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認識圖形評課稿優秀(15篇)

其他2.22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圖形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識圖形評課稿優秀(15篇)

認識圖形評課稿1

一、說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是在前一課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幾何體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四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學要求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結合一年級學生的 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感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注

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各種圖形的美學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

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學會準確辨認。

根據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面”混淆,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難點:在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中,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遊戲,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大膽創新!

學生作爲主體,在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學習探究過程中,我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讓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都獲得全面發展。

五、教具:

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立體模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紙片是我這節課要使用的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國小生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圖形王國”這一情境:

師:在“圖形王國”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我們要認識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請大家找一找,然後再分分類。從而介紹“平面圖形”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通過引領學生參觀“圖形王國”,巧妙地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摸、看、畫、折這4個環節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一(摸一摸):我們要認識的平面圖形都藏在桌面上的物體中,請你找一找、摸一摸並說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它是什麼形狀,使學生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二(看一看):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畫一畫):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把自己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看看誰的辦法最多。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會使用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無論學生用的什麼方法,都是一種體驗,這種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 “面”在“體”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四(折一折)你能把長方形折成今天認識的圖形朋友嗎?通過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學過的圖形,看看有什麼發現,並在班級裏交流,讓學生從動中感悟這些圖形的特點。

通過一系列“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體會面在體上,突破本課的難點。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程價值觀。

(三)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1、連一連:

(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有這些圖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地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數一數:

這一設計是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學生不僅要快速地辨認出圖形,也要數出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拓展延伸,總結評價

1、圖片欣賞

首先通過欣賞,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美,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2、拼組圖形

用學具袋裏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小組合作完成後,全班交流展示。 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活動,在相互參觀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請小朋友們回家後,在自己的房子裏找一找這些圖形,說給爸爸媽媽聽。

用簡單的語言說說本節課的收穫,並回家後再找找這些圖形,說給爸爸媽媽聽。再次將數學學習與生活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六)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認識,謝謝大家!

認識圖形評課稿2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主要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常見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知道它們的名稱,並且能夠辯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課標》告訴我們,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廣漠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鬆、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爲課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說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聽完王麗老師的《認識物體和圖形》細細回顧,使我受益匪淺,課的成功之處貫穿課的始終。

1、面向全體、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整個教學環節,王老師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說一說、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數一數、連一連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2、精心預設

王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看、摸、想、滾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徵。由於圓柱和球的特徵比較明顯,容易辨認,而長方體和正方體容易混淆,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它們的不同,比較它們的不同,並先讓學生觀察特殊的長方體,教師驗證正方體的每一個面大小一樣,從而能夠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再由生活中具體的物體,到脫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幾何圖形,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3、駕馭生成

本課教學難點是辨認正方體和長方體,特別是學生對於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容易混淆。因此王教師對症下藥,她是這樣設計的:先認識長方形,通過讓學生看、摸,理解長方形的特點。然後學習圓柱、球,接着是正方體。這樣長方體和正方體就不易混淆了。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成功地駕馭生成,不要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考慮得廣一些、深一些、細一些,注重過程,淡化結果,才能一被教材所禁錮,才能大膽讓學生討論交流。否則,學生不敢標新立異,不敢異想天開,就會失去自我,失去創造能力。

4、有效合作

爲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容易出現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到現象,教師用了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遊戲法和競賽法組織教學,通過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在“賽”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對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學會了合作與創新,起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也爲國小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認識圖形評課稿3

《認識圖形》一課從學生熟悉的立體圖形中尋找平面圖形,讓學生感知“面”從“體”來;接着讓學生思考如何把“體”中的“面”“請”到紙上來,雖說怎樣“請”的方式並不重要,但過程讓學生想象中建立圖形的表象,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和理解變得豐富和深刻。

建議:

1. 增加數學活動:找不同。(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請你找出一個與其它不同圖形。第一組: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目的是進行曲邊圖形與直邊圖形的'區分。)第二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三角形與四邊形的區別。)

2. 對“猜一猜”再整合,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先出示一條線段,讓學生判斷圖形可能是什麼?不可能是什麼?爲什麼不可能是圓?(嘗試讓學生感知圓與其它圖形的不同)

再出示直角,它可能是什麼圖形?爲什麼?(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徵)

再出示兩個直角,到底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如何區分正方形、長方形)

