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0篇

教育1.5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0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培根認爲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從幼年期就應當通過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開始的習慣。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20xx年,諾貝爾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爲是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說明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應該從小開始。

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於說教,而在於長期、反覆的訓練,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訓練可以使機體與環境之間形成穩固的條件反射,這種穩固的條件反射只有經過反覆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人的這種生理機制決定了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學習時坐不住是很多孩子的一種不好的習慣。但是有一位媽媽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種區別強化的一個技術,對孩子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能夠學習好。你1個小時站起來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讓我看到你1個小時只站5回?孩子知道媽媽注意他了,就說:5 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業,果然只站起來了5回。媽媽說:喲,我兒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進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說:4回就4回……慢慢地,孩子做作業時就不站起來了。這位媽媽還會用別的很多技術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例如,孩子特喜歡六點半看動畫片,就給他約定:今天你做作業時站起來在3次以(資/料來.源,於:gzu521學;習/網 ]gzu521.com內,你就可以看動畫片,超過3次,動畫片不能看。這就是說,達不到某個標準的時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懲罰,這個懲罰一定要剝奪他最喜歡的事情,這個時候不能心疼孩子,這沒關係。但是他達到這個標準之後,你就得獎勵他最喜歡的事情。孩子通過這樣的調整,慢慢地就習慣了,這位媽媽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啓發: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烏申斯基還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習慣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3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用多年時間進行培養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科學實驗,並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書中針對道德習慣培養;學習習慣培養;思維習慣培養;生活習慣培養等方面闡述學生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並闡述了習慣培養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他認爲在幼兒期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效率最高,過了幼兒期,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特別是如果已經養成了不良行爲習慣,則要花成倍的時間來矯正。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遵循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書中還特別強調習慣培養的一致性,學校、家庭和社會(大千世界)的行爲習慣要一致;家庭中父母、學校中老師自身的言行要一致,教育者的方式不一致會使教育者失去教育的權威性;培養兒童自身言行的一致性。習慣培養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的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行的整體性;要考慮兒童學習、生活的整體性,要考慮把對兒童良好行爲的培養和不良行爲的矯正相結合。並給教師提出許多建議,例如:.尊重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重視孩子的感情;要有一顆公正之心;培養好習慣不能改變孩子天性;引導孩子相互欣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等。

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爲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爲,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爲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由此讓我很高興自己在平時教育孩子和學生時總是有意識地教給他們正確的語言、行爲和思維,特別是每逢家長會或平日裏與家長交流或家訪時總要求家長多鼓勵孩子自己來學習、勞動等。一年級上學時就告訴所有的家長從小應該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習慣 ,千萬別以爲孩子小,吃飯穿衣都要幫着做,孩子上了國小還整天幫着理書包,削鉛筆……久而久之,孩子的習慣絲毫沒有養成,還滋長了他對父母的過分依賴,變成了只會“張口吃飯,伸手穿衣”的“小廢人”,懶散、不孝順等等不好的品行就隨之而來,而造成這一嚴重後遺症的就是——爲人父母、師長的不放手,沒有沒有爲孩子創造習慣養成的條件,試問,一顆小樹,不經歷風雨怎會長大呢!何況這是一個人應該且必須的行爲習慣,怎能總是父母師長包乾代替呢!

以前總認爲“教育”不就是教育孩子們如何爲人處事,如何學習各方面的文化知識嗎?讀罷此書,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很幸運,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從小要注重培養學生是養成習慣。有了這本書,讓我們的教育又有了可參照的一面鏡子。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想必要培養一個傑出的人才,那也是難事!因爲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4

讀完《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認爲這本書的觀點我非常認同,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因爲兒童可塑性比較大,模仿性強,既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養成壞的習慣。而一旦形成壞習慣,就很難在改變,有些壞習慣還會繼續發展,對人一輩子起壞作用,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如果培養得法,不但有利於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我作爲一名班主任,十分重視對學生學習和行爲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每天到校後,進了教室就打開書本開始晨讀。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踊躍發言,下課時要準備好下一節課用的課本等學習用具。學會整理自己的抽屜,保持教室裏的衛生。回家要養成看書,做作業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等等,很多好的習慣是靠老師在課堂上慢慢培養的,

