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精華)中外教育史

教育8.16K

(一)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精華)中外教育史

1、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教育目的也應當是使人爲來世生活做好準備。

2、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是貫穿於誇美紐斯完整教育體系的根本性的指導原則之一,主要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在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秩序,即自然規律。關於秩序,誇美紐斯認爲,秩序是“事物的靈魂,世界之所以穩定正是由於有了秩序。

3、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

(1)論普及教育

誇美紐斯基於民主主義“泛智思想的立場進一步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2)論統一學制

爲了使國家更有效地管理學校,保障所有兒童接受教育的機會,誇美紐斯主張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學制。

4、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

(1)論學年制

爲了提升教學效率,誇美紐斯創造性地提出了統一學年制。

(2)論班級授課制

誇美紐斯更進一步地提出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班級授課制度。

5、論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誇美紐斯認爲,“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他把教學的基礎建立在通過身體感官所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經驗之上,認爲運用直觀是教學的一條“金科玉律”。他反對當時學校引經據典、單純的文字教學,認爲教學應該關注到實物,如果無法直觀地觀察到實物,就可以採用圖片或模型進行替代觀察。誇美紐斯第一次予直觀教學以感覺論的理論基礎,但他過誇大直觀的意義,從而不可避免地將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對立起來。

②鞏固性原則。誇美紐斯指責當時學校設給學生以鞏固的知識,他認爲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學校專教無意義的功課;二是學生所學的知識沒有在腦中固定下來。爲了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誇美紐斯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之後,將所學的知識加以訓練和運用。首先,應教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價值的知識:其次,要循序漸進,真正打好基礎。

(3)量力性原則。這是誇美紐斯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的觀點,他反對經院主義教學長期存在的強迫性和忽視學生個體接受能力的行爲,爲此,他提出了“一切學科都應以排列,使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出了他們理解的東西,就不要讓他們去學習”的觀點,即量力性原則。

(4)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教材的組織應當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要把一個學科的知識排列成一個整體、不可忽略或顛倒任何東西。而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守從已知到未知、從易到從簡到繁以及從近及遠等規則

(5)主動性和自覺性原則。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師要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調動兒童的求知慾。他認爲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兒童的積極性有着重要的影響,教師只有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6)啓發誘導原則。受亞里士多德內發論的影響,他把兒童的心理作“種子”或者“穀米”,認爲兒童具有極大的發展可能性,由內向外,兒童教育應當循循善誘,引導兒童發展的機會與動力。

6、論道德教育

他把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歸結爲培養智慧、勇敢、節制與公正4種主要或基本的德行。

7、論健康教育

誇美紐斯的健康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胎教和體育兩大方面。

8、教育與教學管理思想

誇美紐斯認爲教育對於改造社會和建設國家有重要作用。

誇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詳細地論述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規則,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第一個建立起較爲完整的數學原則體系,爲世界教育史上的教學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盧梭的教育思想

1、性善論與感覺論

盧梭秉持“性善論”的觀點,這是其整個社會發展觀的一部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在他看來,兒童之所以乖張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教育不良導致的。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愛心和憐憫心。同時,他還強遇“良心”在使人爲善中的作用。他認爲,良心能夠指導人判斷善惡,引導人棄惡揚善。爲了祛除惡劣的教育對人良心的污染,最好的辦法是讓兒童及早遠離烏七八糟的城市社會,到接近自然的農村生活。

盧梭不僅認爲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靈中存在着認識世界的巨大能量,他承認感覺是知識的來源,他說,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入人的頭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這種感性的理解作爲基礎,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感覺是人知識的原料。因此,理性使人認識事物的前提是感覺器官的成熟,應該加強兒童的感官訓練。

2、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

(1)自然教育的含義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歸於自然”的教育是指讓兒童遠離嘈雜的城市社會教育,15歲之前的教育需要在遠離城市的農村進行,這樣才能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2)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家庭教育培養“自然人”。自然人並不是迴歸到原始社會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由人,即身心協調發展、廣泛適應社會情況的自然人,也就是資產階級的新人。

