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智慧教育[經典]

教育2.6W

智慧教育 篇1

懲罰教育只是衆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種,在採取懲罰教育方式之前,家長首先要明辨孩子的行爲屬於什麼性質,如果這種行爲完全出自孩子的天性,家長就要學着去接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想方設法改造孩子。

智慧教育[經典]

有人曾把父母教育孩子比作園藝家經營園藝,同樣是花草樹木,不同的園藝家會打造出不同的園藝模式。可無論如何,蘭花養不成月季,灌木無法改造成喬木。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孩子的天性,你的教育策略纔有可能得以施行。

如果孩子身上出現的行爲屬於道德層面或行爲習慣方面的問題,家長就要學會運用理智的方法及時巧妙的制止糾正孩子的這些行爲,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以免孩子將來犯更大的錯誤。

在本文中,我重點要說的是,家長在糾正孩子錯誤行爲時所採取的懲罰教育。

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種多樣,而懲罰是最後不得已所採取的行爲方式。如果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由於懲罰不當而導致孩子自殺的行爲也時常見諸報端,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到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就像我每日練習瑜伽和太極一樣,瑜伽或太極的體式或拳法練習只是相,要懂得戒制和遵行才能改變舊有的積習做到正確的練習。同樣,教育方法中的懲罰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更好的發揮它的功效。

懲罰教育遵循的原則有:

原則一:懲罰要及時,態度要明確:

採取懲罰措施,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

寒假期間,有一次小女和侄女兩個人練習完乒乓球后去操場跑步。到了操場,小侄女從棉衣口袋裏掏出一把乒乓球,在詢問中得知這些球是從乒乓球訓練場地偷偷拿出來的,我立即要求兩個孩子把球送回訓練場地,並且懲罰她們兩個徒步返回。從操場到乒乓球訓練場地往返大概有一千多米,我沒打算開車送她們兩個回去,而是明確的告訴她們徒步返回,兩個孩子開始猶豫不決,站在原地並沒有立即去還球的意思,但是,我的態度很堅決,兩個孩子最終還是按照我的要求把乒乓球送還回去。我在操場上等了近20多分鐘後,兩個人才悻悻歸來。小女和侄女都知道犯了錯誤並受到了我的懲罰,他們兩個人的神情都有些不自在。上車後,我對孩子今天的行爲提出了嚴肅的批評,給他們舉一反三講明道理和其中的利害關係。

《弟子規》中言:“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爲偷”。回到家,我讓孩子拿出《弟子規》,對照經典,結合今天的行爲做自我反省。孩子們從這件事情上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對待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以,家長在採取懲罰措施時要及時明確,不能對孩子留有可以妥協的餘地,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懲戒的作用。

二:避免當衆處罰,給孩子留下尊嚴

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爲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不要當衆處罰孩子,要懂得尊重孩子,不要損害孩子的自尊。

對日本家庭來說,教育孩子採取適度的懲罰是經常的事情。在日本的家庭理,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正是因爲習慣了服從,所以日本人才成爲最守紀律、最富於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但是大多數的日本父母不會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他們認爲當衆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爲,因此,當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後,通常情況下,父母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

三:懲罰不能與獎賞或者道歉同時進行: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爲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物質或者帶有歉疚的語言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意兒爸爸原來就常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犯錯受到訓斥或者懲罰後,他就會抱起滿眼含淚的女兒道歉。有時爲了哄孩子高興,他甚至許諾給孩子買任何她想要的東西來彌補他批評女兒後的歉疚之情。像這樣的情況,我也和意兒爸爸溝通過,幸虧老公很支持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從不在孩子面前和我唱反調,所以,老公對我提出的意見很尊重也很誠心的接受。

如果懲罰前後家長的態度反差極大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過是“紙老虎”,下一次再懲罰時孩子就很難收到效果,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四:懲罰要直奔主題,點到爲止:

家長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他改正錯誤,以免下次再犯。但是,有的家長在氣頭上批評懲罰孩子時會不由自主的像倒鹹菜梗似的翻舊賬,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最煩大人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他只會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家長嘮叨得太多了,等待解決的問題就會沒有主次之分,家長如此處理問題就會錯過糾正孩子錯誤的最佳時機,根本起不到就事論事,懲戒的作用。

所以,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主次分明,有針對性的實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

五:以身作則,文明用語,切忌挖苦諷刺。

現在教育孩子,家長們都明白“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長就要謹言慎行,注意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家長的爲人處世方式纔是對孩子最有效的說服方式。

有的家長在懲罰孩子時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如果採取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的方式,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並且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六:事後講明道理和利害關係:

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懲罰的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孩子受到懲罰後有時並不明白事理,下次重犯的可能性還有,因此,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這纔是根除錯誤的關鍵,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仍然不知悔改,執迷不悟。因此,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手段。

誠然,懲罰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且還有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正確使用可以以罰代教,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如有些兒童在感情衝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爲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覆執行要麼使孩子產生恐懼,要麼使孩子破罐破摔,對懲罰“逆來順受”無所謂,這都是不足取的。

