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鼎湖山的歷史傳說故事2篇

歷史1.39W

鼎湖山的歷史傳說故事1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黃帝打敗(山蟲)尤,平定了中原之後,曾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這樣,黃帝鑄鼎的地方便易名爲“鼎湖”。自從鼎湖山跟黃帝沾上關係以來,它那宏偉多嬌,百態千姿的風貌和這個神話傳說結上了緣。

鼎湖山的歷史傳說故事2篇

黃帝究競在何處鑄鼎,傳說紛壇,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樁“懸案”。河南人說,黃帝是在河南閿鄉縣南的復釜山鑄鼎的;湖北人認爲是在荊州附近的.荊山;廣東人卻說在鼎湖山。廣東人的這個說法,溯本追源,大概始於明代。這裏有詩爲據。慶雲寺的開山祖師憨山和尚在一首詩裏寫道。“蒼梧東望鼎湖東,黃帝飛昇湖已空,環佩自歸金闕後,仙靈常在白雲中。”當這首詩問世以後,不少人便到鼎湖山來尋找黃帝鑄鼎的“地方”。人們牽強附會,認爲黃帝鑄鼎的地方,肯定就在白雲寺附近的老龍潭。

據說,鼎湖山原先叫“頂湖”或“天湖”。這是因爲山上有個“深不可測”的湖的緣故。《高要縣誌》說:“上有湖,四時不竭……小潭湫四,是皆所謂頂湖也。”相傳黃帝昇天以後,神仙常居此湖上,昇天入地,出入無常。

鼎湖開山始於唐代,據說唐僧智常禪師歸隱白雲,在那裏建白雲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老鼎(湖)了。明萬曆年間,憨山禪師路過鼎湖,認爲鳳來嶺(即今慶雲寺處)是佛地,即命名爲蓮花峯。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樑小川在這裏建蓮花庵,棲壑禪師來到鼎湖之後,改蓮花庵爲慶雲寺。

鼎湖山的歷史傳說故事2

當你遊覽鼎湖山,過了榮壑碑亭以後,走完那九曲十八彎的曲徑雲封石徑,便到了寫着此處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對聯的補山亭。在補山亭東南角,有兩棵大樹。粗略的看是一棵,走近細看卻是兩株,離地一米以下好像一個樹頭,一米以上便分成兩枝。靠北面的一棵是木棉,靠南面的一棵是龍眼,再長到約三米高處,又有一個樹瘤子把兩樹連起來,再往上就是兩樹的枝幹了。像一棵樹頭上長出兩棵樹,又像一對戀人在那裏並着腿拉着手喃喃私語。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姻緣樹了,也有人叫鴛鴦樹。不少的青年男女到此寄託情思,一些善男信女還到此焚香跪拜呢。

傳說在很久以前,鼎湖山寺庵衆多,香火鼎盛,每天朝拜者絡繹不絕。一天一位年輕的尼姑到鼎湖山受戒,在補山亭上歇息,路遇一位年經的本山和尚,問路攀談之間,彼此產生了好感。這兩位年輕人都是因爲遇到不幸,被迫循入空門的,再遇知已而又產生了還俗之念,相約回去稟報師長,一同還俗回鄉成家。但是在那時的佛教規距裏,尼姑湊和尚被認爲是最傷風敗俗的事,因而他們的要求不但沒有得到允許,反而遭到了責難。過了不久,這一對年輕人恰巧又在補山亭相遇,互訴衷情後,他們發誓生不能同居,死也要同穴,便雙雙掛於東南枝上自盡了。後來好心的人們根據他們的遺願,把他們合葬在補山亭的東南面。幾年以後,在他們的.墓上長出了這兩棵樹。如今微風拂過,枝葉婆娑,好像還聽到這兩位年輕人如訴如泣的絲絲細語呢。

鼎湖山白雲寺的歷史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禪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禪師創建白雲寺後,鼎湖山佛教興起,其周圍先後建有36招提,現尚存有遺蹟涅磐臺、三昧潭、聖僧橋、羅漢市等,足見當日佛法之興盛。

