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

其他2.35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爲作出正確的解釋。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1

今天很高興跟陳老師學習了一堂國中語文課,覺得自己很有收穫,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心得,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紫藤蘿花是一種怎樣的花,許多學生多沒有感性的瞭解。能積極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對此種花有初步的感知,這是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的表現。我們有些教師往往會忽略或漠視課本中的插圖,沒有把它當作一種資源,這是很遺憾的事。在對文本整體感知的過程中,設計了三個以花爲中心的兩字詞語概括情節的環節,既明確了閱讀的任務,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閱讀的指向性,加強了閱讀的有效性。

面對學生概括的動詞加以辨析,如看花、賞花兩字的區別,及時糾正板書的內容,體現現代教育的理念——以人爲本。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對花的大開大闔的多角度描寫是學生欣賞與借鑑的重點。“觀千劍然後知器,操千曲然後知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毛老師抓住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妙處。有齊讀、分組讀、默讀,讓每一位聽課者又驚喜地聽到了語文課堂裏那久違的朗朗書聲。

學生在分析句子時,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進行及時指導。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觀花的過程,不時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從線索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作者的看花過程之線與她的情感變化之線交錯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結合生活而透露出來的情感。此時,教師能及時介紹作者的有關情況,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謎”。讓我們看到了呈現教學內容時機的重要性。總之,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有許多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聽了此課後,有兩點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調控課堂行進速度②開放性的課堂是否也應該注意提問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學生回答問題誤入“歧途”?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2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葛老師能抓住童話特點,通過教師生動語言和形象的板貼畫,把學生愉快的帶入童話故事中在情境的創設中,學生積極的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演、說。根據我個人的學習感受,概括爲以下四點:

一、教學理念全面落實,融會貫通

理論是行動的的指南。這節課,葛老師把《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很準,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從聽、說、讀、從指導學生的識字到寫字,甚至到最後環節中深層的情感挖掘,葛老師把握的都非常好。第個環節落實的也很好。不僅如此,他結合新課改教學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沒有把一年級的孩子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沒有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說話,代替學生的想像。而是把他當作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自己爲主導。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讀書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種形式,內化文本的語言,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語一年級課標中寫的很清楚)

二、教學目標訓練紮實,達成度高

葛老師的這一課,教學目標設計的很恰當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了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具體表現在:能抓住重點,安排詳略得當。能以朗讀爲主,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學習課文中去識字。重點抓住三處: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的“慚愧”。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在開頭設計了貼圖的環節,通過貼圖,調動學習興趣。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戴上頭飾,學生表演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教師能適當地指導學生對錶演進行評價,通過表演引導學生體會小松樹的驕傲、自滿情緒。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獨具匠心

葛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備課充分,設計獨具匠心。從開頭的導入課文,新授、總結等每個縱向的教學流程。設計的很緊湊,過度語銜接自然和諧,沒有生硬的感覺。始終能夠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最好的狀態來學習新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顯著。另外,爲了讓學生讀懂課文,老師設計了多種促讀的方法,如邊讀文邊看圖,分角色表演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讀、師生共讀等等,並在讀後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不僅鞏固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還完成了每個教學目標。

四、教學語言獨具特色,富有童趣

對於教材的處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語文課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學生學習興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師的教學語言本來就很有輕柔,容易讓學生接近。加上整節課,葛老師能夠用一些鼓勵表揚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節課,有孩子們在教師賞識,讚許的目光下學習。在老師鼓勵關懷下成長,這種感覺,這種愉快的學習,孩子樂學,效果非常好。不僅如此,葛老師已經注意到通過貼圖、分角色讀課文等形式讓學生充滿樂趣地讀着、學着。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3

這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敘文,文章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說明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從整堂課來講,整體風格爲實在、紮實而有效,緊扣文章的重點段落,讓學生細細地讀,充分地讀,真正做到了以讀爲主。

