由於年齡小,知識不多,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有關概念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國小生年齡實際出發,這樣纔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1、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儘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我把原來的三堆合併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繫。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繫。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爲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爲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繫。

3、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如一年級國小生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是用小雞小鴨學具,一一對比。如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第二隻小雞對第二隻小鴨,……直到第六隻小雞沒有小鴨對比了,就叫小雞比小鴨多1只。又如二年級國小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也是用學具紅花和黃花,學生先擺7朵紅花、再擺和紅花一樣多的7朵黃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演示(手),思維(腦),形成概念,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這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效果好,印象深、記憶牢。

4、從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爲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着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後,我經常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質數,可以說是“一個自然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說成“僅僅是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都能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背硬記的。有時可以變概念的非本質特徵,讓學生來辨析,加深他們對本質特徵的理解。

二、有效鞏固概念

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概念,而且還要使學生熟記並靈活地運用概念。我認爲概念的記憶與應用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教學中,加強練習,及時複習並做歸納整理,對鞏固概念具有特殊意義。

1、學過的概念要歸納整理才能系統鞏固

學習一個階段以後,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概念進行歸類整理,明確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從而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概念體系。

2、通過實際應用,鞏固概念

學習的目的是爲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勢必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用心講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實雙基的前提,又是使學生髮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鍵。只有學生會運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只有這樣,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纔會有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胥寶鳳。基於新課改的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6):21—22

[2] 熊玲。新課標下國小數學教學體會[J]。新課程(中)。2011(07):23—24

[3] 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1(03):15—16

  國小數學論文範文篇2:

淺議"國小數學教學"

摘要:隨着新課程標準的頒佈與實施,國小數學的教育理念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從傳統的"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一些生活、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學會處理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觀念中走出來,變成"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了國小數學的生活性、工具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創新教學 改革 素質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國小數學作爲一門基礎自然學科,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正是當前廣大數學教師非常關注的新課題。

一、教師一定要了解新課標的基本要求

1、國小數學中的"做數學"理念。"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爲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因此,國小生的數學學習將大量採用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儘可能以他們樂於接觸的、有數學價值的題材作爲數學學習的素材。國小數學學習"做數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理論。

2、國小數學素質教育的內容。國小數學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指腦、口、耳、手等各種器官的協調活動的程度。社會文化素質品德素質——愛祖國、愛科學、愛數學,具有勇於進取、勇於開拓、敢於競爭、不甘落後的學習精神。知識素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審美素質——指數、形、圖、式等的審美修養,能從美的角度去審視和欣賞數學知識。勞動素質——具有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一些勞動技能,會製做一些數學模型、學具、測量數據等。心理素質智力品質素質——記憶力、思維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非智力品質素質——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質教育的內容,要在具體數學教學中,突出各個側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各自不同的個性。

3、國小數學素質教育的特點。國小數學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比較,具有明顯的5大特徵:

(1)基礎性。科學而全面的認識素質教育,必須從人的發展實質考察。人的發展應包括人的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性的較爲穩定的發展。因此,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循序漸進。

(2)全面性。實施素質教育是爲了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這就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既提高個體素質,還要提高羣體素質。全面性的第二層含義是要德、智、體諸方面和諧發展,不能有任何偏見。

(3)整體性。一是把素質教育作爲一個整體,研究它以怎樣的結構形式和運動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學生主體形成在認識與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知識與行爲等方面的和諧完整的形態;三是從素質教育各要素橫向聯繫看,要方向一致,協調發展,相互發展;從縱向運動看,要層次清楚,銜接緊密,渾然一體;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對象都作爲一個整體對待,針對素質構成特點,揚善救失,使每一個學生都相對的最優發展。

(4)開放性。素質教育要把教育過程視爲一個不斷髮展的開放性系統,要保持教育與社會實踐聯繫,把單一的封閉的教育逐步改變成開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學校——社會"的教育系列。

(5)非功利性。作爲培養人的素質教育是指面向未來,其特點是週期長,見效慢,具有明顯的滯後性。

二、讓國小生在課堂上,"說、玩、用、記"

1、說。"語言是率領人們衝鋒陷陣的統帥,是撥動人們心靈的樂師,是爭取人們靈魂的堅強戰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展示自已的思維過程,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有效調控教學的主要方法。一年級學生識字少,但已具備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加之一年級學生的手指發育還不成熟,所以強迫學生多寫作業,是非常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的。一年級學生又是非常渴望與人交流的,爲了讓學生擁有輕鬆、愉快的心情,我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裏,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說",即把當天學到的知識和數學課上有趣的事說給家長聽。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爲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已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也能更好地瞭解學生學習狀況,有效地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2、玩。好玩是兒童的天性。爲了讓學生體會學習樂趣,我把一些作業設計成"玩"。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受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比如在"比多少"教學後,我佈置了這樣一個作業:用4個杯子裝同樣多的水,然後分別放入1調羹、2調羹、3調羹、4調羹糖,猜哪杯水最甜。學生通過實踐,發現放糖最多的那杯最甜。第二天,我請學生彙報作業情況,學生基本上都舉了手,還說得井井有條呢!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體驗了水一樣多,糖越多越甜的道理,而且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增強了熱愛數學學習的好情感。又如:"比高矮"的作業是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鞏固比高矮的方法,創設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機會)"前後、左右"的作業是:請家長坐好,說說家長及自已前後、左右有些什麼。以上作業把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聯繫,爲知識的學習創設富有看得見、摸得着的情節,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形成主動學習。3、用。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俗話說,學以致用。"有用"是人們學習的動力。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題材中學習數學知識,不僅學得有味,而且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總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們經常談及的問題。然而,學習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聯繫生活理解並掌握數學知識,這並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數學真正爲我們的生活服務,從而體驗數學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