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數學方程評課稿(15篇)

其他2.46W

數學方程評課稿1

1、靳老師用課件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x=250。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數學方程評課稿(15篇)

2、比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樣嗎?引導學生髮現並總結方程的含義。問題引領性強。

3、練習及時,認識方程後及時進行判斷練習。形式多樣,有集體練習,有獨立練習。

4、看圖列方程,靳老師鼓勵學生:你能列幾個?激發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僅爲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

建議:剛認識了方程時刻讓學生自己嘗試寫幾個方程。

數學方程評課稿2

這節課的教學中, 鄭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並在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幫助下,獨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

在形式上,儘量採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獨立動手實踐等形式,使每個學生儘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關實際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一切都爲以後學習函數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驅動式教學。 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寬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時間、交流、反思等活動,並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於直接告知結論。此外,對於學習興趣等問題,應多創設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大膽猜想、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去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鄭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餘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而且基於學生的數學實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進一步萌發了探究的慾望,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層層遞進,有剃度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採用了計算、討論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分析實際問題的各種數量關係,進而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篇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

數學方程評課稿3

《分式方程》是《分式》一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方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會解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以及瞭解增根的概念,會對分式方程進行根的檢驗。車勝鳳老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對本節課進行了精心設計,主要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課改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是本課的一些亮點:

1.導入自然,環環相扣。

車老師首先出示一些代數式,讓學生從中挑選幾個列出已學過的方程,自然引出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然後再讓學生列出幾個“不同的方程”,從而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通過類比、轉化等一系列數學思想方法,得出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以問題串的形式拋出問題,從易到難,分解了難點。

2.開放練習,放手探究。

練習環節車老師不囿於教材習題安排,而是充分利用學習材料,繼續讓學生互編互解,讓學生在理解概念、初步掌握解法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合作。放手讓學生經歷方程的產生以及求解的過程,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3.形式多樣,體現學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基於上述理念,本節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既有教師的引導、講解,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突破難點,體現了新課改以生爲本的'要求。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不例外。例如:

1.學生對分式方程產生增根原因不清楚,做題過程中部分同學還忘記檢驗。增根是怎麼回事?由於分母中含有未知數,所以將其轉化爲整式方程後求出的解就應使每一個分式有意義,否則,這個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正是由於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的區別,在解分式方程時必須進行檢驗。它是會考常考的考點,也是比較容易失分的地方。

2.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鼓勵的角度出發,充分給予學生以積極的評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

3.解分式方程時,如果分母是多項式,應先寫出將分母進行因式分解的步驟來,從而讓學生準確無誤地找出最簡公分母。

總之,本節課概念性知識比較多,而這些知識是學生已有知識的延伸,因此合理安排好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以及新知識中各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就顯得尤爲重要。車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來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值得我們學習。

數學方程評課稿4

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1)評課稿

聽了潘**老師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1)》一課,給我啓發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1、 爲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因爲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說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2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於是潘老師說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國小裏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瞭然,等量關係很容易找到,並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的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並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佔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並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 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製作的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製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數學方程評課稿5

靈武市第四國小牛曉飛說實話,我比較喜歡聽天空有風的課,因爲從馬軍花那兒經常能聽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學方法,開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穫頗多,我把它記下來,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上課內容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時--《方程》,她準備非常充分,沒有利用現成的課件,自己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安排了四個環節,爲這節課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第一環節:她打破課本中爲他安排的例題,從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喜歡玩的蹺蹺板入手,兩個學生體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幾種情況,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緊接着引入了書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個物體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碼,在老師的設計下,學生自己總結了算式:20<5020+30=50.,並獨立完成了書中的例1。

第二環節:紅隊和白隊進行體育比賽,紅隊得了40分,白隊得了50分,紅隊再追x分,比分會怎麼樣?學生猜測三種結果,老師適時地板書:40+x<50,40+x>50,40+x=50,巧妙地突破了例2的難點,學生獨立完成例2時,全班幾乎沒有錯,老師又從例2中板書瞭如下幾道算式;50+x>100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第三環節:老師讓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特點進行分類,得出等式和不等式兩類,然後又從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並由學生自己總結了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係,嘗試用集合圈表示出來,運用了遷移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第四環節:通過練習鞏固了今天的所學知識,學生掌握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這節課聽下來總體感受如下

