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幼兒園教育反思15篇(合集)

教育1.12W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教育反思15篇(合集)

幼兒園教育反思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蘸顏料在紙上畫披薩餅。

2、在製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製作出各種品位的披薩。

3、在想象創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4、激發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卡紙做的鍋若干、顏料、各色紙彩紙片

2、抹布、披薩餅的圖片、圍裙、廚師帽

【活動過程】

一、預熱階段:律動《開汽車》

1、聽說森林公園裏,新開了一家披薩店,那裏的披薩可好吃了,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2、好我們開着汽車出發吧!

二、圖形刺激

1、組織幼兒觀察討論,瞭解披薩的外形和品種。

(1)哇什麼地方到了?(披薩店到了)

(2)你去吃過披薩嗎?披薩好不好吃?你吃過的披薩是什麼樣的?是什麼味道的,餅上面有些什麼?(鼓勵孩子自由說一說)

2、學習製作披薩餅的方法。

(1)聽說森林披薩店的.生意可好了,一會兒餅就買玩了,所以他們想請一些小廚師來幫忙,那小朋友想不想來當小廚師?

(2)我們來看看這個披薩餅是怎麼做的?

先拿好一隻鍋,接着在鍋裏放入香噴噴的雞蛋麪粉。用食指蘸一下顏料,然後塗在鍋裏,像繞圓圈一樣,從裏往外繞,越繞越大,把整個鍋底都塗滿。麪粉塗好後,在上面放上你自己喜歡吃的蔬菜、海鮮(彩色的小紙片)等即成。

三、想象創造

1、好小廚師們穿上工作服、戴好工作帽開始工作吧!

2、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做自己喜歡的披薩餅,在製作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製作出各種不同品種的披薩來。

四、作品賞評

你做的是什麼批薩?我們把做好的披薩餅送到森林披薩店去吧!

【活動反思】

皮薩是孩子喜歡的並品嚐過的一樣食品,深受孩子的喜愛。漂亮的顏色,是整個美術創作活動的基礎,孩子樂意去表現這種他們喜愛的皮薩。但基於小班幼兒的美術技能較爲有限,我將這個活動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孩子粘貼能力上,並欲通過活動增強幼兒對顏色的感受力,能將味道與顏色聯繫起來。

小班的孩子,有過粘貼美術作品的經驗,旨在培養孩子的結構感知和佈局能力。同時對皮薩顏色和味道的聯繫性產生探索興趣。因此,在第一次試教時我製作了一個皮薩,以其誇張的造型引起幼兒的興趣,給幼兒欣賞、想象的一個平臺。幼兒的創作環節是比較順利的。但在第一次試教時碰到過問題,原因出在我的示範上。我在撕貼的時候是這樣示範的“選張你喜歡的紙——蘸點漿糊——塗在紙上——貼在紙盤上——在彩紙上塗膠水——撒上各色彩紙屑,在示範的時候,我感覺貼得很慢可是,讓孩子們操作時有的說不會,這是配課的劉老師說“範老師您可以在示範一遍,這次慢一點。”經過再次示範孩子們基本都能自己來完成作品。

幼兒園教育反思2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自由的,但是大多數的家長總是抱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甚至於有些家長過早的、過度的、不科學的要求孩子學習,從教五年以來我經常遇到家長和我交流孩子學習的事情,而這其中家長比較關注的是孩子的書寫、算題、認字。家長往往把幼兒的學習侷限於學業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學習的.其他方面。以至於學前教育出現國小化的傾向和弊端。

《指南》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爲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

一、“玩中學”是幼兒的學習方式,也是幼兒最有意義的學習。

在遊戲中幼兒能完全自主、自發、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同時能夠在遊戲中體驗許多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的事情,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比如在“娃娃家”這一角色遊戲中,孩子們會扮演成爸爸媽媽給娃娃餵奶、梳頭髮、換尿布、哄寶寶睡覺,有時也會自言自語模仿大人的語氣來說話。

幼兒在遊戲中也發展了自我意識、自信心、夥伴意識、語言與交往技能、探究與想象以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等。

二、“做中學”就是讓幼兒動手操作、直接體驗,在做的過程中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教師要爲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持幼兒自主進行活動。比如在科學活動《讓硬幣浮起來》中,爲了讓幼兒探索哪些材料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我爲幼兒準備了大樹葉、紙船、橡皮泥、塑料瓶蓋等多種材料,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得出實驗結論。教師與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動手做”、“做中學”對幼兒的意義,爲幼兒創造能動手動腦的機會與條件。

三、“生活中學”幼兒自己的生活既是幼兒學習的內容,也是幼兒學習的途徑。

幼兒的學習來源於生活,最後還要回歸於生活。有一次我在帶領孩子們去小便的路上,孩子們發現地上有許多的蚯蚓。他們立馬圍在蚯蚓旁邊,邊看邊互相討論,孩子們從蚯蚓的外形一直說到蚯蚓吃什麼食物。還有孩子提議要把蚯蚓帶回到教室的飼養角去。正是這一次偶然孩子們真正認識、瞭解到蚯蚓的生活習性等各方面特徵。

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主動地,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徵、知識經驗等,爲幼兒提供親身體驗、操作、探索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學得有趣、學得有效、學得有用!

幼兒園教育反思3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學期不知不覺已近尾聲,回眸這一學期我們所走過的路,20xx年是發展的一年,進步的一年,收穫的一年。幼兒園全體老師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在總部的領導、關懷、指導與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目標。現將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師資隊伍管理方面。

1、本學期我們對新教師的成長工作放在了首位,在工作上經常去給予幫助,每月的主題牆佈置、帶班的常規等經常下班去給予指導,教研組長也對她們的工作多給予了幫助。在生活上,更是積極詢問她們對園所工作是否適應,入冬時,個別老師棉被太薄便從園內找了舊的棉被給老師用,希望老師有一個溫暖的冬天,老師們也都很感動。

2、在老師的自身業務方面,我們盡力多組織了各種培訓活動,老師在業務上有了大的提高,還組織了出去學習參觀的機會,例如帶老師到學林雅苑幼兒園參觀學習,進行教研交流等,讓老師們增長了知識經驗。還採用了老帶新的方式促進老師的相互成長,例如在段亞梅老師的幫助指導下新老師張曼、李小鳳在鋼琴彈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學期的末的的彈唱比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3、學期初期要求了每位老師寫個人研修計劃,讓老師給子制定成長計劃,從中也讓我們也瞭解了每位的成長需求,在日常工作中多提供給他們發展的機會,例如。陳老師希望在美術方面有提高成長,本學期我們便將美術班交給了她帶,平時也在業務上多給她指導,這個學期她的業務能力提高了很多並且她所帶的美術班家長和孩子也都很喜歡並認可她;劉老師希望多點時間自己提高學歷的機會,於是我們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儘量多給予她方面,給予她學習的時間,並經常給她鼓勵表揚,從而使她順利的通過了本學期的課程學習。

