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教育2.01W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是什麼呢,大家是否瞭解過,下面就由小編爲你分享一下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吧,僅供參考!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南宋時期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一生熱衷於教育事業,從政僅14年,而專門從事教育活動時間達40年之久。即使在爲官期間,他也重視文教,銳意辦學,未曾間斷教育工作,如爲南康知軍時,修復白鹿洞書院,並在其中講學,制訂學規,對後世影響很大;爲潭州知州時,倡導州學、縣學,親自主持修復嶽麓書院,處理政務之餘,仍教誨諸生不倦。

一、重視蒙養教育

朱熹依據古代的教育經驗,把整個學校教育的過程劃分爲國小與大學兩個階段,其中8~15歲爲國小教育段,即蒙養教育段;15歲以後爲大學教育段。他認爲這是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階段,國小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大學教育則是國小教育的擴充和深化。

朱熹特別重視蒙養階段的基礎教育作用,說:“古人之學,因以致知爲先,然其始也,必養之於國小。”又說:“古人由國小而進於大學,其於灑掃、應對、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固已久矣。大學之序,特因國小已成之功。”由此他認爲如果兒童在幼時“不習之於國小,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爲大學之基本。”同時他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教學的要求出發,指出只有使兒童“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才能使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I格不勝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爲了說明蒙養教育的重要性,他還把國小階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爲“打坯模”階段,他說:“古者,國小已自暗養成了,到長來,已自有聖賢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飾。”並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國小,或坯模沒打好,大了要補填就十分困難,他說:“而今自小失了,要被填,實是難。”總之,在他看來,蒙養階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

二、要求慎擇師友

由於幼兒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弱,周圍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習與正則正,習與邪則邪。”因此朱熹也與古代許多教育家一樣,強調在幼兒教育中應注意慎擇師友。

朱熹認爲,對於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擇幼兒的教師應自慎擇乳母開始。因爲乳母與嬰幼兒接觸的時間較長,對嬰幼兒的影響也較大,作爲嬰幼兒的.最初教育者,“乳母之教,所繫尤切。”如何選擇乳母呢?朱熹提出的條件是:必選求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爲子師。這是對乳母的要求,實質上亦是朱熹期望兒童所應具有的品行。

兒童稍長,除須慎擇教師外,還應開始注意培養兒童辨別是非、交遊益友的能力。朱熹曾在《與長子受之》這封家信中教育兒子:“交遊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至於如何決定交遊的親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爲惡者,損友也。”“益友”應近之,“損友”則應遠之。

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擇師友,對太子、皇孫來說,師友的選擇就更爲重要。

三、強調學“眼前事”

爲使兒童“眼前之事”的學習有章可循,朱熹親自爲兒童編寫了《國小》與《童蒙須知》兩部教材。朱熹強調學習“眼前事”,注重道德行爲操作的訓練,要求兒童的學習由淺入深,自近及遠,這不僅符合兒童認識發展與道德形成的規律,易爲兒童掌握,而且也有助於自幼兒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習慣,養成踐履篤實的作風。古語說:一室不能掃,何以掃天下?小節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學習,也就是要求從小事、身邊事做起,至今這仍是兒童品德教育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四、提倡正面教育爲主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貫重視和提倡以正面教育爲主,他曾說:“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悅其心。夫理義之不足以悅其心,而區區於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勝矣。”又說:“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持循哉?”尤其是對兒童教育他更爲強調多積極誘導,少消極限制,要求“多說那恭敬處,少說那防禁處。因此在他編寫的《國小》一書中,他非常重視榜樣的教育作用,收錄了大量古今聖賢的“嘉言懿行”,供兒童模仿學習,力求使兒童能從中“學到做人的樣子”。同時在他編寫的《童蒙須知》中,對兒童的日常生活行爲的規定也主要着眼於進行正面的具體的指導,如他教育兒童“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結兩衽、紐帶,不可令有缺落。凡寫文字,須高執墨錠,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等等。

根據正面教育爲主的原則,朱熹還對教師提出指導、示範和適時啓發的要求,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又說;“師友之功,但能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終爾。並把教師對學生的適時啓發比爲“時雨之化”,認爲“譬如種植之物,人力隨分已加。但正當那時節,欲發生未發生之際,卻欠了些子雨,忽然得這些子雨來,生意豈可御也。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直觀理解,包含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在古代學前教育理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標籤:兒童教育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