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說課稿九篇

歷史2.64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歷史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說課稿九篇

歷史說課稿 篇1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華東師範大學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 單元第7課《社會變革與商鞅變法》。

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目標

參考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將本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道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基本史實。

2、通過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爲秦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感悟順應時勢堅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確定以上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依據:

一是基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瞭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本節課內容在本單元乃至歷史學中的地位):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商鞅變法爲秦的日益強大和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剛入國中不久,基本上能夠適應國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求知慾。但對本學科的特點缺乏瞭解,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爲:商鞅變法的內容;

由於商鞅變法是當時社會變革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爲商鞅變法何以順應時勢,爲秦的強大奠定基礎。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着啓發式的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課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採用作圖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用討論法、分析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影響採用探究法;

三、說學法

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要落在學生身上,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設計學法必須從實情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及新課程理念,本節課簡單問題(如: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歷史概念)採取自主學習;有難度問題如: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取合作學習;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如:商鞅變法的影響採取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要使教學目標高效實現,還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設計。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爲消除學生的緊張感,激發學生興趣,講述“數典忘祖、楚王問鼎”的故事,引入新課。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興趣,使其迅速進入情境、走進本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課。

第一、春秋與戰國。指導學生自學東周、春秋、戰國的概念,搭建時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爭霸的原因及後果,講授戰國時代殘酷的兼併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變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變法。1、講述商鞅早年經歷,體會商鞅變法的思想來源;2、討論:商鞅廢除了那些舊制度?採取了哪些有利於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措施?3、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體會改革的艱難與曲折;4、探究爲何商鞅變法在各國變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環節課堂收穫(感想、體會)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在本節課主要學習完成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環節作業設計:作業的內容適中,旨在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學得更好。

第六環節教學反思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謝謝!

歷史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第二框《商人的地位變了》。

一、說教材和課標

本課從商人的經營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貴族經濟地位的變化以及農民角色的轉變,描述了工商業的興起改變了國家的經濟政策、階級結構和階級關係。說明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着社會變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興起和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等相關知識,這爲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所以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中處於承上啓下的地位。

與本課對應的課標是:

4-3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二、說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特點和對社會的影響,對工商業的興起改變農業社會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因而本課教學應溫故知新、複習導入;同時創設思辨歷史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模擬歷史情境,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和比較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和理解不斷深入。

八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課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情緒狀態和思緒狀態,真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國中學生雖已經歷過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的能力及小組思想概括和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學應注意將合作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的方式培養其小組思想概括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說學習目標

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教學的實際以及學情設計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伊麗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對商人地位的影響;

2、瞭解貴族沒落的情況;

3、理解新的社會階層的誕生:早期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入小說《威尼斯商人》、指導學生閱讀書本圖5-5以及“富格爾寫給國王的信”、尋找伊麗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過溫故知新、問題思考、材料分析、歌謠感悟,知識小結,課外拓展、課堂小結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產力的提高對人類生活變化、社會地位改變的過程;領悟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着社會變革的道理。

四、說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商人地位發生改變。理由是隨着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商人地位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最終導致了貴族和農民階層的變化。

難點是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理由是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這些概念比較抽象,對國中學生來說,較難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選擇

新課程極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我認爲,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探究、能否主動的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本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情境體驗法、角色體驗法和對比教學法等,採用前兩種教法的理由是激發學生興趣與思維,努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效問題,使教學有的放矢,順利達成課標要求。採用對比教學法則主要爲了強化知識之間的對比,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學法指導

合作討論法:小組成員在一定的合作任務的指引下,通過發表和交流個人觀點,達到經驗共享,提升問題解決的水平。教師提供四個任務情境,小組可任選其中一個,突現小組討論話題選擇的自主性。

在教學中,要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六、說教學環節

1、教學思路:本課教學落實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理念,重組教材內容,運用模擬歷史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富商的“牛氣沖天”,理解西歐各國君主“力排衆議,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體會貴族”無力迴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尷尬,,感受農民做牛做馬的無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社會各階層發生的深刻變化。

2、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出示問題:西歐手工工場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

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手工工場的出現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出現新產品。還促使整個社會的階層、階級結構等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在師生討論中引出課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啓發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和願望。

新課教學

【談一談】

【寫一寫】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體導入莎士比亞著名小說《威尼斯商人》;讓學生談談書中對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輿論及小說、劇本對商人怎樣的態度?

多媒體提供任務情景後問:國王欠富格爾鉅額錢款沒有及時歸,請你扮演16世紀歐洲的富商富格爾,要寫了一封信給國王討還欠款。寫好後要求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語氣來把信讀出來?然後回答爲什麼能用這種語氣?

出示材料:英國、法國和中國對工商業所採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學生回答:1、不同的商業政策對商人的地位有什麼影響?

2、商人地位的變化,對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3、不同的商業政策會導致怎樣不同的影響?