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父母或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很多,這些都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去讓孩子改變。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習慣,這是一項長期的、細緻的工作,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來完成的工作。我讀完這本書足瞭如下總結

(1)我們必須明確告訴孩子的做法是對還是不對,讓他能明辨是非,比如尊敬長輩、節約、按時起牀、上學、寫作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不要打架、破壞班機紀律、不玩火、不做危險性遊戲。

(2)家長做孩子的榜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絕對的影響。孩子的可塑性強,給他們樹立什麼榜樣十分重要,他們的分辨能力差,“近朱者赤,浸墨者黑”都聽過這個道理。你讓孩子做什麼,家長必須首先做到。比如,教育孩子講文明,家長就不能滿嘴髒話。要求孩子學習要專心,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就不能干擾孩子,不能打撲克、看電視等

教育孩子要認真,家長就不能馬馬虎虎,否則你的教育就不起作用。

(3)孩子犯錯後,正確使用懲罰。家長要明確懲罰不等於體罰,有些家長迷信體罰,認爲“不打不成才”,從根本上說只有“興趣成才”“立志成才”沒有“打罵成才”的。“棒打”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懲罰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如家長強制執行罰站、閉門思過。限制孩子自由。剝奪某種權力:不準看電視、玩遊戲機。強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如抄課文、掃廁所等、不滿足孩子的正當物質需求:該買的東西不買。

(4)現在有很多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沒有時間觀念,原因主要有:性格問題、缺乏應有的訓練、對學習興趣不濃等。克服磨蹭的辦法有:通過講故事讓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讓磨蹭付出代價,有的孩子磨蹭遲到,就讓他磨蹭,到學校挨批評後第二天就會加快速度了。節約的時間歸自己,每天讓孩子寫完作業後時間歸自己,他爲了多玩一會也會抓緊時間寫作業的。制定嚴格的制度教孩子學會管理時間。什麼時間起牀,什麼時間洗漱等家長要起模範作用家長凡是磨蹭,就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家長要珍惜時守時,講求效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5

本學期繼續教育的內容是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爲此我特意上書店購買了這本書。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中,我拜讀了孫教授的大作,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緻入微的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讓我感到身爲教師,身爲家長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書中語言簡單,道理卻很深刻,值得一讀再讀,一品再品!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說:“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國小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爲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纔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纔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爲一種自動化的行爲、穩定的行爲,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爲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爲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爲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6

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爲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爲,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爲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由此也讓我想起網上看到的一則短評:據說,上萬日本人離開體育場,地上不會留下一片紙片等垃圾。就這一個好的衛生習慣、一點“小事”,讓人們驚呼:日本人太可怕了,日本人沒有理由不成功。

小事決定成功,如若家長和老師還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想必要培養一個傑出的人才,那也是難事!因爲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人、成功的基礎。

養成教育怎樣抓?懷仁一中的領導認爲,大處着眼,小處入手。所謂“大處”,就是一切從培養合格的學生構想,而“小處”則是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我也極爲認同,特別是細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一真理!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身正爲範,學高爲師。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姿正確,首先老師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來不得半點馬虎。因爲家長和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貼在牆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

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裏,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爲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爲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教育的方法種種,在這本書中可謂包羅萬象,如境教法、身教法、訓練法、言教法、實踐鍛鍊法、指導自我教育法、疏導法等等。

至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我作爲重點看了好多遍,特別是班上也有學習磨蹭的孩子,上課不專心的孩子,寫作業馬馬虎虎的學生也不少,文中提到的妙招有種一開學就想在我的學生身上試試的衝動,是呀,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相信我會將這本書長伴左右,因爲書中的理論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因爲書中的方法需要借鑑並因生而宜作改動,因爲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爲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7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美德有兩類——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學產生和發展,道德的美德由習慣而體現,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和內涵。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誠如著名教育專家林格先生所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這幾天,我細細品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通過闡述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途徑,並生動地以連續劇式的小故事串聯起來,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讀了這本書,不管是爲人父母、還是作爲一名班主任,都讓我受益良多。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卻是“管一輩子的教育”。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非如此,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

