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的典故

歷史2.18W

歷史的典故1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流經趙縣。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爲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蹟”銅牌紀念碑。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爲“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爲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衆多,豐富多彩。

歷史的典故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里,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爲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麼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樑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爲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爲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牀下約70—80釐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釐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爲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樑,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歷史的典故2

英文裏的University(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80年代,人們在意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現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學者開始在意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生在意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生們爲了對付不測,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會”,然後又分別聯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爲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生們取得了權利主體的地位。學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置、授課時間、教材發放、學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教師的酬金由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後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生社團罰款。學生社團還有權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生成了社團內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生自治機構的名稱,後來逐漸引申出“大學”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爲“四書”之一。

“大學”一詞現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歷史的典故3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鍾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遊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巖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

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着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裏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於是二人成爲人生知己。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歷史的典故4

華清宮內集中着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羣。驪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佈,“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中國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華清宮精彩上演。華清御湯酒店坐落在華清宮景區九龍湖南側,是國際精品溫泉酒店體驗目的地。

所以,到陝西西安旅遊,有“六看”,即兵馬俑、華清宮、鐘樓、城牆、大雁塔、舞劇《長恨歌》。

華清池的歷史典故

地方誌記述

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遊幸的別宮。背山面渭,倚驪峯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館殿,遍佈驪山上下。唐詩人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清人錢維喬《華清宮》詩道:“華清之宮驪山足,玉殿千重相連屬”。驪山景色宜人,溫泉蕩邪去疾。傳說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爲周天子的遊幸之地。那時的溫泉名“星辰湯”。《三秦記》載:“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詔左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冊府元龜》載:“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溫湯。癸卯,御製碑以示羣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更溫泉宮爲華清宮,“環宮所置百司區署,詔琯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爲天子游覽”(《唐書·房琯傳》)。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白居易《驪宮高》詩:“驪宮高兮入雲”。驪山似錦若繡,一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唐代詩人崔塗、李商隱、崔道融詠華清宮,皆以“繡嶺宮”爲詩名。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範圍是:南至驪山西繡嶺第一峯(即周烽火臺),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甕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樓,發現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牆的牆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現了同樣的北牆基。1982年冬於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牆兩段。從調查和發掘所見遺蹟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築佈局嚴謹,曲折縈迴,規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

今日記其遺蹟,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並以此爲借鑑,建立一個新時代的風景旅遊區,供廣大人民羣衆遊覽。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爲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溫泉爲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佈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佈其間,把整個華清宮妝扮得格外妖嬈。華清宮的建築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牆環繞。繚牆之外,又羅列不少建築,清乾隆《臨潼縣誌》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人文歷史

這裏作爲古代帝王的離宮和遊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裏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遊幸。冬天利用溫泉水在牆內循環制成暖氣,每當雪花飄舞時,到了這裏便落雪爲霜,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裏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爲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遊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後,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裏,先後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寢殿。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據歷史記載,這裏的溫泉大約發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漢代曾在這裏建造帝王貴族的行宮別墅。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華清池”由此得名。經歷代戰爭,原來的建築都已毀塌。都是按照歷史記載的佈局於1959年重建的。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爲三,東部爲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衝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爲園林遊覽區,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爲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於此。

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築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後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牆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臺倒影, 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爲主體建築,沉香殿和宜春 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迴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築羣。

“蓮花湯”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佔地400㎡,是一個可浴可泳的兩用湯池,充分顯示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威嚴。池底一對約30cm的進水口曾裝有雙蓮花噴頭同時向外噴水,並蒂石蓮花象徵着玄宗、貴妃的愛情。

“海棠湯”,俗稱“貴妃池”,始建於公元747年,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貴妃沐浴。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楊貴妃在這花朵一樣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個春秋。“星辰湯”修建於公元644年,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測是工匠模擬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後面還有溫泉古源。

“太子湯”是專供太子沐浴的湯池。“尚食湯”是專供尚食局官員沐浴的湯池。

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後經飛霞閣,傳說此閣是貴妃浴後觀景及晾發之處。九龍湯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貴妃池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

爲了適應旅遊形勢的發展,華清池內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展館。構成了集旅遊、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爲一體的綜合性文物遊覽場所。堪稱北方皇家園林之典範。

隨着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範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築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爲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歷史的典故5

一:白登之圍

漢太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爲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爲、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爲王,等到政權穩固,爲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爲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漢高祖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二:諸呂之亂

