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彙編3篇

教育2.88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彙編3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1

近段,再一次拜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靈魂又一次被徹底地洗染,這種輕快兼併沉重的嶄新感覺是如今流行的碎片化閱讀無可比擬的!

“生命教育”的方向與方法,詮釋當前教育中的困惑,用智慧幽默的語言闡述生活中的一個個哲理:讓課堂充滿關注的氣息,讓生命活力充分地涌流,讓智慧之花盡情地綻放——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追求;貼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領成長的方向,探尋生命的意義,成全生命的價值——這是課程目標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場,點化生命、潤澤生命,你臉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陽光就有多少——這纔是教育,生命的教育!老子曾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能勝,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水,天生麗質,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濤,可以衝土決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這水,每一個社會中人的感動正如這水——甘美而清澈!沒有這水澆灌的土地,註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註定會乾涸枯竭。感動如水,普通而又偉大,平凡而又崇高。相信我們自己也可以把這份感動賦之於行動。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字字句句皆經典,時時處處有感動,折射着一種靈性。他說的大學聯考制度是“全面的豐收,導致全面的平庸。”“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爲造就敗者的場所,進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變和人格的扭曲。”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教育到底給了人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呢?我曾看到自己國小時威風凜凜,才華出衆的班長,經過無數次教育的“洗禮”,高中過後,簡直判若兩人,人不但變得傻呆呆,連基本的人際交往也不會,面對昔日的老同學居然一句話也不會說。難道這就是教育的影響嗎?難道這不足以讓我們去重新審視教育目標嗎?難道這還不能引起教育者的深刻反省嗎?多年的教育生涯讓我知道了:負擔過重會使得一個人忙忙碌碌,疲於應付,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深化、細化所獲得的知識,去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去建構屬於自己心靈財富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變得內心麻木,機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氣沉沉。教育是什麼?是“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養成博雅君子、獨立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一種文化過程,向人類傳送生命氣息、心靈轉向的神聖生活。”但現實生活中,發現了一種現象:教師一方面用重複訓練、機械記憶束縛着學生,另一方面還抱怨學生只會死記硬背,遇到開放性的題不知該從何下手。突然頓悟這樣的學生竟然是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遺憾之時,亦爲之汗顏矣!!

痛定思痛,解決的方法有嗎?應該,還是有的!領導頂層設計多元化評價,評價老師的方案不唯成績,更加看重課堂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一旦學生創造性思維有了,成績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培養的學生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如果只會做題,怎能接力中國興盛中華復興的重任?!

曾記得,一位北大畢業生洋洋灑灑寫了幾萬字控訴父母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包辦一切,結果自己只會學習,其它的什麼也不會,進入工作崗位後,任何事情處理起來都很吃力,多次萌生輕生的念頭……這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這難道還不能引起作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深思嗎?!

是啊,“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爲‘標準件’和‘工藝品’”,學習是爲了更好地生活。既然當下的生活也是生活,有什麼理由爲了明天的生活而犧牲現在,使現在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苦不堪言呢?!

但願肖川教授的警世之言能喚醒每一位沉睡和裝睡的教育者,減輕心理和精神負擔,去掉沉重的枷鎖,步入正能量的軌道,用真愛和誠意循序漸進地喚醒、激勵、影響、引領,讓學習成爲每個人的本能和興趣追求,成爲終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2

相見恨晚。若說感觸,這應該是最深的了。文字優美,字字璣珠,用感性的文字表達出了理性的思考。理想,信念,情懷,執着而熱情,細膩而深刻。誠如作者所言“力圖創造出一種融哲學的理趣、散文的韻致和宗教的情懷於一體的表述風格,我更願意用心來寫一點文字,讓讀者讀出啓迪之外的一點激動,一點推動,一點感動,讀出一種情懷,一種心境,一種胸襟,一種器局,讀出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來。”

一、與經典爲友

古老的智慧存在於經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跟接近真實。因爲它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會歷史實踐的檢驗。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該優先於“成材”,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等。即使社會發展到今天,教育也在不斷變革,但是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這些教育智慧並沒有因時過境遷而失去意義。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守經答變,返本開新”。堅守、守護那些永恆的真理,並以此對時代的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給予迴應。