認識圖形評課稿4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爲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爲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爲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

(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

(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爲”思想”上的認識。

三、 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

(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

(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認識圖形評課稿5

“認識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重視學生的感知、體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節課中,教師將學習融入到活動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解決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比比誰搭得高,摸物體、說感覺,盲人摸圖形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摸、聽講、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嘴、動耳的活動中獲得了對立體圖形最直觀的體驗。

一、課前準備充分

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必須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維爲主的課堂。今天老師的教具準備的很充分,學生的學具準備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師爲四人小組準備的學具,有學生自己帶來的學具,正是有了這些東西,學生有東西可看,有東西可摸,有東西可用,課堂才能上得紮實有效。

二、活動組織有序

低年級的學生,特別是今天這些來到學校才2個月的孩子,上課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規訓練的。一年級的孩子在組長的組織下連續開展了好幾個合作學習的活動,實屬不易。這首先歸功於老師平時嚴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訓練,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感受四種立體圖形各自的特點,會正確辨認出這些立體圖形。

三、課堂教學紮實

楊老師的課教學非常紮實,設計環環相扣,重點難點突破自如。比如說:請四人小組用學具盒中的學具搭一個了不起的建築,比比誰搭得高。這樣的一個活動不僅僅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對“球”的認識,球會滾,球不平穩。從長方體不同的擺放高度入手研究長方體的特點,切入比較新穎,而且用擺放高度不同與正方體不管怎麼擺高度都一樣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剖析的簡潔明瞭,同時用這種方法還讓學生認識了特殊的長方體,那種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也就在這種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學會了。盲人摸圖形的遊戲將這節課帶向高潮,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有序的摸,做個盲人,樂在其中。

認識圖形評課稿6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爲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需求,營造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爲載體,幫助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復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爲後續教學服務的。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爲“思想”上的認識。

三、 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認識圖形評課稿7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爲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通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爲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着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爲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

認識圖形評課稿8

今天有幸聆聽了一年級倪老師的一節課《認識圖形》,本節課是學生認識“圖形與幾何”的開始,通過觀摩,領悟到了倪老師的很多教學理念,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教師用書後的關盤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它進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本節課中,倪老師就是以此爲依託,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極大地方便學生對相關立體圖形進行建模,提高了課堂實效。

2、 練習設計富有童趣,學生積極性較高。

有效的練習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可能會在經歷了新知學習之後對接下來的練習活動感到疲倦。但是在本節課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學生的疲倦,相反的`卻是越來越感受到學生的熱情,這與倪老師巧妙的練習活動設計是分不開的。

商榷之處:本節課可能過於依賴多媒體,本年齡段的學生空間意識還不夠強,我認爲還要更多的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畫面上的立體圖形與現實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感知上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這樣也便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認識圖形評課稿9

今天聽了夏xx老師的課,《認識圖形》,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內容,是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立體圖形》之後的《認識平面圖形》的一個延續。課堂中,夏悅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環節,從已知的立體圖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畫下來,得到一個個平面圖形。學生從一個個環節中,瞭解到平面圖形的由來。最後在研究每一個平面圖形中,得到每一個圖形的特徵,能初步的識別這些平面圖形,並能簡單說出這些特徵就是本節課的目標了。

張書記說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或者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本節課,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識別圖形還是辨別每種圖形的特徵。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我們去思考。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課中,如果每一個環節都似蜻蜓點水,那麼也就沒有了重點,就好似一個故事沒有了精彩的亮點。

認識一個圖形,從認一認立體圖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畫一畫這個平平的'面,這些環節都非常符合學生學習一個圖形的過程,學習知識不僅要學習知識現在的模樣,更要學習知識的源頭。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能讓學生自己推理知識就是這樣來的,可以讓學生去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有些學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說。

而平面圖形就是從立體圖形上畫下來的,它比立體圖形更抽象,而要從這麼抽象的圖形中,歸納出圖形的特徵,要讓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記住或者是理解,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只有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比較圖形之間的差異,觀察圖形的特徵,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和塗畫,纔有可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吧。

認識圖形評課稿10

《認識平面圖形》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而楊老師上的是《認識圖形》的一節練習課。楊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上一節課學到的新知識,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首先,“搭小棒”的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與長方形。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教師的問題指向性非常明確。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時,教師提出了這一幾個問題:“爲什麼你搭三角形搭得這麼快?”“能搭出比剛纔大一點的三角形嗎?”“最少用幾根小棒就能搭出一個三角形?”等,針對這幾個問題的實踐與思考,學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條邊圍成的這一本質特徵,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識。