在這裏我還要說明一點,那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出現打罵孩子的現象,打罵也是教育手段中的一種,但它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爲,是不得已所採取的最後的一種低劣的教育手段,在我目前的教育理念中我還不提倡這種教育方式。

有家長也許會問:“我們誰小時候沒捱過打呢?那時候打得,今天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我認爲,時代發展到今天,家長的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我們不能用昨天的觀念去教育今天的孩子。

小時候,我們都生活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那時的社會取向是以創造更多的消費品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物質決定意識,教育又屬於意識形態裏的東西,我們的教育也呈現了製造業的痕跡,它對待人就像對待物品一樣,並不注重人的個性。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時代,我們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注重的是人的潛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滿足。教育孩子不能再像以前對物打交道那樣跟人打交道了,它要用人本身的規律和人打交道。而人本身的規律,就是要發展與衆不同的個性與天賦,注重個人感受,以及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時候家長如果不分輕重,不分原則的打罵孩子,將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

孩子們來到世間就像一張白紙,他們的內心本來純淨無暇,但是,人的成長又不能離開周圍的環境,所以,孩子的行爲習慣除了受家長的影響外,外界環境也對孩子產生着不可抗拒的影響。孩子的心智還不健全,還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就好比在大海中航行的舵手要時常幫助孩子矯正前進的航向,去除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沾染的惡習。適度的懲罰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塑造更加完美的'品格。

接下來說一說有關懲罰教育的手段。

懲罰一般有口頭懲罰,物質懲罰,精神懲罰,身體懲罰等。在這裏我要向大家講述的是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幾種更富有智慧的懲罰方式。

第一種:不需要任何懲罰語言的懲罰方式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有個“四顆糖”的故事:

有一天,當校長的陶行知看到一個同學正在打另一個同學,他對那個打人的同學說:“下午三點,到我辦公室去一趟。”當這個孩子心驚肉跳地敲開校長的大門的時候,想象不到的一幕發生了,孩子驚訝地看到陶校長笑眯眯地看着他,從口袋掏出一塊糖,對他說:“我要獎勵一塊糖給你。”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長,陶校長說:“孩子,爲什麼要獎給你一塊糖呢?你看我讓你三點到,你就三點到了,很準時,所以要獎勵你。”孩子拿着糖塊很感動,不知說什麼好。

陶校長又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糖對孩子說:“我還要獎勵你一塊糖,因爲今天我不讓你打那個同學,你馬上就住手了,顯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們的尊重,所以謝謝你啊”。孩子手裏捧着第二塊糖,早已感動不己,淚流滿面。

陶校長又從口袋掏出一塊糖笑容綻放地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打那個同學是因爲他老欺負女同學,你看不慣他,因爲你的正義感,所以我還要獎勵你。”孩子接過第三塊糖,流着滿懷感動的眼淚對陶校長說:“校長,我錯了,我再也不跟同學打架了,一定聽老師的話。”

陶校長又掏出第四塊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說:“我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我爲有你這樣的好學生感到自豪,再把這塊糖拿上,回去吧!”

顯然,在這個案例中,陶行知似乎並沒有運用任何懲罰的手段,這種不需要任何懲罰語言的懲罰方式纔是懲罰中最具智慧的。

第二種:愛心懲罰

春天的早晨,米妮太太聽見院子裏傳來細微的響聲。這個家裏只有她一人居住,而且平常不大會有人光臨,更何況還是早晨。有小偷!米妮太太透過窗戶看見有三個小男孩在後院東張西望。她毫不猶豫地撥通了報警電話。

警察到來時三個小偷驚惶失措,但沒有一人逃脫。他們顯然是新手,面對警察的圍攻束手被擒。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車的一瞬間,米妮太太向小偷們看了一眼,她驚呆了:天啊!他們還是孩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14歲。而其中一個還拖着鼻涕。米妮太太向警官求情:“能不能放了他們?他們都還是孩子?”警官搖頭:“對不起,米妮太太,那將是法官的事?”

米妮太太心存愧疚,她認爲自己不該將幾個孩子送進監獄。她決定向法官求情。

法官說:“他們應該被判半年監禁!”

米妮太太懇求法官:“請看在他們年幼無知的份上,原諒他們吧!法官大人,我靖求您將他們的懲罰改爲爲我勞動半年。畢竟他們還小,在他們的人生經歷中不該有被監禁的經歷。”

經過米妮太太的再三請求,法官答應將三個孩子改判爲罰他們爲米妮太太勞動半年。米妮太太將三個孩子領回家中,其中一個說:“對不起,太太,我們只是想在您這裏找點兒吃的東西,不想偷您的東西。”米妮太太說:“孩子,你們需要什麼必須要付出勞動。從現在開始你們必須在我這兒勞動半年。幹得好的還有報酬。你們必須誠實,知道嗎?”