一、自主學習,文本對話。

凸現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把學生當成大寫的人,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書,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文字,品味語言,感悟文章的真諦,學生緊扣文章的語言,與作者交流,與文本對話。此時,心與心在這裏交融,此刻,情與情在這裏碰撞。最終,作者、文本與學生融爲一體。

二、以讀爲主,重點突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本課教學中,以讀爲主,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分組對比讀,分角色讀,個別讀,齊讀,師生對比讀,在學生在找一找,比一比,讀一讀中,突破了該段的重點,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壯觀和今日的日漸枯竭。

三、直抒胸臆,指導練筆。

人們看到這樣的情景,又會有哪些感觸?會說些什麼?並試着寫一寫。交流中,很多學生寫出了自己的心聲,道出了真情實意,說寫結合,有效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幾個想法。

(1)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拓展,如:塞特凱達斯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彷彿對世人說些什麼?(2)教學是一門藝術,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過:“有情有趣是教學。”此時此刻,你就是巴西總統,在這個特殊的葬禮上,你會說些什麼?與此同時,教師作爲合作者、幫助者,同樣可以以記者身份採訪大家:你作爲遊客,有什麼話想對大家說,談談你內心的感受。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4

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內在的要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學習上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很短,因此,在三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陳如如老師的課堂就讓我們體驗着快樂和活躍。特別是她的識字教學環節,每處都體現出“以趣爲本”的思想。

一、創設識字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開始,陳老師就把畫面定格在美麗大森林。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慢慢增長,課堂的情趣多了些許期盼。而在接下來的.識字教學中,陳老師通過數學題引入、動作、語言等,創設情景,使漢字與事物形象地聯繫起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遊戲形式,調動興趣。

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錶現。在在本堂課上,陳老師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數學題目,捉迷藏等。將這些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遊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三、找尋構字規律,樂於發現。

深層次的學習興趣應該能夠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在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自己成爲一個發現者,一個成功者。陳老師的識字課堂就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的慾望。用數學的方法識記漢字,對孩子們來說是個非常新鮮的玩意兒。他們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而這種方法竟能讓他們認識那麼多新生字,還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同。他們個個躍躍欲試。而得到肯定的孩子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在滿足中體驗着成功帶來的歡樂,之後他們會用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去創造!

同樣,作爲班集體的個體,會因爲同一個生字有這麼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豐富自己的思維,讓整個課堂顯得生機勃勃,讓每個學生個體都成爲真正的發展主體。

四、閱讀鞏固識字,延伸課外。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5

朱老師在執教該課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首先,朱老師設計的複習鞏固部分有一定的梯度又實在。這個環節的每個詞語都是經過老師深思後選擇的。它們中既有“着急”和“焦急”這對近義詞,又有“一定”、“一閃一閃”中“一”的不同讀法的設計。

其次,朱老師在上課過程中積極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她盡力結合國小生愛鳥的實際,藉助課件爲學生創設情景,盡力營造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入情入境積極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大膽想象,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從而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興趣。

再次,朱老師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着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如:小鳥看見鳥媽媽時會說些什麼?你對小鳥有什麼美好的祝願?看看大哥哥大姐姐的在愛鳥行動中,你們想對身邊的小夥伴說些什麼?等多出的說話訓練設計都對學生的思維與語言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在指導學生學習生字時,朱老師從身邊入手,讓學生跟着電腦老師學一學生字的筆順,學生模仿着描一描,寫一寫。用這樣方法學習生字有利於學生對生字鞏固,也容易操作。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6

《放飛蜻蜓》評課5月13日,聽了沈玉芬老師的《放飛蜻蜓》第二課時。

這一課敘述了陶行知先生髮現一羣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在課上,沈老師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啓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沈老師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啓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

爲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沈老師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沈老師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說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沈老師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陶行知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爲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爲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7

