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中國精神》讀後感

觀後感2.2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精神》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精神》讀後感

《中國精神》讀後感1

哲學是什麼?小時候,我完全沒接觸過,感覺它就像是人們經常談論的那些很厲害的東西。現在,我依然不懂哲學是什麼,總以爲它太難,太深奧了。幾周前,老師讓我們讀《中國哲學簡史》,我想從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個星期讀完了這本書。剛讀時,覺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當老師推薦我們“啃”讀之後,我才發現這本書的奧妙所在:它所說的許多觀點和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細細閱讀之後,感覺這本書還很有韻味。

這本書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來談談對最爲典型的“儒道互補”思想的粗淺看法。儒家,是一個主張“仁”“愛人”的學派,主要講述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融入社會,彰顯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卻恰恰相反,它主張“無爲而治”,認爲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惡因果,人們只需除去不應該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無爲“。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會,以人爲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慾,以自然爲本。這兩家看起來是對立的,毫不相干的,卻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就拿“出世”和“入世”來說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實就是融入社會之中,把握好人際關係。儒家自身也已經做到了“入世”,因爲儒家行事高調。漢武帝時期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潮流,使儒家變得家喻戶曉,成爲當時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顯得低調多了,因爲道家屬於那種歸隱派,它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滿足感和靈魂的超脫感,“超凡脫俗“似乎已經成爲了道家的專屬名詞。況且道家崇尚人與自然,心靈的高尚就顯得尤爲重要,這也是一種出世的象徵吧。

所謂“儒道互補”,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類一生下來就會融入社會這個集體,在現代這個華燈璀璨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要比人與自然間的'相處多得多,所以處理人際關係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我看來入世雖然膚淺,卻實用,出世雖然會獲得所謂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虛無縹緲的。但也不是說出世就毫無意義,畢竟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勵。這些都是心靈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就好比我們現在努力學習,爲的是以後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但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堅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驕傲。當你不過於追求功名利祿,每天過得充實滿足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哲學道理,等待我們去理解,同樣,這個世界也還有許多的哲學,等待我們去思考,去探索。

《中國精神》讀後感2

這是學校發的書中有史以讀得最快的一本,也是讀完一遍後還想再讀一遍甚至再讀幾遍的一本書,今年假期裏通過書籍進一步瞭解了中國女排,又無意間看了兩場女籃,着實被這些女漢子們感動了。

20多年來,著名攝影記者劉亞茹用鏡頭近距離記錄了最爲生動、真實的女排人,在本書中,她另闢蹊徑,以細膩感人的筆法,深情講述教練員和一個個女排隊員的故事,展現他們親和可愛的一面。這其中,有謙虛的功勳教練陳忠和,有老女排的代表郎平;有代表中國女排又一個輝煌時代的馮坤,有代表着那一羣深埋在大家記憶裏一代的'魏秋月;有代表新的輝煌時代的惠若琪,也有如今擔任中國女排隊長的朱婷……當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閃現在讀者眼前,其故事濃縮的便是中國女排近40年的浮沉與記憶。

對於女排精神具體是什麼,所有關注中國女排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答案。有官媒說其具體表現爲:紮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峯。

而現任中國女排總教練、作爲中國女排黃金一代的“鐵榔頭”郎平郎指導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的搖搖晃晃,還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

我對中國女排的最初印象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當時正好放暑假快開學了,因爲比賽是凌晨進行的,我是早上看到了女排奪冠的新聞後被當時的廣播員震撼到了。正好第二天中央臺又回放了一遍,對手是戰鬥民族俄羅斯。中國女排經過2小時30分鐘的激烈爭奪,最終在先失兩局的不利情況下連扳三局,擊敗俄羅斯女排獲得冠軍,中國女排終於第二次在奧運會摘金。20年磨一劍,在幾番沉浮、痛苦與挫折後,中國女排在堅忍中再度爆發,“女排精神”再次迴歸。看完回放後感覺就像到了現場,整個女排與其說贏在技術上,倒不如說是贏了一口氣,贏在了團隊。即使形勢極端不利,中國女排也沒有放棄,反倒是在陳忠和的微笑中吹響了反擊的號角。與此同時,俄羅斯女排那邊發生慢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心理上的優勢最終成就了中國女排在雅典的問鼎,這就是我對中國女排精神的最初感受吧。