(二)日常教學管理與安排。

1、主抓日常教學,每週定期下班看兩次半日活動,不定期的到各個班級查看教學情況。老師們也經常相互聽課評課,共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每個月底園內對各班教育教學工作先給予檢查評估,評出了本月的一二三等獎,發放考覈獎金,極大的促進了班級管理工作質量的提高。嚴抓教研組長對老師的備課和反思的批改,從而使得本學期老師的備課質量和反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在本學期我們還開展了很多豐富多彩活動,吸引孩子、吸引家長的同時更提高了我們園的教育教學質量,九月份我們開展了早操比賽,十月份我們組織了老師進行說課評課活動以及園內公開課和機構公開課活動等等每個月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親子運動會、半日開放、遊園會、才藝展等。老師在參與中得到了自身業務的提高等等。平日加大了對戶外活動喝各種遊戲的管理力度,每天對各班級的戶外活動進行檢查指導,讓戶外鍛鍊真正落實到位。每天下午的各類遊戲活動老師們也組織得豐富有趣。

3、加強了對區域遊戲的管理工作。開學初各班級都嚴格制定了區角遊戲計劃,並認真根據計劃佈置區角,在十一月份還組織了區角觀摩評比活動,極大的.提高了老師對區域活動的重視程度。每天根據計劃組織孩子進行區域遊戲,孩子們很開心,同時區域遊戲也輔助了我們教學的開展。

(三)教科研工作方面。

1、在認定切實制定教研計劃的同時,每週三、週四是我們的常規教研時間,老師們在每週的教研活動中認真準備、發言踊躍。在教研中促進老師的專業化成長。本學期我們的專題教研“體育器械的一物多玩”取得了大的收穫。老師們先從理論上了解了如何組織體育器械的一物多玩,之後再組織老師開展了一物多玩的教學觀摩活動,再進行研討交流。在不斷的研討和實踐中提高了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2、在科研活動中,根據教育局的安排開展了開題報告活動,邀請專家聽取報告,將課題“大班數學區域材料的投放實驗研究”根據專家的指導意見更改爲“大班數的組成與分解材料投放實驗的研究”,並制定開始了課題研究的初始階段。

(四)幼兒能力培養方面。

1、本學期是幼兒入園的第一學期,我們將幼兒常規培養放在了第一位,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習,託小班的幼兒對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從一開始來的哭鬧到如今的開心參與各種活動,都是幼兒的巨大進步。在自理能力方面孩子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自己吃飯、小便、洗手了。

2、在學習能力上,幼兒逐漸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中大班的孩子知道每天回家首先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再玩耍,老師組織活動時認真聽講。

3、對個別幼兒的教育工作。本學期我們加大重視個別教育,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特殊表現要求老師跟蹤教育,結合家庭教育共同幫助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發展爲身心健全的孩子。

(五)幼兒園特色和班級特色。

本學期我們繼續以兩浴爲我園特色,每週三下午爲全園性的日光浴活動,老師們認真組織活動。同時每個班級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託班的塗鴉幫助孩子在認識顏色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了塗色的方法樂趣。小班的兒歌特色總是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孩子總能朗朗的說出很多兒歌,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提供了幫助;中班的國旗標誌增強了孩子對世界國家的認識;大班的趣味閱讀更是爲孩子今後的閱讀能力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在一學期的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我們的區角環境創設需要加強;主題牆的創設依然不足;園本教研活動開展地不夠深入,教研組長的教研水平需要提高,教師上課評課的能力較弱等,都是我們在下一學期需要努力改進的方向。希望通過我們全體老師的再接再勵將全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再上一個臺階。

幼兒園教育反思4

近期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爲《忙!但我沒在爲孩子忙!》的博文。這篇文章在幼兒園教師中引起極大共鳴。如今幼兒教師的工作項目越來越多:區角創設、主題牆佈置、論文撰寫等等,教師們每天忙得團團轉,甚至靠犧牲很多的休息時間來完成工作任務。然而大家在爲什麼而忙?忙得有價值嗎?有沒有真正忙在了孩子的發展上?這些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爲此我們在全省範圍的各大幼兒園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許多項目的統計結果引起了我們的反思。

從教育的本質意義上考慮,“爲什麼而忙”其實就是一個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夠對教育活動起導向作用。在一定時期內,它可以驅使教育向着一定的傾向發展。人們要創建什麼類型的教育和培養什麼類型的人才,都可以通過教育的價值取向予以影響。就幼兒教育的價值取向而言,要培養“和諧發展的”一代人,什麼樣的幼兒教育行爲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很值得我們幼教工作者去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目前,由於對幼兒教育改革的極大熱情,來自各個方面的新的教育理念、方式、手段不斷被廣大幼教工作者吸收與納入幼兒教育工作的日常實踐中,然而很少有人思考:“此做法是否是我們幼兒園所需要的?” “此項工作對我們當地的孩子和家長有多少收益?”由此造成的直接效果是:幼兒園在原日常教學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工作量。如近幾年來幼兒園紛紛推出了活動區、主題牆、幼兒成長檔案、教師個人成長手冊、教師筆記、教育反思、個案觀察、家訪記事、家園網站創建等等工作項目,教師工作量在不斷地累加,而擠佔掉的是關注孩子的時間。那麼,什麼是幼兒園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真正有價值的工作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我曾對500名幼兒園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並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統計。結果表明,教師們認爲她們有53%的工作精力用於應付各種記錄和書面資料、佈置幼兒園環境(其中有約兩小時爲額外工作時間),僅有12%的精力用於幼兒個別教育、家長交流和反思教育策略。而就幼兒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而言,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才是最有教育價值的行爲。

現象

爲了進一步調查和了解幼兒園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我們對幼兒園教師的日常工作進行了周跟蹤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價值取向上存在着較大的誤區,教師們更多地爲“任務”而做,而不是爲“有意義”而做。因此,教育行爲的價值度較低。主要存在着以下幾種現象:

1.寫得多,效益少

粗略統計了一下,在一所上等級的幼兒園,每一位幼兒園教師每週需要撰寫的書面材料有:①一週兩天或三天(兩位教師輪流帶班)的一日活動計劃,平均字數爲2350字。②每日的課後反思,平均爲455字。③每週一篇教學筆記,平均爲400字。④每週一篇觀察記錄,平均字數爲300字。⑤每週一填的幼兒成長檔案,平均每位幼兒50字,共計1500字。⑥區域活動記錄表,一週一份,平均250字。⑦家訪記錄每學期普訪一次,平均每週兩次,100字左右。⑧主題牆檔案記錄表(部分幼兒園有),平均250字左右。⑨班務工作計劃總結、班級德育工作計劃總結、班級安全工作計劃總結、科研課題資料、論文撰寫等平均到每週約1820字。⑩幼兒日常服藥記錄、因病缺勤記錄等,每天一份,每週平均200字。綜合以上內容加以統計,每位幼兒園教師平均需要撰寫的書面材料爲7625字。按一個人書寫的平均速度——每分鐘25個字,教師每週的書寫時間要達到305分鐘,即5.1小時。