米妮太太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吃飯,還講給他們做人的道理。

半年後,三個孩子不僅學會了各種技能,而且個個身強體壯。他們已不願意離開米妮太太,但米妮太太說:“你們應該有更大的作爲,而不是待在這兒。記住,任何進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吃飯。”

許多年後,三個孩子一個成了一家工廠的主人,一個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個成了大學教授。每年的春天,他們會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與米妮太太相聚在一起。

同樣是懲罰,監禁也許會使三個孩子從此走入歧途,從人生最不光彩的一頁開始,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淵。而以愛心爲目的的懲罰,因爲米妮太太的愛和善良的願望,改變了三個孩子一生的命運。

第三種:冷處理懲罰

在美國的家庭中,父母和老師常常用一種叫做“計時隔離”的方式來“懲罰”一時不守規矩的孩子。例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把他抱進他自己的臥室,讓他獨自呆上3分鐘。被父母冷處理後的孩子會感到孤立無援,這種“冷落”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衆心理和羣體意識,把孩子從羣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冷處理的懲罰方式緩和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緊張氣氛,使孩子能夠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爲。

在以前的博文中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冷處理的文章,通過冷處理的教育方式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懲罰是一門藝術和學問,暗藏着人生的大智慧。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懲罰教育孩子,懲罰也只是愛的一種教育手段。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我們要給孩子一片灑滿愛和陽光的沃土,家長只有不斷的學習,運用智慧的方法處理問題才能更好的引導撫育孩子茁壯健康的的成長。

智慧教育 篇2

如果不是因爲這樣的讀書活動,我可能很難這樣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地讀這樣一本教育書籍。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封面反面的摺疊處,寫着作者李鎮西的簡介,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着孩子的老師。“愛”這個字,是教師教育裏經常出現的,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我有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嗎?我真正地愛學生?讀了《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章後,我覺得自己對教育裏的愛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愛,是成爲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爲師。在大學裏,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說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溫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爲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結論,教育出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當老師需要愛心,作者李老師認爲,所謂“愛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現,愛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體罰都離開是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談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應該根絕的,但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卻離不開懲罰。教育懲罰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啓蒙教育。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身邊,如果我做到了這些,我相信我也能夠讓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爲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裏、心裏都要裝着孩子……”對於這句話,李老師也給了我新的理解:“把心靈獻給孩子”而不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應該允許我們老師留點心靈給父母、給孩子、給愛人、給自己。對於普通教師來說,捧着一顆心來,帶走半根草也沒有什麼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愛,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夠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孩子,不因其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愛與冷落。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智慧》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的同時也是紙上談兵,希望能啓發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來教育的方向,以後作爲一名老師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如何從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智慧教育 篇3

教育從生產開始,就在教育過程與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下邏輯演進。近代社會科學在科學主義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學生逐漸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歡樂。直到存在主義和進步主義學派的興起,那種追求終極目的教育思維方式纔開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變。人們的關注逐漸從教育目的轉向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的有機整合,但我國的教育還在教育終極目的的教育思維方式中彷徨不定,躊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體,也是過程的集合體。人類即過程。教育即過程。那到教學方面,教學更是一個動態的、積累知識的和智慧發展的過程,他的目標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智慧的教育應該力求多元目標的均衡達成。教育是發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進行式。

所以我們說教育即是過程,教育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種生活過程。傳統的教育知識論把教育過程看成是一種單純知識傳授的過程,不僅忽略人的智慧開發與挖掘,而且忽視人的道德的培育與養成。應試教育把學生作爲純粹客體和知識存儲器,獲取的是狹隘的目標結果,並非智慧的過程。世界是物質的,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世界更是過程的集合體。教育是人與人的對話、溝通和理解的過程。教育活動不過是始終圍繞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進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爲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階段。教育無非是自然教育、價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體、相輔相成、運動發展的過程。自然教育表達的是每一個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達的是每一個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類促進自身發展的自覺的社會活動過程。學校教育活動沒有終極目標,只有階段成果,階段成果是由教育過程決定的。學校是傳遞人間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愛的種子的地方。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也可以說是“解題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在在愛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養出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的下一代。

我認爲,學校不僅是增長智慧的地方,更應該是培養能夠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有愛心的愛國者的地方。應從現實出發、珍視過程、注重每一節課、每一個活動的過程,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過程,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活動既是智慧生成的過程、事業創新的過程,更是豐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過程。而以前的應試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爲教育的純粹客體。這樣的導致的結果是受教育者成爲知識的奴隸,考分的驕子,成爲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發現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一次考試成績判定學生的素質,評價學校的質量,由大學聯考狀元來誘導受教育者走進思維的死衚衕,這種狹隘的教育理念將受教育者異化爲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應試教育不但成爲經濟的工具、文化的工具,還淪爲光宗耀祖的.工具、謀生吃飯的工具。狹隘的目標教育,往往把目標設置的非常偉大、非常高尚,卻嚴重背離了生活現實和教育現實,遊離於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過程之外,這樣的目標教育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般虛幻不真、名實背離。學生往往成爲理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甚至成爲口是心非的社會“陰陽人”。它完全背離了教育應該使人成爲“人”,使人成爲智慧的人、有價值的人、使人成爲幸福的人的社會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做起,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保證生長和充分的生活條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爲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長,教育的過程是完全的生活過程。學生實踐生活過程,實際上也是教育內化過程,受教育者主體活在當下,珍視當下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最終確立、踐行“真、善、美”的生活觀,追求實現社會個體、羣體、家庭、民族、國家以及人類終極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發展,以促進生活水平提高爲目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爲核心內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養社會與生活中的人作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長。倘若教育不能表現爲一種生活,教育離開了生活,那麼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會處於一種無垠狀態。因此,我認爲,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特殊生活經歷,點點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將影響着人的成長與發展。把教育視爲生活,把教育與生活緊密的內在的結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應該的樣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教育乃是社會生活的延續的工具。生活無時不變,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智慧教育 篇4

