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教學開題報告

歷史1.38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開題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教學開題報告

歷史教學開題報告1

我校確立的《農村中學有效教學的實施與策略》課題,於20xx年3月由學校研究決定實施,結合我們歷史教研組實際,確定開展《歷史有效性教學模式研究》課題,我代表本課題小組作開題報告,請大家研究討論。

一、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

1、目的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走出了學習理論轉變觀念的第一步,也經過了“兩轉”、“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階段,現在我們改革的步伐又邁入瞭如何紮紮實實研究有效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新課程改革內涵發展的新時期。

通過國中歷史新課程實驗的探索使我們認識到: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教學改革的成功不應該只是教學歷年的轉變、教學內容的革新、教學形式的變化,而應該主要體現爲教學的實際效果。但就目前情況看,由於教學策略不當,新課程教學無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課程研究。

2、意義

(二)本課題的必要性

1、它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主要取決於教師和學生,其中的關鍵又是學生。教師只有脣膏粉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它是完善課堂教學,加強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的需要

課堂是一個奇特的空間,面積雖小,卻能包容知識的海洋。如何在這特定的空間,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達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崇高目標。爲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改變帶着教材走向學生的課堂教學,應帶着學生走向教材,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突顯出來,才能加強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教學。

3、它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需要

作爲一所鄉村中學,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轉變教與學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如何提高農村中學教學質量,是我們苦苦思索的問題,我們試圖通過各學科教學,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智力與效益。

學習進步與發展;有效率指單位教學投入內所獲得的產出高;有效益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與個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2、有效的學習策略

是學習者在學習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3、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

是指教師運用新課程理念在實施新課程中爲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爲方式。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共同遵守的教學行爲程序,進行發展性教學評價等。

4、它對學校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

通過對各學科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利於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爲的有效性‘有利於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有利於激活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進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髮展爲本;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課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形成特色。

二、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以性課程改革理論爲指導,緊緊圍繞局工作重點和局長講話精神,以紮實開展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三個“有效”,促進新課改內涵發展爲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蝦發展爲核心;以課題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改革深化課題研究爲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學、研究教學、服務教學”的研究宗旨,堅持以人爲本,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即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個人探索與集體研討相結合;單科推進與各科並進相結合,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的目標,找到適合我校有效教學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它情調學生是學習活動和可代替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新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新課程實施中的有效教學策略、有效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於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它認爲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掛念,一是分子教學主要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夠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多元智能理論。它強調教師應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背景、興趣、愛好、學習強項等,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智力。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等學習,倡導教師角色、教與學方式變革。美國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爲指導,提出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理論和最優的教與學方式,爲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學理論。其核心的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有效教學”也是一種策略,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青筋做出決策課堂活動有效性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直到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課堂教學效益。

5、“最近發展區”理論。它認爲教學必須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促進了學生髮展的教學纔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而想讓教學有價值,就必須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或者說,必須找到那些他們不能獨立地解決,卻能在課堂環境裏,在同伴或教師的幫助下得到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在教學之前確實是他們不能獨立解決的,而在教學之後卻能獨立解決了,教學就顯示了它對學生髮展的促進作用。6、現代教學論。它把教學看作以理解爲基礎的體驗生活和建構生活的過程,教學是學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學目標的確定、師生關係的構建、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設計,都與學生髮展具有內在聯繫。教學成爲學生以理解、體驗、感悟爲基礎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動。把教師看作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空內,圍繞一定的主題所進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動,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三、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內容

根據我校實際,本課題將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開展有效教學策略日研究。將從教師教學行爲和學生學習行爲兩個方面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展開。在分析影響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上,通過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主體的有效性、知識建構的有效性、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學生髮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徵分析,重點探討他課堂中學生學生活動的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診斷並分析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

2、開展教師教的.策略研究

(1)開展有效教學的準備策略研究。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學材料;開發教學資源;選擇教學行爲與管理行爲;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方案的編寫方法等。

(2)開展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討歷史學科有效教學方式,研究課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化,重建課堂教學中教學互動的師生關係,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化實施,靈活處理教學環節,促進學生有效參與,進許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策略,探討課堂提問的策略、練習策略,如何人既關注全體又關注個體差異,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土和有效應用等。

(3)開展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研究。包括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與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評價,探討評價的內容、方法和評價結果的運用,構建歷史學科有效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