書中介紹了實施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是通過養成良好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以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學習成績;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兩大任務。在現實生活中,教師能夠明顯感受到學習成績好、全方面發展的學生,一定是學習、生活習慣都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幾乎衆口一詞:“聰明!”但是他們聰明卻不優秀,甚至很糟糕!他們經常忘帶作業;他們不講衛生;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置若罔聞;他們懶惰、拖拉、毫無上進心……是什麼原因導致一顆優良的種子卻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答案很簡單:習慣不好,讀後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正是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並導致了孩子們之間的差異,讓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沒。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誠信、遵守規則、責任、計劃周密、有條理、合作、愛心、追求效率、學用結合、善於思考、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樂觀自信、頑強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項好習慣。

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纔是實現轉化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爲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一是訓練必須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二是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三是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四是訓練必須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纔有保障。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爲學生健康、快樂的人生奠基,讓我們謹記: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8

拜讀了孫芸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著作爲我們任何年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糧,是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拜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

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讀起來感慨不己。我很贊成孫芸曉老師給我們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讚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爲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國小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爲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當然,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我們一定要在這關鍵環節不讓孩子掉隊。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芸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心中處處充滿愛。不能老抱怨的學生多麼不聽話,多讓人傷心。何不用抱怨的時間來思考用什麼辦法幫助和引導孩子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從書中例舉經驗中可以發現,給孩子讚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時還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9

書中寫道: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可以使孩子們有修養,行爲規範得體,成爲有教養的文明人,它爲孩子們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主宰我們的人生。

正如書中所言,我認爲孩子的行爲習慣直接關係到家庭的幸福與否。孩子習慣好,家庭往往是美滿的。例如:孩子學習習慣好,學習成績好,全家人都高興;孩子有文明習慣,街坊、鄰居都誇獎,家長心裏就美滋滋的;孩子勞動習慣好,手底下有活,經常幫助家長幹活,家長就感到孩子懂事,更喜歡孩子;孩子有孝敬老人的習慣,家庭關係就和諧,家長的臉上就會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培養孩子任何一種良好行爲習慣,都需要作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單憑熱心和幹勁兒是不行的,讀後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現在有些教師和家長在行爲習慣上雖然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因爲不科學,所以不見成效。平時靠管、卡、壓的辦法,孩子們被管得表面服從,可是老師或家長一不在場,就原形畢露。有的家長於是採取簡單生硬的方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目前,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遷就多,要求少,說教多,訓練少,結果是很多孩子是天橋的把式,能說不能幹。有的學生在班、隊會活動上慷慨激昂地大讚勞動光榮,可是在家裏連襪子都不洗,因此,我認爲家長和教師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不斷強化。

(1)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例如,教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家長可利用各種不同的場合,如去商場購物、乘車買票、不小心弄髒別人的衣服、外出作客等對孩子進行教育。又如訓練學生的勞動習慣,家長可以把大掃除和美化家庭居室結合起來,把家務勞動和學習簡單的修理、烹調技術結合起來。再如訓練孩子專心學習,可以讓他拿着書本到電視機前去看,看看他有沒有意志力,不受干擾,專心學習,孩子感到信任,很有興趣。這樣就把枯燥的訓練變得饒有興趣的活動,孩子就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加訓練了。

(2)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訓練中給孩子提要求要明確,特別是指導要非常具體,從每個細小動作入手,從坐、立、行走開始,對握筆姿勢,看書姿勢等都要給與指導,有些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經驗,如果不給以生活指導,很難形成良好習慣。要手把手地教給孩子如何刷牙、洗臉、如何疊被子、擦桌子、掃地……

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作爲教師,我們就要義不容辭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爲他們今後幸福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每時每刻從好習慣做起!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0

閒暇之餘,認真拜讀了林格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讓我受益良多。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小故事,字裏行間處處閃爍出一個教育專家的教育智慧,那細緻入微的點點滴滴的教育經驗和妙招,既爲我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精神食糧,又讓我們感到了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這本書在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闡述了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和途徑的同時,又通過很多生動的小故事,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方法,令人感慨不已。我很贊成林格老師提到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如“榜樣法“、“體驗法”、“持之以恆法”、“家校合作法”等等,這些方法措施合理,簡單易行。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方法就是“反覆訓練法”。書中說道: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對於習慣而言,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纔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一次家長講座時聽到的: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複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複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爲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也可以引導教師們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後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纔有保障。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麼重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習慣,往往起緣於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但它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應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我會將這本書常伴左右,因爲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爲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因爲書中的理論還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習慣——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