然而,那麼大的書寫量對教育工作具有多大的效益呢?在調查統計中,有73%的教師認爲“沒有多大效益”。有89%的教師認爲效益僅爲30%。

2.成人佈置環境多,幼兒利用得少

隨着幼兒園參觀學習活動的增多,幼兒園的“可顯”環境顯得尤爲重要了。於是,主題牆環境創設、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家園聯繫欄創設、幼兒園文化環境創設、自制教玩具、角落細節化環境創設、幼兒參與式互動牆創設、家長參與式環境創設等等大量的工作落到了教師和家長身上,且你學我的“美麗”,我學你的“特色”。據問卷統計,有78%的幼兒教師認爲這是“爲給別人看而做的工作”。

出於對環境創設美觀的要求,幼兒園的環境中少有幼兒的“真正”參與,且美麗的環境真正運用到幼兒教育中的成分很少。據問卷統計,有91%的教師認爲,真正運用到幼兒日常教育的部分爲20%以下。

3.物品製作得多,可用的少

由於目前各大幼兒園普遍經費有限,因此環境創設提倡“廢舊物品利用&rdqu

o;和“本土化製作。教師們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蒐集各種廢舊的牙膏盒、紙箱、飲料瓶及麻繩、稻草、竹子等原生態物品,憑自己的“巧手”製作了大量的玩教具。往往因爲“土法上馬”,物品不是不牢固就是不可用,造成“製作得多,可用的少”,這也是幼兒教師工作價值含量低下的一個方面。

4.事務性工作多,關注孩子少

綜上所見,在日常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承擔着大量的“書寫、製作、比賽”等工作量,造成經常“疲憊上崗、帶病上崗” (問卷顯示高達86%)。且目前幼兒園普遍存在班額過多的現象,教師日常帶班工作基本擔當的是“消防員”的角色,很難也很少再有精力去關注個別幼兒。據問卷顯示,“能較好地關注個別教育的”只佔12%。

5.應付常規多,個別指導少

在幼兒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曾有一度似乎認爲常規可以不要了,只要孩子們快樂、自主就可以了。其實在幼兒園的一日作息制度中,常規教育還是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的。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尤其是青年教師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應付常規中,對孩子的個別指導無力顧及。這一現象在被調查的12所幼兒園中都有體現。

6.要求家長的多,溝通得少

目前幼兒園家長的文化層次不斷提高,對幼兒教育的關心程度也不斷提高。但由於教師工作量的巨大,且目前幼兒園使用的教材基本每一天活動的組織中都有一個需要家長幫忙準備物品的項目,造成每一次與家長交流時任務交待得多,真正對孩子的教育策略溝通得少。在一次對500名家長的調查中,有65%的家長反映了此情況。

從一名幼兒園教師的日常工作價值來分析,以上這“六個少”恰恰是對於幼兒教育具有較高價值的工作。

認識

細細研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大家不難體會到,當前我國需要的是“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基礎”的涵蓋終身教育理念的幼兒教育,是“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展的”以人爲本的幼兒教育,是“重視幼兒興趣、情感、態度、探索性學習的”科學的幼兒教育。《綱要》中反覆強調的關鍵詞是:“關注、引導、探索、自主、體驗、感受、互動”,這一切都表明在綱要落實過程中,在幼兒教師的工作中關注孩子、有效促進幼兒成長才是幼兒教師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作爲在幼兒教育戰線上工作多年的一名幼兒教師,筆者提出以下認識:

1.提高教師有價值的工作份額

(1)關注孩子一成爲主要工作

在幼兒園教育中,孩子是第一位的,沒有任何一項工作比關注孩子具有更高的價值度。爲此,要提高教師有價值的工作份額,必須提高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關注孩子的時空量。讓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關注孩子纔是她的第一職責,一個會關注孩子的教師纔是好教師。從行動上來說,要把關注孩子作爲一日的主要工作。曾經瞭解過英國的幼兒教育狀況,和我國相比,他們沒有漂亮的現代建築,也沒有精緻的`裝飾,但教師的一日工作始終是圍繞孩子開展的,個別化的指導、適當的引導、關注孩子的需求幾乎是她們全部的工作內容。

(2)溝通家長——作爲經常性工作

有句話說“家長是幼兒園的上帝。”聽上去是有些過,然而也道出了家長對於一所幼兒園、對於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從功利一點的角度說,家長的“口碑”是幼兒園辦學聲譽的重要部分,關係着幼兒園的成長與發展。從內涵一點的角度說,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是比教師更瞭解孩子的“知情人”,是最關心孩子成長的人,是對孩子成長舉足輕重的人。因此,與家長的溝通應該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得更好。

(3)研究有效策略——成爲必要性工作

“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該如何教育?”這應該是一名教師最應該經常思考的問題,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少有教師思考這個問題。據問卷調查統計顯示,經常思考此問題的教師只佔19.7%。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經常性地針對實踐作思考,對教育現象作針對性的研究,有效提高教育的效益與質量,這應該是有價值的必要性工作。

(4)利用天然資源與環境——成爲滲透性工作

其實,環境是有着更寬泛的含義和內涵的。對於幼兒來說,漂亮、精緻的環境並不是他們的第一需求,他們更需要一個可互動的、可感知、可自由支配的環境。且就幼兒教育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來說,廣闊的大自然、豐富的社會是對幼兒成長更有利的環境。作爲幼兒園教師,如何去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並將這些資源滲透利用到日常教育

教學活動中,創設對幼兒成長真正有利的環境,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而創造一個給“參觀者”看的“花花世界”,其必要性值得商榷。

在這基礎上,關注教育中的安全也是作爲一名幼兒教師需要投入一定工作量的工作之一。

2.從教育行政部門入手,改革評價機制

如前所述,幼兒園教師的許多“低價值”的工作量的增加是和上級教育行政部分的指向有一定的關係的。上級部門的許多考覈評估只是以資料爲評價依據,而日常教育教學狀況如何,教師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狀況等並不列入考覈依據。爲此,書寫大量材料,甚至補寫大量材料成爲一種客觀現象。據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幼兒園等級評定之前,補寫材料的幼兒園幾乎爲100%。因此,如何進一步改革評價機制?如何增加日常隨訪項目和比例?如何將“關注孩子、溝通家長、實施有效策略”等日常的、動態的、有價值的因素列入指向性目標中?如何減少“低價值”的工作量,增加“高價值”的工作量等,都值得相關教育部門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一貫強調科學的精神是實事求是。教育評價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上的價值判斷。

幼兒園教育反思5

教育筆記:百變“機器人”

“機器人”是我們小班的一種桌面玩具,它的四肢、頭部都可以拉動、變形。

記得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不是很樂意玩這種玩具,經常拿在手裏不知道要怎麼玩。發現這一現象後,我便在室內遊戲時間以變“魔術”的情境讓“機器人”表演我們學過的課間操。