(3)自然教育的法則

一是正確看待兒童。盧梭認爲,在人生的秩序中,兒童應該有他自己的地位,他反對將兒童當作大人看待,更反對將兒童作爲大人的玩物。二是給予兒童所需要的充分的自由。

(4)自然教育的實施方案

①嬰孩期(出生~2歲)。這一時期的教育以身體的養護和鍛鍊爲主,即發展身體。

②兒童期(2~12歲)。這一時期是“理性的睡眠時期,以感覺教育爲主要教育內容。

③少年期(12-15歲)。這一時期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時期。

④青年期(15~20歲)。這一時期主要以道德教育爲中心,包括兒童宗教信仰的培養。

(5)自然教育理論的影響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提出了一種嶄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對於當時壓迫和束縛兒童、阻礙兒童身心發展的舊教育起到了強烈的批判作用,對於解放兒童、釋放兒童天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公民教育理論

盧梭反對培養國家公民,主張培養自然人。盧梭也提出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和培養良好的國家公民的思想。

盧梭認爲教育要爲國家培養忠誠的愛國者。

4、女子教育論

女子和男子一樣也要接受教育。

首先,要培養健康的身體,但更傾向於靈巧的目的,應當盡情遊戲,免除過分束縛,這對以後生育健壯的孩子和獲得良好的身段是有益的。

其次,盧梭還安排女子學習唱歌、跳舞等藝術活動使之聲音動人、身材靈巧、風度優雅,以更好地愉悅家人、教育子女。

最後,盧梭並不贊成女子學習更深的知識,他認爲女子缺乏精細的頭腦和集中的注意力去研究嚴密的科學。綜上可以看出,盧梭女子教育目標是把女子培養成“賢妻良母”。

(三)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論

斯泰洛齊指出,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發展,主要是指兒童的德智體等方面能力得到均衡的、和諧的發展。

2、和諧教育論

裴斯泰洛齊認爲,人的天賦本性具有均衡性和統一性的特點,潛在地要求人的發展趨向全面和諧。其和諧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裴斯泰洛齊認爲,所有人都應受教育,教育應成爲所有人的財富。通過規勸、啓蒙和教育激發人們善良的心願,可以改變社會的不平等關係和貧富懸殊的現象,改變貧苦人民的生活狀況;

二是教育應適應自然。教育應適應兒童能力的發展,遵循兒童能力發展的進程;

三是教育必須培養完整的人性。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美的人,也就是要使人的天賦才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4、要素教育論

(1)體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力量和技巧的發展。在體育中,各關節的運動被看作最簡單的要素。其中,關節活動的最基本動作包括打擊和拖拉、搬運和旋轉等。在對這些關節動作由簡單到複雜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地發展兒童身體的各種技巧和力量,不僅使身體獲得健康,更進一步地獲得初步的勞動能力。

(2)道德教育被譽爲裝斯洛齊整個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心思想。他強調,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首先應當在家庭中奠定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即首先要培養兒童對母親的愛,之後再擴大到愛家庭裏的其他成員,包括兄弟、姐妹、鄰居等。在學校中,兒童再把自己的愛擴大到愛全人類,並由此意識到自己是整個人類中的一員,一個人的道德力量至此得到實現。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使兒童練習道德行爲,且道德行爲必須通過多次的練習才能鞏固。另外,教育兒童要依靠說理,而不求助於體罰。

(3)裴斯泰洛齊認爲,數目、形狀和語言是教學的基本要素,通過掌握這三個要素可以實現智育的目的在般的教學中,兒童通過計算來掌握數目,通過測量來認識形狀,通過言語(說話)來掌握語言。因此,教學的要素可歸結爲計算、測量和言語三種能力的培養,對應這三個要素所開設的學科分別是算術、幾何和語文,即兒童所要接受的智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計算教學、測量教學和言語教學。

5、教育心理學化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裝斯洛齊是首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這一口號的教育家,這也是其新式教學的總原則。

(1)教育要適應兒童心理的發展,將教育的目的和理論指導置於兒童本性發展的自然法則基礎之上。

(2)教學內容的心理學化。必須使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適合兒童學習的心理規律。