3、開展學生學的策略研究

我們提出興趣激發策略,以他學生學生積極性;情景創設策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學習;培養問題意識策略,他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自主練習和實踐能力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引導體驗激勵評價策略,促進學生不斷努力學習。

(1)深入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研究,促進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形成探究、合作、傾聽等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2)探討學生課堂學習及課外學習中運用的突進、方法、技巧、調控方式等學習策略,使學生認識學習的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爲主,兼用調查法、文獻法、個案研究法(包括專題研究、課題沙龍借鑑學習經典理論、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題實驗研究課、教學反思、課堂教學觀摩、優質課評比、教學設計、案例分析、經驗論文等。)

1、文獻法。組織實驗教師認真學習有效教學的理論,以正確的理論開指導課堂實踐,吸納成功的經驗,爲我所用。教師自身也要綜合運用各種路徑,及時瞭解最新課程教改的相關成果,深入研究並最大限度地把握與本課題相關的教學原理和理論,提升研究的理論層次。

2、調查法。主要調查教師教學和學習學習的態度、策略與效果,掌握教學活動的基本狀況,以不斷調整教學與管理的行爲。在實驗的開始、進行和結題時,均進行單項或綜合的抽樣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實驗教師和學生,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問卷、座談)等,有計劃、分階段地展開課堂教學有效益的調查研究,全面瞭解當前學科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徵求良好的課堂教學策略。

3、個案研究法。根據學科特點,選取不同典型課例、典型實驗對象進行分現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分層次進行細心的整理、對比、分析,在總結個安眠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科學課堂教學策略。

4、觀察法。觀察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從而獲取相關信息,促進個改進教學策略。

5、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自己主動把課題與教學實際獻結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自我實踐、總結,不斷髮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6、經驗總結法。針對成功體驗與失敗教訓,及時提煉、總結,從更高的理論層次爲課題服務。通過學習、實驗、總結形成本學科的教學策略,形成經驗論文。

四、課題研究工作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計劃開展三學年,以每一學期爲一個週期,共實施六個週期,每個週期按以下步驟開展活動。

由教研組根據本組實際情況,深入課堂,瞭解每位教師的教學狀況,重點找出制約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並對本教研組各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出帶共性的若干問題,然後做好以下三件事:

(1)梳理影響課堂效率的若干因素,形成簡單的書面材料,提交教科處備案。

(2)組織本組教師逐一討論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成因,提出改進方法。

(3)確定本期重點解決的問題,形成研究實踐課題,並制定活動的詳細方案

五、課題的研究人員構成和專長

我組有教師七名,其中地理教師二名,思品三名,歷史教師三名。市級教學能手一名。市、縣級優優質課三人。他們具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對科研工作有熱情,能自覺主動地投入於教改中。對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爲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納性。

六、研究的現有基礎

在學校領導的重視科研課題的大背景下,在省級課題《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研究》和市級課題的基礎上,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七、預期的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名稱及形式。

(一)組織準備階段(20xx.420xx.5)制定試驗計劃方案,組織學習,交流研討,外出考察。

(二)研究實施階段(20xx.620xx.9)

1.成立課改相應組織機構

2.搞好各班學習小組建設。

3.構建有效課堂新型教學模式。

4按年級抓好課改的落實。

5寫好各階段總結。

(三)成果總結階段(20xx.1020xx.1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1.舉行課改彙報課。

2.收集教學案例。

3.教學論文。

4.教學反思集。

5.總結有效課堂新型模式經驗。

6.撰寫結題報告。

八、結合我校實際,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不斷完善深化本成果。形成具有農村中學特色的課堂有效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普遍提高教學的效率,提高我校教育科研能力。