有幸讀到了徐老師寫的《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一書,在幾天草草的翻閱中,我感受到了一個教育理想主義都對愛的沉澱。他對學生的愛,對教師的愛,對教育與民族的愛,在教育事業執著追求中的全部心路歷程記載在了這麼一本沉甸甸的書中。

閱讀着那流暢而又充滿智慧的文字,當中處處透出作者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處處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質樸而深邃的育人理念。邊看邊思索着自己的爲師之道,我該怎麼去行動,怎樣使自己也成爲受學生喜歡的一位老師?越琢磨越讓我豁然開朗——對,微笑,他可以讓我擁有最大的智慧。

在徐老師書中,第二輯的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題目“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細細閱讀,慢慢回味,我越覺得我離這一點越來越遙遠,也越來越陌生了。

微笑,一個多麼美好的字眼,他是人內在的人格魅力,乃是人的大智慧。一個人能夠面帶微笑對待人生,有許多好處:可以讓人更有自信心,可以消除煩惱,心理得到放鬆,可以得到更多挑戰的機會等等。引用名人卡耐基的一句話:“不需資本,卻能收到很大的利益,施與者沒有任何損失,收受者卻有豐富的收穫,驚鴻一瞥,卻能永久留在記憶深處。”由此可見一斑

微笑,對教師來說,顯得尤爲重要。那真誠而自然的微笑,那友善而禮貌的微笑,那喜悅而文雅的微笑,可以讓課堂更有磁性,可以縮短師生間心靈溝通的距離。有教育家提出:“用愛的微笑去征服學生的心靈。”陶行知先生也用反例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看徐老師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微笑也需要藝術,更需要運用智慧。

一、微笑的橋樑起於換位思考

在生活中,人們總有這樣一個特點: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會得出怎樣的結果呢?最終的結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爲改善和拉近人們之間的關係搭建起了橋樑。

書中於老師對於遲到的學生從來不批評,甚至懷有敬意,爲什麼?緣於他小時候的親身遲到的經歷。當於老師上國小四年級時,有一天遲到了,在校門口徘徊了半天也不敢進,最終選擇了逃學。所以他佩服遲到的學生喊“報告”的勇氣,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理解與寬容,更是教師工作細節當中的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得用在課前,得用在課中,也得用在課後。作爲老師,工作、生活當中,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事,而開始上班了,只要踏進教室門,掛在臉上的就只能是微笑。這時我得用含笑的目光掃視一遍學生,使他們緊張的心情鬆弛下來,然後微笑着向學生問好。爲什麼不能把生氣或不滿帶給學生?因爲“換位思考”告誡我們,學生是快樂的年齡段,他們不是來聽你發牢騷或接受你的不滿的。我所要做的是把微笑帶給他們:“我喜歡你們,很高興看到你們,希望今天大家都有新收穫。”在課堂中,有時自己精心準備的教案,上起課時卻教得特別費勁,學生學得也很被動。這時,我們又要“換位”思考,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理解能力等因素。如一個問題提出,學生不配合教師,可能是太深了,學生踮着腳也夠不着;也可能是太淺了,學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問得漫無邊際,學生無從回答。

換位思考使得老師掌握了主動,架構起了師生溝通的橋樑,也從內心帶動起了老師的微笑。微笑表現在我們的眼神中,表現在我們的語言中,還表現在我們的動作中。下課時,我會留在教室和同學們談談心,說說笑話,課餘和同學們一起做做遊戲……慢慢地,春風化雨,學生就會把老師當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敞開心扉,讓老師走進他們的心靈。

微笑需要老師學會換位思考。對老師來言,如果能常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以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作爲前提,去感受學生的個性行爲,去深入瞭解學生的內心感受,就能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方向,遇事才懂得更多的包容與理解,才能常帶微笑,常受感動。對學生而言,會微笑的面對他們的老師,意味着這老師有更寬廣的胸懷,有更豐富的涵養,能愛他們如子女,這樣的老師不正是他們喜歡的老師嗎?

