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孔乙己》有感

觀後感9.8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孔乙己》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孔乙己》有感

讀《孔乙己》有感1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於“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爲閱歷等原因,對於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瞭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奸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捨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着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後呢,嘲笑,譏諷,最後,再散開裝着沒事人樣,然後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衆!府衙裏的人也紙醉金迷,對着散發着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着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紙醉金迷後,又剩下了些什麼?

讀《孔乙己》有感2

如果你遇到一個迂腐潦倒的讀書人,你會怎麼做?譏諷?嘲笑?還是落井下石?我想誰都會不齒這些行爲,但這一切的冷漠就發生在孔乙己的身上。

偶有的機會,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書中的孔乙己是個讀書人,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

當看到落魄的孔乙己成爲衆人茶餘飯後的笑料時,“冷漠”一詞涌上我心頭。掌櫃是冷漠的,鄰里是冷漠的,連12歲的作者也是冷漠的。孔乙己自然有可恨之處,但這一切都是科舉制度造成的,所有的看客都只看到他的醜態:好吃懶做,喜歡喝酒還賒賬,偷富人家的書,被富人家打折了腿,最後爬到酒館裏。冷漠的看客們不伸手幫助,還嘲諷他偷東西,迂腐的孔乙己極力維護讀書人的尊嚴,但是又不得不面對生活的窘況,這不禁讓我對他的遭遇感到扼腕嘆息。

最後沒人知道孔乙己的下落,也沒有人關心他是死是活,掌櫃只記得孔乙己欠的十九文錢,鄰里也漸漸地忘記了他。可以說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的悲劇,也是當時底層人民的一個縮影。

孔乙己的時代離我們有百年,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令人寒心的是:先生筆下的看客依然存在。網絡上人們熱情討論“犀利哥”,讓他紅遍全球,現實中無人伸出援手,如今他依舊病困,流浪街頭無人問津;年輕女孩被拖拽、辱罵,圍觀人羣甚至拿出手機拍照留影;抑鬱失意的人將情緒抒發在平臺,被民警拯救後卻有網民嘲諷“博眼球”、“賣慘”、“不死你就是騙子”……這些,不正是《孔乙己》裏穿短衣長衫的那羣人嗎?

冷漠固然可怕,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世界還是不乏熱心腸。河南鄭州水災時的共患難,鴻星爾克的鼎力相助,都是暖人心的義舉。我想如若我生活在百年前,我一定與他同階而坐,認真聽他講“茴”的四種寫法……我想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合上書本,孔乙己遭受衆人的取笑,以及用手爬出鹹享酒店的場面,讓我不僅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但願世上再無孔乙己。

讀《孔乙己》有感3

追溯歷史,我回到了魯迅筆下孔乙己所生活的那個黑暗的年代。此刻我站在一家名爲“咸亨酒店”的門外,我前面站着一個正在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這時一鼓臭味撲鼻而來,大概他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已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看着他的窘樣我不免又多添幾分憂傷。我不僅爲他悲嘆,也爲那些同樣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鳴不平。孔乙己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追求功名利祿,但到頭來卻是受盡欺凌而死。面對現實,他爲什麼不另謀生路而偏要四體不勤、無怨無悔地皓首窮經呢?他爲什麼即將淪落到乞丐還自命清高並以他的長衫爲傲呢?他爲什麼偷了書盡還會爭辯到:“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看到他的可笑、可憐、可鄙與可恨,我們就看到了封建社會成千上萬的讀書人。

罪惡的統治設下了科舉這張恐怖的大網,囚禁了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八股”這根鎖鏈禁錮讀書人的頭腦,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使那些有才華的人統統變成死讀書,讀書死,最後讀書死,心甘情願地充當統治階級的俘虜。那個年代裏范進大概是個幸運兒吧,可一個只會作八股文章而百無一能的書生,也不可能幹出任何政績,受封建科舉的毒害,難道他會兢兢業業、宵衣旰食;不,范進只不過又是封建統治剝削人民血汗的一把利刀。