1、每一個知識點的引入都很巧妙,讓兩個例題的教學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2、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主體地位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3、教師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比較到位的,關鍵時刻主導地位引領的也不錯。

4、教師在課上和學生相當平等,“請”字始終掛到嘴上,課堂氣氛很融洽。

最後感謝天空有風讓我學到這麼多,更是讚歎她對教育的執著,我要向她學習。

數學方程評課稿6

聽了劉xx老師《方程》視頻課,收益良多,感觸頗深。這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下面我就劉老師這節課,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藉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係

教學開始劉老師直奔主題,讓學生談一談對方程有什麼問題,實際實在摸底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接着展示天平,然後提問:誰能說一說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係?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聯繫了生活實際,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特徵(左右兩邊相等)。

二、藉助實物演示,引導發現方程

教師出示情境圖,然後讓學生用數學算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關係?學生陸續寫出了等式,也寫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些都爲教學方程的意義提供了鮮明的感知材料。劉老師在這時及時指出方程的定義:像x+50=100、2=5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讓學生理解x+50=100、2=500的共同特點是“含有未知數”,而且也是“等式”。在學生對方程含義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老師讓學生做幾道判斷題,通過這樣的提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與方程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係。

三、營造探究氛圍 ,引導合作交流

劉老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圍,有意識的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問題的.平臺。本節課上通過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體驗到方程建立的過程;通過老師給出實物圖讓學生編寫方程、再互相交流,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協調發展,極大發揮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鞏固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節內容是讓學生感知什麼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這樣一條主線,讓學生學會將普通語言轉化成數學符號語言的能力。強調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既把握通則通法,又鼓勵思維的靈活多樣。在概念建立後,讓所有學生都掌握編寫方程的要點,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讓不同學生自主編方程,體現了不同人學習數學的不同感悟。

總之,爲了使學生獲取 “ 方程的意義 ” 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數學方程評課稿7

《認識方程》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我其實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級,在我自己備課之前就有這樣的困惑,這是一節什麼課?它是一節概念課嗎?如果是,那麼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一句話,然後用這句話判斷給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達到目標。但這樣的目標達到,對後續學習有什麼用呢?似乎沒用。比如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掌握方程的概念,會判斷,但他依然找不到數量關係,不會列方程。所以,這節課不應該是概念課,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課,也就是找到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等量關係,就可以列出方程。帶着這些課前思考我認真聽了戴南中心國小何曉燕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本節課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密切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何老師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內容都是現實的、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有密切聯繫的。如課前導入以師生之間的輕鬆愉快的聊天形式給學生明確了“已知數”和“未知數”。再如給學生介紹天平,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科學課上認識天平,但很少有機會進行操作,何老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又給學生介紹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並介紹了天平平衡的知識,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知識,這些是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接着何老師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寫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碼把一個不等式通過不停的調試嘗試轉化成等式,期間有估算思想,有數學逼近思想等。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到等式的`意義、不等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義中的兩個關鍵點:未知數、等式。整個環節,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無痕中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設計題組,小題體現大功效

何老師在鞏固練習的時候設計了題組練習,讓學生體驗解決不同的問題卻列出了三個相同的方程3x=180,正當同學們覺得數據一樣就會列出相同方程的時候,又及時的補充了一個反例,根據題意列出來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讓學生辯一辯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數量關係和相同的數據纔會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讓學生自創實際問題也列出3x=180這個方程,從而體現數量關係的重要性。相對於學生來講其實最難的是找到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我想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轉折點,以往數學學習的是確定的數量或圖形,而進入代數領域之後就進入了“關係”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更加抽象,是數學學習的“分水嶺”,學生的數學成績也由此產生了分化。而通過這個小題組,我覺得學生收穫了很多,對方程意義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從實際問題中存在的相等的數量關係思考,而其間學生在說、在想、在辨、在創造,作爲聽課老師我很是高興,看到孩子們學得輕鬆,學有收穫,也鍛鍊了能力。

