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觀後感2.27W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是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作品,它揭開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神祕面紗,提出了“敏感期”這一極富革命性的理念,並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了反思,指出成人應該處於觀察者的地位,富有智慧地愛孩子,不要壓抑孩子的發展。

這本書理論性比較強,但內容貼近現實,從新生命的形成,新生兒的降生,撫養過程,肢體和心理髮展細節等方面逐步揭示兒童發展的祕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教育孩子的職責之重,任務之巨。每個成人都自認深愛兒童,甚至願意爲孩子付出一切,包括自我犧牲。但這僅僅是成人父母的一廂情願和自以爲是。成人願意奉獻卻絕不願改變自己的觀念,成人忙於照料兒童卻不放手給予自由,成人在無意中壓抑着兒童個性的發展,可成人卻要兒童爲他所得到的“愛”而妥協,成爲一個事事“聽話”的孩子。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將兒童看作一張白紙,去填補成自己想像的樣子。兒童如果與所設想的有所不同,都將被強迫加以糾正。成人並沒有站在一個正確的角度看待兒童,真正理解兒童。

成人把自己視爲兒童的造物主,可蒙臺梭利卻說:“是嬰兒促使了父母的產生。”新生命擁有一種本能。兒童個性發展的關鍵在於他們自己。在兒童體內存在一種神奇的力量,成人不恰當的打擾只會阻礙這種力量的發展。我們應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順應兒童身體和心理的發展,爲兒童成長提供自由的,溫馨的,充滿真正愛的環境。

體味其中的文字,時時引起共鳴。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歷程。摒棄自己的強加意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他如何發展成一個更好的人,我應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去適應他的合理發展,我應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來以身作則地爲他提供一個好的榜樣,諸多問題,值得不斷思索。

回憶自己從兒時一路走來,爲何成爲現在的自己。童年預示了今天。《童年的祕密》值得一看!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2

假期,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我翻開《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讀起來如沐春風,不忍釋卷。當放下手中的這本書時,內心感到無比羞愧,自認爲很瞭解自己的孩子,很瞭解自己的學生,可是讀過書後我卻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的瞭解卻是遠遠不夠的。其中有一個觀點引發了我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臺梭利指出: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寫道:“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壓制了自己孩子和學生自發性的活動?

她在書中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同時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爲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由此我想,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爲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纔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

在閱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爲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積極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通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爲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爲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因爲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不同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一定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能力,當然了,此時教師應該作爲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保持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助,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能力。這樣能夠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不能再習慣性的用父輩們教育我們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應遵循教育科學,沿着兒童成長的規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順勢而教。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3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著名意大利蒙臺梭利於1936年7月第五屆蒙臺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舉行之際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人類之父”,只有發現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童年的祕密》一書揭開了兒童成長的奧祕,提出了一系列極富革命性的理念。書中詳細闡述了兒童有吸收力的心靈及其功能、身心發展的敏感期、重複操作的重要性、導向內在約束的自由、工作中的專注和快樂、社會性發展等,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生動著作。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啓示,現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體會和認識。

首先,應加強對孩子的理解。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儘管成人爲兒童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甚至爲了兒童的成長採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這並不意味着兒童一定能夠發展的很好,因爲成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來認爲兒童應該怎樣發展,怎樣發展會更好。這樣成人就使兒童用“自己的身體,別人的大腦”在發展,而並非是兒童利用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大腦並輔之成人的幫助來發展。

其次,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顯然缺乏尊重。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以往將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成人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孩子會自己沉迷於一些完全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覺得浪費時間,最終完全由家長代勞,勒殺了孩子探索發現的興趣。

第三,應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會驅使着兒童不斷周圍的事物發生瞭解的興趣,家長不應該限制兒童感知的範圍和自由選擇,而是儘可能的多爲其提供發展環境,以滿足兒童的自由選擇,這樣兒童就會獲得更多的感興趣的事物,兒童通過對一個個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地重複練習,就會爲兒童今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空間。

最後,應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作爲家長,我們無疑是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勞作、操心費力,但換不回孩子的理解響應,甚至往往孩子對此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孩子的愛過於武斷、過於包辦、過於專制。對孩子,愛是立場,但愛更需要智慧。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4

