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14篇

觀後感1.06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14篇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1

王緋: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蹟,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如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支月英用現實行動踐行了一個“一生只爲一事來”的偉大壯舉,作爲教師,我們要向先進模範學習,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擔教育使命,學榜樣前行,用實際行動寫好教育奮進之筆。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作出自身努力,爲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楊飛:在我從教生涯的第2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單位統一組織觀看影片《一生只爲一事來》。支老師的“不是因爲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爲堅持了纔有希望”久久縈繞在我心田。一位普通的鄉村支教教師,幹了一輩子看似平凡的工作,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卻影響了幾代人,爲深山裏的孩子帶去了未來的希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是個有情懷的職業,他離不開道義也離不開愛的傳遞。無疑,大山裏的孩子們是幸運的,碰到這樣慈母般的老師。在幼教這個平凡的崗位裏,我們不會有大作爲,但只要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懂感恩,知禮儀,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收穫,也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王喆:電影裏細膩的場景刻畫、真摯的師生情感深深打動了我。“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纔有希望!” 支老師用她的一言一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學生,作爲青年教師,我要學習支老師的“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滋潤孩子幼小的`心田。

王嶽新:看了致敬第35個教師節的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腦子裏一直在回閃着影片里人物的畫面、臺詞,影片裏,沒有強調支老師的付出有多麼的感天動地,也沒有很重的描寫她的學生多麼功成名就,平淡、溫情的表達着劇情,只有“愛”存在的教育才是偉大的,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用一輩子去堅持一件事,向純粹致敬,不是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有了堅持纔有希望。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2

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通過主人公支月英的主觀能動力,較好地展現了“堅守初心的質樸信念”。並且,讓這種信念成爲化解與克服客觀困境的具體體現。其間,作品從不顧反對、遠離家鄉以及成爲教師的經歷事件,演繹了支月英的主觀動因。

支月英,有着無私付出、投身教育事業的初心。因此,她會爲這樣的初心而付出主觀上的努力。當她希望投身偏遠大山的教育時,她曾經遭遇了來自家人的反對。

可是,面對選擇的時候,她義無反顧地克服這種反對,主動地去追求並投身到大山的教育事業當中。可見,不顧反對的經歷,恰恰是電影爲我們展現支月英主觀動因的部分。從而,這種經歷也成爲了她堅守初心的動力體現。

其次,主人公支月英在不顧反對之後的主觀追求上,還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她選擇了遠離家鄉、投身大山。選擇遠離家鄉,是她主觀動因的具體展現。而投身大山,則是她主觀追求上的結果。

因此,在遠離家鄉這樣的層面上去看,支月英已經在堅守初心的信念上,詮釋了她的主觀動力。同時,她更將這份堅守初心的信念,化作了信念的源動力。

再次,支月英遠離家鄉、投身大山的最後歸宿,則是她成爲了鄉村的一名教師。這,是她堅守初心的信念支撐下的結果。成爲鄉村教師,更是她堅守無私付出與奉獻教育初心的'內在動力的外化。

從成爲鄉村教師的那刻開始,她的初心也開始走向了行動與實踐。也是從成爲鄉村教師的那刻開始,支月英便擁有了奉獻鄉村教育事業的真正動力。並且,爲她後來的實際行動帶入了無限的活力。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3

《一生只爲一事來》裏有特別令我淚目的一個人物,就是那個叫如意的孩子。

她母親有病,家境清苦,卻偏偏又那麼懂事,那麼好學,那麼渴求以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命運卻並沒有許她以春天。她不得不默默接受它的安排,以那柔弱的肩膀獨立擔起生活的重壓。

