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關於柱?的歷史和傳奇

歷史2.31W

柱參的歷史

關於柱?的歷史和傳奇

柱參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獨產於遼寧石柱子村山上,不僅外形酷似野山參,而且藥用價值也近似野山參。外行人難以辨認,就連內行人也常常看走眼。

相傳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山東七翁到遼東鴨綠江畔的深山老林裏採挖野山參,在一處發現大量的生長年久、品質頂級的野山參。他們將成品野山參帶走,把幼參與參籽就地栽種,並在此地立一石柱旁栽一榆樹,作爲日後尋找的標記。此後人們便不斷到這裏採參,並安家落戶,逐漸摸索出一套獨有的栽培方式,遂發展成最接近野山參的獨有人蔘品種,這就是柱參,也稱石柱參。現今老榆樹樹幹與石柱已緊密融合爲一體,成爲柱參悠久歷史的見證。

據《寬甸縣誌》記載的長壽老人阮公,生於乾隆廿五年(1760年),經歷兩朝七帝五總統,活了一百六十四歲,生前就居住在石柱子村附近,民間流傳喜食柱參養生。

歷史記載

·寬甸縣誌記載柱參自清朝順治十三年(1664年)奏請開墾,是清政府人蔘栽培開禁的首個試點。

·現存石柱子村的清朝光緒年間(1892年)“?]公德政”碑,是柱參種植歷史實證,並說明了當時柱參的重要地位。

·民國初期,在當時東北最大的人蔘市場—營口,柱參享有“柱參不到不開行”的市場標杆地位地位。

·“九一八”事變後(1931年)至1978年,柱參種植遭到破壞,最低時僅存200簾,幾近滅絕。

·1978年改革開放後,在柱參傳人王奎榮的帶領下,高品質的柱參種植產業獲得新生,並銷往國內外市場。

一、產地唯一

柱參只生長在石柱子村山上,而在他處種植則外形和品質會發生嚴重劣變。柱參對土壤和氣候極爲挑剔,經科學考查認定,石柱子村具有適合柱參生長的獨一無二小生態環境:

①地理位置特殊:石柱子村地區屬長白山餘脈,緊鄰鴨綠江,北緯40度,屬人蔘最佳生長區域。

②土壤獨特:屬於酸性暗棕壤土,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土質貧瘠疏鬆,上層爲薄薄的腐殖土,下層爲疏鬆的馬牙砂。有機質含量僅爲同類土壤含量的1/4~1/2。這種土壤使柱參生長極其緩慢,具有很強的抗逆性,造就了柱參明顯優於其他人蔘的功效和品質。

③地形適宜:地勢爲沿鴨綠江低山丘陵帶,森林植被與其他地區略有不同,海拔500米左右,山坡的坡度適合柱參生長。

④氣候特別:屬溫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經常出現“露水陽”天氣,有利於柱參生長髮育。

⑤水資源豐富:東臨鴨綠江,石柱子河和滾子溝河貫穿全村,水資源極爲豐富。當地適宜柱參生長的山上早晨時常常是雲霧繚繞,空氣溼潤。

二、產量極少

①僅能供給千餘人養生食用,每年只能產出幾萬棵。

②一人一生在同一山地上只能種植兩次柱參,只因種植後的柱參山地須休養三、四十年後才能再次種植,休養週期長。

③可再利用的柱參產地資源稀缺,僅有千餘畝,嚴重限制了柱參產量。

三、生長慢且週期長

①人蔘生長時間越長,其功效越大。

②正宗柱參的生長週期至少要在12年以上。

③新鮮柱參平均每支僅15克左右,生長速度與野山參接近,每年增長1克左右。

四、最純淨無污染

①延承幾百年的柱參傳統栽培方法,保證柱參自然有機生長。

②從不施化肥與農藥,保證柱參沒有受肥、也沒有農藥殘留的純淨品質。

五、野山參種源

①柱參屬野山參種源,在模擬野生環境下自然生長,抗逆性強。

②柱參外形和內在品質酷似野山參,不僅外行人難以分辨,就連內行人也常常看走眼。

③柱參產地也是東北人蔘最優質種苗的供應中心。

④柱參內部細胞尺寸更小,有效成分明顯高於其他人蔘。

六、保鮮期長

①鮮柱參體輕有彈性,腳踩不易碎,而其他人蔘硬而脆。

②鮮柱參含水分少,折幹率高,其他人蔘含水分多。

③在恆溫冷藏(0-5度)條件下能保存3至5個月,比其他人蔘保鮮期長的多。

柱參傳人王清泉

生生元公司高級顧問、柱參種植專家、柱參傳人王清泉,生於柱參種植世家,自幼隨父王奎榮種植柱參,其種植的柱參參園被政府確定爲“柱參示範基地”。

柱參傳說

1)會長高的石柱子:據石柱子村70多歲的村民王淑榮說,她爺爺13歲時,就從山東來到這裏,開始了種植石柱參的生涯。而她印象最深的是那根石柱子,小時候只有1米多高,“它不斷在往上長。”而且,石柱子頂端是一個略微凹陷的`平面,上面總有一灣水,“我總在這兒玩,用手把水抹乾淨後,過一會兒再來看,那上面還是有水。”“文革”期間,石柱子被砸後,那上面的水纔不見了。至於石柱子“長高”的原因,村民們分析是其下部與老榆樹樹根相連,隨着榆樹的生長而不斷露出地面。

2)老榆樹是“守護神”:纏繞在老榆樹上的紅布條很多,有的已經很舊了顏色都退掉了,有的是才綁上不久。這老榆樹上的布條是做什麼用的呢?原來,老榆樹本身已經是當地村民心目中的“守護神”,很有靈氣,誰也動不得,否則是要遭到懲罰的。而村民家中有了煩心事兒或者生孩子的喜事,都會很崇敬地用紅布或紅線綁在樹上祈福。

3)“人蔘娃娃”:傳說在很多年前,當地請民間藝人來演皮影戲,舞臺就設在老榆樹下面。戲剛上演不久,村民們發現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不但一樣高,而且都穿着紅衣服——這兩張陌生的面孔誰都不認識,絕不是當地村民家的孩子,也不見有大人陪伴,村民們很納悶。第二天,在老榆樹對面鷹嘴砬子下面的水泡裏,村民便發現兩朵紅色的人蔘花倒映在水中。於是,便有村民攀上懸崖尋找,可就是找不到人蔘。後來在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者來到這裏,從村民口中知道這個故事後,便有日本兵爬上鷹嘴砬子的懸崖上去尋找,結果摔死了3人也沒有找到,但從那以後,水泡中人蔘花朵的倒影消失了,用村民的話說,“人蔘娃娃走了”。

4)“東方人瑞”阮公:當地歷史名人之一阮公,姓阮名國長,乾隆廿五年四月(1760年)生於山東蓬萊,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27日,阮國長壽終,享年164歲,歷經兩朝七帝五總統。阮公牙齒曾“三落三出”,頭髮也是“三白三黑”,於74歲、130歲和140歲由白變黑。民國十二年阮公163歲時奉天省省長王永江考覈驗證其高齡後贈養老金3000銀元。據當地老人講,在其童年時就見阮爺爺在村裏居住,模樣與現在沒什麼太大變化。阮公歿後遺贈2600元銀元在當地修建學校,至今仍存。阮公養生之道,多人深得其益,而傳說阮老人喜用柱參養生,根據其飲食習慣流傳下來“柱參燉雞”和“柱參泡酒”也成爲當地人招待客人的養生美味。

標籤:傳奇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