二、微笑的潤滑劑來自激勵賞識

微笑可以爲師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心境,更發揮出教師的教學水平。雨果說:“臉上的神氣總是心靈的反映。”而微笑本身更需要潤滑劑,那就是激勵學生,賞識學生。

大家都知道,只要心中有愛,那麼表達愛意的理由總是會有的。於老師在他的書中鼓勵我們,激勵賞識的話只要能對一個人起作用,那就要毫不吝嗇地用出來,不要放棄給予人激勵的機會,因爲善於激勵與賞識,會讓老師的笑容更燦爛,他絕對是師生間微笑的潤滑劑。看着書本,於老師激勵學生、表揚學生的那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彷彿出現呈在我的眼前。他表揚一個錯別字大王鄭文明,說他連續三篇作文中沒有出現一個錯別字了,如果再一篇作文保持無錯別字記錄,將送他一本書,並在扉頁上寫下“贈消滅錯別字大王——鄭文明。”

他表揚另一個同學作文通順多了,說他跟重視朗讀有很大關係,激勵他有很大潛力,繼續努力下去,作文將會讓大家刮目相看,並試着一個月後展示給大家看看……於老師是多麼懂得表揚呀,微笑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次掌聲等等,他喚醒的不是作業中的一個問題,不是學生行爲中的一個錯誤,而是喚醒了一位位個性鮮明充滿活力與潛力的孩子。

這又使我想到了那富含哲理的話,教學藝術不管好壞,他的本質不變,不在於傳授多少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不管學生有多少缺點,一律施以愛心,一律找出他的優點來表揚。這種特殊的思維方式不是將“問題”置之不理,更不是縱容生命的“雜枝”瘋長,而是教育思想中富有理性之愛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是習以爲常的,那老師的微笑也需要得到日復一日的鍛鍊,需要習以爲常,需要用激勵賞識來潤滑他。對老師而言,當我們一次次激勵學生賞識學生時,素不知我們也正在一次次展現出微笑,一次次昇華腦海中的自己。對學生而言,會經常激勵他們,表揚他們的老師,意味着這老師有更巧妙的辦法,有更精彩的課堂,能待他們如寶貝,這樣的老師不正是他們喜歡的老師嗎?

三、微笑的智慧需要展現童心

微笑怎樣展現出來,更易受學生的喜愛呢?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於永正老師總結了他五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他說他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歲月的刻刀可以在我們臉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皺紋,卻不會刻在我們的心上,這就是童心的絕佳體現。在於老師的一次習作課上,他和學生表演小品《傻小猴》,老師反串起了“小猴”,而學生演了“猴媽媽”,課堂中的於老師抓耳撓腮、活靈活現,贏得了一片爆笑聲,令孩子們回味無窮。也因爲一次次的“童心展現”,學生會圍着他轉,成爲他們的“大朋友”、“老頑童”。

身邊的一個個例子,也向我們展現出這個道理:只有當老師有了童心,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更好地和他們溝通;才能更寬容地對待學生的淘氣、任性、頑皮;才能重視學生們每一時刻的喜怒哀樂。

怎樣擁有一顆童心,怎麼展現出自己的童心呢?我想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是最好的法寶。會放低自己和身段,與孩子們“平起平坐”,跟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參與表演,一起玩捉迷藏,一起“丟手巾”,一起打水仗,一起捉螞蚱……

對教師而言,在微笑當中展現出了童心,可以更好的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的心理層次,貼近學生的時代年齡,站在他們的童心當中去理解學生,遇事能更體諒學生,在那燦爛的微笑背後更經得住孩子的“考驗”。對於學生而言,這樣的老師更親近、更富孩子氣,能與這樣的老師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意味着這老師更有“領袖味”,更有童年與同伴味,能待他們如同齡朋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他們更喜歡的老師嗎?

“微笑”,一個輕鬆而又沉重的話題,可以說沒有一位老師不推崇他的,可在現實的工作當中,我們又展現了多少微笑?又展現了多少智慧的微笑呢?

那麼,讓我們靜下心來,學做甘草吧,學學書本知識,學學同行經驗,學學孩子生活,將內心的溫柔與寬容,將腦海的智慧與本領用微笑展示出來。記得,唯有微笑的老師,纔是學生喜歡的老師。

最後用充滿正能量的話勉勵自己與大家:既然命運爲我們選擇了教師,就讓我們做最好的自己,讓微笑寫在我們老師的臉上吧,因爲微笑,可以讓卓越的教師更加卓越!

智慧教育 篇5

這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國小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爲一個好的教師是多麼不易,

讀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豐盈一個人的智慧,開闊一個人的眼界。 王老師做教育確實是有心人,正是由於他對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與激情,從而讓他對案例研究情有獨鍾,書中的一個個教學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來,而細細讀來,每一個案例是那麼真實、科學、經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認爲一個好老師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那些問題學生面前,即使一個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他們爲什麼會有這種行爲,靠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嘗試着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後採取一些相應的.辦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們班的隨班就讀生,王瓊瑤同學是班中一位女同學,這個孩子智商不足,有時候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身上總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經過她時,都要捂着鼻子走,還有人罵這個女孩子了,王老師常常見她低着頭坐到了教室最後面。經瞭解,這個孩子根本沒人管她,王老師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給她穿,現在這個女孩愛乾淨也變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樂樂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的100個案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實實在在的問題。王老師在對多篇的教學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體驗給我們做教師的一忠告:教師應形成研究與反思的習慣,要學會思考,學會理性思考。王老師注重於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診斷,想辦法把原因和結果分析得深入淺出,讓人心服口服,應該說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經得起質疑和推敲。我會好好的思索,細細的去品味感悟學習教育的智慧,把它應用的教學當中。