詩曰:“太守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中國多少滿腹經綸的人,多少滿腔熱血的人,多少中國的脊樑,他們卻被科舉摧殘,被科舉抹殺,消滅於黑暗之中,最終得到個白頭無作爲,整個國家也由此開始走向衰亡。

由於統治的黑暗,階級的腐敗,社會也如一潭死水,讓人噁心。市井之民也都麻木不仁,他們嫌窮敬富,毫無憐憫之心,都是些庸俗淺薄的小市民,任人宰割,他們活着的目的大概連他們也不清楚,機械的生活就是他們的一生,和讀書人一樣,也成了封建統治的犧牲品。太平天國運動難道是人們思想的覺醒嗎?錯,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並不明確,大多是迫於生計,希望改變貧窮的經濟地位罷了。可見當時的每一箇中國人幾乎都受到封建制度的侵蝕。然而孔乙己之類的人所謂的寒窗苦讀十年書,不過是爲了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財,騎到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孔乙己坐着用他滿是泥的手慢慢走去了,慢慢走向了死亡。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也慢慢消逝了。但中國人長久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種制度的即將消亡,也表示一種新的制度即將開始,希望的曙光必將衝破籠罩人民的黑暗。

讀《孔乙己》有感4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裏不斷迴響着、盤旋着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鬨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爲什麼,孔乙己總是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着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着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裏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閒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爲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我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願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裏就立刻散發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麼慈和親切。所以之後,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爲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裏,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捨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之後,就有了老人的家裏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裏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着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着,之後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裏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着來往的人們,偶爾伴着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並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之後,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後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之後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牀。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彷彿不曾在旁人的心裏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我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於旁人,只但是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讀《孔乙己》有感5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常常使人印象深刻。孔乙己便是其中一個。

文章敘述了“我”兒時於咸亨酒家做工,穿長衫的人一般要單間,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常穿着一件破爛的長衫,也常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我”對他是比較反感的,可他卻不在乎。孔乙己經常被人嘲諷,一開始別人說他偷了東西,他都是非常生氣的,直到最後,被人打斷了腿,別人說他,他也無所謂了。此後,孔乙己便再也沒有來酒店。

從文中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孔乙己是非常窮的,不及“長衫”之人,可他還是一直穿着一身長衫,破爛的長衫。並且,文中有一句細緻的動作描寫:“便排出九文大錢”,那“排”字,便是一個一個地放了,既寫出了孔乙己對“九文大錢”的不捨之情,又像是孔乙己在給短衫之人炫耀他僅有的幾文錢。

孔乙己也是喜歡炫耀自己的文化的,“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一句,非常經典,言外之意就是“我會寫茴香豆的茴字”,寫出了孔乙己的“高傲自大”。

孔乙己對待他人的態度,在文中可看出,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一開始,人們嘲笑他說他“又偷別人東西了”,他便“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還不停地爭辯,爲自己討回“清白”,還時不時說幾句文言文,“教人半懂不懂的”,最後引得衆人鬨笑。到了之後,“我”聽到了老闆說他又竊書,偷別人的東西,讓人把腿打折了,他來到店裏,是“坐着用手”走的,老闆嘲笑他,他只是單說了一句“不要嘲笑”,老闆追問他,說腿都打折了,還不是真的,他這次是哀求着解釋,是“摔斷”的。

從孔乙己的態度能看出,他是非常要面子的一個人,也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個“典例”了。

生活中,也不乏有這一類人的。學會些皮毛,便四處炫耀:“這個你會嗎?你不會我會!那個你會嗎?你不會我會……”便如同孔乙己論“茴香豆的茴字”了。可是到了最後才明白,可謂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我以前也是喜歡炫耀自己的,因爲我會的特長比其他人要多,就比如說鋼琴。那是我十歲時候的事情了。當時剛剛學完一首曲子,並未練熟,但已經是“信心滿滿”了。我正愁沒個“對手”陪我消遣消遣,就找了個比我小一歲的,也是學鋼琴的小孩。我說,“你會彈這個曲子嗎?不會彈哈,我給你彈來聽聽……”話未了,那小孩說:“這個曲子,我上個月就學完了呀。”我頓時“石化”了。此後,我就再也不敢冒失了,也懂得了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孔乙己自認爲是“學問”人,將自己肚子裏不多的墨水拿出來炫耀,沒錢了就偷書,讓人給打了,還欠着咸亨酒店的錢。被自己的臉面牽着走,爲爭面子而活着,實屬可悲。