面對這種折斷夢想的痛,支老師也不是萬能的。除了撫慰與激勵,她能做什麼呢?影片裏有句讓人瞬間淚奔的臺詞,說的正是如意離校前夕和支老師的徹夜談心。

“那一夜的月亮很圓,圓得誰也捨不得哭”。

此後,如意像一個村姑一樣結婚成家,甚至不得不在建築工地上謀生。生活的尖利,不斷將這個女子內心的嚮往擊成碎片。心痛身累之餘,支老師纔是這個世界對她的溫情。那一行行、一頁頁的書信,陪伴着如意走過了漫長的青春,讓她在堅忍中變得強大。多年後,當如意與支老師在教室相見,她捧出那些給過她最大溫暖的信件,泣不成聲:她並沒有埋怨過命運的不公,而只是感恩生命裏與支老師的遇見。我想,在中國山村,在無數看不見的地方,在無數被人忽略的角落,像如意這樣的故事,或許不計其數吧。支老師以及無數支老師一樣的山村教師,她們並不是讓他們考入了大學改變了人生,而是給了每個故事以最大的生命成全,讓他們在最美的年華或最需要光亮的.時候,得到了愛與關懷。 因爲學校與教師,無數被貧窮限制了想象的孩子,在受盡生活的磨難之後,依然含笑看見了通向未來的路。

一生到底爲什麼而來?或許有人不曾想過,或許有人不想回答,或許有人無從回答。我們就這樣不約而同地成了時間之流上的漂泊者。可是,在人們一再強調教育的生命性時,這樣的追問卻意味着歷史和未來的共生,起點與終點的相連。

在這樣的提問裏,分明立着一座高峯,它的名字叫哲學,生命的哲學。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4

同樣作爲一名農村教師的我,從支月英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學到了、感受到了許多許多。

真愛對待學生。要對班上每個同學的家庭狀況、學習狀況、身體發育狀況等做到心中有數。用真誠平等的心態,永遠給孩子們帶去信心和希望。對那些離異父母的孩子,要與他們的父母保持密切聯繫,瞭解其家庭現狀,有情況第一時間與他們聯繫;對留守兒童,及時瞭解其父母打工地,教會他們一些自護的知識,寒、暑假鼓勵他們與父母親密接觸;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了解其學生困難的原因,有些許進步就要第一時間進行鼓勵,與他們呼吸相通,憂樂與共……

育人從育心開始。我們當老師,最重要的是“傳道”,教育學生怎麼做個有用的人,做個感恩的人。慶幸的是,在教學中,班上的孩子們會把家裏的油壺進行加工,再用網上購買的材料進行手工上漆,自己動手畫出他們心中的花瓶,親手種上代表着希望的種子。孩子們還會利用勞動實踐的時間,動手摘上幾個小時的茶葉,並捐上自己一天的零花錢,只是爲了去陽光益智中心看看那些跟他們同在一片藍天下的孩子。他們會因爲母親的起早摸黑準備的學校便當而有所感受;他們會因爲一個裝病的謊言讓父親淋上一身雨而內疚;他們會因爲父母出門在外掙錢的不易,而知道節省,更加孝順身邊的親人。

從教十五載,我儘自己的'心,努力做一名無愧於心的老師,以後也將帶着一顆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繼續執教。堅守纔有希望,我將以支月英老師爲榜樣,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激發智慧的火花,去註解思考的問題,去讚揚回答的嘗試,儘自己所能爲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5

爲慶祝第35個教師節的來臨,9月7日上午,在中山市第一中學裏進行了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的首映禮。影片導演張亞海攜小演員徐梓涵、宋心鈺以及影片故事原型支月英老師本人來到中山與現場觀衆學生們見面。目前影片已於9月9日全國公映,中山多個電影院已同步公映。

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國小,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支月英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以最質樸的信念堅守初心,爲大山裏三代孩子默默奉獻。影片正是根據“感動中國20--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

採訪中,導演張亞海透露,三年前他來到中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碰到與同樣在中山做影視製作的朋友張長見。交流中二人發覺對方都想拍攝一部帶正能量、主旋律電影,隨即一拍而合,開始創作拍攝。張亞海還透露,在影片拍攝期間,還接到了劇組《美人魚2》的邀請,但當時正是《一生只爲一事來》的關鍵時刻,最終婉拒了邀請。張亞海希望通過影片,能夠讓社會更多的關注留守兒童,在未來也希望能夠繼續拍攝出類似的.關注社會、能能夠人思考的電影。

故事原型支月英老師在採訪中一直面帶微笑,極具親和。面對剛來到大山深處時,她表示一開始時確實是想過退縮,但當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後,她選擇了堅持。“當時山裏的生活環境的確很苦,住的都是木板搭建的房子,每到晚上,老鼠便會到處亂串。沒睡着前,我都會用身旁的木棍狠敲幾下,很多時候還會時不時的冒出一條蛇。”對於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支月英坦言自己會給他們墊付學費,“也常因如此,當時自己幾乎每月都是月光族”。但是即使如此,支月英表示,自己心中存在着一條上山路,誰也阻止不了。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6