漢高祖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后稱制。呂后尊漢高祖劉邦遺囑用曹參爲丞相,蕭規曹隨,沿用漢高祖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爲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三:文景之治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爲領袖的大臣剷除,衆臣迎立漢文帝劉恆。他和兒子漢景帝劉啓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爲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漢景帝劉啓時期(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10個月即爲周亞夫、欒布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這段時期,匈奴雖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數時間裏和南越一樣,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漢朝方面則不斷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爲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治世時代。

四:南征北戰

漢景帝劉啓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爲漢世宗孝武皇帝,也就是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爲強大。在政治上,漢武帝劉徹加強皇權,首創年號,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爲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爲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儘管武帝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霸王道雜之”,但漢武帝劉徹時期對儒家的採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爲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收復南越國和朝鮮,使中國成爲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國。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是漢朝疆域最大的時期,也是漢朝的極盛時期。

五:宣帝中興

漢武帝劉徹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被害。漢武帝劉徹死後,年僅7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即位,是爲孝昭皇帝。漢昭帝劉弗陵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漢昭帝劉弗陵清醒地誅殺了上官桀等一批陰謀權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殺。霍光從此繼續輔佐漢昭帝劉弗陵治國。漢昭帝劉弗陵遵循漢武大帝劉徹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以至於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清平。漢昭帝劉弗陵死後,漢武帝劉徹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爲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漢宣帝劉詢(又名劉病己,漢武帝曾孫)即位,是爲漢中宗。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漢宣帝劉詢。地節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門逐漸黑暗。漢宣帝劉詢將的霍氏集團一網打盡。漢宣帝劉詢治國摒棄不切實際的儒學,採取道法結合的治國方針,在整頓吏治上沿用漢昭帝劉弗陵,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豪強在國家中的角色。經過了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的治理,國家經濟明顯恢復,使漢朝再度迎來了盛世,這就是著名的武昭宣盛世。

漢武帝劉徹死後,漢宣帝劉病已時期即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但是,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加上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爲此,漢武帝劉徹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爲搶救經濟,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六:西漢滅亡

漢宣帝劉詢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元帝劉奭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漢成帝劉驁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漢成帝劉驁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爲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漢成帝劉驁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漢成帝劉驁不理朝政,爲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漢成帝劉驁死後,漢哀帝劉欣即位,是爲漢孝哀皇帝。漢哀帝劉欣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對象董賢廝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漢哀帝劉欣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爲大司馬,並迎接漢平帝劉衎。10月17日,劉衎即位,是爲漢孝平皇帝。但是,漢平帝劉衎已經淪爲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僅14歲的漢平帝劉衎病死,王莽僅僅立孺子嬰(劉嬰)爲皇太子,自己擔任“攝皇帝”。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廢除孺子嬰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史稱大新帝國或新莽王朝,西漢滅亡。

歷史的典故6

【出處】

(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裏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幹完活,坐在院子裏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牀扇涼,然後伺候父親上牀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讚。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爲“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後,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飢苦,愛護子民,爲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着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爲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爲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歷史的典故7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裏的軍政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

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爲此而悶悶不樂。

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有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爲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爲王,他就是臭名昭着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爲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爲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說林訓》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意思是說,聽信壞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好比是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說林訓》

【求解驛站】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條件生搬硬套。

【活學活用】不考慮本國國情,照搬外國的做法,~,註定失敗。

【妙語點撥】淮南王劉安認爲“削足適履太愚蠢”,很多人也認爲削足適履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爲。畢竟,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是痛苦的,也是生搬硬套的。然而,世界上可能沒有爲你量身打造的“履”——完全適應你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這種情境下,你該如何抉擇?是改變環境適應你,還是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事實證明,如果不懂得在關鍵時刻“削足”,我們可能終生都不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雙“履”。

【近義】生搬硬套、殺頭便冠

【反義】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歷史的典故8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

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爲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歷史的典故9