九、經費估算學校劃撥。

歷史教學開題報告2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氛圍也是比較重要。歷史學科不像其他學科嚴謹,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學習的時候需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是比較活潑的,這就需要一個和諧民族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課堂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重要要求。國中生不像國小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歷史學習很有幫助,所以課堂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內容應該符合他們的認知能力,接近他們的實際生活,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接受,也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課堂內容與實際生活很好的結合起來,讓教學內容變得生活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一是結合本土歷史進行教學。每個地方都有一定的歷史,具有地方特色。教學中可以利用當地的一些歷史資源,比如歷史事件、地名來歷等。講當地的歷史,拉近了學生與歷史學習的關係,激發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對歷史知識理解起來更容易。二是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識。歷史是對過去生活的記錄,歷史知識也是過去生活的知識。歷史教學就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再現,是對過去生活知識的學習。所以歷史教學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其教學內容應該與社會生活相聯繫,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變得豐富。歷史教材中具有很多生活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對其深入挖掘,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講授《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就可以以交通工具爲切入點,對教材中交通工具的知識進行挖掘。因爲在現代生活中,交通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看到。同學雖然天天見到交通工具,但是還不瞭解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不瞭解交通工具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交通工具的知識來完成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對交通工具的發展史有了一定的瞭解,瞭解了它對社會生活重要影響,結合現實生活對社會生活的變遷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創新教學方法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講究一定的教學方法,歷史學科也不例外。在歷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滿堂灌輸等,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根據現代教育理念,結合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着手。一是教學生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對知識的教授,把知識教給學生,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學會知識層面上升的會學知識的層面,在歷史學習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快速突破、整理歸納等。二是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情境教學對於歷史教學很重要,在合適的情境中學生會有一種親身歷史感,幫助學生對歷史好知識的學習。多媒體技術已經在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歷史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把多媒體的優勢運用到歷史教學中,比如它的生動形象等。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調動他們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學習《澳門與香港的迴歸》,網絡上有很多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既有圖片的,又有視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這些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香港被侵佔的經過,瞭解澳門被侵佔的經過,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會形成真實的歷史感,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

三、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氛圍也是比較重要。歷史學科不像其他學科嚴謹,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學習的時候需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是比較活潑的,這就需要一個和諧民族的課堂氛圍。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提出問題,敢於向別人闡述自己的觀點。及時回答錯了,學生也覺得沒什麼關係。學生表現的很優秀,教師要毫不吝嗇的對其進行表揚。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積極思考,踊躍發言,學起來感覺比較輕鬆,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例如在學習《經濟中心的南移》,教學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假如你穿越到了兩宋時期,成爲了一個農民,你的一生會經歷些什麼?教師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力,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樣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同學們都進行踊躍的發言,並以組爲單位,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同學對相關歷史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課堂效果非常好。

參考文獻:

1、西方鋼琴教學理論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周薇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12-08

2、我國教學設計的發展歷程——淺析我國教學設計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潘永剛;劉俊強;現代教育技術20xx-11-01

歷史教學開題報告3

摘要:教學內容決定,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必須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設定。教師應儘量使教學內容匹配相應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地實施。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課程內容和教科書內容,它是集課程、教材並結合各種實際的一個綜合體。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學是構成教學內容的三個基本要素。“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教學內容。”什麼叫適宜的教學內容呢?我認爲,教學內容是對“教什麼”的回答,從的角度也就是“學什麼”。適宜的教學內容涉及一系列的問題,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爲什麼教這些內容。如何通過篩選適宜的教學內容,並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深化改造,建構真正適宜學生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呢?

(一)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進行選擇

教師應在深刻領會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深入鑽研教材,全面瞭解學生,從而確立重難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反映教學目標,爲實現教學目標而設定。

(二)針對學生實際,整合教學內容

對已有教學內容的處理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入手,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三)遵從適度原則,把握內容度量

選擇教學內容,要堅持適度適量原則,立足於教學目標,把握好內容的廣度、難易程度和教學深度。教學內容過難、過深,學生不易接受,容易打消學生積極性。教學內容應突破教科書的侷限,根據教學目標靈活確定,突出歷史學科的基礎和核心知識,合理調整原有知識的組織形式,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層次化。

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好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加貼近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因此,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顯得尤爲重要。

(一)選擇有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和發展

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這一點上,要充分展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要爲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遇到較枯燥、學生又缺少感性經驗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或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二)根據教學內容,努力創造貼近學生生

活和經驗的方法、題材教師在講授新知時,可以找到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切合點,由淺入深,慢慢引導學生,從而講授新知。

(三)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考察、瞭解和把握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技能狀況、能力高低和智力、情感的發展特徵,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長,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

學校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有限的,任何課程、科目的時間是限定的,而教學內容則是相對無限的,教學要求和任務是相對比較高的,解決這一對矛盾,就要求教學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節約時間、追求效率。好的教學方法,至少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能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應力求選擇這樣經濟有效的方法。

三、總結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必須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設定。教師應儘量使教學內容匹配相應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地實施。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的歷史與現狀唐霞;水仲文;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5-18

2、關於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張靜軒;歷史教學(中學版)20xx-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