孩子們看着“機器人”活蹦亂跳的樣子都高興地拍起手,都想自己試一試。在午餐後的轉換環節,孩子們都學起老師的樣子讓“機器人”跳起舞來。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對這種玩法又不感興趣了,“機器人”們又被冷落到一邊。怎麼辦呢?怎樣才能讓這些玩具發揮更充分的價值呢?由於這些“機器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可以活動的,於是我向孩子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讓機器人單腳站立嗎?”當孩子們做到這一點後,我繼續提問:“除了這個動作,你還能讓機器人做出什麼動作來?”這樣孩子們的探索慾望便被調動了起來。在以後的活動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爲自己的新發現而興奮不已。有的孩子告訴我,他能夠讓機器人劈叉;有的孩子告訴我,他能夠讓機器人彎腰;有的孩子告訴我,他能夠讓機器人做出游泳的動作……

隨着時間的推移,生活經驗的豐富及遊戲經驗的積累,孩子們越來越喜歡玩“機器人”,玩法也越來越多。有的孩子繼續探索“機器人”的不同造型;有的孩子利用“機器人”的同一造型來組合成其他造型或物體,比如用“機器人”來擺成我們學過的圓形、方形、三角形;把“機器人”當做一節節的車廂,擺出長長的火車;將許多“機器人”一個挨着一個站立圍合成圍牆等。常常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時,教師提供的“機器人”已經不能滿足他們長長的火車、圍牆的'需求。這時候,我會建議孩子們三三兩兩地進行合作拼擺,從而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

[分析與反思]:

雖然這是一種看似很簡單的玩具,可是正因爲簡單,孩子們的操作興趣便不容易長久保留,玩具的價值不容易充分體現。所以,越是簡單的玩具材料越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地探索,挖掘它們更爲豐富的教育價值。

1、教師要深入分析遊戲材料,探索其適宜的玩法。

雖然我們提倡讓幼兒自己去探索、發現,但是作爲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們教師必須先要掌握遊戲材料的玩法。當幼兒在探索、操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或瓶頸時,教師便可以進行鍼對性地適宜指導和支持,從而不斷地豐富幼兒的操作經驗。

2、材料數量提供要適宜,能滿足幼兒的遊戲需求。

剛開始時,我們是在午餐後的轉換環節讓幼兒玩“機器人”的。由於材料有限,我們規定每位幼兒取一個“機器人”。時間一長,孩子們便養成了只取一個材料的習慣。後來我們在晨間也提供了這個材料,這時孩子們還是隻取一個,玩法也比較單一。當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又示範了利用多個“機器人”共同擺出造型的方法,打破了孩子們被侷限的思維。當思維得到解放後,孩子們的想象力、表現力都讓人驚訝。因此,材料的提供不僅要滿足孩子有玩具玩,還要滿足孩子開闊的思維發展,滿足孩子想象的發揮空間。

3、要適宜地引導幼兒合作遊戲。

儘管老師提供了足夠的材料,但也不能保證每個幼兒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要多少有多少。有的幼兒會說:“我的機器人排的隊不夠長,還想要機器人。”那麼作爲教師,這時我們可以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引導都在“排隊”的幼兒進行合作遊戲。這樣不僅能滿足幼兒對材料的需求,還能引導幼兒學習初步的合作遊戲,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爲發展幼兒社會交往意識和能力奠定基礎。當然,合作的意識不是一次兩次就能達成的,還需要老師在各種活動中耐心地引導,從而讓幼兒能進行經驗遷移。經過長時間的引導,我班大部分幼兒現在基本能根據需要進行商量、合作遊戲。

4、在遊戲中發現幼兒的發展需求並給予支持。

小班初期的幼兒多表現出對單個玩具的興趣,在此階段大多無意識地開展遊戲,對玩具隨便擺放、玩弄。隨着幼兒對玩具有了一定的認知,便能初步感受玩具在空間中的位置、狀態,逐漸開始把玩具一個一個疊高或按橫向、豎向連接起來玩接龍遊戲。當孩子們用“機器人”進行拼擺各種圖形時,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不再是簡單地擺弄玩具,而開始了順接、甚至是圍合的遊戲階段。因此,教師在觀察到幼兒的這一進步時,不僅僅是表現出感嘆,還要爲幼兒的這一發展需求提供更爲廣闊、豐富的空間,比如提供更多的積木、插塑玩具等,滿足幼兒的發現需求。

5、認真觀察幼兒遊戲,發現幼兒的閃光點,進行多種方式的評價、交流。

在玩“機器人”的整個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的想象是如此的豐富,思維是如此地開闊,他們很多時候能發現老師都沒能發現的玩法。爲了對孩子們創造性玩法的經驗推廣,我經常採用集體評價、同伴評價或教師評價與同伴評價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們在互學的過程中,對材料更熟悉,掌握更多的玩法,從而更好地進行創造性遊戲。

幼兒園教育反思6

爲了統一認識到底什麼是一堂好課,得出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國中部參照其它已獲成功學校的經驗,再參照我校原有的聽課評價表,定出初稿,以學科組爲單位進行討論,經几上幾下的討論,修改再討論,再修改,現已確定了適合國中部實際情況的一堂好課的標準。

(1)教學思想先進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根本問題,是怎樣看待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及相互關係問題。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來說是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好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認識教師的教對於學生學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對學生的知識、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是缺一不可的,杜絕滿堂灌,教師的本領不僅僅是佔有知識,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識轉化爲學生理解了的知識,啓發潛能,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新,這就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結果。在我校“保證基礎,發展個性,服務社會”12字方針指引下,做爲“保證基礎”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把學生當成有意識、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侷限於老師講,學生聽。要以學生爲主體,激發學生興趣,盧梭講過:“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注意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教學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不要看作是靜態的固定的,而應看作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活動量越來越大,這並非意味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減弱,其實恰恰相反,課堂中隨着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體精神發揮的越來越大,對教師授課內容質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尤其是中學生,他們的知識經驗逐漸提高和發展,形成邏輯思維的能力漸趨成熟,辯證思維開始形成,心理上的獨立性進入了最迅速發展時期,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其知識性,趣味性,邏輯性及辯證觀點,必須有一個高水平,高深度,高層次的主導意識,纔會讓學生信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但教師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只有人格化爲教師的知識、才能、個性,才能通向學生的心靈,最終達到潛能開發的目的。

(2)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向盤指南針,也是起始和歸宿。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準確,不脫離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以認知目標爲切入點,以智能目標爲主線,以情感目標爲動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完成大綱的要求。教學目標不僅要具體明確,而且要分清主次輕重,以提高課堂效率與效益,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應考慮可以操作和測試,能及時反饋,彌補不足與缺陷。這學期抓課堂教改,首先抓了備課這一重要環節,要求備課組首先熟悉大綱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識體系,使教材的精神內化爲教學工作思路,上課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才能熟練、正確、科學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腦中有大綱,要熟悉所教年級,所教學科具體的教學目標的要求,瞭解大綱對相鄰年級乃至整個學段的整體要求,從宏觀上一盤棋統籌安排教學時間,把握教學進度。