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特別高興與欣慰,因爲小麗老師的課總算順利地上完了。如果說,課上得還算成功的話,我最想感謝的人就是劉主任和我們年級組的每一位老師,劉主任的工作那麼忙,事務那麼多,卻隔三差五地詢問課的情況,幫助我們協調上課的時間、準備上課的桌椅;我們組的老師們更是齊心協力,幫着出謀劃策、完善教案。在這裏,我代表小麗,向劉主任、向我們組的老師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誰的本領大》這是一篇饒有趣味的童話故事,記敘了風和太陽的兩次比賽:第一次比誰能脫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誰能讓船行得快些。這兩次比賽,風和太陽都是一勝一負,從而揭示:風和太陽各有所長,不能以勝利傲視別人,也不能因失敗妄自氣餒,應當清醒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別人的道理。課文情節對比分明,語言富有個性,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小麗老師給我們帶來的是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我認爲,本課時教學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閱讀課上成了教師指導下的讀書課。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從課文中質疑,又在課文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讀的能力。讀,貫穿本課教學的始終。

1、讀的方式多,有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還有分角色朗讀等。

2、讀的次數多,涉及面廣,課堂上書聲琅琅,讀書聲此起彼伏。

3、讀的要求逐漸提高,先讀通讀懂:風和太陽第一次比什麼?怎麼比的?結果怎樣?準確感知語言所傳達的信息,把握課文內容;再讀出感情:如“這有什麼難的?”“看我的吧!”感受風的狂妄,太陽的得意,讀出語言所蘊含的情感;最後讀出神,如課文的最後,太陽說:“風先生,你的本領也不小啊!”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讓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正確看待自己,對待別人。更重要的是,在整節課中,學生一直處在樂讀的狀態下。課標指出:在第一學段,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有樂趣纔會喜歡。如何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呢?小麗老師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運用激勵性的語言,獎勵性的手段,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使閱讀成爲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爲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享受,表現了自我,獲得了成功,就一定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就一定會喜歡閱讀。

另外,我認爲這節課還有以下幾個亮點:

1、目標意識強。記得學校在落實“減負增效提質”規定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深入探討,既要着眼於宏觀,又要具體到微觀;既要有明確性的目標認識,又要有具體的行動策略,從教學源頭上確保教學質量。在具體備課過程中要做到“腦中有綱(標準)”、“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學生)”、“手中有法(方法)”。小麗老師根據課文內容以及課後習題的提示,在上課前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認識自己,看待別人。(3)會用“覺得”造句。在上課時,她不忘腦中的標,胸中的本,目中的人,運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導學生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訓練意識強。課標指出: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聽說讀寫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受到薰陶感染的過程。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會用“覺得”造句。小麗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我覺得”來做評價性的語言,還不時引導學生用“覺得”說話。正因爲有了教學過程中的薰陶和實踐,所以小練筆中的作業,學生才能信手拈來,精彩紛呈。老師最後的結束語看似不經意,實是點睛之筆,顯示了她較強的訓練意識。

3、注重能力的培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篇課文記敘了風和太陽的兩次比賽,兩次比賽的內容不同,結果不同,但比賽的過程相同,故課文在敘述上也基本大同小異。所以,小麗老師在設計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風和太陽的第一次比賽,然後指導學生按照提供的學習方法,自己學習第二次比賽,爲學生的自學搭建平臺。這樣,先扶後放,扶放結合,久而久之,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定會得到提高。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這節課當然也不例外。我個人覺得,如果在課堂上,輔以更多想的訓練、說的訓練,教學效果會更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加凸現。如:書中的最後一幅插圖,風和太陽擁抱在一起,太陽向風翹起了大拇指。老師可以這樣問:小朋友,風先生聽了太陽的讚揚,也向太陽豎起了大拇指,它會怎麼誇太陽呢?讓學生練想練說。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一次口語訓練的機會,又放飛了學生的想象,彌補了文本的空白,同時深化了文本的主題。

我相信,通過這次彙報課,小麗老師肯定是收益匪淺。祝願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師在我們外國語這片沃土中茁壯成長。

最後,感謝大家的耐心聆聽,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8

曾經看到過葉瀾教授評論一堂好課的標準,他說,一堂好課的標準應該是有意義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態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課。以此來衡量姚老師上的《行道樹》一課,這應該就是一堂好課。