“女排精神”,說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說長也長,它凝結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裏。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後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它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爲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

《中國精神》讀後感3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後,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於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爲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爲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於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日,情人節,聖誕節氣氛十足,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着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從國小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裏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佔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爲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於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闢,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爲社會做貢獻。

《中國精神》讀後感4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爲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爲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精神》讀後感5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裏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並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爲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並不太瞭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裏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爲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後,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現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麼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麼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衝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於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裏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爲了拼搏,爲了目標,爲了自己,好好地活着。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爲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後涅槃重生的,它們帶着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精神》讀後感6

坦白說,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學者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之後,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於這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學者,並沒有多麼高深和高明的見解,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的學識是淵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對於一位學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爲辜鴻銘先生的思想依然是兩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覺得有些悲涼。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本雜文合集,或者準確一點說算是論文合集,包括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人》、《中國的語言》、《約翰·史密斯在中國》、《大漢學家》、《論漢學一》、《論漢學二》、《暴民崇拜及戰爭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鴻銘先生的眼中,中國人的精神可以用溫文爾雅來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來形容、還可以用良民宗教來概括。但其核心就是兩條,忠君和孝親。仁、義、禮都是圍繞着“忠”和“孝”來展開的`。也許在百年前之世界,對於西方人而言,他們看到了辜鴻銘先生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集體主義或者說家國文化,但如果用現代的陽光和進步的思想,可以說辜鴻銘先生完全被儒學給毒害了。如果論中國人的精神,我以爲不能用“忠”和“孝”來詮釋,或者換一種說法,“忠”、“孝”是不能夠完整準確的界定中國人之精神的。如果論中國人之精神,我認爲“重集體而輕個人”可以算是比較準確概況表述。歷史學已經告訴我們,中國曆代王朝更迭,絕對不是“忠”、“孝”兩字形成的。同時還有更深入的一點,雖然統治階級一直用儒學來傳播中國文化,但老莊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從來都沒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消失。“兼容幷包”可謂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在辜鴻銘的文章《中國的女人》中,三從(從父、從夫、從子)依然被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視爲理所當然之事,而且還用了一大堆廢話和假話來爲納妾這種落後文化辯護。客觀說,我看完這篇《中國的女人》之後,對辜鴻銘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沒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學者,居然能夠厚着臉皮昧着良心爲中國落後的納妾文化和歧視婦女文化辯護。

誠然,對於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之精神,我們應該要有該有的自信和自愛,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無瑕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對婦女的不尊重,這是我們需要客觀承認的事實,可惜辜鴻銘先生並沒有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自大,對於一位學者而言,自負和自大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但這不能彌補其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有讀者看了《中國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鴻銘的錯誤之思想所影響。

不過如此而已罷了!

《中國精神》讀後感7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爲,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爲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爲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爲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麼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於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並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於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爲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爲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鑑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那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並需要延續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爲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爲要借鑑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精神》讀後感8

何爲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支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發展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炎黃子孫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夠薪火相傳,永存生機與活力。

中國精神在天災下從不低頭,在困難威懾下從不退縮。中國人不管從哪兒跌倒,他一定會從那再爬起來。正如那汶川的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突發的8.0級特大地震。那一刻起,天搖地動,山崩地裂,江河咆哮,煙塵四起,響聲震天。剎那間,那美麗的江河風景黯然失色,和藹的家園親人離散。

可在這個時候,同時有許多無比閃耀的中國人,他們堅強勇敢,不顧個人安危,從遠處紛紛趕來救援,他們就是堅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時,正是因爲這些子弟兵們堅持的信念給了災區人們希望,才讓他們再一次地“爬起來”,重振他們的美好家園。

