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觀後感2.61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資治通鑑》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

不知是什麼時候,我開始對歷史有點感興趣了。愛民如子的孝文帝,殘暴天下的商紂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無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憲宗與唐穆宗……一個個,令人深有感觸。《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曆史的史書,司馬光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才編成。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

我在裏面瞭解到:毛澤東把這本《資治通鑑》整整讀了十七遍,而我還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書三百三十八頁,總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僅僅一本書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令人敬佩呀!

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讓楊貴妃出家修行。後來又娶進楊太真(即楊貴妃,太真是老道士給她的道號),但我覺得楊太真似乎也不怎麼好。楊太真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他們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現在火車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卻死了很多人。唐玄宗爲了楊太真的一笑,竟然犧牲了數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見唐玄宗的昏庸。

漢哀帝偏寵侍從董賢,所以有着“斷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漢哀帝與董賢同塌睡覺,董賢翻身,不小心壓住了漢哀帝的袖子,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斷了。後來,漢哀帝命董賢爲大司馬,結果弄死了許多人才,最後,太后把董賢趕出了宮,另擇王莽。可見漢哀帝的同性戀性格,使他拋棄了國家,拋棄了許多人才。多麼可惜呀!同時也反應出了漢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爲上有一點點反對董賢,漢哀帝就暗殺或把他斬之,可悲呀!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無人能比,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馬光的堅持不懈。但是由於有些人的諷刺,致使司馬光想馬上完書,導致唐朝與五代十國的時候寫得比較多。但司馬光的功勞永遠是偉大的!

那是一片廣漠的土地,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辰。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國,遍野都是狼煙,我眼前盡是模糊,推不開,也揮不斷。只聽得遠遠近近,人的悲號和兵刃撞擊纏繞在一起,偶爾還夾雜着野獸的嚎叫,迷濛的煙霧中,顯現出幾個巨大的名字:堯、紂、漢高祖、唐太宗……煙霧漸漸散去,這些名字不見了,代之以遍地徵人的鮮血,傾倒的旗幟,焚燒着的畫作、詩稿,以及倒塌的宮殿與茅草房……一束束竹簡從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數千年積聚的塵埃裏,每一片都有同樣的紅光在閃爍,那是鮮血寫就的兩個字——歷史。

是的,歷史。硝煙、鮮血和民衆的苦難,這是歷史在我腦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說,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書之前,我對於歷史的瞭解,還毫無例外地侷限於歷史課本上的四大發明、三皇五帝,文學藝術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東西的話,那麼解讀真正的歷史,無疑是對一個有良知的人一種殘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書那蠅頭小字裏,幾乎每一頁都有戰爭、都有陰謀、都有殺戮,都有着民衆苦難的呼喊與掙扎。文學、藝術,一切真善美的東西,要麼爲亂世所毀滅,要麼在暫時的平靜裏苟延殘喘。後世的人看到了它們得以保留下來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爲文明譜寫讚歌,很少有人翻開沉重的故紙堆,去看一眼歷史的真實。

因爲,真實往往意味着殘酷,而我們總樂於接受快樂和幸福,然而,歷史從不因我們的好惡而改變一絲一毫。當我們豪邁地吟詠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處在外夷殺掠下的百姓正在那個時代奔逃,陳屍荒野;當杜甫含淚寫下《賣炭翁》的時候,他胸中對於苦難的同情遠遠高於我們今天對於詩的藝術本身的注意力,駱賓王一代才子,卻因爲文人的不諳世事而捲入封建朝廷的權力之爭,最後落個身死名裂的下場。就連我們從小熟悉的那個讓梨的孔融,也因爲得罪權貴,同全家人一起被無幸殺害……

對於歷史,我們有什麼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窮兵牘武,希望能夠統一中原,甚至發動幾十萬人去,修那座萬里長城。在這座今天讓我們倍感自豪和榮譽的建築物裏,埋藏的是千千萬萬秦朝百姓的血與屍骨,縈繞的是孟姜女們家破人亡的哭號,即便時間將這一切都沖淡了,遮掩了,幾千年後你站在長城上時,看到的僅僅是雄偉壯觀,胸懷的僅僅是自豪嗎?

五千年的文明史啊!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明”呢?

