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認識圖形評課稿精選(8篇)

其他1.66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圖形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圖形評課稿精選(8篇)

認識圖形評課稿1

李老師這節《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數學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教學目標。

李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王老師的整堂課基本上都在一個個活動中進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活躍。

1、學生通常是在辨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過程中達到對概念意義的理解的,因此,教師在呈現概念的例子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概念的正例(如圓柱的`正例茶葉筒、易拉罐等),還應該向學生呈現概念的反例(如圓柱的反例粉筆、削過的鉛筆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更明確地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本質特徵,以達到對概念意義的把握。

2、這節課因爲強調讓學生在動中學,比如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認識圖形評課稿2

一、說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是在前一課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幾何體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四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學要求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結合一年級學生的 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感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注

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各種圖形的美學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

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學會準確辨認。

根據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面”混淆,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難點:在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中,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遊戲,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大膽創新!

學生作爲主體,在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學習探究過程中,我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讓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都獲得全面發展。

五、教具:

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立體模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紙片是我這節課要使用的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國小生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圖形王國”這一情境:

師:在“圖形王國”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我們要認識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請大家找一找,然後再分分類。從而介紹“平面圖形”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通過引領學生參觀“圖形王國”,巧妙地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摸、看、畫、折這4個環節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一(摸一摸):我們要認識的平面圖形都藏在桌面上的物體中,請你找一找、摸一摸並說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它是什麼形狀,使學生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二(看一看):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畫一畫):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把自己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看看誰的辦法最多。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會使用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無論學生用的什麼方法,都是一種體驗,這種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 “面”在“體”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四(折一折)你能把長方形折成今天認識的圖形朋友嗎?通過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學過的圖形,看看有什麼發現,並在班級裏交流,讓學生從動中感悟這些圖形的特點。

通過一系列“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體會面在體上,突破本課的難點。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程價值觀。

(三)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1、連一連:

(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有這些圖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地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數一數:

這一設計是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學生不僅要快速地辨認出圖形,也要數出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拓展延伸,總結評價

1、圖片欣賞

首先通過欣賞,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美,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2、拼組圖形

用學具袋裏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小組合作完成後,全班交流展示。 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活動,在相互參觀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請小朋友們回家後,在自己的房子裏找一找這些圖形,說給爸爸媽媽聽。

用簡單的語言說說本節課的收穫,並回家後再找找這些圖形,說給爸爸媽媽聽。再次將數學學習與生活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六)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認識,謝謝大家!

認識圖形評課稿3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爲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通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爲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着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爲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

認識圖形評課稿4

上星期聽了同教研組孔麗老師執教的一課,感覺上的非常成功。孔老師的這節課環節清晰,層次清楚,整節課充滿着探索與挑戰性的活動。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共同探討。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了帶來的實物,並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學生體會到立體圖形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對身邊與立體圖形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因此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使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了情趣。

2、“認識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重視學生的感知、體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節課中,教師將學習融入到活動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解決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摸物體、說感覺、給物體分類等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摸、聽講、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嘴、動耳的活動中獲得了對立體圖形最直觀的體驗。

3、這節課中,教師還注重把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操作、去思考、去討論交流,經歷了逐步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後,請學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這些物體各有什麼特徵?學生邊思考邊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發現和創造。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學生通過對物體的觸摸、觀察、想象等活動,建立形體的表象,發現圖形的特徵,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

4、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新課開始,教師就請學生把這些物品中“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四類。不僅使學生初步形成了立體圖形的表象,而且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爲他們後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

5、知覺辨別是形成具體概念的前提和基礎,而是讓學生順利進行知覺辨別必須選好概念的例子。現代數學理論主張,選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廣泛性,還要有一定的實用性。本課選的例子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用這些例子進行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觀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興趣,而且便於學生對例子進行知覺辨別,爲認識物體的特徵奠定了基礎。

但是,本課所選用的例子數量不夠充分,類型也不夠廣泛。如果教師再多選一些例子,特別是選一些概念的反例,則更有利於學生進行知覺辨別,更有利於學生形成概念。另外,在練習時可設計一個‘拼搭遊戲’,讓學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搭出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一練習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觀察圖形的特徵,分辨並認清立體圖形。