教師節來臨之際,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正式開啓全國路演。9月2日,影片導演張亞海,主演徐梓涵、宋心鈺以及影片故事原型支月英老師本人來到江西宜春與觀衆見面。這是《一生只爲一事來》首次面向媒體和師生羣體進行全片放映,現場好評不斷。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將於20--年9月9日在全國上映。

導演分享創作初衷現場觀衆哽咽懷念老師

路演首站到達宜春,宜春人民成爲幸運觀衆,獨享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的熒幕首秀。放映過程中,不斷傳來觀衆的抽泣聲,電影結束後觀衆掌聲經久不斷,一位觀衆評價“打動我的就是與故事間的共情,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卻無法陪伴一生,小時候的'誤解和衝突都成了現在的懷念和不捨”。導演張亞海向觀衆分享了影片的創作初衷和幕後故事,並懇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需要當代年輕觀衆的發聲。

小演員上臺互動支月英“走出”熒幕

小演員徐梓涵、宋心鈺來到宜春與觀衆見面,被大家稱讚演技特別棒。最讓大家意外的是支月英老師本人空降路演現場,觀衆表示熒幕外的支老師更加親切,當被問到對影片有什麼感悟,支老師回答道:電影拍出了當年的感覺,那個年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既純粹又動人。現場觀衆紛紛表示確實被電影裏的年代與人所震撼,也被師生間的羈絆深深感動。

影片發佈“堅守”版預告支月英“上山之路”感動人心

從這次發佈的預告片中來看,董大山似乎對支老師的敵意有些大。雖然故事發生在80年代,可是不少網友表示在片中或多或少都看到了當年自己學生時代的影子,也在支老師身上看到了自己老師的身影。可見,不論什麼年代,人的情感永遠存在共鳴,師生之間永遠“相愛相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也永遠不會停止。支月英老師用38年的堅守換來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大山”的希望,相信上映之後一定會感動一大批觀衆。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7

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已經結束,我的心中卻不能平靜,這句話一直縈繞在心頭,無法散去。

影片開頭偏黑白的色調一下子把我拉入了那個年代。我看見一位與我年齡相當的女孩兒,拋棄過往的舒適和未來的光明,固執地走上通往深山的“路”。看到她歷經冷漠和排斥後暗淡的面容,看着她離去後又不捨初心地猛然回首……

就是因爲心中有這條“路”,所以不管離開多少次,都能回來。

19世紀的中國,教育的落後讓人難以想象,如果不是一位又一位“支教老師”出現,我們又如何能發展到現如今這樣的盛景!

在劇中,曾經的頑皮少年變成成功商人後,爲了效益計劃剷除障礙,而在得知這個“障礙”就是教化他長大的國小後,他先是勸說自己的老師離開。被狠狠拒絕後經過很久的自我說服,他終於不顧反對地幫助了這個栽種希望的地方,不僅沒有拆除它,還籌集資金重建國小,讓它爲更多窮苦孩子帶來希望。

在這裏,我們就能看到當今社會的矛盾所在。迅速發展的經濟讓一部分人富足起來,而他們不會想到,我們的.國家中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人在爲一間教室,一本書發愁。這時,像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一樣,自願下鄉的有志教師,和奉獻公益的成功商人一波一波不斷涌出,正是有了他們的貢獻,國家才因少年的強大而日漸繁榮!

《一生只爲一事來》電影已經結束,可生活還在繼續。其實,每一位能夠擔得起“人民教師”稱謂的老師,都值得被銘記一生!