備課中要充分體現備學生這個重要環節,同時強調各備課組教師集體備課的重要性,集體備課是優化備課的保證。統一認識,備課時有幾個知識點,哪些需要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在哪裏,要求作業的基本題統一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教學能力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適當增加新的信息,增強學生的興趣。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學生也增長了知識,鍛鍊了思維。

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首先要認真地記錄在教案中。教學目標應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每節課的`目標與知識點的目標都應是具體明瞭,還要落實,只要知識點的目標得不到落實,長期下去,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教案要求詳細認真設計書寫,克服上課時教師主觀隨意性,不認真備課寫教案,拿起教材隨意上課,這樣也許會有頓悟和新意,可這種隨意性較大地破壞了知識的連貫性,也違背了教學計劃的特點,不寫教案,浮想聯翩,海闊天空與課堂無關的內容成串,計劃內的教學內容講的膚淺或不得要領,就會大大抑制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備好課,寫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要求把這種思維活動記錄下來(即寫好教案),這就大大地增加了備課的科學性。

(3)教學內容科學

教學內容要把握內在聯繫,傳授知識要準確無誤,不出現科學性的錯誤。教師胸中要有教材,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識脈絡,把握知識的點、線、面、體層次結構及相互關係。教師要忠於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在原有教材不超綱的基礎上,增加或擴大現代科學的信息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渴求。課堂上要明確知識的重點,巧妙地突破難點,講述的內容要富有邏輯性,精講精練。精講不等於不講。以學生爲主體,不等於老師不起主導作用,不講課,不傳授知識。而是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更深一步地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達到要求的更深更高層次。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提倡教學活動應遵循第一個法,適應第二個法,創造第三個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設計應從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當前教改實驗中多采用的發現法、研究法、問題教學法、快速聯想法、模擬法、演示法、討論法、興趣教學法、讀、議、講、練教學法等,其目的都是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內在的學習需要,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強烈要求,引發學生的潛在素質。要從實際出發,運用一種或綜合運用幾種教法,引導學生對具體的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實驗與思考。啓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層層啓發,步步引導,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及能力的發展。

(4)教學過程優化

教學優化是1972年蘇聯巴班斯基將現代系統論的基本原則和系統論引進 教學論的研究提出的一種教學理論方法。最優化是指“以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它不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而是在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過程提出明確的目的性,並精心組織與安排,科學地選擇一種適合教學的方案。根據上述原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組合要得當,無論怎樣的課堂類型棗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競技課、實驗課、活動課都要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注意知識的邏輯性,結構的嚴密性。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其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人們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的總稱。它包含了傳統教育所重視的邏輯思維,以及遠沒開發的非邏輯思維。在人類的創造活動中,正是這兩種思維的交錯進行和結合,使人們作出了創造性的成果,而非邏輯思維又往往在關鍵時刻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非邏輯思維包括了靈感、直覺、想象三個活躍的因子,若化爲一個核心即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從多角度多途徑地去思考問題,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關鍵往往是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們把這種培養努力體現在每一堂課中,如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立體空間的想象。考覈採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對學生的進步與困難給以鼓勵與幫助等等,都是提高學生髮散性思維,即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好辦法。教學過程的優化,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統一起來,使教師們知道,課堂教學的優化,不應該只是主導作用的教師單方面能量的釋放,而是讓主體地位的學生有時間和空間對教師給予的信息進行反芻思考,優化教學過程,也包含着教師對學生引導得法,過渡自然並講究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積極有趣,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教學過程,還強調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突出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幼兒園教育反思7

“樹真好”是大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目標是“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樹的認識,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請幼兒說說身邊的樹,回顧自己在哪裏見過樹,說說自己認識的樹的名稱等;第二環節,請幼兒理解圖中的內容,並欣賞散文前四段;第三環節,請幼兒根據圖中的內容學習有關“樹真好”的話。接着,我開展了分組教學,期盼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接着問:“你們在哪裏見過樹?”天天說:“我家門前有一棵樹,我很喜歡。”我忙問:“你爲什麼喜歡?”“因爲可以長種子。”我說:“今天,老師請你們看一看這些樹是不是你們喜歡的樹,認不認識它們,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說好。接着,我逐一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認識橘樹、桃樹、鐵樹、柳樹、楓樹等,並趁機引導幼兒把正確的樹名組織到相關的句子裏去,以豐富幼兒的語言。如,“桃樹上開滿了鮮花”“鐵樹有着長長的、硬硬的葉子”“秋天到了,楓樹的葉子變紅了”,等等。接下來出現的椰子樹圖片讓幼兒猶豫了許久,他們說“有點像鐵樹”“有點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長得像鐵樹。看,樹上有什麼?”宋宋受到了啓發:“是海灘樹吧?”我告訴幼兒:“它長在海灘邊,叫椰子樹。”看完六幅圖片後,我換了個話題:“我們看到了這麼多漂亮的.樹,真好!爲什麼叔叔阿姨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云云說:“因爲他們喜歡。”宋宋說:“因爲可以把太陽擋住,爲我們遮陰。”……

以上是活動第一環節的一段實錄,我主要圍繞幼兒身邊的樹展開,從“你在哪裏見過樹”“是否認識屏幕上的樹”“爲什麼種樹”等幾個問題入手,與幼兒展開對話。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覺到儘管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導入部分在繞圈子。我在引導幼兒認識樹的名稱上花了很多時間,內容與“樹真好”的主題有些偏離,並未緊緊圍繞樹的好處展開。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我馬上進行了調整。在另一組分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嘗試。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好奇地問:“爲什麼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鑫鑫充滿感情地說:“爲了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所以要種樹。”我點頭:“你覺得大樹能讓環境變得更美,是嗎?偉偉,你覺得呢?”偉偉說:“可以擋住沙塵暴。”我笑着說:“是的,樹能擋沙塵暴,上次我們做過調查。”耘耘說:“樹可以幫助我們遮太陽。”我用手遮着頭頂說:“可以給我們帶來陰涼,防止太陽把我們曬傷。”天天輕聲道:“樹可以擋住龍捲風。”我接着問:“是啊,樹的本領真大。它還有什麼本領呀?”耘耘補充道:“樹能給我們提供果子。蘋果樹能長蘋果。”我給予了肯定:“我們周圍有許多果樹,每天能給我們提供水果,讓我們吃了身體健康。你們知道樹還有什麼本領嗎?”怡怡說:“樹還可以做些東西,比如做成小魚貼在牆上。”我回應道:“把樹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藝品,然後用來裝飾,對嗎?”“樹可以製造氧氣。”“樹能做船。”……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說着樹的作用,他們的已有經驗被激發了。

從以上師幼對話的情況來看,幼兒不僅樂說,而且有話可說,雖然談論的範圍縮小了,但討論的方向更明確了,更有意義了,對下面活動環節的開展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內容與目標“攜手共進”,使活動重點更加突出,從而推動了目標的達成。

幼兒園教育反思8

活動目標:

1、瞭解食品的一些衛生常識,知道不講衛生和垃圾食品對人體的危害。

2、在搶答的活動中,區分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的種類。

3、樂意吃一些比較有營養的綠色食品,並參與綠色食品遊戲賽。

4、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5、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活動準備:

1、一些和飲食衛生有關的圖片若干。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紅色彩筆人手一支。

活動過程:

一、幼兒進行談話活動:

1.教師:你喜歡吃什麼食品?爲什麼?