其次,“畫一畫”的活動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由形象轉入抽象,進一步體會每個圖形的本質特徵。點子圖比格子圖更抽象,教師引導學生把點子圖想象成釘子板,“交叉點就像釘子板上的釘子”,使學生有了空間想象的依託,降低了練習的難度。所以說教師的適時點撥還是非常到位的。

最後的“折一折”活動,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圖形溝通了起來。“把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兩個三角形”、“在長方形紙上折出一個正方形”等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體會到,長方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等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寬,更豐富了學生對於平面圖形的認識。

認識圖形評課稿11

本組周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一課是在第一冊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這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能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爲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寓教於樂

教學中教師努力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環環的活動中,以活動貫穿始終。爲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

第二、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孩子們通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獲得數學知識。而教師只是這節課的引導者、材料準備者、活動的.設計者。

第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當教師向學生髮問:“你在教室中見到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的?”孩子們馬上在教室中觀察自己所見到的物體,並在這些物體上準確地找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圓形,這一設計使孩子們充分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第四、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我認爲這一點是這節課尤爲突出的一個特點,下面我重點就這個方面來談談。

新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正是在教學中突出以“活動爲主線,學生爲主體”進行開放活動式的教學:

1、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找圖形、變圖形、分圖形、圍圖形、拼圖形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面在體上”。

2、教師把操作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把操作作爲探索知識的一種手段。比如說:在學生從積木上找到平面圖形後,教師問:“怎樣將這些圖形變到紙上?”再如:在圍圖形時,教師問:“能圍出圓嗎?爲什麼?”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3、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認識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

1、在組織學生想辦法將面從體上變到紙上來時,如果能提供給小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想出更多、更有創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實物上找圖形時,如果能從教室裏拓展到室外,那麼一定會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在練習的設計中,沒有很好地對學優生進行更進一步在發散思維的提高培養。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們組的三位老師仔細地進行了一下反思,我們發現在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按要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方面我們做得還不錯,但是如何真正地體現活動的實效性,使學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我們做得還不夠,這也是我們組下一個教研的重點。

認識圖形評課稿12

李老師這節《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數學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教學目標。

李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王老師的整堂課基本上都在一個個活動中進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活躍。

1、學生通常是在辨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過程中達到對概念意義的'理解的,因此,教師在呈現概念的例子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概念的正例(如圓柱的正例茶葉筒、易拉罐等),還應該向學生呈現概念的反例(如圓柱的反例粉筆、削過的鉛筆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更明確地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本質特徵,以達到對概念意義的把握。

2、這節課因爲強調讓學生在動中學,比如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認識圖形評課稿13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38頁39頁。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做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他們的周長還有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初步的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認四種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並滲透審美情趣的教育。

從上面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4.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面在體上 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在教學信息與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擇多媒體課件演示,這樣更直觀易懂。

5.教學準備:

在教學前我爲學生準備了各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彩色筆和白紙等等。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課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時間很短,不隨意注意佔優勢,課堂上喜歡操作類的活動。本課時教學內容是他們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根據他們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都已經基本上認識這四種平面圖形了。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流程:

三、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聯繫生活,鞏固新知;

四、遊戲激趣,總結評價。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屏幕顯示:交通標誌(由生活中圖形引入新課)

師:笑笑在上學路上發現了很多交通標誌,你們知道這些標誌的意義和它們的形狀嗎?(適時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2.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並與它們交朋友,好嗎?揭示課題——認識圖形

【設計意圖:這裏利用信息技術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完成知識目標: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認這四種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

因此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找一找、摸一摸、學一學、比一比、畫一畫五個活動。 活動一(找一找):在“體”上找“形 ”

1找長方形,哪個圖形藏長方體的面?(長方形)

2.找正方形,正方形藏在哪個“體”的面上,(正方體)。

3.找三角形和圓,三角形和圓藏在哪個“體”的面上,(三棱柱、圓柱)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件演示面從體上滑下,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同時使學習的內容更有情趣、更直觀,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活動二(摸一摸):摸“長方形”學具感知它的特徵

1. 認真的看一看它長得什麼樣?再仔細的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 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活動三(學一學):自主合作學習正方形、三角形、圓感知其特徵

1.小組合作學習:用剛剛學習長方形的方法先認真的看一看他們長的什麼樣?再仔細的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再用數學語言在小組裏說一說他們各有幾個角?幾條邊?