《童年的祕密》,這一本書,有關兒童的成長,有關心靈的祕密,有關童年的探索。每個人長大後個性的變化,每個人的童年,通常是大部分相同的印記,卻往往又是經歷不一。所以,祕密,這個詞恰當地映襯了童年這個名字。

《童年的祕密》是現代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出版的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作者通過收集許多長期教育實驗的生動具體的例子,並認真觀察和深入思考,教育我們:一個人的個性是在他的童年時期就形成了的,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時期。兒童時代的開始,現代教育方法的改革實施,這些促使人們對兒童產生興趣的運動對教育、對社會、對國家以及對整個人類發揮重大作用。

“兒童是成人之父”,這是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祕密》書中提出的一個富有哲理的觀點。這個觀點看起來似乎是有點矛盾的,但實際上是充滿睿智的,我們知道,父親提供了一個看不見的細胞;母親除了提供另一個細胞外,還爲這個受精的卵細胞提供了一個生活環境,以便使它能最終發展成爲一個小孩。那麼說,父母創造了她們的小孩?不完全是的。應該把兒童看作是一個正在實體化的精神生命,這樣不僅激勵着父母,而且還賦予了他們新的責任。這也清楚地讓我明白了:當我們看着兒童那很像一個玩具的幼小的卻富有魅力的身軀,同時傾注我們成人對他的巨大關心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理解古羅馬人朱維諾爾所說的“應該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兒童。”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指出了對待兒童的一些常識做法的謬誤和提出一些人們未曾想到的問題。這本書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我們對至今尚未知道的兒童心理生活的瞭解,同時喚醒成人關心兒童的意識。深一步的品讀後,我知道了:對於兒童的新教育,並不是意味着必須贊成兒童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或者我們必須避免批判兒童,或者我們可以忽視兒童的智力和情感的發展。完全相反,我們要記住的是,成人是兒童真正的教師以及使命是教育兒童。並且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完全是爲他們的上學作準備,而是爲了他們的生活,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們正常發展。

通過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祕密》中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讓我深深地瞭解到: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它產生了愛,這種愛會充滿兒童的意識,並會影響兒童的自我實現。而且,我也理解到:兒童的愛,在本質上是單純的。他愛,也許是因爲他想獲得感官印象並藉助這些印象不斷成長。所以,在我認爲,我們應該追隨兒童成長。讓兒童的生命自然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香味時,伸展出白色的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讓我們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體現。

實際上,《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裏的“顏如玉”比比皆是,我認爲每個都有必要認真品讀,去找出童年屬於自己內心的祕密,重新認識自己。確實,《童年的祕密》讓我不僅提高了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而且還讓我知道了兒童是傳統的繼承者、歷史的承受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文明之路的使者。更有甚者,《童年的祕密》中的開闢了教育新紀元的教育方法可以喚醒人類甦醒,並逐步走向成熟。所以,讓我們大家一起用心感受兒童,用心教育兒童,相信我們的社會會愈加和諧,我們的世界會愈加精彩!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5

我任教了一年級的體育課已經有近一年了,但孩子們的脾性還總是讓我摸不着頭腦。假期裏閱讀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雖有些專業知識我不是太懂,但在部分文章中我還是學到了很多!

“在對兒童說出每一句之前,成人都應當再三斟酌,因爲兒童正在如飢似渴地等待着模仿他。”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又反覆讀了好幾遍,琢磨了很久。不是說沒讀懂,而是在翻閱腦海裏與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所發生的能與這句話相匹配的事情。我們總說在孩子身上總能看到大人的身影,看班級裏的小幹部也能看出帶班老師模樣。還記得那天走進班級時,正好班裏的班長在管理班級,只見他大聲的吼叫着,小臉漲的通紅。我不覺得的彷彿看到了自己平時管理班級的模樣,原來,是這麼的恐怖!而可愛的班長竟也變得這般失去了兒童的那份稚氣。

就像這句話說的一樣,兒童就像一張白紙,她們憑藉着自己內心的敏感性去看去聽吸引住她們的事物,並模仿。但她們還不會辨別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因此,每天陪在孩子身邊的大人們,家長和老師,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得十分注意。每句話都該思考下是否會誤導孩子,所謂以身作則,我想應該就是這個道理。“他們很聽話,這讓我感到必須對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負責”這也是書中的另一位老師在看到孩子的表現時所感嘆的話。