三、適時見針插縫,感受數學文化

《課標》指出:作爲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教科書應當承擔向學生傳遞數學文化的重要職責。雖然這一課時教科書上沒有安排相關史料,但何老師在課上確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個是未知數的歷史發展,一個是方程的歷史發展,最好還引用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說過的名言“數學有‘好’數學和‘不大好’的數學之分,方程,是‘好’的數學的代表”作爲本課結束語,讓數學文化貫穿於《認識方程》這節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爲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師對於方程的本質,即相等關係(等量關係)處理的很好,但是對於揭示方程意義隨後的鞏固練習“辨析”題,用的是兩個圈讓學生移入相應的圈子,特別是方程,移入那個圈中後原來那個式子就沒有了,給學生一個思維定式,讓學生覺得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且全部做完都沒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如6+x=14這還是一個等式,我覺得這就比較遺憾了,雖然老師緊跟着就講析了方程與等式的關係,但畢竟學生在之前已經知道了等式的意義,也已經知道了方程的意義,爲什麼沒有人質疑呢?其實我覺得20xx年秋天到蘇州參加“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好課堂國小數學教學觀摩活動”中劉送老師在教學方程與等式這個環節就處理了很好,他讓學生把黑板上已經分好類的衆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時學生會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時學生不但要看“=”,還要看是否有未知數,這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就直接一目瞭然了。即使我在教學這課時時也像劉鬆老師這樣處理了,但在中午的補充習題的練習中用的是連線題的形式,對於方程學生還是有很多一部分學生只連一個線。

2、何老師對於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觀的天平,雖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組織教學的,但作爲公開課的有充足的備課時間,何老師完全可在最後通過砝碼把天平調節平衡後,還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檯秤稱物體質量、茶壺灌水等,估計也就1分鐘左右時間吧,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多種呈現方式從而感知多種情境中物體間的相等關係。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數學方程評課稿8

本節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創造情境引入本節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下面就這堂課談談我的感受。

1、本堂課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領會學習方法、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整體思想”、“最優化思想”,通過這些數學方法的滲透,使學生善於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全面而靈活的思考問題,讓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採用了多種形式,緊緊圍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複習課,把學生推到前臺去,老師做學生的堅強後盾,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也體現了以學生自主發展爲本的思想爲教學行爲。

4、板書設計,條理清晰,佈局合理,體現整節課的主要內容。

5、課堂內容環環相扣,教法靈活多樣,有個別提問、學生板演、一位學生口述,一位學生實驗等,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在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歐老師的這堂複習課時刻圍繞着縣“目標教學”的理念,講究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當然,課堂總會有那麼點瑕疵,歐老師的這堂課在以下兩方面還需要研討:

1、把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唯一不足的是學生練習做題的時間較少,思考不夠充分。

2、歐老師在教學中往往過分強調了疏通知識點,只強調知識技巧的掌握,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忽視發散思維,知識遷移不夠。

數學方程評課稿9

前幾天到某校去聽課,上課的內容是期末考試總複習,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根據教師的介紹,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一般,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平時成績介於及格線之內。

很可惜的是,一堂課下來,該老師一共上了10多道例題,包括6個解方程、8道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問題。根據課堂觀察記錄,在課堂後面的24分鐘左右的時間裏,該教師完成了8道應用題的教學,平均每道應用題的教學時間不到3分鐘的時間。在教學應用題的過程中,大約在一分半鐘左右的時候,該教師便問學生完成的情況如何了?那時有約10位左右的學生舉起了手,餘下的學生仍在默默的書寫着,但該老師便開始展示解答過程,並簡單的作了一些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該教師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解所列出來的方程的身上,這讓我們聽課的教師都有不太舒服的感覺。

課後,我忍不起回憶起自己日常觀察到的複習課與試卷講評課的課堂,不少的任課老師或多或少都把精力花於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的身上,就算是能注意到應讓學生先練習後講評,也都侷限於要完成自己課前的預設內容,這樣,很難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了。

其實,對於複習課,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些內容與方法都是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已經學習過了,複習課的根本任務之一在於,對於哪些已能掌握好的學生來說,關鍵在於他們能否靈活熟練運用所學習過的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在運用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模型與數學方法的理解。而對於哪些仍沒能很好理解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在於要使他們經歷複習之後,能強化雙基,明晰知識與方法。無論對於那種類型的學生,對於複習階段的教學來說,最根本的都在於落實,這需要我們開展分層教學,分步推進,分層落實。