桂花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十大名花之一,素以芳香而著名,因其樹勢豐滿、緊湊、姿態秀麗、四季翠綠、色澤四時有變,根系發達、抗寒抗逆能強,可作盆花、行道樹、大小香花灌木球、盆景樁頭等種苗。她是集綠化、香化、美化、彩化於一身,品味、價值極高的珍貴花卉樹木之一。早在公元前3世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山海經.南山經》提到:“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皋塗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載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注:“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製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樹的花枝作爲旗幟,以裝飾用木蘭樹木材製作的車輛)。由此可見,在楚地的早期文獻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觀賞價值。此外,桂花還象徵着友好和吉祥。據說戰國時期,燕、韓兩國曾爲了表示親善友好,相互饋贈桂花。在盛產桂花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也常以贈送桂花來表示愛慕之情。《呂氏春秋》贊稱:“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招搖山上的桂樹。說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爲美的化身。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爲名貴的花卉與貢品。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羣臣所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有桂十株。”漢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也有“桂菱木蘭”等記載。由此可見,桂花引種帝王宮苑,漢初已獲成功,並具一定規模。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既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與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繫在一起。許多文人吟詩填詞來描繪桂花、頌揚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已成爲歷代膾炙人口的美談;而借喻仕途得志、飛黃騰達的“蟾宮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嚮往的目標。以下根據秦漢至唐宋的有關典籍,介紹這些神話故事的主要內容:

“嫦娥奔月”此傳說最早出自《歸藏》。這是一部約成於戰國初年的上古典籍。書中有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精。”以後,西漢劉安撰《淮南子》(公元前2世紀)等典籍中多有徵引,內容更爲詳盡,主要是增加了一段嫦娥變蟾蜍可能算是對嫦娥的一種懲罰。“吳剛伐桂”。這一傳說引自唐代式撰《酉陽雜俎》(860):“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桂樹的“樹創隨合”,即砍樹的創傷很快癒合,隱喻着月亮的陰晴圓缺,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這個傳說中,月亮和桂樹是兩位一體的,桂樹能與月亮一樣象徵長生。

“蟾宮折桂”。一說見自《晉史》。據該書載稱:“郄詵對策第一,武帝問之曰:臣今爲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泛指歷代文人喜愛桂花,簡直到了如醉似癡、夢寐以求的程度。宋代與蘇軾交遊唱和的僧仲殊有詞讚美桂花曰:“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許多才子爭攀折。常娥道:三種清香,狀元是紅(丹桂)、黃爲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銀桂)。”意指用攀桂、折桂來借喻科舉及第的頭、二、三名。

同受上述神話故事的影響,歷代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在官邸宅園引種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曾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餘株載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顧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桂樹,選後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曾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他不僅自己種桂,還想他日能在月宮植桂。有詩詠日:“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魏晉以來,文人詩詞詠桂成風,名句佳作頗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發感情的。

“獨佔三秋壓衆芳,何誇橘綠與橙黃。自從分下月中秋,果若飄來天際香。”由宋代詩人呂聲之所作。他稱桂花是三秋期間的領銜花木,有着不凡的淵源(月中種)和異異乎尋常的奇香(天際香)。

“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詠桂詩,由宋代理學大師朱熹(1130—1200)所作。語言自然樸實,短短二十個字,就把桂花的生態習性(生於巖嶺間)、物候表現(花開仲秋節)以及挺拔的主幹、層疊的枝葉和稠密的花朵,描繪得淋漓盡致。

“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後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稟清秋在一時。”由宋代詩詞並佳的朱淑真所作。她運用委婉、細膩的筆法,表達優美的客觀事物和個人的內心世界。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日,正是桂花盛開之時;花好月圓是家人團聚和生活幸福美滿的真實寫照。而花殘月虧則是人事滄桑的另一側面。

桂花除了名品和奇香外,她的品格也是歷代名人讚賞不絕的。例如,南宋愛國名相李綱最喜愛桂花,他抗金壯志未酬,晚年退居福州,其書齋就命名爲《桂齋》,而且親植桂花以明志。在兩首題木犀的《採桑子》中詞雲:“幽芳不爲春光發,直待秋風,直待秋風,香比餘花分外濃。步搖金翠人如玉,吹動瓏璁,吹動瓏璁。”“枝頭萬點妝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介引幽人雅思長。玉壺貯水花難老,淨幾明窗,淨幾明窗,褪下殘英簌簌黃。”

其後,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福州西湖荷亭邊重修李綱祠時,在祠旁築了一個讀書處,也題名爲《桂齋》,以表繼承李綱的愛國遺志。

桂花是木犀屬(0smanthus)植物中的代表物種,其民間栽培,始於宋代,盛於明初。全世界現已發現32種,我國有27種之多,我國是世界木犀屬植物的分佈中心。桂花不僅有極高的園林生態價值,而且在開發食品方面(桂花糕、桂花湯圓、月餅、桂花茶、飲料、桂花酒等);在化工方面(提煉自然、桂花香精、香水、香皂、香包);藥材(桂花、根、桂籽、葉,都可入名貴中藥);退耕還林(一些生長快、抗逆能力強的桂花新品種產業化開發使之價廉物美)等方面有巨大的開發價值(特別是四季桂品種羣的品種,在園林方面還是空白)。