《行道樹》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讚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現在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當中。課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文刻畫了行道樹作爲一個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可以激發讀者對自己人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富有哲理的語言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是姚老師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內,能夠引導學生對內容的感知,對問題的深入理解,注重語言的運用,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擬乎信手拈來,不禁爲姚老師深厚的文學功底所折服,也爲她鬆馳有度,收放自如的課堂駕奴能力欽佩。總的來說,聽課之後三點感受很深。

第一,和諧是激活課堂的催化劑。我覺得活躍的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這其中,教師適當的評價和鼓勵很重要。當全班朗讀完課文後,老師及時給予評價:讀得比較整齊、響亮;當學生提出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同學又作了很好的解釋的時候,老師的評價是:問題提得好,同學們講得也很深刻;當一位同學因緊張而說不出話來的時候,老師的鼓勵是:慢慢來,彆着急,其實你講得很好。再加上老師溫暖的微笑,親切的姿態,讓我們感覺到老師是和學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課堂的.主旋律。教師是一堂課的策劃者而不是單純執行者,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姚老師在這堂課中,給了學生三個句式:讀了xxxxx,我彷彿看到了xxxxxx;讀了xxxxxx,我體會到了xxxxxxx;讀了xxxxxx,我不理解xxxxxxx。讓學生用這三個句式,談自已的閱讀感受,這一環節成了整堂課的主要環節,給了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的空間。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教師也給予了非常好地引導與點播。整節課,學生就是在這種自主學習、自主提問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深入對文本的解讀的。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對於教師來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的。因爲學生的思維有的時候不同於我們大人,他們提的問題有時也是我們很難預測的,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對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課堂結出的碩果。一堂有效的課堂,關鍵並不在於教師怎麼教,而在於學生學了什麼。姚老師在這堂課中非常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係,不僅重視學生學會了什麼 ,更注重教會學生會學。比如在要求學生選擇三個句式說自己的閱讀感受的時候,每一個句式都強調讀了什麼,我怎麼樣,這實際上教給學生閱讀要立足於文本;比如有學生提出“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一句怎麼理解的時候,姚老師問“墮落”一詞一般用來形容什麼,這裏指什麼;學生問“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度給予我們”一句怎麼理解,姚老師問什麼樣的事業是“神聖”的,爲什麼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深沉”什麼意思,找找它的同義詞等等,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姚老師引導得非常巧妙,同時也教給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來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學一齊朗讀課文的時候,老師的要求是:拿起課本,身體坐正,大聲地朗讀。這既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也是一種朗讀習慣的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在這裏吧。

說幾點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對課文的朗讀是否可適當加強。因爲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章語言很美,蘊含的感情很豐富,所表現的精神境界很高尚。我覺得這樣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感悟,從而感知美,體味美。課堂初,全班齊讀之後,老師的評價是:讀得比較整齊、響亮,但行道樹的感情沒有讀出來,相信學了課文之後,同學們一定能夠讀得更好。那麼在分析完了行道樹的形象,體會了行道樹的感情之後,如果再組織學生朗讀的話,和前面也有前後呼應的感覺。

二是儘管老師給了學生三個句式進行選擇說自己的閱讀感受,但絕大部分同學都選擇的是第三個句式,都是提問題的,質疑探究的比較多,欣賞、品味、想象、抒情的比較少。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9

黃老師,藝高人膽大,構思新穎,打破語文課堂以往的面孔,讓我聽到了耳目一新的一堂語文課。課堂之活躍和豐富多彩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效果。這樣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老師,是我高中時一直渴盼的。在感嘆興奮的同時,我也想起南京師大一位教授說過的一句話“讓學生非常開心的課不一定是好課”,初次聽到此話,我也感覺這話有點雷,可現在我有一定程度上的認同,覺着有些情況確實如此。嘉敏老師的這節課,如果是在較大範圍內的展示,我無法想象老師會有怎樣的各種各樣的評價,是認同還是反對,是表揚還是“批評”,是支持還是提醒。下面,我只談談我自己的聽課感受,不當的地方,還請嘉敏老師批評。