因此,在複習階段的教學裏,不管是教學還是複習問題的呈現,都不應同步進行,也不應統一要求。例如,對於一元二次方程的複習課,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其包括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整體思想與方程思想。對於此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已有所瞭解,所以對於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直接呈現一些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按要求來解方程,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與相互評價,讓學生在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方程解法的理解,熟練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過程、公式的運用、因式分解法等。而且,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此環節不僅僅要強調方法的熟練運用及運算的準確性,同時要加強方法的選擇及計算的速度訓練。因此,對於不同的學生,我們應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應用題的複習教學,其重點在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信息的提取、加工與選擇的能力培養、運用代數式表示數量關係的能力等。這些能力不是能通過大量的練習題去強化的,也不是通過把問題進行分類,然後讓學生套用數學模型而形成的,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交流的空間,給學生對問題進行思維加工的機會。只能這樣,學生的學習纔是主動的,學生的能力發展纔是主動的,教學纔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事。

當然,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容量知識與方法的複習,這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這不能作爲我們教師代替學生複習的藉口,更不能作爲牽着學生走的藉口。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複習前要充分了解學生,通過調查或檢測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那些已學習過的知識與方法的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精選一些有針對性與典型性的複習練習題,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按教師自己想當然的思路來進行。

課堂上,在要求學生完成練習題時,我認爲不僅僅要關注個體學生是否能正確順利完成,同時要關注學生完成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對解答過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這些都需要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與小組交流活動,都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個體學習過程的落實情況。

事實上,不論是新課還是複習課,學習都應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作用是主導性的,而不是代替性的,這無論對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學習的情感,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都是教師教學的關鍵。

數學方程評課稿10

聽了姚老師的《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過程中,姚老師能巧妙的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很注重有機地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數學知識。我認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處理得好。

1、數學教學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引入、上課過程中能密切聯繫生活實際,使數學教學生活化。很好的體現了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爲目標的教學理念。

2、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產生多種資源,教師學會觀察、傾聽,充分利用來自學生的興趣的資源。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姚老師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學資源。例如,在鞏固階段,姚老師出示了很多有趣的題目,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並且請學生解決他們自己提的數學問題。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姚老師有效地開展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例如:一開始,就以小組交流題目引入,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所學的新知識;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又讓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真正開展了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注重小組合作交流,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動空間和廣泛交流的機會。學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教師也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啓發者、合作者、促進者。小組合作學習,充分賦予了課堂的活動空間。

數學方程評課稿11

本次教研組活動是由張老師和王老師的同課異構《方程的意義》,兩位老師分別以三卡模式和小班模式開展教學,兩堂課各有特點。

首先,張老師的課,採用的是三卡模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之前讓學生先進行預習,瞭解方程的意義,所以在課堂中,用天平表示方程的意義的過程就比較快。學生也能夠總結出等式的`特點:天平平衡——等式;指天平不平衡——不等式,而在讓學生分類的環節,我覺得做得也是不錯的。在分了兩類後,還可以進行把第二類再進行分類,這樣學生對方程是一個等式,更是含有未知數的這兩個條件就不會忘記了。另外在練習的環節,練習設計的也很有層次性,但是對於三卡教學,可能應用的比較少,和平時的小班教學沒有多大的改變,建議深入研究。

然後是王老師的小班教學模式,和張老師一樣,也是用天平來讓學生理解平衡,用等號表示,不平衡,就用不等式表示,然後把這些算式分分類的過程,其實學生已經分的很好了,所以老師直接可以從這個分類結果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找出等式和方程的關係,而在接下來的練習環節,王老師通過讓學生找出算式中是等式的,方程的,以及既不是等式又不是方程的,我覺得這個環節有點欠妥當,因爲方程就是等式的一類,所以可以先分爲等式和不等式,再從等式中找出方程比較合理,然後可以直接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說說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引出韋恩圖。另外,王老師的這堂課,有個小建議,就是對於板書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可以像張老師那樣把算式都寫成紙片,這樣學生分類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就不會造成黑板上一直寫,板書比較凌亂。

數學方程評課稿12

《分式方程》是七下內容,李老師精心設計了知識的呈現過程,創設情景,以舊引新,層層推進,由淺入深,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充分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自我嘗試,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得到了有效體現。整個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符合數學新課標理念, 概念引入得比較清晰,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課堂教學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把握了課堂節奏,問題層層深入,難點各個擊破;強調解題的步驟, 注重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內容擴展適中, 語言精練清晰;尊重學生認知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老師精神狀態好,充滿激情,語言幽默。

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脈絡關係,對知識具有整體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表現的比較強烈,學生有較多的交往互動,學習狀態積極活躍。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

設計學習問題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在問題面前積極思考,調動同學們參與討論的熱情,課堂氣氛活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語言親切,富有激勵性,思路清晰,鋪陳有序,娓娓道來,把握課堂節奏的能力強,坡度設置較好,適合學生接受能力。

數學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李老師由生活中的實際“順流、逆流”引出了數學分式方程,然後尋求方法,最後拓展解決複雜的分式方程。整個課堂幽默、風趣,很有親和力,但也不乏知識性、系統性,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了學習!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真正體現了“輕負荷、高質量”的辦學理念!