古代桂花象徵勝利、崇高、友好、吉祥。古有仕圖得志者,飛黃騰達者謂之折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通過挖掘豐富的桂花文化,傳承邀月賞桂的古老民俗,把賞桂與旅遊節慶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桂文化的獨特性,營造了高雅、熱烈、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與此同時,有關城市每年舉辦桂花節,以花爲媒,繁榮經濟,推動了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步伐。

八月桂花香

今天從主樓前走過,忽然一縷幽香飄來,驚喜,是桂花!深呼吸,捕捉着這若有若無的幽香,一陣眩暈!

這個城市一到八月桂花飄香的季節,整個城市於是都浸淫在這桂花的香氣渲染中。走在馬路上,徜徉在校園裏,抑或住家附近,到處是桂花的天下。那時,總覺得自己的鼻子不夠用,狠不得深呼吸下,將濃郁的香氣盡染五臟六腑。那時,愛將校園內每一處有桂花的芳蹤覓盡,然後停留在一株桂花樹下,讓幽香將自己包裹,沉淪、冥想、空靈。

欲求塵外物,此樹是瑤林。

見素合餘絢,如丹見本心。

妍姿無點辱,芳意託幽深。

願以鮮葩色,凌霜照碧潯。

這首詩是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的《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中一首。他很喜愛桂樹。這首詠桂花詩題下有小注說:“此樹白花紅心,因以爲號。”李德裕在平泉別墅栽種的這株桂花就是桂花品種中的紅桂。

歷史的典故10

扼: 用手掐住。腕: 手腕。原意是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手腕,以表示振奮或憤激的情緒。語出《史記·刺客列傳》:“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

戰國時,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其父母及親族都被秦王殺害,他隻身逃往燕國。燕太子丹痛恨秦王,對樊於期非常優待。

秦國因此揚言要進攻燕國。太子丹找到俠士荊軻,謀劃刺殺秦王。荊軻建議太子丹獻出樊於期,只有帶上他的頭顱和燕國的地圖纔有可能面見秦王。可是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於是荊軻親自去見樊於期。寒暄之後,說道:“秦王殺了您的父母及族人,現在還不放過您,您打算怎麼辦呢?”樊於期長嘆一聲說:“想起這些,真是痛入骨髓,可是沒有報仇的辦法啊!”

於是荊軻告訴了樊於期謀刺秦王的想法。最後極誠懇地說:“願得將軍之頭以獻秦王,藉機爲將軍報仇,不知將軍應允否?”

樊於期一聽,頓時眼裏放出光芒,他用力撕開了右邊的衣袖,袒露着右胳膊,然後用左手握住右手手腕,激動地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所盼望的啊,今日纔有幸得到您的指教!”說罷,便拔劍刺向了自己。

太子丹聽到消息後急忙趕到樊於期住所,伏屍痛哭。祭奠一番之後,派人將樊於期的頭顱用匣子裝好,作爲晉見秦王的禮物。這樣,纔有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

“扼腕”一詞即源於此。現一般用來表示惋惜的情緒。

歷史的典故11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裏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說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爲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裏,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纔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爲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爲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說:“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說:“我聽說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纔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說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的典故12

塞翁失馬: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塞翁失馬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

講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福氣呢?”經過幾個月,他的馬帶領一羣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禍害呢?”家裏有很多好馬,他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福氣嗎?”經過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邊塞,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唯獨只有這個人因爲腿瘸的緣故 ,(沒有被徵去戰場),父子倆保全了性命。

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後來衍生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歷史的典故13

謙遜的愛因斯坦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在紐約河濱教堂所設的世界最偉大的學者的塑像中,愛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但他並沒有被榮譽衝昏頭腦,始終保持着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讚揚十分厭煩,非凡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爲自己是一個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闢的,因此他總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讚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鬥,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爲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認爲自己不是什麼天才,只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歷史的典故14