二、審視教育目標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等等。都有其歷史內涵,也有其確定性。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地,嚴肅認真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標。“現時代的人什麼素質最重要”?《學會生存》中提出“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爲人,作爲一個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作爲一個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現代社會需要富有教養、有獨立性、有自信心、敢於冒險、具有創造力、足智多謀、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和講求效率的人。他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裏、創新的能力、開拓新生活的能力、選擇和合作的能力。

三、品味教育的靈魂

教育意味着價值引導,它以培養“可貴品質”爲職責。而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卻與社會文明發展的趨勢不協調,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肖川教授認爲,主體性道德人格應該是現時代的理想人格,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應該是當今中國教育的靈魂。主體性道德人格作爲個體生命最爲獨立、理想、自覺、自爲、自由的存在方式,使個體的道德行爲植根於明敏的心靈、無畏的勇氣、堅強的毅力和熱誠的信念成爲可能。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表達的.是一種價值理想和在應然的意義上對道德教育所做的價值追求。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以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與批判,實現向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轉向,使道德教育,進而使整個教育獲得與時代發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與意蘊。

四、感受教育的力量

“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與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纔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馬丁·路德)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爲真正的人,成爲他自己,成爲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間的大寫的人。良好的教育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殘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

靈動清新,耐人尋味。隨和,隨意,隨緣,感受文字之魅力,體味思想之深刻。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3

最近,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頗有收穫,我深深地被書中那凝練、雋永、雅緻、精當的語言表述所吸引。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全力宣傳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爲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

“與經典爲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麼”、 “審視教育目標”、 “教育的靈魂”。那一個個直抵人心的話題,說出了我們的心理話。書中許多經典的表述,讓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強大。《教育理想與信念》是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這樣的讀書是學習,更是一種享受。文章處處顯示着隨和、隨意、隨緣,字字句句都能在讀者心裏引起共鳴。

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的應付、機械的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難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爲一個獨特的自我。”對比周圍的學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讀書生涯及之後做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學生大多處於被動的,應付的狀態,個別甚至真的是“折騰”中學習的,只有極少數是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應該成爲每個教師追求的一個目標。因爲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把一個智商優秀,學習品質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的,和諧發展的人,這也許並不困難;而要把一個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學習品質差的學生培養成一個樂觀的,文明的,好學上進,學業優秀的合格畢業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爲不容易,才更顯示出我們呢的工作的難能可貴。

教育是一個人文的世界,書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範與責罰。”我認爲兩者直接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前者的教育目標更長遠,看中的是學生今後成長的道路;後者也許只看到眼前利益,只爲了學生的成績好一點,這樣只求眼前分數的教學是永遠也不會是最有效的教學,學的的教育學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諦在於愛,教育的目標在於人的發展。

此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爲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解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從而得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使讀者在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有助於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又有助於教師們確立對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幫助教師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對生活的熱愛。

我相信,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依據書中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會發現,其實現實中的很多問題會隨着閱讀、交流與溝通迎刃而解,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會使自身在教育教學上步履變得輕鬆些。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作爲教學主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師德、師智、師能。教師可以也應該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那麼,教師在讀書中聆聽前人的教誨,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靈感,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洗禮。

“處處留心皆學問”,更新、充實、優化自己已時不我待,因爲假如一個不讀書的教師,必然缺乏文化積澱,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儘管目前學風還是比較功利和浮躁,只得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讓我們爲中學教育教學默默耕耘,相信明天會更好!

《教育理想與信念》真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這麼難精煉又雅緻的文字讓我領略了教育的內涵,讓人品味,遐思。

昨天,我們從閱讀中起步;今天,從閱讀中充實;明天,從閱讀中圓夢!總之,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注重開拓進取,精益求精,務必頭腦要活,幹勁要足,功底要實,使自己不至於成爲平庸的教書匠,並構建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爲之奮鬥。讓我們一起讀書吧,行萬里路,破萬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