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合集]

其他1.31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合集]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1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爲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爲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爲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

(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

(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爲“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小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

(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

(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2

本組周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一課是在第一冊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這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能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爲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寓教於樂

教學中教師努力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環環的活動中,以活動貫穿始終。爲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

第二、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孩子們通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獲得數學知識。而教師只是這節課的引導者、材料準備者、活動的設計者。

第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當教師向學生髮問:“你在教室中見到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的?”孩子們馬上在教室中觀察自己所見到的物體,並在這些物體上準確地找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圓形,這一設計使孩子們充分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第四、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我認爲這一點是這節課尤爲突出的一個特點,下面我重點就這個方面來談談。

新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正是在教學中突出以“活動爲主線,學生爲主體”進行開放活動式的教學:

1、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找圖形、變圖形、分圖形、圍圖形、拼圖形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面在體上”。

2、教師把操作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把操作作爲探索知識的一種手段。比如說:在學生從積木上找到平面圖形後,教師問:“怎樣將這些圖形變到紙上?”再如:在圍圖形時,教師問:“能圍出圓嗎?爲什麼?”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3、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認識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

1、在組織學生想辦法將面從體上變到紙上來時,如果能提供給小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想出更多、更有創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實物上找圖形時,如果能從教室裏拓展到室外,那麼一定會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在練習的設計中,沒有很好地對學優生進行更進一步在發散思維的提高培養。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們組的三位老師仔細地進行了一下反思,我們發現在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按要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方面我們做得還不錯,但是如何真正地體現活動的實效性,使學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我們做得還不夠,這也是我們組下一個教研的重點。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3

李老師這節《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數學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教學目標。

李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王老師的整堂課基本上都在一個個活動中進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活躍。

1、學生通常是在辨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過程中達到對概念意義的理解的,因此,教師在呈現概念的例子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概念的正例(如圓柱的正例茶葉筒、易拉罐等),還應該向學生呈現概念的反例(如圓柱的反例粉筆、削過的鉛筆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更明確地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本質特徵,以達到對概念意義的把握。

2、這節課因爲強調讓學生在動中學,比如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4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爲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通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爲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着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爲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

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5

今天聽了夏xx老師的課,《認識圖形》,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內容,是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立體圖形》之後的《認識平面圖形》的一個延續。課堂中,夏悅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環節,從已知的立體圖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畫下來,得到一個個平面圖形。學生從一個個環節中,瞭解到平面圖形的由來。最後在研究每一個平面圖形中,得到每一個圖形的特徵,能初步的識別這些平面圖形,並能簡單說出這些特徵就是本節課的目標了。

張書記說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或者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本節課,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識別圖形還是辨別每種圖形的特徵。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我們去思考。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課中,如果每一個環節都似蜻蜓點水,那麼也就沒有了重點,就好似一個故事沒有了精彩的亮點。

認識一個圖形,從認一認立體圖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畫一畫這個平平的面,這些環節都非常符合學生學習一個圖形的過程,學習知識不僅要學習知識現在的模樣,更要學習知識的源頭。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能讓學生自己推理知識就是這樣來的,可以讓學生去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有些學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說。

而平面圖形就是從立體圖形上畫下來的,它比立體圖形更抽象,而要從這麼抽象的'圖形中,歸納出圖形的特徵,要讓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記住或者是理解,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只有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比較圖形之間的差異,觀察圖形的特徵,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和塗畫,纔有可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