影片已足夠感人,可這竟然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難以想到,就真的有這麼一個人,爲了自己心中的“教育振興事業”,甘願去山村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8

多年來,關於教師的文學書寫,有着太多先入爲主的“標籤”。比如,清貧、守望與奉獻。種種固化的審美定勢,越來越讓教師成爲宣傳品裏的一個“符號”,成爲媒體與社會合謀的公共“畫像”。於是,教師之年齡、性別乃至其人生際遇,皆如黑板和講臺、檯燈與眼鏡一樣,往往成了一種消彌了個性的形象“標配”。換言之,教師作爲“人”的獨立、豐富與完整,往往被那些“宏大揹負”所忽略,所固化,所給定。唯其如此,對演講稿裏那些高山仰止的'煽情和千篇一律的人生,我們從來就耳熟能詳。

印度電影《嗝嗝教師》幾乎讓所有以教師生活爲題材的國產影片黯然失色。當我得知《一生只爲一事來》作爲第35個教師節的獻禮片演出時,心裏便不曾有絲毫期待,以爲只是一種圖解和應景。然而,這一次大大出乎意料,這部根據中國鄉村教師支月英真實生活改編的電影,竟然給了我深深的感動和強烈的震撼。

支月英,一個自小在城市長大的青春女子。她以支教者的身份,拎着樸素的衣箱,揣着清純的理想,邁過蓑衣斗笠般的田疇,小心爬過雜草叢生、亂石滿地的山坡,彷彿歷盡千難萬險,纔將她的憧憬和行李輕輕放到了泥洋國小破敗不堪的現實裏。

迎接支月英的,除了晚風殘照,叢生衰草,斷壁殘垣,和毀損的桌椅外,更有那窗外暗夜裏無邊的鬼魅,和那令人汗毛倒豎的山間恐怖。

羣山深處的泥洋村,彷彿棲落在時間之外,卻絲毫見不到桃源的溪水。那黑夜裏孤島一樣存在的泥磚土房裏,到底上演過多少午夜驚魂,又到底有多少未曾閤眼的長夜,只有支月英的青春記得,只有那未曾污染的晨風與霧嵐記得。

在常人看來,如此一個怯生生、水靈靈的城市姑娘,能在泥洋那樣的村莊裏呆下十天半月,將是一個奇蹟。沒有人相信支月英會留在那裏。然而,她不僅留下來了,而且一生都留在那裏——由明眸皓齒的“支姐姐”到鬢已星星的“支奶奶”。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9

與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結緣是在9月10日八景鎮慶祝第35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當時只是看了它的片花,黑白的畫面帶我回到過去,一位純真、樸素、執着的女老師形象映入我的眼簾,走進了我的心,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開學這段時間有點忙,又要帶小孩,一直沒有機會觀看。9月24日下午,在學校組織下才有幸觀看了《一生只爲一事來》。

影片講述一個十九歲的小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背井離鄉,隻身來到道路不通的偏遠山村,從“支姐姐”到“支媽媽”紮根大山爲教育奉獻一生的故事。影片中支老師的每一個舉動都令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深思。初到學校時孩子們的捉弄,讓她受盡委屈不得不含淚離開,但是在離開前一晚,爲了孩子們不要受凍,安心在教室裏暖洋洋的學習,她連夜把教室的窗戶用紙糊好。教育教學中支老師用她的一舉一動也感動了調皮的董大山;感化了山村裏重男輕女,不讓女孩讀書的家長們,主動把孩子送到學校;她關愛孩子、幫助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曠課、不讓一個孩zi輟學。她不僅管孩子們的學習,還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的老師並不會,從不喊苦喊累。

平凡的生活中,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讓我們感動,總有一些事讓我們暖心。支老師她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懷着對家人的深深愧疚,把愛和希望播灑在這貧瘠的`大山。正如她所說的“我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做着一件平凡的事,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纔有希望”。

“一生只爲一事來”,支月英老師一生只爲教育一件事來,作爲一名老師,我們也要有支老師這般堅定的信念、執着的精神、無私的奉獻。國家大計,教育爲本。我們要熱愛教育這份事業,努力把這份事業做好,把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我們要堅守教育報國的初心、立德樹人的使命,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10

今天在老師的推薦下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名叫,《一生只爲一事來》。這可是一部可以改變一生的電影,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裏面講述了一個80年代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支月英。