2.教師將幼兒說的各類食品一一貼在黑板上或快速地畫在黑板上,並進行分類。

二、通過觀察幼兒用書,瞭解注意飲食衛生的重要。

1.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麼?想一想這樣做對嗎?爲什麼?

2.觀察畫面,說說:這些小朋友怎麼啦?他們爲什麼會生病?

例如:觀察拉肚子的小朋友,說說:爲什麼他會拉肚子?(吃蔬果不清洗,也沒有洗手。)……

3.觀察一名肥胖兒童:他爲什麼會這麼胖?(他吃的東西太多了、甜食吃多了、油膩的食物吃多了……)

三、引導幼兒參與討論:吃什麼食品比較好?什麼樣的食品要少吃,爲什麼?

四、請幼兒在紙上記錄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

教師請幼兒談論自己記錄的結果,並將記錄的結果進行總的匯合,找出最好的食品和最差的食品,並給以"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的`稱號。

五、食品搶答,教師報出食品的名稱,請幼兒說出垃圾或綠色食品。

1.教師:水果、蔬菜。幼兒:綠色食品;

2.教師:薯片、妙脆角、炸雞腿。幼兒:垃圾食品。

六、引導幼兒評選出2個綠色食品。

教師請3位幼兒上來分別扮演3個綠色食品,並站成一排。開展遊戲《蹲一蹲》玩法:分別說出自己蹲和別人蹲,要接得快。例如:有綠色實物:黃瓜、西紅柿、青菜,第一個是黃瓜說:"黃瓜蹲,黃瓜蹲,黃瓜蹲完了青菜蹲。"青菜聽到後,立即接上來說:"青菜蹲,青菜蹲,青菜蹲完了西紅柿蹲。"然後,繼續接說……說錯了,就換人接着遊戲。

活動反思:

《細則》中提到“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本活動利用家長資源使活動發展的更加深人。在活動中,不是讓家長單純地講述,而是以家長演示爲切入點,教師適時介入引導幼兒操作爲主,真正使資源發揮它的教育作用,實現了深層次的家園共育目標。

幼兒園教育反思9

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對是非的分辨能力較差,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都很弱,在這個《寶寶愛自己》安全週中就有一堂《不跟陌生人走》,在開學初,家長排隊接孩子時,幼兒就會哭着跑着要衝出去,因此針對於這類現象,我們就專門利用空餘時間進行了教育,幼兒安全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

這次安全週中的《不跟陌生人走》鞏固了開學初教給幼兒的理念,在課上我考慮到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性的,因此我以談話的形式引出動畫故事《小熊安全教育》通過故事讓幼兒知道小熊是因爲相信了陌生人的話而被賣到動物園的,從此小熊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親人,引發幼兒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談談對“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見陌生人應注意些什麼。再舉例介紹小雨在學校發生的事讓幼兒懂得不要跟陌生人走,陌生人硬拉着你走你要反抗。在活動中請配班老師客串做陌生人,設置了一些與幼兒實際生活非常貼近的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初步對我們班幼兒形成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因爲我認爲僅僅告訴幼兒“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況.然後指導孩子如何去做,特別是配班老師用糖果和玩具誘惑時,我班的個別幼兒有點動容了,看上去有點想跟走的趨勢,我抓住了這一點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讓幼兒明白不能隨便亂吃東西,因爲可能食物裏已經下了藥,吃了你就被抱走了。

整個活動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共同分析判斷,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更不要跟陌生人走。這次活動,由於是假設性的,讓認識的`老師來做壞人,不能真正的測試,只能停留在讓幼兒瞭解的層面,我如果請其他班的陌生人阿姨來客串會更客觀,最後我覺得還可以延伸到家園共育層面,因爲安全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僅靠老師的教育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可以讓家長共同參與到平時的生活活動,因爲進階段接孩子時會出現孩子在前面跑,家長在後面走,上月拿被子也出現了,家長在拿小朋友的被子,小朋友自己跑掉了,家長都沒來得及拿好被子,就追出去了,這些都是存在安全隱患的,要讓小朋友和家長共同重視這個安全教育,家長可通過讓小朋友瞭解有關家裏的情況,比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家園緊密配合,共同關心共同教育孩子。

幼兒園教育反思10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

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海電幼兒園 溫麗

20xx-12-4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

怎樣培養小班幼兒繪畫興趣

海電幼兒園

溫 麗

20xx.12.4

幼兒園教育反思11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規教育旨在促使幼兒瞭解、接受、遵守幼兒園集體生活所需的各種行爲規則,養成相應的習慣,在當前幼兒園教育中舉足輕重。毋庸置疑,常規教育在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當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關於常規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過程中,爲了適應規則,幼兒必須放棄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麼時候做什麼”是一條幼兒園常規,但幼兒的需要和興趣並不總是能夠與教師的要求保持一致。當常規教育需要犧牲幼兒的主體性、創造力、想象力時,這種代價是否過於高昂了?對於教師而言,他們會因爲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規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事務中,相應地會減少對幼兒和教學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現今的常規教育中,無論是幼兒還是教師都會失去很多。

目前常規教育主要採取“防範式”,即教師處處防備幼兒,生怕幼兒做“錯”什麼。教師通常採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讓幼兒自主地活動,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這樣一來,常規教育陷入了難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兒對教師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導致幼兒缺乏對行爲的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而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劇了教師對幼兒的控制。這種常規教育對幼兒的主體性教育的內容抽空了,使得“培養幼兒的主體性”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二、常規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規訓練當作開展一切教育教學的前奏。

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要等到幼兒全部安靜下來纔開始活動,希望通過這種強化使幼兒形成自控並自覺安靜地等待教師“上課”。不難自出,教師是在常規訓練上而不是在如何激發幼兒在學習興趣與動機方面下功夫,常規在這裏不僅被當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於個體利益之上,使常規教育“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過於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