認識圖形評課稿5

今天聽了夏xx老師的課,《認識圖形》,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內容,是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立體圖形》之後的《認識平面圖形》的一個延續。課堂中,夏悅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環節,從已知的立體圖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畫下來,得到一個個平面圖形。學生從一個個環節中,瞭解到平面圖形的由來。最後在研究每一個平面圖形中,得到每一個圖形的特徵,能初步的識別這些平面圖形,並能簡單說出這些特徵就是本節課的目標了。

張書記說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或者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本節課,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識別圖形還是辨別每種圖形的特徵。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我們去思考。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課中,如果每一個環節都似蜻蜓點水,那麼也就沒有了重點,就好似一個故事沒有了精彩的亮點。

認識一個圖形,從認一認立體圖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畫一畫這個平平的面,這些環節都非常符合學生學習一個圖形的'過程,學習知識不僅要學習知識現在的模樣,更要學習知識的源頭。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能讓學生自己推理知識就是這樣來的,可以讓學生去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有些學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說。

而平面圖形就是從立體圖形上畫下來的,它比立體圖形更抽象,而要從這麼抽象的圖形中,歸納出圖形的特徵,要讓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記住或者是理解,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只有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比較圖形之間的差異,觀察圖形的特徵,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和塗畫,纔有可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吧。

認識圖形評課稿6

今天有幸聆聽了一年級倪老師的一節課《認識圖形》,本節課是學生認識“圖形與幾何”的開始,通過觀摩,領悟到了倪老師的很多教學理念,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教師用書後的關盤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它進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本節課中,倪老師就是以此爲依託,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極大地方便學生對相關立體圖形進行建模,提高了課堂實效。

2、 練習設計富有童趣,學生積極性較高。

有效的練習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可能會在經歷了新知學習之後對接下來的`練習活動感到疲倦。但是在本節課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學生的疲倦,相反的卻是越來越感受到學生的熱情,這與倪老師巧妙的練習活動設計是分不開的。

商榷之處:本節課可能過於依賴多媒體,本年齡段的學生空間意識還不夠強,我認爲還要更多的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畫面上的立體圖形與現實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感知上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這樣也便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認識圖形評課稿7

本組周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一課是在第一冊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這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能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爲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寓教於樂

教學中教師努力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環環的活動中,以活動貫穿始終。爲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

第二、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孩子們通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獲得數學知識。而教師只是這節課的引導者、材料準備者、活動的設計者。

第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當教師向學生髮問:“你在教室中見到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的?”孩子們馬上在教室中觀察自己所見到的物體,並在這些物體上準確地找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圓形,這一設計使孩子們充分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第四、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我認爲這一點是這節課尤爲突出的一個特點,下面我重點就這個方面來談談。

新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正是在教學中突出以“活動爲主線,學生爲主體”進行開放活動式的教學:

1、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找圖形、變圖形、分圖形、圍圖形、拼圖形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面在體上”。

2、教師把操作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把操作作爲探索知識的一種手段。比如說:在學生從積木上找到平面圖形後,教師問:“怎樣將這些圖形變到紙上?”再如:在圍圖形時,教師問:“能圍出圓嗎?爲什麼?”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3、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認識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

1、在組織學生想辦法將面從體上變到紙上來時,如果能提供給小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想出更多、更有創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實物上找圖形時,如果能從教室裏拓展到室外,那麼一定會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在練習的設計中,沒有很好地對學優生進行更進一步在發散思維的提高培養。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們組的三位老師仔細地進行了一下反思,我們發現在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按要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方面我們做得還不錯,但是如何真正地體現活動的實效性,使學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我們做得還不夠,這也是我們組下一個教研的重點。

認識圖形評課稿8

《認識圖形》一課從學生熟悉的立體圖形中尋找平面圖形,讓學生感知“面”從“體”來;接着讓學生思考如何把“體”中的“面”“請”到紙上來,雖說怎樣“請”的方式並不重要,但過程讓學生想象中建立圖形的表象,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和理解變得豐富和深刻。

建議:

1. 增加數學活動:找不同。(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請你找出一個與其它不同圖形。第一組: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目的是進行曲邊圖形與直邊圖形的區分。)第二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三角形與四邊形的'區別。)

2. 對“猜一猜”再整合,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先出示一條線段,讓學生判斷圖形可能是什麼?不可能是什麼?爲什麼不可能是圓?(嘗試讓學生感知圓與其它圖形的不同)

再出示直角,它可能是什麼圖形?爲什麼?(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徵)

再出示兩個直角,到底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如何區分正方形、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