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近十三年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闡述論文

教材2.38W

引言

近十三年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闡述論文

近年來漢語第二語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使得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編寫與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漢語第二語言教材作爲一種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培養的工具,爲教師教授漢語和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媒介,集中反映了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與發展動向,可以說漢語第二語言教材已“成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和建設的重要標誌”(趙金銘,2004:155)。

本文收集了2003~2015年關於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的期刊文章,並重點對《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世界漢語教學》、《漢語學習》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這五本期刊中的116篇關於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文章進行了考察。通過對這些文章的整理與研究,本文將從歷時與共時的角度對近十三年來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研究進行歸納與分析,以期能夠促進今後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編寫與研究。

  一、近十三年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的發展概述

本文根據研究側重點的不同和研究對象的差異,將重點考察的116篇文章分爲九大類若干小類,具體見表1:結合上表,我們可以看出近十三年對教材的研究體現出不平衡性。從宏觀方面來說,對教材編寫的宏觀研究、針對海外漢語教材的研究、漢語本體方面的教材研究、語言技能教材的研究最多,而對專門用途教材的研究、文化方面的教材研究、語用方面的教材研究和教材練習的編寫研究等方面涉及較少,總共佔論文總數的26.7%。從微觀方面來說,在每一大類之下,對若干小類的研究也體現出不平衡性。如對漢語本體方面的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彙方面,包括對教材中詞彙的註釋、詞類的標註、詞彙重現率及離合詞的研究等,而對教材語法、漢字方面的研究較少。

同時,從歷時發展的角度來看,2003~2015年這十三年,對教材編寫的宏觀研究總體呈下降趨勢。這也說明教材在越來越向精細化發展的過程中,關於教材編寫的宏觀研究的價值越來越低。而對海外教材的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14年達到7篇,其中主要是對教材國別化、本土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際漢語教育客觀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隨着2014年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指南網絡平臺的正式上線和《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的頒佈,海外漢語教材的編寫及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漢語本體方面的教材研究基本處於較平穩的狀態。這也是由於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是語言教學這一實質決定的。二、近十三年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的特點

(一)教材國別化、本土化問題成爲研究熱點

隨着漢語熱持續升溫,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許多國家建立起來了。從2003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建立到2015年,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分別達到500所和1000個。因此,爲適應海外的漢語教學情況,推動國際漢語教育的發展,對國別化、本土化教材的編寫研究越來越多。

在這十三年中,對教材國別化、本土化問題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提出了編寫漢語國別化、本土化教材的必要性。如趙金銘(2009)提出爲了適應海外漢語教學環境,漢語教材應該向區域化、類型化、多樣化、多元化、本土化和個性化發展。吳應輝(2013)提出本土化漢語教材是提高各國漢語教材針對性的現實出路。第二階段,集中探討了如何編寫國別化、本土化教材。如周小兵、陳楠(2013)對“一版多本”教材編寫的本土化提出了五點建議。陳穎、馮麗萍(2014)指出本土化教材必須考慮當地的漢語教學環境。同時,馮麗萍(2014)還從需求分析的角度對怎樣編寫國別化、針對型教材提出了建議。張樹權(2014)認爲本土化教材的工作重心應轉移到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帶來的變化上。第三階段,出現了對國別化、本土化教材合理性問題的探討。李泉(2015)指出“國別化”理念不符合教材編寫多元化的原則,中國應更多研究和編寫有創新意義的各類通用性教材,國別型教材由有關國家自己編寫。

從探討編寫國別化、本土化教材的必要性到研究如何編寫國別化、本土化教材,反映了這一時期爲適應海外漢語教學的飛速發展和提高海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在教材編寫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隨着這一熱潮的急劇升溫,也有學者對國別化、本土化教材的建設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這也是對漢語國別化、本土化教材建設方面的一種反思。同時,漢語國別化、本土化教材的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編寫漢語國別化、本土化教材時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係,如何體現漢語的特點,如漢字、語法等的特點。所以,教材的國別化、本土化問題仍然是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方面的重點。

(二)教材研究趨於多樣化

雖然對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研究表現出不平衡性,但是對教材的研究領域趨於多樣化。如上文表1所示,有對教材編寫原則的研究,有對海外教材的研究,有關於漢字、詞彙、語法的教材研究,有對口語、聽力、閱讀、寫作教材的研究,有對教材中練習的研究,有對特殊用途教材的研究。同時,還出現了對教材中語體、話題、媒介語等的研究。在教材語體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語體與語境的不對應現象和口語語體與書面語語體的矛盾現象分析。在教材話題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於話題的選取與編排,如姜蕾(2013)通過分析現有交際話題表存在的問題及一些教材中的話題編排問題,提出編寫“中學交際話題表”的設想。在教材媒介語的研究方面,王漢衛(2007)指出當前漢語教材的通用媒介語——英語與教學對象不適應,與漢語傳播戰略違背,提出“無通用媒介語”的根本原則和周邊語爲主要關注點的多媒介語策略。