2、將常規視爲對幼兒日常行爲規範的要求。

在幼兒園班級生活中,隨時能聽見教師說出的“不能亂丟玩具”、“不能亂扔垃圾”、“不許大聲說話”等限制性話語,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許”、“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語,說明了在教師心目中,“常規就是限制幼兒的不良行爲,常規教育就是管”。將常規視爲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爲指引的.作用,使幼兒的實踐缺乏目標感而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引起幼兒,尤其是大班幼兒的反感、挫敗感。

3、注重強調規則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規則,意味着替別人着想,同時要限制自己不合規範的行爲,在班級生活中,當個人的想法或需要與集體或他人的利益相沖突時,按要求得放棄個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體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如幼兒園班級生活中“洗手時不要把水灑在別人身上”、“看到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規則。教師強調規則的利他性,使幼兒認爲規則總是有利於別人的需要規則而自己則不需要,於是他最終學會的總是用規則來要求別人,而沒有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規教育大多是這樣完成的:教師一般是首先介紹常規,接着是不斷地提要求,在幼兒園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地提醒、督促,對違反常規的行爲進行懲罰。對於幼兒來說,這種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師有意地強調出來的,是在說明常規“是什麼”及“怎麼做”的問題。這種常規教育與幼兒以無意學習爲主的規律相違背,而且只能引發這樣的效果:常規同知識一樣,只是需要幼兒接受即“能說出”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幼兒去理解它、實現它即“能做到”的東西。幼兒會想:“爲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規則到底和我有什麼關係?”當幼兒覺得常規與我無關時,任何說教都將難以真正奏效,對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消極的。

三、常規教育新的嘗試

1、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爲常規教育的重點。

常規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終極目的在於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幼兒園常規教育都要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對規則的看法。規則作爲社會和集體組織對個體的行爲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的,是外在於幼兒的客體。但是在常規教育中,規則應被看成是幼兒主體品質的組成部分,因爲真正地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反映了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對於教師而言,只有將規則視爲幼兒主體的一種品質,把它當成是幼兒內在的、在幼兒積極的自我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東西,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常規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幼兒的規則意識。

2、將幼兒被動接受常規化爲主動。

我們知道,規則不但有利他性,還有利己性,規則是互惠的,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幼兒體驗規則對自己的意義,主動建構規則互惠性的認識。幼兒可以通過比較自己遵守某一規則前後的差異,發現規則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體驗規則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或是對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經理的。例如“謙讓”的規則,會讓幼兒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順利做事,爭執不下會耽誤時間,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便。又如“助人”,在給別人帶來好處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快樂。

3、將幼兒常規要求內化爲幼兒對規則的需要。

靠強制手段使幼兒遵從規則,並不能真正地養成幼兒的規則意識,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求教師不能把規則當成一種強加在幼兒身上的外部要求,總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兒,而是將規則還原成幼兒主體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動機,使他們感受到對規則的內在需要並體驗到其中的快樂。

爲此,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教育行爲由一味的限制轉變爲積極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兒對規則的主動建構,幫助幼兒體驗到規則或紀律爲自己帶來的樂趣。如果教師多說“你能做到……你會……”或者“如果你能……我們都會爲你感到高興”,那麼,幼兒在班級生活中懷着的不再是一顆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滿腔自信地去活動,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說出“我能……我會……我可以……我需要……”等話語,他們會將自己對規則的直觀感受表達出來,積極體驗他們對規則的需要,他們的規則意識會積極地生長。

幼兒園教育反思12

開學了,孩子們帶着新鮮和好奇又走進校園,安靜了一個暑假的幼兒園又恢復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校園裏洋溢着孩子們的歡快笑聲……

從小班升入中班,對於孩子們而言,一切從新的開始,原來小班時的動物標記由理性的數字標記代替。這個數學活動我們是這樣開展的。

一、活動流程的趣味化

雖然,孩子們在小班時也曾接觸過數字,但只是比較粗淺的,而“我的學號”是給孩子們一個系統的數概念了。那麼,如何讓孩子們對這抽象的數字感興趣呢?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注重活動流程的趣味化。

在活動的導入部分,我以“神祕客人”的身份出現學號,引起孩子的一種關注,就像懸疑影片中所佈局下的一個引子,引發孩子探究的慾望,調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而在活動的進行部分,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更加地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在輕鬆的遊戲中,孩子們放鬆壓力,和數字朋友做遊戲,找到自己相應的學號。在尋找學號的過程中有新鮮的刺激,也在無形中體驗了一種樂趣。從給杯子找數字朋友,到毛巾秀一秀數字朋友,到新書、新泥工找數字的家……每一次孩子們都是在遊戲中與自己的學號親密接觸,並在遊戲中鞏固認識了自己的新學號。

二、關注幼兒的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幼兒之間也是如此。在認識“我的新學號”中,我就發現我們的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存在着個體的差異性。如一銘、遠遠、煜俊等孩子數概念發展好,反應靈敏,不光記住了自己的學號,還主動幫助同伴記他們想對應的學號。而有些孩子就比較被動,表現較遲緩,反應不快,需要多次的提醒。還有一些孩子對學號較爲混淆,比如把“21號”當成了“12號”,而把“23號”當成了“32號”等,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孩子的年齡特點也是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在活動中我就讓孩子之間以強帶弱,互相幫助來學習記憶一些學號,找竅門。

三、關注活動的延伸化

“學號”作爲一個新事物,對於孩子而言,不是一個活動能完全達成的,還需要今後的積累。因此,我在班級網站上發了友情提醒,期望通過家長的配合,讓孩子們更好地鞏固記住自己的新學號!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8

寒假裏,我閱讀了由北師大出版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雖未讀完,已感受益匪淺。比起一般純理論性的書籍,本書更加直觀、易懂。它用一個個案例來引導學習,從組織活動的最初立主題和制定目標開始,逐步學習環境的配合、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課後的詳細反思及改進,都能爲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指導和借鑑,從而爲孩子們營造一個科學、合理的主動學習的課堂。

本書的最大看點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爲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論性的總結與指導。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爲我們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借鑑和學習的機會,懂得了反思與評價的要點。既開拓了我的視野,對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啓發。

在工作中反思是一種自我積累的過程,常常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自然就會爲自己增加不少經驗。善於反思的教師能借助於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來分析、判斷自身所確定的目標、選擇的內容、採用的組織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等是否適宜,從而減少教師在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錯誤。善於反思的教師能夠從活動反思中逐步學會教學,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在讀過本書和查看了一些資料後,我意識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評價不再把幼兒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作爲重點取向,更多的是關注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對幼兒知識技能的評價,往往由於幼兒知識技能發展經驗的不足,導致幼兒在活動中屢遭挫折,影響其學習興趣和情緒。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評價一定要多元化,以欣賞的態度去評價幼兒,全面地賞識幼兒各方面素質的新的進展,使幼兒能較多的感受成功與被肯定的喜悅,從而激發出更強烈的學習動力和自身的潛力。當然在評價中也要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讓家長參與進來,努力提升家長在評價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在家長開放日中爲家長設計評價表格來評價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在家長園地中掛上家園聯繫本,進行家園交流;爲孩子建立成長記錄表格;以及各種調查表等,請家長參與對幼兒的評價,讓家長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更有效的共促幼兒個性化發展。