她爲了山裏的孩子都能讀到書,將來有更好的前途和發展,犧牲了她自己的美好生活一直到現在還在大山裏教書。

現在我就介紹一下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吧,有一個叫--董大山的國小生,不認真學習。還有一個很孝順而又愛學習的女孩子叫羅如意,等等一羣國小生。有一次支老師想改變一下教育方法,帶到小河邊,叫他們一個一個的過河,到了河那邊要說一個形容詞每個人不能說一樣的,因爲老師說了明天要上《小馬過河》一篇課文,就在這時候羅如意第一個過河,接着有一個叫,劉燕的小女孩害怕,老師就帶她一起過河,就在這時,劉燕掉河裏了,老師把她救上來了自己差點淹死了還好董大山家有條狗會游泳把老師救了。後來有些家長不喜歡她,她當初也選擇了放棄回城裏,後來那些學生去路上追了,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了,這時我心裏明白如果當初沒有追到支老師,就不會有現在大學畢業的董大山大老闆了。因爲他後來以全鄉第五的成績考入了好的國中,直到大學畢業,大山回來後給小孩子講了一堂課,他說夢想必須要有知識,因爲知識是夢想的翅膀,支老師也經常告訴同學,不是希望而堅持,是堅持纔有希望。這部電影我基本上都是含淚看完的',太讓我感動了,看完以後我的心好像有一團火在燃燒一樣,他們在那麼艱苦的時代都那麼的認真學習,我要像他們學習那種不怕吃苦的精神。

同學們看過我的觀後感是不是迫不及待的也想一睹爲快。趕快識別二維碼輸入手機號碼,再輸入驗證碼就可以看了。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11

我是鄉下長大的,我的父母都是鄉村教師,來看這個片子後感覺心裏挺不舒服的。中國有很多很多村校好老師,卻因爲缺好的編劇和導演沒辦法把故事說出來。

1.細節處理不夠真實。一處是河邊狗一下在對面,一下在這一面。還有一處是小馬過河,我是村裏長大的,我們村裏孩子沒有過不了河的。更何況有大石頭。支老師落水,水很淺,只要站起來就可以了。學生都在救老師,老師卻躺着不動。八十年代的城裏人再脆弱也不至於掉淺水裏站不起來。狗是游泳好手,不會淹死。村裏孩子不會說自己村的醫生是赤腳醫生。這個概念我們鄉下孩子不懂,我們和尊重老師一樣尊重醫生。

種的樹,太密了,長不大的。

羅如意媽媽一個農村大媽,紋眉很精緻。

2.刻意煽情。很多地方沒有尊重觀衆的感情脈絡,逐步鋪墊。支老師離開,就靠女同學的一次咆哮流淚,就讓大山覺悟了。浪費了一個非常好的煽情點。

說下我童年的幾個片段吧。

我表哥是在山頂教書的老師,只有三個年級,大概二十個不到的學生,春天筍會從教室裏長出來,冬天孩子手上都是凍瘡。學校沒有自來水,水要靠老師自己挑。學生覺得我哥工作辛苦還要挑水太累,三年級的學生就每天早上起來主動幫哥哥挑水,這個傳統一直延續。

山上沒有完整的操場,城裏人捐的'足球不能踢,一踢就沒了,哥哥就帶着孩子們縫沙包,上課的時候就丟沙包,丟沒了也不可惜。

四年級,孩子們就要去山下讀書,我爸媽的學校裏。山高路遠,得住校。因爲還小,會尿牀,我媽媽每天下課時候就跑宿舍去摸牀鋪,把尿溼的被子悄悄拿出來曬。

村裏人感謝老師,每次到了季節都會送一些自己家種的菜阿水果阿來,每次都和我爸媽說,孩子不聽話,就打,我不心疼,只要肯讀書,怎麼打都沒關係!

所以,我們小時候讀書不認真,是要被打手心的,並沒有覺得老師是什麼體罰。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12

堅守初心的質樸信念,不僅是一種主觀上的克服與追求上的動力。最爲直接體現這種信念的地方,往往是人們投身實踐時的真正行動。只有行動,纔會讓堅守初心的信念得到最好的闡發和表達。

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的主人公支月英,就是一個用實際行動去表達了堅守初心之質樸信念的人物角色。她的實際行動,爲整部影片的初心信念描繪了真正具有力量與溫度的效果。當中,包括着她自身的付出以及她對學生的付出等。

支月英在成爲鄉村教師之後,她並不是停留在當一位教師的層面上。而是,她積極地在大山深處勤勞付出、踏實前行。她,以自己刻苦勤奮的精神,化作了投身教育事業的行動。從而,爲此而闡發了她的初心夢想。