雖然像教材中話題、媒介語等的研究還非常少,但至少人們的研究視角已經從教材編寫原則、教材中的語言要素研究、語言技能教材的研究等傳統研究領域擴展到一些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是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的一大發展,隨着第二語言教學的繼續發展,對教材的研究也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具體。

  三、近十三年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的薄弱點

(一)教材中有關跨文化的研究不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第二語言就是一種跨文化的行爲。因此,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始終是學好漢語的關鍵。趙金銘(2004)提出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編寫要貫徹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則。但縱觀2003~2015年的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有關教材的文化元素的研究很少,涉及到跨文化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根據筆者的統計,研究中涉及到跨文化方面的文章主要有三篇。陳紱(2006)指出在漢語文化教材的編寫中應貫徹五“C”標準。周小兵、羅宇、張麗(2010)對漢語文化教材作了系統的考察,指出文化教材中跨文化交際體驗型練習不足。劉弘、孔夢蘇(2014)研究了漢語第二語言教材中的國別刻板印象的問題。《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明確提出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與國際視野四個方面。同時將“具備跨文化能力”定爲六個等級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對語言教材中有關跨文化的研究也應該加以重視。考察和研究教材中不符合培養跨文化能力這一原則的部分,加以改進和創新,或探究如何編寫利於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教材,使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編寫充分貫徹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則。

(二)教材中關於語體的研究不足

漢語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很大,在這兩大類中,又可以根據場合、交際對象等的不同分出不同的小類。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選擇不同的語體是學生正確、得體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編寫中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等選擇恰當的語體,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近十三年裏,對於教材中語體的研究只有兩篇。王曉娜(2003)研究了教材練習中語體與虛擬語境設置的關係。汲傳波(2009)研究了中級綜合漢語教材語言點練習設置中的語體不對應現象。這兩篇文章都重點考察了教材練習中的語體問題。因此,目前關於口語教材與書面語教材中的語體問題、綜合漢語教材中語體多樣化的編排問題、教材中課文及其他部分的語體問題等的研究均沒有。

(三)對專門用途漢語教材的研究不足

隨着海內外漢語學習人數的不斷增加,漢語學習多層次、多領域、多目的,專業化、職業化、實用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李泉,2012:171)這也預示着專門用途漢語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教材建設方面,出版了一系列商貿漢語教材、旅遊漢語教材、醫用漢語教材、外交漢語教材、科技漢語教材等,其中以商貿漢語教材爲最多。在近十三年中,對專門用途漢語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商貿漢語教材的研究,對教材中詞彙的`研究居多,而對商貿漢語教材其他方面的研究及其他專門用途教材的研究少之又少,限制了專門用途教材的建設,也不利於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研究的多方位發展。

  四、關於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發展的思考

(一)在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編寫中充分貫徹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原則

第二語言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教學,第二語言教材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教材。(趙金銘,2004:158)因此,在教材內容的選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如在口語教材中,選取一些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易出錯的話題,如中國人如何表達感謝、歉意、拒絕,中國人含蓄的行事方式等。在閱讀教材中,多融入一些關於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的內容。在教材練習的設置方面,多增加一些有利於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練習,如角色扮演、對比文化差異、小組討論等。同時,在教材或輔助性教材中增加一些有關文化對比的小知識,讓學生了解更多中國文化與母語文化的異同之處,爲今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打下基礎。

(二)在教材編寫中關注語體問題

李泉(2012)指出“語言交際能力包括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語交際能力”。爲了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教材必須爲學習者提供一種參考和典範。因此,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語體。如中高級口語教材要儘量選取日常生活中口語化的詞彙和表達;中高級閱讀教材則要增大書面語詞彙與表達的比重。在初級階段,由於學習者接觸漢語不久,過於口語化的語言不利於學習者學習完整、規範的漢語,過於書面語化的語言又不利於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培養,所以中性語體的詞彙和表達更適合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同時,在教材中對詞語的語體進行標註也有利於學習者恰當地使用這些語言材料。

(三)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立體化的建設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及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於現代科技的運用。同樣,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編寫也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由於目前大多數漢語教材還是傳統的紙質版教材和配套的音頻、視頻輔助教材,網絡多媒體教材的建設目前還很少。因此開發建設網絡多媒體教材對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立體化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

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的研究是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十三年關於漢語教材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研究呈現出教材國別化、本土化問題成爲研究熱點,教材研究趨於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對教材中跨文化方面、語體方面和特殊用途教材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本文也指出今後的教材編寫工作應充分貫徹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則,關注教材中的語體問題及教材的立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