智慧教育 篇6

賞識:求知上進的源泉

賞識是人類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還很幼稚,他們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特別是父母的賞識。

夢想:創造奇蹟的翅膀

童年是夢想的故鄉,夢想是明天飛翔的翅膀。教育心理學顯示,一個人心中擁有了夢想,就會在希望中生活,並不斷地創造生命的奇蹟。

知識:自立成才的槓桿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

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也曾說:“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知識,是孩子自立成才的有力槓桿,有了它,孩子才能撬起自己美好的人生。

品行:茁壯成長的'基石

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空白的紙,你在那裏種下什麼,你就會收穫什麼。在這張空白的紙上,品行是孩子茁壯成長的基石,它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習慣:成就未來的捷徑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就像是走路,人們如果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會沿着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好的習慣是成就孩子美好未來的捷徑,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健康成長;不好的習慣則像纏在身上的鐵鏈,阻礙着孩子每一步的發展。

心理:立足社會的支柱

人的心理特別是孩子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礙,不僅影響着他們的正常成長,而且還會導致其他社會問題。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很多家長只注重讓孩子鍛鍊身體,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溝通:心意相通的橋樑

融洽的親子溝通不僅是親子間維繫親情的基礎,更是相互交流,彼此理解。提高培養教育效果的橋樑。融洽的親子溝通,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感受到被愛、被欣賞、被接受,進而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榜樣:潛移默化的要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但教育孩子的要訣卻是自己的榜樣先行。

智慧教育 篇7

“智慧課堂”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觀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充滿了機會與挑戰,而知識則是我們面對這一切的籌碼,學習“智慧課堂”勢在必行。

一、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空閒時間來學習

由於這次學習的主體都是教師,工作都很繁忙,能專門用於學習的時間是少之又少。於是我利用課餘時間,進行了學習。我個人認爲:學習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可能利用一天的時間學習到的東西還沒有一個小時學到的東西多。學習就是要學習課程中的重點,抓住重點用心體會,思想上不要開小差。有時候一個問題可以分成幾個小問題來學習,每次根據時間的長短只學習其中的一到兩個小問題,不要貪多,貴在堅持。

二、經常與各位優秀的教師進行交流

我們組的.教師在課餘閒聊的時間裏,轉移了話題,“智慧課堂”爲我們的聊天提供一個有價值的話題,我們老師相互之間進行學習與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掌握各種教學生的方法以及如何與學生更好的相處等。

三、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應是:課程價值的思考者、學科專業的播種者、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合作探究的協作者、資源保障的服務者、終身發展的示範者。相應的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則爲:學習--研究--實踐--反思--合作。我們可通過在汲取學生時代的經驗的同時,通過在職培訓、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反思、與同事的日常交流、參與有組織的專業活動來促進我們自身的專業成長。

總之,通過本次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這纔是課改的最終目標。因此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與敬業精神。工作中要不斷尋求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使自己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智慧教育 篇8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啓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爲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那麼就需要以勤奮來彌補。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教師唯有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爲學者,成爲能師。

2.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放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裏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衆家之長爲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

總之,智慧型教師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衆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爲我們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智慧教育 篇9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說》、《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啓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國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爲我們爲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爲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爲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爲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爲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說》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爲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爲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爲“授業”是爲“傳道”服務的,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爲人師也”,作爲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爲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蘊更重要。《學記》認爲,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說,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啓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爲教師搞清楚了“爲裘”、“爲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智慧教育 篇10

感受一:成績成功成長

作爲一位教師,究竟追求什麼?讀後《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我想成績、成功、成長這三個詞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境界。我們不必太看重“成績”,成績並不一定導致成功;也許,我們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並不一定導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暫時的成功,甚至是虛假的成功。我們應當看重的是成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長這兩個字。成長是超越成功層面的東西,因爲成功了,我們可以成長;失敗了,我們也可以成長,失敗了有時會導向更好的成長。人要坦然地面對成功,也要坦然地面對失敗;不怕失敗,這纔是最大的成功。實際上,我覺得我們如果把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位於成長,就會使教育變得非常有趣。我覺得我們的孩子成長一定要跟幸福、快樂相聯繫,只要成長就快樂,只要成長心裏面就覺得踏實。那麼,成功和成績就成了成長必然會帶來的副產品。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要站在成長這個層面上去理解,確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教育生態理念,確定人可持續成長的理念。人的一生,你只要關注成長,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績的問題。一棵小樹,健康地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你還用擔心它不結果嗎?還用擔心它不成材嗎?可悲的是現在有很多樹,剛剛長出一點,我們就急切地搖晃着它,抱怨它爲什麼不結果,爲什麼不成材,最終導致它結不了果,也成不了材。