災難無情,可人間有愛。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顆博大的愛心。那無情的'災難發生之後,很快,有的人到前線去充當無私奉獻的志願者;有的人把自己的衣服棉被捐給災區;也有的公司員工們聚集在一起給災區的人們籌錢;還有的企業家給災區捐帳篷、礦泉水、方便麪等生活用品……

面對災難中國人沒有屈服,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正確的指導抗震救災工作的進行,社會羣衆自發的彙集成大愛的力量,大愛感天動地,氣壯山河,大愛的火焰溫暖着每一顆心,大愛的信心激發着每一個人,大愛的音符奏響了中華凱歌!而大愛的力量源自一種精神,一種無私的精神、友愛的精神、奉獻的精神、互助的精神那就是——中國精神。

中國同樣有他那輝煌的歷史事記。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門先後迴歸到了自己母親的身旁;20xx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20xx年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青藏鐵路;特別是20xx年,在經歷了巨大災難的中國之後很快重建了家園,並且成功得舉辦了世界矚目的奧運會,而且中國的金牌的數目最多,居位榜首。

還成功發射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20xx年,又爲世界演繹了和諧中國的新樂章——第四十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隆重舉行。這一切說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裏,祖國是我們的母親,強大的祖國是人民的堅強後盾。

中國,如雄獅般自豪地屹立在亞洲,中華民族那堅貞不屈的精神讓世界爲之震撼,爲之敬佩。

而作爲中國人的我們,就更應該擁有那令世人都敬佩,令每一位中國人都自豪的——中國精神!奉獻+友愛+互助+無私=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讀後感9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爲“漢語史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必定戰勝英語”,並從思維速度、發音、構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爲什麼要學中文,是因爲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語言,還是因爲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箇中國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誌。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於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裏是他的家鄉,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部可以標誌他們家鄉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誌的一種丟失。中文,它並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爲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承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並且在不斷的.發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連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後,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持下去的信念。

《中國精神》讀後感10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爲《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於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於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溫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並以此爲榮。

當時,飽經戰火的中國正處於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並折服於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象進行討論,認爲納妾並不與夫妻之愛衝突,也並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說?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讚賞,武斷的認爲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於“無私教”的`時候,已經將男女置於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爲。“道德綁架”下,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着鋼琴唱着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於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於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願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個人意願而各在其位,對於提高生產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於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說,儒家文化薰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並不在於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爲晚清之後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纔是我們應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中國精神》讀後感11

《中國藝術精神》是徐復觀創作的藝術學著作,這本書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餘九章均爲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及成道的境界,發現其與現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精神具有開創性的作用。

《中國藝術精神》是對中國藝術史上以莊子爲線索的一脈藝術精神的溯源與討論。這一脈藝術精神的主體,正是徐復觀由莊子晢學所導出的虛靜之心,而它所呈現的藝術特色,則是在與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尋求精神的自由與慰藉。徐復觀在尋求這一藝術精神的落實時,將目光聚焦于山水畫,並以之爲莊子藝術精神的嫡系傳承。

《中國藝術精神》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闡發,試圖“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掘出藝術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關鍵”,說明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意義,並且也有現代的、將來的意義。該書從現代思想史角度探究和透視中國藝術精神,亦即藝術的精神境界,將孔子與莊子並列爲中國藝術精神的濫觴,而以莊子爲中國藝術精神的真正開創者,循莊學以“體道”。進而言之,儒家的最高目標是人生的藝術化,可以用“中國人生活的藝術精神”來概括;莊子的`精神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發源地,可以歸入中國藝術精神。而儒道都體現出一種藝術的精神,屬於“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徐復觀認爲,莊子不言藝術,卻對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爲具有藝術精神的思想家,莊子的藝術精神,於繪畫藝術中得到生動展現。山水畫的空靈玄遠之境,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藝術精神正相契合。所以,“山水畫的出現,乃莊學在人生中、藝術上的落實”。該書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源流與發展做出了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所論皆從宏大處着眼,於深細處用力,見解獨到而新穎。