包容的課堂,有節制地發展

語文教學應該是多樣性的,語文課也確實需要有幾幅不同的面孔,總是板着臉上課肯定是不符合教學的規律和語文的教學內容的,所以語文課堂一定要有嘉敏老師的這種上課方式和課堂設計。這既是語文課的本性(言語教學)使然,也是現在語文課堂生命力的增長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保守的、刻板的、機械的,可是我還有一個感覺,這種課應該有,可以有,但不可多,更不可成爲語文課的常態課。

可能我是一個保守主義者。我以爲語文課堂進行言語的教學,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向“上”的,一是種向“下”的。向“上”的是通過語言、穿透言語走向更大的思維概括、文化指向,可以說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這一點在教學上的體現,有點像文言文的`教學,不拘泥語言而又立足言語;向“下”的是通過分享語言的表演,體驗語言的滑翔,在言語的飛翔中達到對頭腦的按摩效果,可以說成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兩種方向,兩種路徑,都有存在的必要,可我以爲還是有一個主次之分。相比兩種方式,前者給學生一副艱澀冷難之相,讓學生望而生畏,難而卻步。後者是言語的表演,展示,是聚集掌聲和笑聲的課堂;前者如果說是練習扎穩馬步、操練一拳一腳的硬功夫死功夫,後者則是觀賞型地演練,技巧型地表演。可如果沒有前者的死磕與艱澀,後者則很容易成爲花拳繡腿般的體操表演,可以說正是有了前者的“難能”,纔會有第二種的“可貴”。

嘉敏老師的整個語文課堂流程,順暢而搖曳多姿,五彩斑斕,可以說編制得非常精美,可是在三十分鐘處有一個小破綻,並且我覺着這個破綻攸關着整個課堂的設計,不過分地說是整個課堂的一個死穴,絕不容小覷。就是當嘉敏老師說這裏(廣州交通辭)是化用了李商隱的《賈生》時,結果出現了衆生都“一物不知”的情況。這就產生了一個讓人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量的古詩詞的積累,那麼本節課就成了空中樓閣,華麗而孤立,絕美而虛無。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我認爲這樣的課,可以有,但要有節制地發展。

嚴肅的目標,後現代的外表

我曾經在平行班的課堂上問學生,你們喜歡語文課本上的哪一篇文章,他們的回答是“都不喜歡”,並且說“只要是語文書上的就不喜歡”。語文課,經常給學生一副嚴肅的面孔;語文課文成了枯燥、古板、僵化的代稱。嘉敏老師,卻用了一副後現代的面孔,演繹了語文課有不一樣的風采。根據詹姆遜對後現代的定義,戲謔、戲仿、拼貼、遊戲是後現代的存在方式。聽說嘉敏老師本科的時候就研究後現代的,其在語文課堂上採取這種形式上課,是有她的理論依靠的。可喜的是,嘉敏老師並不僅僅停留在後現代的空殼上,而是有着嚴肅的目標和崇高的內核,這個目標和內核就是——引起語言的風暴,用言語的教學來刺激學生關注語言,關注生活,熱愛語文。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語言教學會對原有的語文語言教學產生一定的“破壞力”,並且非常鮮明。經典語言,何謂經典語言?何謂再現?再現的是否是經典語言?流行的廣爲流傳的是否就是經典語言?這些語言能否歷久不衰、歷久彌新?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嘉敏老師所舉的一些鮮活的語言例子,會存活多長時間?這都是有待商榷的。

雖然這牽涉到一個見仁見智的經典語言觀問題,可是有一個前提是共識的——這些歌詞、流行語所依附的一些古典詩詞是經典語言。那麼再現這些語言,即使魯迅的《我的失戀》,或者通過各種方式——莊詞諧用、虛實轉化、古意今用——再現之後,還是不是經典語言,這種語言操縱的背後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再生的能指上?要不要穿越文字,看到文字背後的意境、文化、人生?我覺着只有想通這些,才能讓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惡搞”遊戲上,纔能有繼續的語言風暴、再生地再生。