教育,既要開發生命潛能,又要保護生命資源。在教育目標上,要定位得高一點,遠一點,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樂與幸福;在教育過程上,要從現在就重視快樂,重視幸福,要讓孩子們有快樂、幸福的童年。

感受二:師 德 與 師 愛

16位教育家的師德與師愛詮釋了教育的靈魂。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爲魂,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概況其內涵。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全國勞模林崇德教授認爲,“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因爲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功能。因此,師愛是魂。但我認爲師愛只是師德的一個真子集,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對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的愛,它需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溫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溫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對他說:“你可以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麼打。”你可以遠遠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可以給他做一個示範,再讓他自己做。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該由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智慧教育 篇11

書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王曉春老師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老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短小,可讀性強;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思路獨特,發人深省,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案例的點評裏有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愛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它使我更深地讀懂了愛的含義。的確是這樣的,否則,爲什麼學生中還有那麼多的問題沒有解決?生活中有些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最終失敗。是不是應歸於家長愛孩子愛得不夠?愛得太少嗎?這說明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而非以指令來干涉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的確,教育者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練就一身過硬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案例”,來引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糾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做人、做事的習慣,提高素養。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獨具慧眼,不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重在發現和研究,積極探求學生表現的背後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教育好學生,而且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成爲一個深入學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優化的“研究者”。解決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專業能力,就如同醫生要能對症下藥。教育智慧起碼也和愛心一樣重要!同樣,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作爲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從教三年多來,一直有一種說不出的疲倦和沉重,那幾個下課搗蛋、上課也要變着花樣搗亂課堂的學生,屢教不改,一些簡單的字詞,講過N遍,可試卷上依然是刺眼的叉叉,對那些落後的學生,搜腸刮肚,想盡一切方法來激勵他,可收效甚微,我不禁有些彷徨與盲目,當初的理想與激情已經蕩然無存,對那些學生我已經傾其所學,束手無策了,每當靜下心來,總在思索,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了?非常幸運,讀到了王曉春老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是一本好書,王曉春老師以他獨到的現象學研究方法和敏銳的教育經驗,從“現象學教育學”的角度,以教師教育生活經歷爲原材料,對100個教育案例了進行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書中對長時間困惑老師的一些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如:“教育專家的方法爲何不靈”;“師範教育中什麼是最要緊的”;也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阿Q案例要不得”;“看待孩子就是看待可能性”;“孩子的成長就是學會生存”;“簡單的一個觸摸比千言萬語更有意義”;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上游”等等。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可是孩子成長又是一個極富個性的複雜的過程,但這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種種問題,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但是這種問題不是隻憑几句簡單的話或者一兩個舉動就能解決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加緊研究“教育智慧”的問題,沒有“教育智慧”,也就沒有教學智慧,也就難以處理好教與學的問題,於是,所有的好的設想都會落空。拜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後,我有兩點啓示:

一、對教育智慧內涵的理解

在本書中,教學智慧是這樣的:“智慧”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意外”上。“智慧”保護了那些脆弱的東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軟化了成人。“智慧”做一個反思型教師。“智慧”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智慧容易使傷口癒合。智慧”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對孩子信任就是給孩子以力量。“智慧”加強了孩子的獨特之處,我們時刻要注意孩子的獨特性,並加以培養。“智慧”是換個角度研究和看待問題。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教師要搞好教育教學,教育智慧是並不可少的,可是教育智慧並非天生的,也不是能從書上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努力參加教育實踐並且不斷反思和積累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能力達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現,是教師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藝術的'表現。

二、教育智慧是一門教學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對教育智慧有如下向個觀點:智慧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實踐;智慧就是“打動“他人;智慧是不可以事先計劃的;智慧受風解的支配同時又依賴情感;智慧支配着實踐。所以說教育智慧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形成的一種教學修養,是教師的人生閱歷、文化修養、個人學識長期積累後自然形成的,是一門教學的藝術。教學工作是需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的一種具有不確定性的腦力勞動。但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可確定性,那就是:熱愛學生,熱愛教育。熱愛生活。有了這一理念的支撐,我們在追求教學藝術的漫漫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教學中才會擁有了那精彩四射的教學智慧

教育智慧,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溫柔豐滿。因爲在課堂上,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孩子在錯誤之後一步步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課堂上的互動生成,基於一種本色,就是愛,師生之間的愛,缺少了這些,我們的課堂依舊是冰冷和枯澀的。“認識了課堂,纔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變了課堂,纔算真正落實了新課標”。

王曉春老師的話說得好: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類型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千萬不要以爲愛能包治百病”,我們經常以爲愛學生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除了愛學生,還應運用理智、智慧、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我們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上課時兩個學生忽然因爲一件小事爭吵了起來;這時你的第一個想法是把這些學生叫到跟前批評教育一番呢?還是先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先提出幾種假設,然後再處理這些事情呢?王曉春老師的兩種處理學生問題的思路,值得我們的借鑑:

1、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

2、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

第一條的思路的主線是“問題”,第二條思路的主線是“管理”。而第二種思路的目的只是方便今後的管理,並不是學生真實的成長,或者也可以說,教師認爲只要學生服從教師的管理,就是成長了,其實這是以教師爲中心。處理學生問題,真正做到以學生爲本,以真問題的研究爲主線的時候,才談得上素質教育。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麼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麼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無能兒;要麼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呆子;要麼是在進行社會利慾的薰陶,培養了俗人。對於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我們靜心等待;爲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翻翻地圖,爲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揮揮手,孩子,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麼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麼幸福!