孔乙己,可憐之人,可悲之人,可嘆之人……他因窮酸而可憐,因假斯文而可悲,因死要面子而可嘆。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人。

讀《孔乙己》有感6

魯鎮的咸亨酒店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皺紋夾傷痕。之乎者也,固執己見,落衆人笑柄。當他穿一件好似十幾年沒洗過的.破布長衫出現在店裏櫃檯前,衆人都提了精神,因爲人人都可以捻起這個讀書人的一點笑話作爲談資,這時連空氣都變得快活起來。

他不過是沒錢吃飯喝酒,不過是說些叫人聽不懂的話,不過是又跑去偷竊被人給打了,在那樣混亂不堪,人人求自保的環境裏,這些算不得稀奇事兒,唯獨他在衆人笑裏來,笑裏走。窮人不笑窮人,人笑他窮而死要面子,十年如一日穿着的長衫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長衫,他不曾脫過,他不想脫,他也脫不掉。何以使他對長衫情有獨鍾?

店中人笑孔乙己臉上的傷疤,這一定又是偷盜被打了,他卻理直氣壯,讀書人偷書不能稱之爲“竊”,這句極富諷刺意味的話至今仍被人品味。他是讀書人,讀書人哪個不穿着長衫?但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也沒有功名利祿,誰認可他讀書人的身份?

只有他自己。他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條,他硬是要將自己塞進社會的上流。他以爲穿長衫就高人一等,所以偷書也不能稱作竊,至於傷,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捍衛高尚人格的標誌。他既要做爲人尊敬的讀書人,又難以將生活過得真正的亮堂,所以穿着長衫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活在泡沫般的夢境裏。

幸運的是,他並不單純是個穿長衫,同街頭混混混爲一談的人,長衫也帶給他爲讀書人的原則和善良。來店裏,他從不賒賬,間或沒有現錢,他也會在小黑板上記一筆,不出一月便能還清。他教小孩子們認字,窮困潦倒的他買茴香豆,一顆一顆分給孩子們吃。咸亨酒店裏,多的是比孔乙己有錢的人,可是除了他,誰還給孩子們買茴香豆?當孩子們吃完,眼巴巴地望着他時,他笑眯眯地拿起書讀,一個和藹的老頭躍然紙上。或許是這身長衫,讓他在面對孩子和學問時,釋放出他壓藏已久的責任與擔當,重新喚醒他關懷天下的大情懷,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讀書人。

世人都說他迂腐至極,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恰恰以爲,長衫又是他爭的一大證明。

沒有得到科舉的認可,所以長衫是他苦讀的唯一見證。平凡而貧窮的孔乙己如何能輕鬆放下科舉失利的悲痛,他不甘。他卑微地向社會討求最後一點自尊,無論如何不肯放下讀書人特有的清高本質。即使沒有經濟來源,也不願靠勞動賺取錢財,他寫字是爲了做學問,而不是拿去賣錢。他當然明白自己的境況,長衫給他的幻境又能維持多久?當他飢餓疼痛地趴在酒店門坎上,渴求一杯溫酒時,掌櫃的只記得他還欠着錢。孔乙己期盼用一身長衫展示自己的與衆不同,換來他人的尊重,拼命地在黑暗社會裏爭得自己的位置,可是連這點自尊也被蹂躪踐踏。終於他閉上了眼睛,不用再這麼疲憊。

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孔乙己的可憐。長衫給他帶來的,是令他不至於苟且的微弱自尊,是燃起他內心責任的火苗,也是世人的唾沫與嘲笑,還是捆綁他直至死亡的枷鎖。

我不禁悵然若失,孔乙己那脫不掉的長衫啊!