(3)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學化。教學要遵循自然規律,要與自然活動的規律相協調,首要的就是要使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相一致。

(4)教育者要適應兒童的心理,調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要讓兒童成爲自己的教育者。

6、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

(1)在語言教學方面,裴斯泰洛齊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的基礎,把語言教學分成三個部分,即語言教學要從發音教學開始,然後進行單詞教學,最後纔是嚴格意義上的語言教學。

(2)在算術教學方面,裴斯泰洛齊在《林哈德和葛篤德》一書中詳細介紹了算術教學方法。他把數字“1”看作數目的最簡單要素,而計數是算術能力的要素。

(3)測量教學也稱爲形狀教學,其目的是培養兒童對事物形狀的認識能力。裴斯泰洛齊認爲,直線是構成各種形狀的最簡單要素。

7、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

裴斯泰洛齊敏銳地看到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於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具有的重大意義,他雖不是第一個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人,卻是西方教育上第一位將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四)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1)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

關於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赫爾巴特將養成5種道德觀念作爲其倫理學理論的基本原理,這5種道德觀念分別是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或報償。

(2)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學必須以心理學爲基礎。

2、道德教育理論

(1)教育的目的

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的教育目的與德育論,是赫爾巴特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教育性教學原則

赫爾巴特清楚地揭示出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關係,開創性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這一原則,明確了教學是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3)兒童管理與訓育論

赫爾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訓育和兒童管理兩方面,訓育是要形成美德,兒童管理是爲了防止惡行。

3、課程理論

(1)關於經驗、興趣與課程

赫爾巴特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當與兒童的經驗和興趣保持一致,必須與兒童的日常經驗保持聯繫。爲了促進兒童經驗除脫離兒童經驗與忽視兒童實踐體的材料和具體的任務進行教學。

(2)統覺與課程

依據統覺原理,赫爾巴特進一步提出了相關和集中兩項原則來進行課程設計

(3)兒童發展與課程

兒童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

第一段是嬰兒期(相當於人類歷史的早期),此階段要加強對身體的養護,同時應大力加強兒童的感官訓練,發展兒童的感受性與察覺的能力;

第二階段是幼兒期(相當於人類的想象期),教學內容主要以《荷馬史詩》等爲主,以培養兒童的想象力;

第三階段是童年期相當於人類),分別教授數學、歷史等知識,以發展其理性思考的能力。第四階段是青年期,繼續學習數學、歷史等這一階段仍以發展和培養理性爲目標。

4、教學理論

(1)教學進程理論

赫爾巴特的教學進程理論同樣是以統覺理論爲基礎的。

(2)教學形式階段理論

①明瞭階段指教師講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爲許多部分,提示給學生以便學生領悟和掌握。

②聯想階段,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教學的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教師所提示的新觀念和學生意識中原有的舊觀念結合起來。

③系統階段,指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

④方法階段,指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

(五)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1、論教育的基本原理

(1)統一的原則

即世界事物都統一於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認識自然,認識人性而逐漸認識上帝。在《人的教育》一書中,福祿培爾着重論述了他對“統一”的基本認識:“有一條永恆的法則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這個統一體就是上帝。”“一切事物只有通過上帝的精神在其中發生作用才能存在。”教育的任務是幫助人們逐步認識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一。

(2)順應自然的原則

在福祿培爾看來,神性是人性的本質或根源,人性是善的。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從人的完美性和本來的健全性的立場來看,教育、教學和訓練最初的基本標誌一定是順應自然的,僅僅是保護性的、防禦性的。這裏的自然包含兩層含義,即大自然和兒童的天性。

(3)發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學中進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運用於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把人性看成一種在不斷髮展和成長的東西和自然界的進化過程相似,人的發展過程也經歷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級到高級和由簡單到複雜的前進順序。另外,人的成長必須服從兩條互相補充的基本原則:對立與調和。對立調和法則是一切運動的原因,亦是人的發展的原因。

(4)創造的原則

對兒童需要及早地給以從事外部工作和生產活動的訓練,使其能從外部表現本質。在福祿培爾看來,上帝是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也應當像上帝一樣進行創造。