即使再怎麼論證“惡搞是語言的發展途徑”,我還是不能把這些“另類”的語言和我所敬畏的華彩辭章重疊在一起。我覺着這些文字的背後是一種流行文化的浮躁和輕盈,對語言、言語有一種負面的破壞力,當然如果非要把這種破壞力看成對語言的發展之途,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問題是,這些語言很難歷久彌新,更經不起時間的推敲,它是短暫的,它是轉瞬即逝的,如其中的一些曾經的流行語,我們一說再說,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鮮活感和幽默度,說多了反而感覺淡而無味,索然寡味,甚至有的已經成了毫無生氣的語言落花,比如“……不是傳說”“……不是……是寂寞”。我並不是對這些流行的語,包括網絡語言或者流行歌詞,抱有成見,但我總覺着它們很難經受住時間的打磨,很難有一個長時間的存活期,這也可能是我的妄斷,這個問題,我想還是過一個較長的時間再說吧。

關於語文教學的屬性問題,憑我有限的閱讀經驗和知識儲備,瞭解到有很多的爭論,什麼言語的,文化的,文學的,語文知識的,等等。對待各家各說,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覺着誰說得有道理,就實踐誰的理論,這也正是人文學科正常的理論聯繫實踐的方式。當然,如果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叫創新,更是作爲一個有思考的語文老師的追求。但,沒有廣泛的理論閱讀之前,我覺着還是不應該絕對地主張某一家某一派,這不是中庸,更不是一種偷懶行爲的遮蔽,因爲太過狹隘的理論視野,是危險的,尤其是非常極端地凝視某一理論時,馬克思說過“任何理論都是一種偏見”,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們要注意理論的侷限性。至於說,矯枉過正,只有深入一家一說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個”才能達到“片面的深刻”,我覺着在當下,這種情況下的精深,是恰恰達不到的精深的是和精深背道的,因爲理論也需要互文地理解和掌握。偏聽偏信,盲人摸象的評價,用在這種方式的理論的學習上應該也很合適。

活躍的課堂,多彩的內容,打破了語文的僵化模式,注入了網絡語言靚麗的面孔,這是語文的發展嘗試。從這個意義上說,嘉敏老師的課,有着先鋒、探索、實驗的色彩,不管這種探索是被支持的還是被否定的,其課堂效果好的還是不好的,我想嘉敏老師都應該得到掌聲,鼓掌!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10

這篇略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貧瘠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爲“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依次寫了“失去菜園、決定開墾、開墾荒地、壘上石牆、種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糞肥田、菜園豐收”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來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本文的執教者徐老師準確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以“開闢難”爲主線展開了對文本的教學。重點結合父親在 “開荒、填土”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付出,引導學生來體會父親開闢菜園的“難”。

一、由菜園引出。抓住“直到現在,那一塊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園。春有菠菜、萵筍,夏有黃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蔔、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深入學習課文。

二、讓句子說話。學生通過研讀“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杴就衝進了暴雨中……”“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牆,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園終於被開出來了,父親笑了。”“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着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擔柴草回家來。”這些句子感受父親的形象。

三、寫話補充形象。如教學“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杴就衝進了暴雨中……”父親衝進暴雨中幹什麼,他是如何保護家園的?體會父親的勇敢。

語文聽課評課稿集錦11

沒聽課之前,看到課文的題目,我就想:這是一篇沒趣的課文。不象我們低年級的課文,有各種各樣吸引人的小動物,但聽課下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其實不管是什麼課文,只要老師引導的好,沒趣的課文也能變得有趣。下面我就淺略地談一談聽課後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冒着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邵老師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邵老師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邵老師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邵老師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來體會。例: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爲紮實。

本課有複述的要求。當學生說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瞭解,邵老師又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麼用。接着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後,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後,邵老師那着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願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爲學生的複述提供了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