讀《孔乙己》有感7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酒客們在嘲笑孔乙己。

“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孔乙己在無力的辯駁着。

孔乙己每每來店裏喝酒時,總要一邊喝酒,一邊“接受”其他酒客們爲孔乙己“定製”的恥辱和嘲笑。反倒他來不像是喝酒,像是給酒客們找樂子的。孔乙己也在那些人的嘲笑聲和辱罵聲中,忍辱偷生。是的,從壯志滿懷到如今這般落魄,孔乙己落魄甚至悲慘,他自己也常常搖搖頭,好像和別人一樣,也在嘲笑“孔乙己”這個人。

在魯迅筆下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現在先進的教育體系,依然沿用着古代四書五經的科舉考試製度,大部分人因爲出身貧寒,上不了學,但在上的了學的部分人裏,又只能止步於科舉,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因爲沒有考上秀才,加上好喝懶做,不肯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而維持自己的生計,從而臭名遠揚,成了魯鎮的一個笑柄,常常被人調侃。孔乙己也並不是他的真名,但久而久之被人也叫習慣就默認了這個名字。但是,在他的心裏,是很看重自己那麼多年來自己努力的成果的,只是沒有一個人能體會他這種心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度深深的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在孔乙己看來,他自己卻是有”很深的學問“,有時他也以此爲傲,展示給別人看。但那些看客卻不買賬。這裏的看客便是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無法體會別人心情的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無盡的嘲笑別人,他們對孔乙己說話絲毫不留情面,讓孔乙己一次又一次在衆人面前擡不起頭。但這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由上面這些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百年前的的教育體系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這一百多年來,教育體系改革了多少,升級了多少,但又缺失了多少,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現如今,雖然成才的路子多了些,但是還是擺脫不了應試的影子。應試這兩個字,成全了多少人的夢想,又斷送了多少人的未來?什麼時候,中國的教育既可以讓學生們快快樂樂的成長,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又可以讓他們在個性特長能夠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較爲輕鬆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什麼時候,孔乙己的悲劇纔會不再重演呢?

讀《孔乙己》有感8

閱讀完《孔乙已》之後,我從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制度的背後,看到了社會的殘酷——社會本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環境,如果你不夠優秀,就會被淘汰。

孔乙已本是一個讀書人,因比較懶惰,才墮落到成爲“站着喝酒而不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雖是個書生,自恃比“短衣幫”多些文化,可因好吃懶做,總是竊書,以至被他瞧不起的人嘲笑。後來他被打斷腿,更是無人關心,無人過問,只是年關掌櫃算帳時才提起他還欠數十文錢,最後只是“大約的確死了”

現在我們生活不是一樣嗎?如果足夠優秀,他就會走到社會的上層,擁有金錢、名譽等等,可是,一旦在上進的過程中放棄了努力,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被社會遺忘,甚至連他的生死都是別人的一句“大約”,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嗎?如果我們再不努力,不能使自己優秀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掉隊,就會被無情地淘汰,孔乙已,努力過,奮鬥過,但他不是優秀的,既沒有短衣幫的勤勞,也沒有其它穿長衫的人那般闊,自己又無法改變現狀,只好去偷,最後自然是落了一個悲慘的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現在開始努力奮鬥,不是爲了他人,只是不在嚴酷的毫無競爭環境中保持在隊伍中,就必須使自己優秀,孔乙已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優秀,就會被淘汰。

讀《孔乙己》有感9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於“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爲閱歷等原因,對於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瞭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羣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裏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爲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後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裏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爲他們嘲弄的對象,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爲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羣衆愚昧麻木的精神。

讀《孔乙己》有感10

孔乙己的長衫,映出了那個社會下層讀書人的悲慘命運。而這樣的長衫,卻依然存在在今天社會上的兩種人裏。

第一種人,就是那些每天用名牌服裝,金銀首飾裝扮自己,“孔乙己的長衫”就穿在了他們身上。孔乙己穿一件長衫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這樣只是給別人添了些樂趣,沒有人真正的佩服他。而這些人每天顯示自己有多麼的有權有勢,連樂趣也不給別人添。這種人,迎來的只有無數人的白眼和蔑視。孔乙己雖然虛榮,但他還是心地善良,給孩子們分發茴香豆,而這些人光有錢卻不用來做善事,固然得不到別人的尊敬了。