多媒體出示:

商人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經營方式的變化

政治地位的變化

經濟地位的變化

學生閱讀情景材料並回答。

學生思考後寫信,討論交流回答。

學生思考並自由回答,相互補充。

學生閱讀課本後進行歸納,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觀看錶演並體會貴族地位的變化。

學生閱讀感悟農民地位的變化,自由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原則,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獲得知識和共同進步,而不是死記硬背教師提供的結論,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對於表現出色的小組和個人,要及時予以表揚,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出示閱讀卡內容——沒落的貴族。

要求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女房東和貴族太太。

出示一則歌謠。

從這個民謠中,你能感受到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

歸納小結

板書三變的內容。問:

手工工場出現以後,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小結。

課堂小結

1、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你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嗎?

學生自由發言。

採用提問“今天我學到了什麼”進行小結。

這樣做,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課堂練習

作業佈置

出示課堂練習內容並佈置作業。

手工作坊

手工工場

所有者

勞動者

生產方式

學生練習活動。

通過練習,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解題方法,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評價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從而進行查缺補漏。

七、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變

2、貴族地位的變化

3、農民地位的變化生產力變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工廠)

↓作坊主——富商——(資產階級)

4、社會結構的變化

生產關係變化失地農民—僱傭工人—(工人階級)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爲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中心,以促進學生髮展爲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爲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爲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說課安排,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謝謝!

歷史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我將分別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加以說明:

 第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是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而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是秦中央集權制的鞏固和延續,這爲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因此,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本課前面承接着秦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內容,後面是秦漢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這就更加印證了大一統是國家繁榮強盛的重要原因。此外,這也爲以後學習唐宋元加強鞏固中央集權以至明清中央集權達至鼎盛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本課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後會考的必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能夠了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佈“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等一系列推進大一統的主要史實,通過探討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評價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歷史功績。

② 能力目標:能夠科學運用唯物史觀,較爲客觀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通過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裏,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說教學重難點

本着七年級歷史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①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漢武帝爲推進大一統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歷史功績進行評價,這是中國古代史這一學習板塊的重點。

重點依據:只有掌握漢武帝爲推進大一統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歷史功績進行較爲客觀正確的評價。

② 難點:對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進行比較,恰如其分地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進行評價。

難點依據: 理解這點較爲抽象,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基礎知識,而且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大一統的象徵。

4.說教材的處理

由於學生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待教學重點,我採取理論和事實相結合,做到講理論用事實來說明,講事實事例要從中引出所要說的理論,理論通俗,事實生動,而且詳略結合,對待教學難點不一定要多講,而是可以舉更多生動地事例來加以說明說透。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第二,說教法

我們知道歷史是一門能夠培養學生以史鑑今,鑑往知來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時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得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以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4)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4個問題來反饋,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5)啓發式: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我在思維上下了點功夫,根據認知原理設計並嘗試了老師啓發學生自己提問自己的教學法,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獨特的思維火花。

 第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想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可能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此外,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第三,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2-3分鐘)

用投影儀打出漢武帝的人物圖像或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影視片斷,指出圖中或劇中的人物就是漢武帝,簡單介紹漢武大帝生平,提問:見證鼎盛王朝,功勳卓越的漢武帝爲什麼總有他無窮無盡的煩惱?使學生在明確本節課所要講述內容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當然導入新課也可以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提問,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引導生積極思維。這樣設計的依據:概括了舊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知道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繫。總之,這是歷史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鐘)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1)漢武帝年號紀年,使學生學會識讀歷史年表。

(2)歸納總結(通過比較秦皇漢武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以達到對本課所學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4.板書設計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削弱封國勢力:推恩令

中央設立司隸校尉

強化監察制度

地方設立刺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思想文化)

5.佈置作業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運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地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歷史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冷戰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國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後國際關係中最爲重要的美蘇關係。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關係史,對學生今後正確認識、分析複雜的國際關係的能力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並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爲:

1、知道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

2、能簡述冷戰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的表現

3、能正確認識冷戰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這是戰後“冷戰”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

難點:對冷戰的理解。這是因爲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

 四、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現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並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採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

(二)學法

並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

爲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後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導入新課(5分鐘)

節選紀錄片《突破柏林牆》爲導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思考,並通過丘吉爾對戰後國際關係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

(三)講授新課(25分鐘)

本節課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冷戰政策(是本課重點)

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後由老師以組爲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節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2.框架補充完整後,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採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後自主歸納冷戰具體內容,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並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言的基礎上,着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啓示的昇華。

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他們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然後我再對美蘇冷戰的啓示進行昇華。

(四)小結鞏固(5分鐘)

依據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後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

(五)隨堂檢測(5分鐘)

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並瞭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

(六)佈置作業(1分鐘)

通過適當的課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認識到本節課教學疏漏處,於下節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

 六、板書設計

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並要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七、教學反思

我以圖文資料、創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係的微妙變化,之後設置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並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