歷史,字字行行都是殘酷。殘酷的統治,殘酷的文化,殘酷的道德。一個犯了大罪,不僅他的家人、他的鄰舍、他的朋友要與他同罪,就連妻子、祖母、母親的宗族以及許多八杆子打不着的親戚都要受到誅連。一案既發,成百上千的人無辜被殺,有的甚至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已經禍從天降。而這種誅連九族的手法,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漫長的歷史中源源不斷地重演。就是這些封建帝王死後,仍不放棄魚肉人民的機會,他往往將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們,和他生前的嬪妃婢僕,一齊或殺死或活埋在陵墓裏,美其名曰“守陵”。《資治通鑑》裏就曾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武士們用刀槍將帝王的陴妾們逼進陵墓,然後用石頭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開始還能在靜夜聽到隱隱的哭喊,三五天之後就聲息全無。

這樣悲劇幾乎充斥了每個朝代。我們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還有成吉思汗都做過類似的決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遺命因爲一個武則天而改爲出家感業寺,總算保全了一羣女人的性命。而這樣的行徑,在那個時代很少遭到人們的質詢。不公正的事情經歷了年年月月,人們的感覺也彷彿麻木了起來,因此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闢如纏足、闢如文字獄,闢如女性的極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從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爲老百姓所默認和遵循,連那些所謂有知識有見解的士大夫階層也深以爲然。於是,無以計數的人們,不是死於戰亂流離,就是受害於那個黑暗的社會,難怪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個“狂人”,頻頻翻動歷史,卻從頭到尾只看見兩個字——“吃人”。

面對歷史我感到驚愕,我從不曾知曉那些燦爛輝煌的背後有着如此苦難深重的隱情。我們讚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業績。卻看不到蓋世功勳背後的遍野枯骨;我們欣賞着古往今來的佳詩妙句,卻體會不到這些詩句中隱含的悲慘現實;我們炫耀着四大發明的成就,卻無視它們被應用於殺戮和掠奪的不光彩歷史,我們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輝與燦爛,卻忽視了作爲任何一個社會之主體的老百姓的痛苦與悲哀。

解讀歷史,才漸漸明白,“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任何在對歷史的無知基礎上的自豪與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長眠於地下的先人們的潮諷。只有以一顆虔誠的心去走進歷史。你纔會發現,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文學,不是藝術,也不是偉人,而是和平與秩序的寶貴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學、藝術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夠展其所長,社會生活才繁榮穩定,纔有了真正令我們自豪的歷史。

所以,如果不曾解讀歷史,讓我們對所謂“華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緘默;如果不曾解讀歷史,讓我們至少不對那些英雄偉人們作一知半解、津津樂道的評說;如果不能從歷史中看到過去的苦難,未來的希望,那就看看現在吧:

打開電視機,聽一聽伊拉克的槍聲,看一看非洲難民的眼淚,望一望世界動盪的股市,你就知道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無論你讀與不讀,它都永遠存在,而且,只要貪慾與戰爭存在於這個世界一天,真善美的東西便沒有生存和發展的餘地,人類的悲劇也將源源不斷地重演。

歷史永遠不僅僅是歷史。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2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鉅著,由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

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爲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爲《《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樑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姦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爲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牀,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聖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爲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爲這個夢想而學習。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3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說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麼詩,求什麼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爲什麼?

古人講讀書是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說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性。

去年讀《資治通鑑》,嶽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裏非常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爲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鑑》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夠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於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後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週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鑑》我也讀了80%,而後就在我的牀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 ,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牀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說》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恆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着的苦。這樣爲自己一開脫,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非常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複雜的心理鬥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涌。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爲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4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十分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明白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

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能夠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5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鑑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鑑》改編而成。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裏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資料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濟、文化方面。它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資治通鑑故事》裏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經過敏銳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我,並憑着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所以被平原君奉爲了上賓。毛遂勇於展現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我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當向他學習。

讀好書不僅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並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啓迪我們的智慧。以後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我成爲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6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20xx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爲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爲象棋的起源,從而爲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爲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衛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爲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7

得閒,閱《資治通鑑》數頁,不究其他,單就人才和命運而言,有感楚漢之爭一二。其一,楚項之爭是人才之爭。劉邦能力不及項羽,但他屬下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和樊噲,可謂盡擁“三傑”。他知人善任,終得天下。其二,楚漢之爭也印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楚霸王,自傲自大,難進忠言。如范增舉薦韓信,項羽不屑一顧,因而錯失天下第一將;范增多次獻計獻策,項羽未予採納,導致一敗再敗。反觀漢高祖則胸懷若谷,廣納賢言。如蕭何推舉韓信,劉邦則委以重任,由此,韓信爲其奪城掠地,成就大業。另有張良,先投項羽,但因項羽難以容人而改投劉邦,劉邦拜張良爲第一謀士,張良爲其排兵佈局,力助劉邦平定天下。

從項羽的由強到弱,直至烏江自刎、劉邦的由弱到強,最終贏得天下的全過程來看,人才的把控和性格的缺陷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張良計、韓信兵”這兩人原本是願意服務於項羽的,但最終爲劉邦奪取天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是決定性的因數,在任何時候都是第一位的。家庭如此,企業如此,國家亦如此。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8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因此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爲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比如楚漢之爭,作爲象棋的起源,從而爲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爲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衛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爲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標籤:資治通鑑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