第二種人,是如今一些號稱是讀書人,但只是書呆子的人。他們都有着高學歷,卻都是名副其實的高分低能,他們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培養。他們是“文明的野蠻人”。他們沒有控制力,沒有忍耐力,甚至不能自理,依賴家長,不自立自強。這就好比孔乙己,身材高大,卻不能夠養活自己,鄙視體力活,最後毀的還是自己,窮困的還是自己。

在當今社會,“土豪”和“書呆子”都是受盡人鄙視的,他們就是當今的孔乙己,沒有當代人應該有的素質。都是小氣,無能,自命清高,好吃懶做的“破落戶”。

生活在新世紀,作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應該摒棄不良的道德品質,將好的發揚光大,絕不讓“孔乙己”繼續存在下去。

讀《孔乙己》有感11

人們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人們眼裏,悲劇一般是催人淚下的,可是當你讀了《孔乙己》之後,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呢?

要我來說,這應當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能“進學”,雖然不能當上官,但是卻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一腦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後思想,死守讀書人的“清高”。他“身材很高大”卻不願脫下作爲讀書人標誌的長衫,不願與“短衣幫”爲伍,滿口之乎者也……這些都足以體現孔乙己既窮且酸,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性格。但是,真正導致孔乙己這種變態性格的產生是來自於社會根源,來自於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孔乙己命運的悲劇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漠。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成了衆人取樂嘲笑的對象。掌櫃嘲笑他;“短衣幫”嘲笑他,甚至連小孩也取笑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後,衆人不但不同情他,僅而愈加取笑他,掌櫃惦記的不是他的生死,而是他欠的十九文錢。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然而這正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用封建思想對人民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引起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很好得表明了孔乙己在那個社會的必然結局。當時,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無力求生,可見孔乙己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

然而事實上,真正悲哀的不僅僅是孔乙己個人,而是當時那個腐朽的社會,那個冷漠社會。

讀《孔乙己》有感12

孔乙己,一個受封建教育的影響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的演繹了出來。整篇的《孔乙己》,寫的是一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過以孔乙己爲中心人物作爲描寫,以魯迅爲線索的所見所聞爲基礎。講述了窮書生孔乙己從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淪爲被打斷腿的“偷書賊”最後則無聲無息的死去,給世人展現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孔乙己本應該是一位勤勉好學的知識分子。但由於特殊的社會背景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聖言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吸取過來的,甚至連偷書也被扭曲成“竊書不算偷”。穿着又長又破的長衫,十年都不肯洗,是當時的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描寫孔乙己對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來表現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識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爲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會下底層人民的嘲笑和排擠。在酒店裏爲了展示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滔滔不絕朗讀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時候仍然是滿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如此勤勉的好學的,人窮志不窮的,想讀書甚至要去偷書的人,竟會遭到酒店裏人們的嘲笑、排擠、諷刺,“孔乙己”的綽號也因此誕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錯誤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側面反映了舊時代封建教育麻痹下知識分子階層的悲哀、可憐。

假設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確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個較爲民主的時代下成長,那麼他還是那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嗎?

讀《孔乙己》有感13

讀《孔乙己》有感例文推薦

一個陰霾的世紀,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一種人人不平等的壓迫剝削,豁然梭至那書店中小說書櫃專臺前,低調而沉默。任憑窗外小雨淅瀝,我卻手捧着它——《狂人日記》被那悲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動了。“竊書不算偷!”一個強勁的聲音在我心中吶喊。帶着中國人民心底的悲哀,和着下層人民對知識的渴求,共鳴起來。在這期間,涌現出無數平民作家,魯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讀不厭,常引我浮想聯翩。

魯鎮的酒店格局,一個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皺紋與傷痕夾雜其中的清貧書生孔乙己,時常光顧於此,人們早已習慣這樣了,進餐同時少不了幾句捉弄與諷刺的話語,可一連好幾天,他都不光顧酒店了,引得人們議論紛紛。

讀到這一幕,我不禁對孔乙己心生憐憫,怎麼能這樣蔑視一個家貧而有志的書生呢?