2、幼兒園教育理論

(1)幼兒園工作的意義和任務

福祿培爾極爲重視家庭尤其是母親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家庭和母親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幼兒園的教育方法

福祿培爾強調,自我活動或自動性是其幼兒園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自我活動是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特性。

(3)幼兒園的課程

福祿培爾創立了一整套涵蓋歌謠、恩物、手工作業、動、自然研究、唱歌、表演和講故事等相關內容的幼兒園課程體系,其中,恩物和作業是最主要的。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手工訓練作爲學校的正式科目。

恩物是福祿培爾創制出的一套在幼兒園裏供兒童使用的玩具和材料,因爲他認爲這是上帝給兒童的“恩賜物”,因此稱作“恩物”。

作業,是福祿培爾爲幼兒園確定的另一種開展教育活動的形式及課程,通過作業對幼兒進行初步的教學。他提出的作業種類有很多種形式,如紙工、繪畫、拼圖、泥塑等。

恩物與作業既有區別也有聯繫。

一方面,恩物和作業是相互連接的幼兒遊戲的兩種形式,是兒童認識自然社會,滿足其內心衝動的必要手段。

另一方面,恩物和作業具有明顯的區別:第一,從兒童活動的次序來看,恩物在前,作業在後。第二,恩物的作用主要在於接受或吸收,作業則主要在於發表和表現。第三,恩物不改變材料的形態,作業則要改變材料的形態。

(六)西歐近代教育思潮

1、自然主義教育思潮

(1)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產生的時代背景

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產生有着一定的時代背景。一是受到啓蒙思想的影響。啓蒙運動崇尚人的理性解放、尊重人的個人天性自由的主張爲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產生提供了輿論氛圍;二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需要。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這就需要藉助教育的力量;三是封建教會教育的沒落。資產階級新式教育的興起衝擊了傳統的教會教育,使其開始沒落。

(2)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基本內容

①教育目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潮關於教育目的的基本觀點是:以人的自然本性爲基礎,保護人的善良天性,反對封建教育的強制性;以人的自然發展爲內容,重視人的生存教育和素質教育,使人適應社會的各種變化;重視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良社會,增進人類幸福。

②兒童發展分期。兒童發展分期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特色。不同的自然主義教育家對兒童發展階段進行了論述,如盧梭把人的發展分爲嬰兒、兒童、少年、青年4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不同的教育任務。

③課程論。誇美紐斯主張“泛智”課程;盧梭主張家庭教育,無系統的課程;裴斯泰洛齊主張以心理和社會的標準選擇課程;福祿培爾則主張課程應包括宗教、自然常識、促進思維的教學、人與環境的媒介的語言。

④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自然主義教育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誇美紐斯闡述了“自然適應性”的原則;盧梭提出“順應自然”的原則;裴斯泰洛齊直接在自然教育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直觀性、連續性等教學原則。

(3)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評析

①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歷史意義。

第一,自然主義教育家積極尋求教育的規律,爲教育理論科學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第二,自然主義教育家重視兒童特徵的研究,確立了兒童能動作用的認識;

第三,自然主義教育家重視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方法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完整、系統的教學原則體系和各科教學法體系,爲教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自然主義教育家反對和控訴封建專制制度對兒童個性與自由的摧殘和壓制,反對經院主義教育強迫兒童呆讀死記宗教教義及其嚴酷的紀律和體罰,具有反封建的革命進步意義。

②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侷限性。

第一,有些自然主義教育家對於“自然”的概念界定並不清晰,有時指自然界和法則,有時指人的天性,有時還指與人的做法相對立的“自然的”狀態或過程;

第二,有些自然主義教育家混淆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區別,以自然的規律機械地論證教育規律,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

第三,一些自然主義教育家只用人性解釋人的發展,將人性與社會性對立起來,忽視了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未能深刻地揭示教育的本質;

第四,在教育的研究方法上,自然主義教育家通過神學推演或者理論類比,又或者經驗的粗淺提煉方式作出教育結論,缺乏嚴謹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