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篇(推薦)

其他2.0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篇(推薦)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

《我要的是葫蘆》是講一個人在種葫蘆,不去除蟲,而是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連葫蘆也落了。聽了趙老師執教的《我要的是葫蘆》第一課時,很感謝她帶給我們這麼精心的課堂設計。這堂課給我的整體印象是紮實有效。下面說說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教學環節設計獨具匠心。在初讀環節,趙老師對教材的處理也是非常巧妙的,通過讓學生看連環畫,老師引述的方法激勵孩子讀書,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在學生讀到生字時,鮑老師就採用隨文識字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生字。我覺得這種方式對故事性強的.課文操作性很強,趙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爲我們的教學開啓了一扇智慧門。

在指導第一幅連環畫時,趙老師說“把第一小節讀好了,就可以畫出第一副畫了,”這樣的做法激發學生興趣。一般我們的板畫只是爲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知識點或幫助學生形象直觀感受事物形態,但是趙老師想得更深更遠,她只貼了三片葉子,再問學生是不是夠了,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長滿”的意思。她藉助板畫引導學生讀出葉子的多,學生讀得有進步了,老師就隨機貼上葉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達到朗讀指導的目標。

2、字詞檢查紮實。對於低段生字教學,趙老師很有她的一套教學特色方式。通過認讀、給生字換偏旁、給生字組詞讀等方式,訓練學生自學生字詞對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如掛、哇,老師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讓孩子自己思考,孩子說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做動作,另一種是換偏旁,這種音義、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印象深刻,教學效果顯著,還幫助學生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生字,並且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這些生字。

3、朗讀指導到位。趙老師在課文內容的把握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能選擇重點詞句段啓發學生的思考與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總之,趙老師在教學中不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更是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既活又實的課標要求。我也堅信:這樣的薰陶,這樣的訓練,持之以恆,孩子的語文素養一定是出色的!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2

聽了霍斯旦老師執教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感受頗深。本課以讀爲主線,通過讀,質疑存疑,思考探究,從而理解領悟課文,開拓出了低段閱讀教學的新天地。既保證了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又有效紮實地鍛鍊了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激活形象,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髮

文本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生髮源。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是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關鍵。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同時個體感受與文本意義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內涵,誘發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促進平等對話。霍斯旦老師的《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教學中,當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葫蘆藤和葫蘆的可愛時,老師就不失實機地進行語言感染:聽了小朋友的朗讀,老師彷彿來到了這棵小葫蘆身邊了。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會說什麼?做什麼呢?等等的教師語言,讓學生們不斷入境,朗讀時就更有情趣了。往往也能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

二、活潑巧妙,紮實有效的識字和朗讀教學

課堂上,霍老師高度重視識字和朗讀教學,生字詞語認讀和識記的'形式多樣,方法巧妙,富有變化,層次清晰,教得紮實、靈活、有效。朗讀課文務求讀準、讀通,難字、句子,處處落實;指讀、練讀、齊讀,樣樣精彩。尤其是那精美的綠色小道具讓我們眼前一亮,一翻,一折,像變魔術似的,以字組詞,以詞帶句,以句成篇,順藤摸瓜,拓展了語言空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詞語,可謂教師的獨具匠心呀!課末,教師把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再一次復現,編成了一首兒歌,既鞏固了生字詞語,又回顧了課文的內容,可謂一舉多得呀!

三、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著名生理學家巴普洛夫將“觀察、觀察、再觀察”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充分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十分重要,而藉助教材中的插圖並加以指導無疑是鍛鍊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霍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中的兩幅插圖,通過仔細觀察,種葫蘆人的表情不同,葫蘆的葉子不同,葫蘆的不同在孩子們的專注神情中油然產生。

四、想象說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在課堂中,霍老師出示說話訓練:種葫蘆的人天天都去看,而且不是隻看一次,那還有什麼時候,他去看一次。從課堂上學生精彩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讀,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跳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言語也就流淌出來了,從而也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

聽了二年級洪老師上的合作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堂紮實有效的語文課。洪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始至終以飽滿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吸引着學生,爲學生營造了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學習。整堂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級語文組對洪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體會。

1、以圖導文,激發學生興趣。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洪老師從兩幅插圖入手,讓學生找不同,比較葫蘆枝葉茂盛的樣子與被蚜蟲咬過以後的樣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以“變”理文,明確課文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洪老師獨具匠心,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力求創新與突破,採用變序閱讀法,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幅圖片後找到課文中相對應的自然段,自主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提出質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文章的主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後來發生了什麼變化?

3、以讀品文,突破教學難點。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洪老師無時無刻都在努力營造着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讀書氛圍。課堂中,洪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特別新穎的是洪老師還設計了“招聘啓事”表演課本劇這一環節,讓學生來讀一讀、演一演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對話,讓孩子們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

一堂課總會留有一些遺憾的地方,我們組老師在評議時也講到了幾點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師在說“一模一樣”這個詞時,讀音有誤;理解“自言自語”這個詞時,有學生回答說是自己在心裏說,這個意思不準確,老師沒有及時糾正。

2、在學生交流種葫蘆的人“所想所說”的句子時,課件已經用不同顏色把所想和所說的出示了,應該先請學生回答後課件再顯示不同顏色以示區分。

3、表演課本劇環節的最後,洪老師是請全班同學一起帶上動作表情來讀句子,這裏如果是分男、女生或者分兩大組來分角色讀會不會更好呢?

4、引出道理的部分,節奏比較快,個人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當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時,他一定很傷心,很後悔。這時,請學生來當鄰居或者是那個人的朋友,通過對話的形式把道理告訴那個種葫蘆的人。

5、拓展部分環節不夠清新,老師的引導有點偏離主題。我覺得這裏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續編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後來怎麼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還有一些細節之處,比如頭飾區別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招聘啓事”的課件上好像出現了“第三關”“闖關”這樣的標題,但前面並沒有看到“闖關”遊戲,課件還可以更嚴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