歷史說課稿 篇5

  一、分析教材,確定重點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縱觀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以時間進程爲線,分時期描述,各主題前後相承、緊密相聯。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第七學習主題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從政治上看:呈現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元朝,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又下啓明清,將繁盛傳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社會才呈現衰敗之勢。從民族關係上看:元朝民族進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爲民族關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局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歷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譽爲世界10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國封建歷史傑出帝王之一。總之,本課承上啓下,有助於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2. 教材的編寫特點和設計意圖

本課有三個子目。首先教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背景、過程和統一後的情景。同時輔以“寫寫”“想想”等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筆、圖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並統一中國”的過程、舉措和影響,並輔以“讀讀”“看看”“說說”等指示性語言加強知識的掌握和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後,教材簡要展現了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從知識層面講,本課涉及解王朝興衰更替、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發展、歷史人物等重大內容的過程,有一定的深難度。從過程和方法層面講,本課是一個感知歷史現象到歸納歷史知識,從歸納歷史知識到認識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過程。

  3. 教學重點的確定

綜合上述教材分析,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難很大。因此,我結合教材和《歷史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捨和重組,並在對比同單元歷史人物的基礎上確立了緊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歷史人物爲核心的學習主線,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中心。同時結合《課標》的要求確立以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爲學習的重點。

二、 分析學情,確定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正確分析學生情況,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是新課程理念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還在發展中,在歸納、分析、判斷、評述等邏輯性較強的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確立了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爲基石,推廣到明確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爲教學難點,這也是本課的落腳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本着符合學生心理特徵,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呈階梯狀的學習進程以突破難點。

  三、 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學習目標

1. 知識技能:說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史實,記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說出元朝民族關係發展的表現。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意義的辯析,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過忽必烈歷史功過的評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元朝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四、 圍繞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1.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案導學爲核心,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主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自主閱讀、思考、探究),它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知識,探索新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主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講解評析)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能力,樹造樂於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質。同時,學生在探討分享中易於激盪思維,拓展視野,從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教學方式???組織、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因此教師的角色以組織、指導學生爲主。(1)教師的組織方式:施以各種方式提醒學生,以維護課堂的紀律;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語言簡潔、具體、明確,具可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富有激情,並對優秀小組加分,以激發學習熱情。(2)教師的指導方式:通過讀書指導法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歸納分析法幫組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啓發式提問、談話法開啓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評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繫影響的,學案爲師生的教與學搭建起了互動的橋樑,營造了成長的平臺。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爲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着承上啓下的歷史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爲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爲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說學生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啓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導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閱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爲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閱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置問題:爲什麼說“爲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啓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爲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啓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閱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爲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說“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啓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說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爲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爲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爲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說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板書

一、說教材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2課。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 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三、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說教學方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爲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爲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教是爲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五、說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現在就對這一課進行說課

1、新課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爲激發學生的興趣,先給同學們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根據故事和自己瞭解的史實,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燕太子丹爲什麼要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2)刺殺失敗後秦王嬴政什麼時候滅了燕國,什麼時候統一天下?

總結學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爲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爲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纔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爲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爲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爲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3)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爲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

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爲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爲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爲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爲: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爲之郡邑,廢侯衛而爲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爲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歷史說課稿 篇8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並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鬥爭。最後,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瞭解不夠,但八年級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儘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爲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於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於節約時間、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採取的措施,並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爲什麼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後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闢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並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於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爲歸納法,先說史實,最後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於被學生接受。

[以史爲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爲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髮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說課稿 篇9

  一、 教材

(一)教學內容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課則掀開了祖國曆史的篇章,內容包括了三個子目,即“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山頂洞人”。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我國遠古居民的演變發展過程,具有時序性和邏輯性。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課標要求

瞭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是理解中華文明起源於何時何地的基礎。本課不僅掀開了祖國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類起源及演變的問題,對同學們今後學習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鋪墊作用。

課標對本課知識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爲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根據課標來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爲簡單。我結合教材內容,擬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識記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生活的年代,瞭解他們的體質特徵和生活狀況;我國境內遠古居民不斷演變發展進步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感知、瞭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基本史實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還原歷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在欣賞圖片和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會尋找歷史信息,構建起遠古居民發展演變的歷史框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培養同學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初步理解“勞動創造世界及人類本身”的唯物史觀。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類的起源,元謀人的地位和基本情況,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徵及其生活狀況。

依據:人類到底從哪裏來?對於這一問題,教材雖未重點闡述,但有必要爲同學作簡單介紹,這符合七年級同學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體質特徵和生活狀況的掌握既有利於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與聯繫,也有利於同學總體把握遠古居民的概括及其發展的歷程。

難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他們製造和使用工具的特點,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形式。

依據: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學生掌握遠古居民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情況有利於理解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完善自身並推動社會的發展。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組織形式體現了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與進步。

  二、 教法

七年級歷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說課稿就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