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

讀後感2.3W

第一次讀魯迅的《孔乙己》實在七年級,那是對這邊文章的理解是一片空白,現在,再次品味《孔乙己》似乎看出了些問題。以下是《孔乙己》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孔乙己》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爲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着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衆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爲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爲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爲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脫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孔乙己》讀後感

輕輕翻着《吶喊》的扉頁,一個個熟悉的著作映入眼簾。轉動的目光,它將我帶到魯鎮的酒店。“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就是本章的主人公,魯迅先生筆下活靈活現的孔乙己。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從這句話中的“又”字,看出孔乙己是經常偷東西而受到別人打的,這句話的議論,不免有些看不起和嘲笑。而後面,一個“排”字也是十分能說明他對別人言行的厭煩和不安,他是在通過自己的鎮定和從容來掩蓋住內心的真實感受。他排出九文錢,或許是在做給別人看,給在座的所有人看,證明自己一文都不少,也帶有一些在裝闊氣!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本文的結束語,讀到這兒我有了些疑惑,爲什麼作者要連用“大約”“的確”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本應該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啊!到底要說什麼呢?我靜靜的端詳着,不禁想到了作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句:“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這兩詞和本句中的一樣,好像有些矛盾!但細來想想,卻有很多相似,其實作者就是想要表達肯定的意思,也許還有對孔乙己的死和園中只有草的濃濃惋惜之情。細細品來,這兩句又並沒什麼不對,反而會別有一番味道:“大約”是小夥計的猜測,在那裏並沒有什麼人會去關心孔乙己,自然他的事情不會有人知道了,只有是猜罷了。而“的確”,或許是夥計認爲前些時候他遭受到他人的毒打,腿被打折,死是必然的結局了吧!

讀過這篇文章,真是感嘆,也很是喜歡!感嘆的是孔乙己,他的那顆好書的心總也掩蓋不了,願意爲了讀書而去偷。他的那種手段是不可取的,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厭惡。但是那顆心是最真誠的,最美好的,這不也讓人感嘆!同時我也很喜歡這篇文章,喜歡魯迅先生的筆調,他用了很多的細節描寫,這更是出神入化的描繪了人物的特點。作者抓住了最爲細微的臉色進行了3次細緻的描寫,其中第二次“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這樣的竭力爭辯讓我感覺他還是一個要面子的人,也流露了他內心的羞愧。我也喜歡孔乙己這個人物:他喜歡喝酒,有時沒錢但會很快的還上,不怎麼賒賬,這樣的誠信不也很難得?讓我很是欣喜!

孔乙己的一生:美好因爲有酒和知識,無悔因爲有書,有心;悲慘因爲迫不得已而被打;無可奈何因爲無路可走……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僅僅不只是這些……

《孔乙己》讀後感

讀《孔乙己》有感《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部抨擊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小說,講述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慘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困潦倒,成了人們取笑了材料,爲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情,終於被打斷了小腿,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

穿着舊長襯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的白色虎子,這就是魯迅所描寫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文受着也愛面子就是他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得一看乃至一提。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的去記他也不用刻意的去忘記他。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爲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特別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如此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以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是那麼自私,而人們關係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就是爲了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麼這也不怪他們,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衆?或是沒有時間,正在忙着往腰包裏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們有怎麼回去關心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別人了,但是去還是有一些人比以前的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應該要有人反省一下自己,科學帶來的到底是福還是禍。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到,跟不希望漠視人性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與往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第一次讀魯迅的《孔乙己》實在七年級,那是對這邊文章的理解是一片空白,現在,再次品味《孔乙己》似乎看出了些問題。

孔乙己的“善”孔乙己是一個善良的人,這一點我不可否認。古語曰“人之初,性本善。”這世上本就少有爲惡之人,從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以及他從不拖欠酒錢,在這裏,孔乙己的善良表露無疑,一個善良的老頭。

孔乙己的“惡”並非說孔乙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他的生活已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可他依然放不下讀書人的假紫,若是他在學問上有所作爲也就罷了,可他一事無成,他不讀書也不求上進,又不會營生,卻還狡辯到:“竊書,不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讀書人讀書人。”我似乎覺得孔乙己簡直玷污了“讀書人”這一神聖的稱號。

最後,沒有人再見到他,或許已經死了。

標籤:讀後感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