感覺到李老師在關注學生主體性,以問題教學爲中心,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發生的過程,激發學習興趣,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上值得我學習。體現在:

1、引入新課由已學數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對比由問題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對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鋪墊。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學上,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索,類比數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發現分式方程解法,步驟,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發生的過程。

3、組織學生討論增根的原因,使學生重視分式方程驗根的必要性。

能準確把握教材和學情,由實際問題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義,由解一元一次方程類比啓發總結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課堂安排嚴謹有序,教師點撥及時到位,特別是在滲透數學思想和指導學法方面值得學習。

符合數學新課標理念;選材上認真細緻,精益求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教者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滲透;課堂教學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把握了課堂節奏,問題層層深入,難點各個擊破;概念引入得比較清晰,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強調解題的步驟,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注重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內容擴展適中,調動有方有度有章法,語言精練清晰;尊重學生認知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老師精神狀態好,充滿激情,語言幽默,有較強的感召力。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方向上逐步走進問題的核心,發現探究過程清晰;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脈絡關係,對知識具有整體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表現的比較強烈,學生有較多的交往互動,學習狀態積極活躍。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好。教師如果能國家權力大膽地讓學生來自主探究,那樣可能會更好。

數學方程評課稿13

“解方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簡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本節課陳老師能夠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重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注重學生的想法。通過小組討論、同桌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的機會,引領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獲取知識,體現出主體性教學的課程新理念。教學過程有條理性,教學效果顯著。我個人認爲陳老師執教的《解方程》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靈活地處理和利用教材。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具體指導學生解方程的過程中,(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陳老師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接着展示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請小組裏的同學口述解方程的過程,同時教師用課件演示或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陳老師利用小組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大膽地放手學生自主探究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歸納總結,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在此過程中陳老師突出強調兩點: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據是什麼;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這兩點,爲以後解稍複雜方程做準備。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幾方面:

(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並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陳教師佔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並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除了以上幾點外,陳老師執教的這節課還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教學語言準確、嚴密;對學生的啓發、點撥恰到好處,與學生的交流親切自然。

然而,這節課上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如:在教學“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時,教師講得過多。我個人認爲這個教學環節以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完成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數學方程評課稿14

我所要評的課是王老師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節課教學思路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始終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辯一辯”一元一次方程爲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王老師語言精煉,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師生關係融洽,氣氛和諧;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整節課我認爲 王老師有兩個亮點:

一、王老師這節課從“蛟龍號”下潛海底的例子導入,能使學生產生對這節課學習的興趣。

二、王老師做到了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從課堂時間與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鞏固上,王老師讓每個同學寫出一個方程,讓同桌來判別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另外整節課王老師都是以提問、引導和學生討論、實踐、回答的方式貫穿於本節課,始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方程評課稿15

聽方衆老師的課,無論是在教學設計思路上,還是在課堂教學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從本節課看,這節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方老師課前認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學過程有條理性,基本上達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方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對一元一次方程進行了複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了這章知識的三大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應用,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的”的教學模式。而且每個知識點後面都附加了針對性強,有梯度的'練習題,還抽學生自己講解,效果真的不錯。

我自己認爲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是非常完整的,過程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始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應該說是一節成功的公開課。

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一直以來,我們都有感覺應用題是學生的薄弱環節,所以教師是否應對應用題應做一定的分析,幫助學生尋找其中的等量關係?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時候,先複習回顧等式的性質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設計有本末倒置的感覺。

3、對於方程的解的檢驗,在剛接觸一元一次方程的這個時候,我個人覺得應該寫出它的過程。待學生熟練後可以省略。

4、是否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像第一個應用題,教師給出的答案太快了,學生根本沒足夠時間去考慮。

5、能不能適當地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從而使得課堂的氣氛更好。

標籤:評課 方程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