明代,在中國佛教史上稱爲中興禪宗三大長老之一的憨山和尚(1545~1823年)來到肇慶,推動了肇慶佛救的復興。

憨山,字澄印,俗名蔡德清,12歲在金陵報恩寺出家,21歲時,報恩寺毀於火,乃雲遊河南一帶,在全國影響很大;與蓮池、紫柏兩位高僧並稱爲以古佛現身的三大老;萬曆十年,因祈皇嗣應驗,受李太后知遇;萬曆二十三年,帝欲立福王爲太子,與李太后欲立泰昌發生矛盾,帝遷怒於和尚,下旨查問李太后減膳助建報恩寺及其他饋贈之事,憨山被遣戌雷州;萬曆二十八年,路過肇慶鼎湖山白雲寺(當時在流放途中),捐白金25兩,囑當時的住持金山寶貴和尚修建白雲寺。萬曆三十四年,憨山遇赦。三十九年暮春,北歸途中生病。金山和尚邀請他到白雲寺養病並駐錫一年,在此期間,他對鼎湘山,特別是慶雲寺一帶(俗名虎窩)風景很欣賞,並有詩記之,謂蒼梧西望鼎湖東,黃帝飛昇湖已空,環佩自歸金闕後,仙靈常在白雲中;青山地擁蓮花牀,紺殿天開釋梵宮;倚杖獨依空界立,側身恍惚御冷風。將明初出現的一段民間傳說作了宏揚。傳說爛布衣爲了使七隻神羊把七星巖放到西江北岸,特意安排雄雞提早報曉.而爲了穩住被狂風襲擊的雞籠,又作法把黃帝在荊山鑄造的大鼎調到這裏。從此頂湖山改名爲鼎湖山,主峯便是雞籠山。

憨山還深入到虎窩一帶,認爲此處峯巒環抱,外比內附,狀若蓮花,留下蓮花瓣瓣涌青溟的詩句,並把此地改名爲蓮花峯。說此地宜興佛法:白晝雲封無犬吠,夜深說法有龍聽。

憨山著有《楞嚴通義》、《楞伽記》、《南華注》等行於世.後明福善等錄《憨山大師全集》40卷。

明崇楨六年(1633年),高要縣上迪村人樑少川崇信佛法,與由陽江訪道來此的新會人朱子仁等10餘人,結茅於蓮花峯中的的虎窩,欲效東晉高憎淨土宗祖師慧遠大師(364~416年)和18高賢共結蓮社,同修淨業的故事,實現了憨山的遺願。

崇幀七年(1634年),朱子仁禮高憎棲壑(15861858年)於廣州白雲山蒲澗寺,剃染受具,法名弘贊,字德旋,後又易名在參,再又易參爲牛參,依棲壑半載而歸,返後拆廣利茶亭,草建佛殿一座三間,改名蓮花庵(因此地原名蓮花峯)。

翌年(1635年)秋,適棲壑從廣州往新興謁國思寺(六祖慧能出身故地),路出端州、廣利。在牛參等偕衆迎入鼎湖,併力請爲慶雲庵住持,棲壑因廣州形勢緊張,清兵迫近,欲深藏遠害,答應第二年來。

崇禎九年(1636年)農曆五月廿六日,棲壑正式在鼎湖山開山主法,改蓮花庵爲慶雲寺.據說他在此山第一次登壇受戒,就見有五色雲現於峯頂,棲壑認爲應了慶雲二宇,是個吉兆,給自己起號,叫雲頂老人。棲壑還認爲,慶雲二字,表示本寺兼行雲棲博山之道,不忘本也.

據慶雲寺有關圖籍記載,此山乃博山鐘鼓,雲棲規矩,禪、淨、律三宗俱善。

按法嗣世系看,鼎湖山歷代住持屬禪宗六祖高青原行思屬下石頭和尚(770~790年)嗣孫,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嫡傳洞上正宗,以博山元來無異和尚爲初祖的博山法派。棲壑和尚系石頭和尚希遷三十五世孫、博山無異和尚嗣法門(博山二世),所以說博山鐘鼓.但棲壑本身曾兼學淨土宗與律宗.他初禮碧崖,後宗憨山,復嗣法於無異.曾參律宗寄庵和尚於廣州法性寺,受具足戒,又得杭州雲棲寺蓮池和尚投以衣鉢。蓮池和尚是蓮宗(淨土宗從東晉慧遠和尚起亦稱蓮宗)九祖之一,在佛教史上,它揉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爲科律,至今慶雲寺的僧人仍遵從之,故云雲棲規矩.

標籤:鼎湖山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