我懷着對孔乙己的同情,憤憤地往下接着讀,此時掌櫃的發話了:“昨天,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去偷書,被抓後死不承認,結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門時腿折斷了。”啊!真是個博取別人同情的小人,纔會做出這種下流偷竊的勾當。可他偷的卻單單是一本書,這……我似乎誤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奪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節時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便是“竊書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誇美紐斯說:“書籍是世界的營養品”,中國古話講,開卷有益,而孔乙己,單爲了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處竊書。中國社會爲什麼不讓諸如此類有志而善讀的書生飽嘗“營養”呢?竊書雖是不光彩的事情,但這是窮人豐滿知識頭腦的一種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強勁的話語,左右着我,不禁感慨萬分,潸然淚下,真是爲了“讀書事業”而奮鬥。

開卷有益,不開卷而絕無益。

“竊書不算偷!”這聲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地讀書!

讀《孔乙己》有感14

寒假裏,我纏着媽媽陪我去新華書店買書,媽媽告訴我,現在村裏也有一個農家書屋。我半信半疑,順着媽媽的指點來到了農家書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有些老舊,心裏不由得埋怨起媽媽來:這麼又小又舊的書屋裏怎麼可能有好書?在書屋裏坐着的一位老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慮,笑眯眯地說:“孩子,進來吧。你別看房子不怎麼好,裏邊可有好貨哩!”聽到這,我不由得邁着大步走了進去。到了屋裏,果然是讓我目瞪口呆:房子裏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書架上放着整整齊齊的書籍:有舊的,也有嶄新的,各類繁多:有文學類,有家庭教育類,有休閒娛樂類……我迫不及待地找了起來。

看着看着,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孔乙己”三個字,這名字是我從姐姐口中得知。而“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也是從姐姐半開着玩笑的話中領略的。於是就一排排地搜索着魯迅先生《吶喊》。”

找到了!我急忙從琳琅滿目的書中抽出一本薄薄的書本。書的封面是是一個有五旬開外的老爺爺給衆多孩子分東西,這是誰呢?不容我多想,我的手已經翻起了書。找到《孔乙己》便讀起來。第一遍讀得囫圇吞棗,瞭解了孔乙己這人。第三遍讀得讓我疑惑不解。第五遍,我開始同情孔乙己。第八遍,我才真正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深深震撼了。

我佩服你,孔乙己。你有我們常人沒有的讀書的上進心態。場景一:孔乙己被人揭發偷書時,爭辯道:“竊書不算偷。”此時的你已經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場景二:有人問孔乙己:“你怎麼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這是,你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場景三:孔乙己還是偷書,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當掌櫃取笑他時,他並沒有爭辯,而是露出懇求的眼色。場景四:當你心血來潮,來考“我”茴字時,“我”置之不理,也一味地不耐煩,而你還是熱心地教“我”,直至“我”有意遠離你,你才罷休,便唉了口氣。

從爭辯“竊書”到懇求別提這事。從一個秀才都撈不上的人到熱心教“我”字。孔乙己,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呀。維護自己是“讀書人”的面子而到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靠的心境。卻依然掩埋不了一個讀書人對讀書的熱愛,只是被那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給毒害與摧殘,而顯得迂腐而麻木的性格罷了。

孔乙己,一個沒有魯迅偉大,更沒有毛主席知名的普通人,卻有了別樣的熱切之情。所以我佩服你,孔乙己。

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甜甜地對老爺爺說:“爺爺,再見!我明天還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農家書屋。

讀《孔乙己》有感15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緻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但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着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裏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櫃檯前站着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但是由於社會的腐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能力但是因爲自己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己唯一能幹的事情,之後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但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孔乙己》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都是泥,原來他便用着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着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後,他過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着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標籤:孔乙己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