《中國藝術精神》共十章。着重探討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精神內涵。前兩章談孔子和莊子,認爲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窮究到底,只有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出的仁與音樂合一的典型,這是道德與藝術在窮極之地的統一”;“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其餘八章專門論畫,其論釋“氣韻生動”,討論“魏晉玄學與山水畫之興起”“唐代山水畫之發展及其畫論”“殷浩之筆法記與山水訣”“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宋代的文人畫論”與“環繞南北宗之問題”。附論七篇爲“中國畫與詩的融合”“蘭亭爭論”等。

書中有很多不同於大衆的見解,我想這大概就是徐先生的思想精華吧。有人曾經說過:“《中國藝術精神》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我想這可能就是這本書的藝術價值所在吧!

《中國精神》讀後感12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爲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間兩章爲補充:被視爲權威的一些外國人,他們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語言的。

對於歐洲的美國,也包括日本和中國,今日嚮往自由的人們,獲得自由的唯一辦法:循規蹈矩;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這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是輕鬆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優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徵的女人,纔是中國女性的觀念。真正的中國婦女。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後是一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歌德說:世界上有兩種和平的力量:正義和禮法。教導歐洲人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孔子在四書五經中寫道: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但要合乎禮法。即做守禮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即有所圖,而是考慮正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制止重商主義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義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氣抗拒大衆。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他們的重商主義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

《中國精神》讀後感13

中國精神,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是翠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韌不拔,是梅花“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的淡泊清雅。

作爲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璀璨的,正如書本的扉頁中所言“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這本《中國精神》中主要爲我們展示了各種派別的唐詩宋詞,其中名師大家不在少數。它的第一課便是家喻戶曉的《詠柳》,這首詩把早春時節的新柳寫得亭亭玉立,生機勃勃,似乎它就在我們眼前:萬千枝條隨風搖曳,散發着濃濃的春天氣息。書裏的註釋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語言組織十分美妙,讓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正陶醉在某首詩所表達的意境當中。除了《詠柳》這樣的詩還有像《送元二使安西》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種送別詩,既描寫了送別環境,襯托出了詩人與朋友分別的悲傷情緒,也可謂是句句見真情,把詩人與朋友分別的不捨情緒寫得淋漓盡致。“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當我看到這句詩時,就已經體會到了王觀剛送走春天,又要送走鮑浩然鬱悶的心情。

其中,最令我觸景生情的就要數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了: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着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驛站外的斷橋邊,一樹梅花在寂寞地怒放,孤孤單單沒有人來欣賞這美景,那沁人的芬芳也無聲飄散。梅花花開的風骨,排在百花的首位。可是梅花卻無心與百花爭享春光,只是淡然的開放,任憑百花去羨慕、嫉妒。即使梅花的花瓣飄落在地被碾作塵泥,也依然能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間。由梅花的這種特點,我們會想到在生活中那些不屈服於困難挫折,擡頭挺胸,勇敢生活的人;他們無私無畏,奉獻於社會;他們有了成績不炫耀,獨自咀嚼着成功的果實。就如城市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環衛工叔叔阿姨們,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起牀工作。那一張張慈祥的.面孔佈滿了汗水;那一雙雙勤勞的雙手長滿了厚繭。一滴滴汗水灑在公路上,沒幾秒就被蒸發了,可他們留下的勞動成果,卻是無法抹去的。想想吧,早晨我們起牀,朝外張望時,看到的美麗大道,是誰早早起來留下的?是作爲環衛工的他們,或許我們無法看見這條大道美麗的進化史,但是,我們卻享受了他們的勞動成果。

這不就像梅花那自強不息的精神嗎?

反觀我,平時連家務都懶得去做,哪怕只是打掃一個房間也不想做。跟環衛工叔叔阿姨們打掃的馬路比起來,我打掃一個小小的房間又算什麼呢?

我該學習梅花這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我相信總有一天,書中的精神品質將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而我們將是下一批的傳承者、實踐者。

《中國精神》讀後感14

辜鴻銘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國中時的語文老師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臉的扼腕,常驚呼世人不理解如此愛國天才。當時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師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個迂腐固執的怪老頭嗎?不就是抱着殘舊思想的“封建餘孽”嗎?用得着推崇嗎?

