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優秀)《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

其他1.07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優秀)《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

聽了二年級洪老師上的合作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堂紮實有效的語文課。洪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始至終以飽滿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吸引着學生,爲學生營造了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學習。整堂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級語文組對洪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體會。

1.以圖導文,激發學生興趣。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洪老師從兩幅插圖入手,讓學生找不同,比較葫蘆枝葉茂盛的樣子與被蚜蟲咬過以後的樣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以“變”理文,明確課文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洪老師獨具匠心,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力求創新與突破,採用變序閱讀法,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幅圖片後找到課文中相對應的自然段,自主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提出質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文章的主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後來發生了什麼變化?

3.以讀品文,突破教學難點。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洪老師無時無刻都在努力營造着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讀書氛圍。課堂中,洪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特別新穎的是洪老師還設計了“招聘啓事”表演課本劇這一環節,讓學生來讀一讀、演一演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對話,讓孩子們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

一堂課總會留有一些遺憾的地方,我們組老師在評議時也講到了幾點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師在說“一模一樣”這個詞時,讀音有誤;理解“自言自語”這個詞時,有學生回答說是自己在心裏說,這個意思不準確,老師沒有及時糾正。

2.在學生交流種葫蘆的人“所想所說”的句子時,課件已經用不同顏色把所想和所說的出示了,應該先請學生回答後課件再顯示不同顏色以示區分。

3.表演課本劇環節的最後,洪老師是請全班同學一起帶上動作表情來讀句子,這裏如果是分男、女生或者分兩大組來分角色讀會不會更好呢?

4.引出道理的部分,節奏比較快,個人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當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時,他一定很傷心,很後悔。這時,請學生來當鄰居或者是那個人的朋友,通過對話的形式把道理告訴那個種葫蘆的人。

5.拓展部分環節不夠清新,老師的引導有點偏離主題。我覺得這裏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續編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後來怎麼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還有一些細節之處,比如頭飾區別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招聘啓事”的課件上好像出現了“第三關”“闖關”這樣的標題,但前面並沒有看到“闖關”遊戲,課件還可以更嚴謹一些。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2

聽了陳老師上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覺得這是一堂樸實無華、紮實有效的課。

  一、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陳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陳老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學生能有針對性去閱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讀書成了這堂課的主旋律,也是學習這一課的主要手段。課堂中,陳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圖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切入點猶如是照相攝影時尋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陳老師從插圖入手,讓學生比較葫蘆枝葉茂盛的樣子與被蚜蟲咬過以後的樣子,激發學習的興趣。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爲情感線,或爲敘事線。陳老師師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纔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陳老師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陳老師設計了那個人與鄰居對話這一分角色環節,讓孩子們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在課堂的最後,教師出示說話訓練: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怎麼樣)地說引導學生進行說話。從課堂上學生精彩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老師創設的情境,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跳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言語也就流淌出來了。

課後,我們同年級的三位老師及時進行了交流,正如蔣老師所說的,課上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時,學生多次出現齊讀的現象沖淡了整節課的氣氛,以至後半堂的效果遠不如試教時那麼好。此外,我們認爲整節課老師扶的地方稍多了點,如果把課文的幾個關鍵句作爲重點指導,其他語句讓學生自己去品讀、感悟,多出時間讓學生進行最後的寫話訓練,或讀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效果是否會更好些呢?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

今天聽了陳老師上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覺得這是一堂樸實無華、紮實有效的課。

一、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陳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陳老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學生能有針對性去閱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讀書成了這堂課的主旋律,也是學習這一課的主要手段。課堂中,陳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識字教學潤物細無聲。

陳老師的課堂體現了高效率的識字教學理念。翁老師不是純粹地爲了學生字而學,她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學生每一次朗讀新詞、句子,翁老師都隨機點撥這個字的讀音,要注意前後鼻音。特別是教學“哇”字時,老師用兒歌的形式拓展了許多右邊有兩個土的形近字,不僅使學生在字形上有了區別,還區分了這些形近字的意思。她還一邊學習字詞,一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如在認讀“葫蘆”一詞後,問學生對葫蘆有些什麼瞭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翁老師藉助圖片,出示了一些用葫蘆製作的各種用品,讓學生了解葫蘆的同時,還了解了葫蘆的各種用處,比如葫蘆絲、葫蘆瓢,這些都是離現在的生活挺遠的物品,通過這麼一展示,學生對葫蘆的瞭解更加深刻。

陳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多個角度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想法是對的,但學生的情趣調動不起來,讀的指導不到位。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4

聽了霍斯旦老師執教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感受頗深。本課以讀爲主線,通過讀,質疑存疑,思考探究,從而理解領悟課文,開拓出了低段閱讀教學的新天地。既保證了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又有效紮實地鍛鍊了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激活形象,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髮

文本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生髮源。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是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關鍵。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同時個體感受與文本意義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內涵,誘發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促進平等對話。霍斯旦老師的《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教學中,當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葫蘆藤和葫蘆的可愛時,老師就不失實機地進行語言感染:聽了小朋友的朗讀,老師彷彿來到了這棵小葫蘆身邊了。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會說什麼?做什麼呢?等等的教師語言,讓學生們不斷入境,朗讀時就更有情趣了。往往也能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

二、活潑巧妙,紮實有效的識字和朗讀教學

課堂上,霍老師高度重視識字和朗讀教學,生字詞語認讀和識記的形式多樣,方法巧妙,富有變化,層次清晰,教得紮實、靈活、有效。朗讀課文務求讀準、讀通,難字、句子,處處落實;指讀、練讀、齊讀,樣樣精彩。尤其是那精美的綠色小道具讓我們眼前一亮,一翻,一折,像變魔術似的,以字組詞,以詞帶句,以句成篇,順藤摸瓜,拓展了語言空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詞語,可謂教師的.獨具匠心呀!課末,教師把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再一次復現,編成了一首兒歌,既鞏固了生字詞語,又回顧了課文的內容,可謂一舉多得呀!

三、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著名生理學家巴普洛夫將“觀察、觀察、再觀察”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充分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十分重要,而藉助教材中的插圖並加以指導無疑是鍛鍊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霍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中的兩幅插圖,通過仔細觀察,種葫蘆人的表情不同,葫蘆的葉子不同,葫蘆的不同在孩子們的專注神情中油然產生。

四、想象說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在課堂中,霍老師出示說話訓練:種葫蘆的人天天都去看,而且不是隻看一次,那還有什麼時候,他去看一次。從課堂上學生精彩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讀,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跳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言語也就流淌出來了,從而也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標籤:我要 評課 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