影片中的故事,通過支月英勤奮刻苦的實際行動,有效地展現了影片所要體現的“堅守初心之質樸信念”。同時,更通過支月英勤奮刻苦的行動畫面,詮釋了關於初心的含義與內在價值。

事實上,表現堅守初心的行動,除了支月英的勤奮刻苦之外,還有着另外一個主要的方面。電影的故事裏,支月英投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大山裏的孩子。她,以自己幫助孩子的實際行動,演繹了她對教育初心的'堅守和堅持。

電影本身,更通過這種幫助孩子的行動,告訴我們觀衆關於初心的珍貴、無價以及質樸。而且,影片更以支月英的行動形象之塑造,謳歌和表達了堅守初心的信念之美好與高貴。由此,引發我們對堅守初心的理解、思考。並且,進而呼籲我們對這種精神的繼承與發揚。

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是一部有關支月英堅守初心的質樸信念之影片。同時,它更是一部從客觀因素、主觀動因以及實際行動等三大方面構建初心價值的影視作品。從中,我們更看到了無數堅守在教育事業崗位上的教師的高尚與美好之形象!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13

張亞海執導、穆婷婷以及譚凱等人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就是那麼一部演繹了教師那份“堅守初心之質樸信念”的影視作品。

通過這部電影作品的劇情等資料,我們往往可以體會並感受到那份質樸信念的溫度和力度。因爲,在主人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她堅守初心的不變、質樸和純真的信念。

電影作品《一生只爲一事來》的客觀因素,具有它們自身獨特的作用與意義。很多時候,它們是鋪墊並烘托主人公心中追求與願望實現的組成部分。從而,爲作品主題進行鋪設。其間,包括了多個方面的因素。

故事裏的主人公支月英,她投身教育事業的地方不是城市、也不是城鎮。她在故事中所身處的環境,是連綿的大山。可以說,大山深處是這部電影裏主要的客觀因素了。

正因爲這樣,大山裏面的環境很多時候是比不上城市。甚至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的'。對於投身教育事業的支月英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困境。所以說,大山深處這樣的客觀因素,成爲了她堅守教育初心的一種困境表現。並且,它們也成爲了表現她堅守初心之信念的鋪墊。

與此同時,電影故事中的客觀因素不僅僅是大山深處。作品,還以大山中的工作、生活以及學習上的條件,作爲影片的客觀體現。就是說,這部作品中的大山環境,有着艱苦條件的呈現。

所以,艱苦條件之於主人公支月英來說,同樣是一種影響並作用於她那份堅守初心信念的困境因素。它們,同樣作爲影片中的客觀因素,形成並營造了主人公支月英的信念困境。最後,爲影片表達“堅守初心的質樸信念”留下基礎。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篇14

根據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支月英故事改編的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於9月3日在南昌舉辦秉燭者,光永隨新聞發佈會。電影以改革開放富起來的商人董大山爲視角展開,講述了支月英老師駐守大山38年、爲鄉村教育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

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特別懷念人生中對我們影響至深的好老師,什麼是年代38年只做一件事的支月英,讓我們見證了中國教育事業改革開放的歷程,她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不是因爲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爲堅持纔有希望。新聞發佈會上,導演張亞海,演員穆婷婷、徐梓涵都一一分享了影片拍攝過程中的故事和的感受。張亞海在談到創作初衷時表示:當我瞭解到支老師這個故事的時候,特別感動,決心要把他做成電影。製作團隊歷時三年呈現了70後,80後,90後,00後的中國教育幕後的好故事。每個人都有老師,每個人心中都有陽光,這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第一部爲教師節獻禮片,從《一生只爲一事來》的'電影中我們再次感覺到老老實實地教書育人,秉燭者光永隨!

主創分享創作感悟支月英精神讓人感動

演員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精彩的故事也離不開演員的演繹。在被問到是怎樣更快地進入角色時,穆婷婷深有感觸,在拍攝前期,她就早早進組,提前到取景地體驗生活。從生火做飯到砌牆打稻穀,再到騎摩托走山路,穆婷婷塑造了一個堅忍不屈的支月月9日和大家見面了。此生爲師,青春無悔19歲勵志少女堅守大山教書育人,38年美麗芳華支教鄉村無怨無悔。

標籤: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