直到應黨的要求,拜讀了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後才發現,他的愛國是純粹的愛國沒有任何雜質,這種精神遠遠覆蓋了他的怪誕他的封建他的守舊他的迂腐。他大概是那個年代裏最神奇的學者了,辜鴻銘一生拿過13個博士學位,按說身受西方教育多年,應該是一腦袋西洋思想。然而他給後人留下的形象,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風格。然而他的《中國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在這本書裏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爭等等,雖然我們現在看來不免有侷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整文也不是說全都贊同只是他寫此書維護中國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已經很值得我們敬佩了。

看罷此書,感嘆到何謂是“中國人的精神”?

當年抗日,積貧積弱之中國危在旦夕,無論華夏大地的國人,還是海外的華人華僑,紛紛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同心御辱。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大家衆志成城,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終於完成了我們的“建國大業”,中華睡獅從此才站立起來。

當年在海外生活時,錢學森先生就立下銘誓:“中國纔是我永遠的家”,這就是一個海外赤子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想作爲一箇中國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國,你總會希望回到母親的懷抱,從而落葉歸根。

在中國被特大雪災,汶川大地震,西南乾旱,玉樹地震等等天災的襲擊下,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爲之撼動,爲之悲傷。然而無論是祖國大陸各族人民,還是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抑或海外的'遊子,紛紛伸出援手。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災區參加搶險救災。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還有近期新鮮上映的《葉問2》,只要進了影院觀看此片的人們,無不爲葉問因國家尊嚴迎戰世界拳王而熱淚盈眶,無不爲葉問在打贏拳王后說的那段中國式的尊嚴而起身拍手,激動不已。

這些都是中國人精神,華夏兒女們的精神。然而,辜鴻銘也說過,中國精神何其多,而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莫過於此∶作爲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中國精神》讀後感15

《中國實幹精神》讀後感半個月來,總經理強烈推薦,也響應公司要求,看了一本書《中國實幹精神》,寫的很好,很貼合實際,書中描述的很多都與公司的現狀不謀而合,有些經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中國實幹精神》讀後感。好書起碼讀三遍,每一遍的感受都不一樣。實幹精神是中國的脊樑,也是對自己最大的投資,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實幹更重要的了。《中國實幹精神》主要是讓我們調整心態,拋棄抱怨和自以爲是,實實在在的爲企業解決問題,只有實幹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實幹精神對我們以後的工作態度、工作心情和事業上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圍繞着人生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探索;讓每個人建立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勵志向上的人生態度,給人以啓迪和共鳴。告訴我們進入一家企業工作,不是我們有多幸運,也沒有人勉強我們一定要進入這家公司,只是因爲我們自身的資源與企業的資源相匹配。同時也告誡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工作心態,用什麼樣的工作方法把自己的工作或事業做好,把自己的人生走好。

人生需要實幹精神,企業需要實幹精神,社會和國家同樣需要實幹精神。機遇屬於那些具有實幹精神的人,也許,這些人就是你、就是我。書中告訴我們,只有發楊實幹精神,才能幹成事,才能抓住機遇,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未來,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實現夢想。想幹事、敢幹事、會幹事、幹成事讓我們從認識自己、瞭解工作開始,讓我們要正確評價自己,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怨天尤人;更需要我們能經受磨練,否則,就會錯過一切成功的機遇。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創造價值,如何纔能有所作爲,只有做任何一項工作都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將我們的工作做好,只有最後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才能成功。想幹事、敢幹事是成功的基礎,會幹事、幹成事則是成功的結果。只要有“想幹事、敢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這種工作心態才能成就你的事業,才能夠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困難,你都會憑自己的膽識和想法去解決,然後把日常工作看成是有成就感的事業,並在每天的任何一個工作的環節和細節上努力,慢慢的將自己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

這本書裏講述了一些成功企業和企業家的發家史,我非常喜歡,裏面說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實際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工作中帶來的人生經驗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創業,是無風險無成本的,實實在在的做好每一件事纔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