幼兒園教育反思13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別小看了孩子

別小看了孩子數學活動時,幼兒在進行操作練習――採蘑菇。說“採蘑菇”,其實也就是要求幼兒把書上的不乾膠蘑菇撕下來,然後再按小兔籃子上的數字進行粘貼。幼兒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先把書翻到中縫,撕下不乾膠蘑菇,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貼上,操作時,幼兒需要來回翻書,這樣不僅僅操作速度慢而且顯得個性麻煩。

該教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着。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見詩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後,全部貼在她的五個小手指上,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一個一個貼起來。咦,這樣還真省事多了。我向小朋友介紹了詩函的方法,並鼓勵他們也能夠想出別的又快又好的方法。這樣可好了,幼兒想出了很多方法,他們做起練習來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們的舉動,又讓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班上新添置了一種軟塑料玩具,這種玩具能拼插出許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範圖,看孩子們能拼插出多少種。說真的,當時我還以爲孩子們沒有我的示範指導,根本就不會拼插出什麼,所以,當我眼前出現一件件造型別致的手提包、彩鏈、頭飾等作品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我興奮地把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出來,並鼓勵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這樣一來,孩子們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軟塑料玩具因爲有了孩子的創造和想象而變得格外生動、搞笑。

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經常應對幼兒獨特的、有創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細想起來,在他們大膽、童真、稚氣的想法背後,又會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爲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於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發現他們富於創造性的想法,並適時地給予用心有效的評價和支持;此外,教師還要給孩子帶給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發揮同伴羣體的相互模仿、激勵作用,促進幼兒羣體共同發展。

幼兒園教育反思14

設計意圖

這是一幅小班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景物圖片——藍色的天空,伸展着枝條的大樹。再仔細看,景物中似乎缺少了點什麼。原來,大樹上沒有葉子,光禿禿的,顯得有些冷清。現在是冬天,我們北方的孩子就置身於這樣一個場景,熟悉的生活經驗加上畫家用色彩營造的氛圍,很容易喚起幼兒的情感以及想要動手做一做的創作願望。

對於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小班幼兒,有底圖的作品更能喚起他們創作的熱情。在這樣一幅底圖上,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塗塗、畫畫、粘貼、撕貼、團紙貼……就可以創作出一幅很漂亮的作品,他們也會在成功的喜悅中建立起對美工活動更爲持久的興趣,並樂此不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這樣描述幼兒藝術教育的價值:“每個幼兒的心裏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可以這樣說,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相對於其他領域,藝術以其更加優美、自然、和諧的美感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得到了幾乎每一個孩子的喜歡。一個具有良好理念的幼兒教師在設計藝術活動時,應尊重幼兒獨有的審美並予以支持,注重提供適當、多樣的材料並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

結合小班幼兒美術學習的特點,在設計此活動時,我們應該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聯結,並支持幼兒使用多種材料和方法裝飾大樹。這樣一個過程,能夠很好地挖掘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元素,並滿足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個性化發展。

活動目標

1.欣賞冬季的自然美:湛藍的天空、伸展有力的大樹枝幹、枯黃的落葉。

2.積極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裝飾大樹。

3.瞭解老師提供的多種材料,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使用。

4.欣賞自己及同伴裝飾的大樹。

5.激發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教師在體育活動或日常戶外活動(如散步)時間帶幼兒欣賞冬天的自然美,感受湛藍的天空,觀察掉光葉子的大樹有力伸展的枝幹,撿拾落葉等,讓幼兒感受到不同季節的大自然都有獨特的美。

2.場地準備:四個操作區,分別放四種操作材料;一個幼兒作品展示區。

3.物質準備:第一組廣告紙(五釐米見方)、膠棒;第二組皺紋紙(五釐米見方)、膠棒;第三組水粉、棉籤、抹布;第四組油畫棒。幼兒每人系一個圍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共同分享冬天的美。

師:我們散步時觀察了冬天,你們喜歡冬天嗎?

師:說一說冬天哪些地方很美?

師:你們撿到落葉了嗎?落葉是什麼顏色的?

二、欣賞圖片,激發創作願望。

師:圖片上有什麼?這是什麼季節的大樹?

師:這些大樹的枝條和我們在外面看到的一樣嗎?

師:大樹上的樹葉哪兒去了?

三、瞭解材料,掌握創作基本技能。

師:我們一起來把大樹裝扮得更美麗、更暖和吧。看一看都有些什麼材料。

教師分別出示四組材料,請幼兒談一談這些材料可以怎麼用,還可以請個別幼兒先嚐試,集體觀察並總結操作經驗。考慮到幼兒可能是首次接觸撕紙和團皺紋紙的方式,教師可着重示範:撕紙時,用兩隻手的食指、拇指捏住紙,一點一點撕開;團皺紋紙時,把皺紋紙放在兩手手心,合掌壓住,順着一個方向團。

四、自主創作,用不同的方式裝飾大樹。

師: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來裝飾大樹,每個小朋友的大樹都會是很特別、很漂亮的。

此環節重點是支持幼兒的創作,請幼兒自由選擇操作區域活動,並允許幼兒更換操作材料。教師應欣賞每一位幼兒的創作思路,不要打斷幼兒的創作。

五、作品欣賞,分享各自的感受。

教師將所有的幼兒作品懸掛在展示區,和幼兒一起欣賞作品。可以請三至四名幼兒講一講自己喜歡的大樹。

師:你喜歡哪一棵大樹?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

師:今天我們一起裝飾出了多種多樣的大樹,每一棵都很漂亮,老師喜歡每一個小朋友的想法,大家都非常棒!

活動延伸

1.將幼兒創作的大樹裝飾在教室裏。可以用麻繩懸掛,還可以沿輪廓剪下來組成森林。

2.在美工區繼續提供多種材料以及大樹圖片,供幼兒進行再創意。

教學反思:

幼兒美術活動,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術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

幼兒園教育反思15

課後反思:

我覺得從小對孩子進行這樣的安全教育是很必要的,安全教育應該滲透在每日活動中,應不斷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使他們建立牢固的自我防護意識。特別是對小班的幼兒,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活動用遊戲形式貫穿始終,幼兒的`參與性、積極性很高,避免的單純說教的枯燥無味,通過遊戲,讓幼兒更深的體會到誤食的危害,增加自我保護意識。

在活動中還有幾點需要改進:1、教師示範操作材料應該要比幼兒實際操作的材料要大,幼兒能更加清楚地認知。2、對於誤食的危害性這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可以更深入些,讓幼兒更加感同身受。

總之,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除了在一日活動中一定要相互監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以保證幼兒的在園安全。還要切實做好家長的安全工作,讓家長配合班級安全教育活動的開展,告訴幼兒一些安全知識以及一些防範措施,讓我們的孩子都能更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