2.學生彙報,解決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懂得合理的表述與認真的傾聽,併產生智慧的碰撞。通過摸、看了解長方形的特徵之後,又提出用學習長方形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正方形、三角形、圓,這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

活動四(比一比):“形”與“形”比,“形”與“體”比

1.“長方形” 與“正方形”比

2.“長方體” 與“長方形”比

3. “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比

活動五(畫一畫):從“體”上畫“面”

1. 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2. 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3. 用描的方法挑一個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畫下它的一個面,並說一說從什麼體上描出了什麼形?

【設計意圖: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採用實踐操作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看、摸、畫、說等活動,自主地探究,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聯繫生活,鞏固新知

活動一(看一看 說一說 ):

屏幕滾動放生活中的物體,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這些圖形朋友,仔細觀察你從哪個物體的面上找到了

我們今天認識的新圖形?

活動二(想一想 說一說 ):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這些圖形朋友?在小組裏說一說。

【設計意圖:利用信息技術挖掘現實生活素才,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引導學生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遊戲激趣,總結評價

活動一 遊戲激趣.

1.打地洞遊戲

地洞裏藏了很多圖形,快來打吧!看誰找到的圖形最多。

2.數圖形遊戲

數一數鬧鐘裏的圖形各有幾個?

3.小小粉刷匠

學生可以先點擊畫框中相應的圖形即可進行塗色,點擊右三角爲下一幅圖。

【設計意圖:在練習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調節學生大腦興奮,減少疲勞,煥發精神,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無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識,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拓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

4.小小設計師

1.這幅畫中缺少了什麼圖形?你能把它找出來並把它拼上嗎?

2.你們能用這些圖形拼出一幅漂亮的畫嗎?

【設計意圖:“小小設計師”這一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網絡的教學功能,學生可以以小組爲單位構思一個主題,利用計算機中給出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拼出具有小組特色的圖案,通過人機交互平臺,教師把學生在計算機上拼出的豐富多彩的圖案在大屏幕展示,激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活動二 總結評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今天這節課你能評價一下自己表現得怎麼樣嗎?你能給自己打多少分? 在你心中這節課誰表現得最好?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從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要出發,既有學生間的評價,又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教師在共同的評價活動中充分展現自我,張揚個性,取長補短,樹立自信,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和提高的評價目的。】

認識圖形評課稿14

上星期聽了同教研組孔麗老師執教的一課,感覺上的非常成功。孔老師的這節課環節清晰,層次清楚,整節課充滿着探索與挑戰性的活動。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共同探討。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了帶來的實物,並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學生體會到立體圖形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對身邊與立體圖形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因此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使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了情趣。

2、“認識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重視學生的感知、體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節課中,教師將學習融入到活動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解決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摸物體、說感覺、給物體分類等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摸、聽講、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嘴、動耳的活動中獲得了對立體圖形最直觀的體驗。

3、這節課中,教師還注重把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操作、去思考、去討論交流,經歷了逐步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後,請學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這些物體各有什麼特徵?學生邊思考邊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發現和創造。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學生通過對物體的觸摸、觀察、想象等活動,建立形體的表象,發現圖形的特徵,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

4、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新課開始,教師就請學生把這些物品中“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四類。不僅使學生初步形成了立體圖形的表象,而且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爲他們後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

5、知覺辨別是形成具體概念的前提和基礎,而是讓學生順利進行知覺辨別必須選好概念的例子。現代數學理論主張,選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廣泛性,還要有一定的實用性。本課選的例子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用這些例子進行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觀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興趣,而且便於學生對例子進行知覺辨別,爲認識物體的特徵奠定了基礎。

但是,本課所選用的例子數量不夠充分,類型也不夠廣泛。如果教師再多選一些例子,特別是選一些概念的反例,則更有利於學生進行知覺辨別,更有利於學生形成概念。另外,在練習時可設計一個‘拼搭遊戲’,讓學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搭出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一練習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觀察圖形的特徵,分辨並認清立體圖形。

認識圖形評課稿15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爲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爲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爲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爲“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小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標籤:評課 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