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優秀)《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篇

其他2.3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評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優秀)《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篇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中主要介紹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當他發現葫蘆上長了蟲子時不去除蟲,而是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最後連葫蘆也落了。

聽了趙翠軍老師支教的的多媒體課《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感覺她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重點、難點把握準確,符合學生實際和課程標準。教學思路清晰,學習氛圍濃厚和諧,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高,真正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地位。

一、注重閱讀以讀品文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趙翠軍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表象。拼接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長滿綠葉、雪白的小花、掛、可愛等詞語,讓學生齊讀、個別讀、帶感情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進行了第四段的教學,葫蘆都落了,學生們一臉的.疑惑,怎麼回事呢?學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學習氛圍空前高漲。

二、重點突出以圖導文

趙翠軍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興趣,操作簡單,使用熟練。在課文內容的把握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選擇關鍵詞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還呢!”通過齊讀、個別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趙老師教態自然大方,語速不緊不慢帶給學生一種放鬆的學習狀態。普通話準確,語言清晰。

四、完美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點值得反思的課堂纔是真正的課堂。美中不足的是,在組後的幾分鈡,有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積極的回答問題,老師沒能及時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2

聽了陳老師上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覺得這是一堂樸實無華、紮實有效的課。

一、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陳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陳老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學生能有針對性去閱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讀書成了這堂課的主旋律,也是學習這一課的主要手段。課堂中,陳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圖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切入點猶如是照相攝影時尋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陳老師從插圖入手,讓學生比較葫蘆枝葉茂盛的樣子與被蚜蟲咬過以後的樣子,激發學習的興趣。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爲情感線,或爲敘事線。陳老師師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纔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陳老師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陳老師設計了那個人與鄰居對話這一分角色環節,讓孩子們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在課堂的最後,教師出示說話訓練: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怎麼樣)地說引導學生進行說話。從課堂上學生精彩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老師創設的情境,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跳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言語也就流淌出來了。

課後,我們同年級的三位老師及時進行了交流,正如蔣老師所說的,課上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時,學生多次出現齊讀的現象沖淡了整節課的氣氛,以至後半堂的效果遠不如試教時那麼好。此外,我們認爲整節課老師扶的地方稍多了點,如果把課文的幾個關鍵句作爲重點指導,其他語句讓學生自己去品讀、感悟,多出時間讓學生進行最後的寫話訓練,或讀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效果是否會更好些呢?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3

聽了二年級洪老師上的合作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堂紮實有效的語文課。洪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始至終以飽滿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吸引着學生,爲學生營造了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學習。整堂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級語文組對洪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體會。

重要地位。教學中,洪老師無時無刻都在努力營造着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讀書氛圍。課堂中,洪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特別新穎的是洪老師還設計了“招聘啓事”表演課本劇這一環節,讓學生來讀一讀、演一演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對話,讓孩子們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

一堂課總會留有一些遺憾的地方,我們組老師在評議時也講到了幾點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師在說“一模一樣”這個詞時,讀音有誤;理解“自言自語”這個詞時,有學生回答說是自己在心裏說,這個意思不準確,老師沒有及時糾正。

2、在學生交流種葫蘆的人“所想所說”的句子時,課件已經用不同顏色把所想和所說的出示了,應該先請學生回答後課件再顯示不同顏色以示區分。

3、表演課本劇環節的最後,洪老師是請全班同學一起帶上動作表情來讀句子,這裏如果是分男、女生或者分兩大組來分角色讀會不會更好呢?

4、引出道理的部分,節奏比較快,個人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當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時,他一定很傷心,很後悔。這時,請學生來當鄰居或者是那個人的朋友,通過對話的形式把道理告訴那個種葫蘆的人。

5.拓展部分環節不夠清新,老師的引導有點偏離主題。我覺得這裏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續編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後來怎麼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還有一些細節之處,比如頭飾區別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招聘啓事”的課件上好像出現了“第三關”“闖關”這樣的標題,但前面並沒有看到“闖關”遊戲,課件還可以更嚴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