總之,《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就像一個海洋,它不是我一時之間就能理解和領悟的,這還有待於以後的日子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學習。

智慧教育 篇12

爲了提升我的專業化素質,我在寒假讀了一本書《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給了我一頓精神大餐。我細讀了一遍,感覺句句經典,自己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養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和對人民的一種責任感,而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嚴格的要求,沒有斷然的命令,沒有合理的教導和不善於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服從於多數人的利益,服從於集體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麼責任感的,因此,我認爲,在班級管理中,責任教育則是指老師站在祖國未來需要的高度,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建立科學的責任認知,履行正確的責任行爲。

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複雜的一項工作。平常所說的`培養自己的信念,實際是培養不違背自己良心的那種能力。我和我的同事們在教育工作方面有個嚴重的缺點,就是隻會去逼迫學生,而不會啓發學生讓他自己去逼自己!

人的最大勝利就是他能戰勝自己。一個人從童年起就要學會支配自己,從小就要學會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去做應當做的事,而且把應該做的事變成你願意做的事,這是一種和諧。

學生犯了錯以後,採用懲罰手段是很簡單的,要教育他爲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從而受到良好的譴責。所以,根據蘇翁的觀點,在學生犯錯以後,我們應該努力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爲,從而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應當成爲一個和我現在不一樣的人,爲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這是對別人的不良行爲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協的源泉。因此學生犯了錯以後,受到責備主要不是來自老師,而是來自學生本人,作爲老師,我們只能去點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用知識教育學生,並不意味着把知識變成成品,然後將它們塞進學生的頭腦。學校的使命在於使青少年在心靈裏樹立起自學學習的態度,確立對知識的堅定原則立場和自己的見解。

當然,勞動鍛鍊、身體鍛鍊等在自我教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書籍是自我教育的重要資源,引導學生看好書,進行勞動、身體鍛鍊是促成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總之,要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進行自我教育,還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多學習、多探討、多交流。

智慧教育 篇13

當了十幾年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班主任工作是一項非常瑣碎的工作,它不僅需要老師的愛心、耐心、細心,更需要老師的智慧。因爲班主任面對的是幾十個活生生的、充滿活力的學生。

有一個晚自修的第三節課,我到我班去巡視,因爲天冷,教室的門窗都是關閉着的,當時還有老師在上課,我就不推開教室的門,只是輕輕地推開教室最後那扇窗,從窗縫裏觀看一下教室的情況,不看還好,一看火冒三丈,坐在最後排的兩名男同學,作爲重點班的學生,竟然這樣,完全不理會有老師在講臺上,他們在下面邊說話邊吃着棒棒糖,氣得我當時就想進去把這兩名男同學拎出來,給他一頓教訓,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有的學生就算違反了紀律,沒有證據,會狡辯的,於是我掏出我的手機,在窗外把這兩名男同學的.一舉一動拍了下來,拍了三十多秒鐘,這兩名男同學還是沒有發現我。我有證據在手了,看你如何狡辯?我不想打斷老師上課,我打算在走廊上等待老師下課後再教訓這兩名男同學,誰知道等到十點四十分,上課的老師還沒有要下課的意思,這時候我己經不是那麼的生氣了,心想,天這麼冷,就不等了吧,明天再找他們算賬。

經過思考,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沒有直接找這兩名男同學算賬。而是讓全班學生做一道情景設置題:假如你是一位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兩名學生在下面邊說話邊吃東西,你看到這種情景,你是什麼感受?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我邊說題目邊盯着這兩名學生觀察,這兩名學生聽了我的題目之後,他們臉一下子紅了。接着,我又指名這兩名學生起來回答。從他們的神態和回答,我知道他們也意識到了老師是在批評他,我就沒有多說什麼。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處理這一件事時,我運用了情景設置換位思考法,以不批評的形式使學生接受批評,對學生不產生心理壓力,不強求學生接受,而最終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這件事給我的啓示頗深。批評學生要講究方法策略。在處理這件事時,我不露聲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犯了錯誤,我們老師是爲了讓學生虛心接受批評和改正錯誤的不是爲了傷害學生自尊的,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可能更加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反叛心理,那樣班主任的工作就更難做了。管理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想辦法啓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把對個別學生的教育看成一次對全班學生引導教育的契機,讓全體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淨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以尊重爲前提,在輕鬆與平和之中更好地尋求教育智慧,在春風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讓“教育無痕”。

標籤:教育 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