【出處】

《莊子·秋水》。

【釋義】

原意指烏龜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於貧賤。後也比喻在污濁的環境裏苟且偷生。

【歷史典故】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抨擊儒墨的權勢觀,鄙棄虛情假意,主張順其自然。莊子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他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想請他來輔佐朝政,多次派使者來請他,都遭到莊子的拒絕。一次,莊子正在濮河上釣魚,楚王又派兩位大夫來請他去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大王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着漁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卻把它用錦緞包好裝在匣子裏,藏在廟堂之上。作爲一隻龜,是死了留下屍骨讓人尊敬好呢,還是情願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兩個大夫說:“還是活着好啊。”於是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使者無言以對。

【成長心語】

莊子不爲了富貴當“犬馬”,堅決不被名利鎖束縛的骨氣讓我們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爲,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着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的哲學有着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着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爲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爲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爲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

歷史的典故15

一、《史記》中的典故

【錐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終能顯露頭角。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唐杜甫《遣悶》:“氣衝看劍匣,穎脫撫錐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鄲口號》:“錐囊有意來成市,玉貌無端亦被圍。”參見政事部·議政“毛遂請行”。

【雀羅】 《史記·汲鄭列傳論》:“始翟公爲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爲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後以“雀羅”形容冷落的門庭或失勢之家。唐劉禹錫《有感》:“地幽蠶室閉,門靜雀羅開。”參見器用部·宮室“雀羅門”。

【卓家壚】 漢辭賦家司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文君私奔,與相如在臨邛賣酒。卓文君當壚,司馬相如圍一條犢鼻褌洗酒器。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後以“卓家壚”、“文君壚”爲年輕女子當壚賣酒的典故。唐張祜《送蜀客》:“莫戀卓家壚,相如已屑屑。”宋陸游《寺前月夜醉中戲作》詩:“此酒定從何處得,判知不是文君壚。”參見器用部·飲食“文君酒”。

【樑苑宴】 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恆之子,漢景帝劉啓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爲樑王,建都睢陽,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並築樑苑三百里。樑苑,原名東苑,也叫梁園、兔園,是古代名園。樑孝王經常在其中廣納賓客,飲酒賦詩。當時名士司馬相如、鄒衍等均爲座上客。見《史記〃樑孝王世家》。後以“樑苑宴”爲貴族、名士宴飲的典故。宋蔡戡《觀雪》”公子休誇樑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漢書中的典故

【長纓】 捕縛敵人的長繩。《漢書·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纓,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執長纓,智勇伏囚拘。”唐錢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見儒者雄,長纓系餘孽。”宋陸游《夜讀兵書》詩:“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清平樂·六盤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參見人事部·志趣“請長纓”。

【束縕】 《漢書·蒯通傳》:“臣之裏婦,與裏之諸母相善也。裏婦夜亡肉,姑以爲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裏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縕請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爭鬥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韓詩外傳》卷七亦有此說,“縕”作“蘊”。後用爲求助於人之典。唐李德裕《積薪賦》:“時束縕以請火,訪蓬茨於善鄰。”宋黃庭堅《次韻孫子實寄少遊》:“誰能借前籌,還婦用束縕。”參見人事部·行止“乞火”。

【終軍棄繻】 《漢書·終軍傳》:“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爲?’吏曰:‘爲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爲符信,作爲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關中創立事業。後因用爲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之二:“宓子彈琴邑宰日,終軍棄繻英妙時。”參見人事部·志趣“終軍志”。

【一囊】 《漢書·東方朔傳》:“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飢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猶輕五車富,未重一囊貧。”參見人事部·貧賤“曼倩飢”。

【赤白囊】 《漢書·丙吉傳》:“嚐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犇命書馳來至。馭吏隨驛騎至公車刺取。”喻邊關告急文書。宋陸游《春夏雨暘調適頗有豐歲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無赤白囊,人間何地不耕桑。”參見武備部·其他“赤囊書”。

【黑白丸】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里少年羣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爲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後以喻遊俠殺人報仇。宋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偷兒夜探黑白丸,奮髯忽逢朱子元。”參見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斷裳】 漢代的蓋寬饒,字次公,漁陽人。他極爲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麼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在任司馬時,爲了便於行事,還未離殿門,便截斷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長劍,親自到士卒居處,視其飲食﹐有病者慰問並給以醫藥。見《漢書〃蓋寬饒傳》。後用爲典故。明黃道《周聖主勤政典學頌》”斷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後漢書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後漢書·劉寬傳》:“典歷三郡,溫仁多恕,常以爲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己,終不加苦。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裏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宋蘇蘇軾《次韻李端叔》:“顧我迂愚分竹使,與君談笑用蒲鞭。”參見政事部·治理“蒲鞭”。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