書中還讓我感慨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日本父親帶着大約一歲半的孩子散步。孩子突然停了下來抱住父親的腿,於是父親也停下了腳步,讓孩子繞腿玩耍。當孩子不再玩耍時,又接着慢慢地散步。過了一會兒,孩子在路邊停下,父親也停下陪在孩子的身邊。這個故事我相信但凡看到的人應該都會十分感慨萬分。在當今這個社會,大人們的確忽視了孩子們真正的需求。說是帶孩子們出去玩,卻限制了項目及遊玩時間。想去玩泥巴,卻因爲我們認爲的不衛生而拒絕,實則因爲不想洗那髒髒的衣服。想到這裏,我突然意識到大人們有時候是真的很自私了。爲了讓自己睡懶覺,而不願孩子一大早來親吻自己;爲了孩子不來打擾自己,就讓孩子去寫額外的作業;爲了所謂的孩子好,而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想想真是殘忍。

這本書中的理論很新穎,有許多顛覆了我曾以爲的想法,爲我接下來的工作奠定了些許基礎,相信會有所突破!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6

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一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兒童,幫忙兒童的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我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所以,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爲,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當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着“爲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爲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日,我們更應當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堅持着最初的完美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而作爲師範生我們今後應當盡最多的努力幫忙孩子創立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使他們健康歡樂地成長,僅有這樣才能維護兒童的權利,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忙!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7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意大利傑出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這本書研究了六歲以下兒童的心理髮展及特點,列舉了許多富有啓發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兒心理歧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衝突,論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及教師和父母的職責。對於剛剛接觸幼教行業的我來說,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開始瞭解兒童教育,讓我去理解兒童、理解他們的行爲和心理,對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在導論中,蒙臺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爲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說,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爲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不善於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爲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爲採用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讀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與而兒童衝突的這一部分。蒙臺梭利認爲,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爲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成人始終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着猛撲過去並把它壓垮”。在成人的嚴重,孩子熱衷於一些十分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成人們會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並且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確實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們能夠從中得到滿足感。蒙臺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專門做了用於訓練兒童釦子、繫繩子的工具,這些蒙氏活動材料,讓孩子在“工作”中探索發現和創造。教師作爲孩子活動的間接指導者,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更多的以兒童爲中心,以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和個性。

蒙臺梭利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概念:“敏感期”。這是兒童學習的最適宜時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獲得都有一個最佳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孩子可以輕鬆的獲得各種能力。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兒童的先天潛能發揮的最好最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所以,在敏感期裏要給孩子創造適宜發展各種能力的環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成人往往會低估甚至忽視兒童敏感期的作用。很多孩子從進幼兒園開始,一切時間都被家長掌握,學外語、學音樂、學舞蹈,等等,家長們可謂費盡心機,但是很多時候收到的效果甚微。這足以反映家長們其實並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兒童智力發展的敏感期以及對其的忽視。成人如果不瞭解孩子,不顧孩子的需要與發展特點,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計劃來教育孩子,那麼,不管成人花多少錢、費多大勁,結果都有可能是徒勞無用的。

當然也有些家長過於信奉敏感期,以至於採取一些拔苗助長的舉動。例如在語言發展敏感期內,孩子的語言學習顯得輕鬆、快捷,但這決不意味着灌輸得越多越好,或者說是無限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灌輸幾門外語等,這樣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不良後果。

總體看來,這本書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壓抑兒童身心發展的舊教育,提倡尊重兒童、以兒童爲中心的新教育;同時對兒童心靈的祕密進行了探索,促使人們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而且,本書也列舉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尤其是對像我一樣的門外漢來說,大量舉例也使得這本書更加易讀、易懂。

兒童的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的誤解。但是,讀了蒙臺梭利的書,讓我收穫很多,讓以前從未接觸過幼兒教育的我突然對這門學問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作爲一個成年人,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認真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一定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使得兒童時期的成長髮育更加順利,從而成長爲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8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臺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在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節奏”一節裏,蒙臺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爲的外在目的,並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確定採用何種方法。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引導他運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儘可能短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發奮做某些似乎沒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間就能夠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這時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忙這個兒童。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兒童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戶外看成是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就可能成爲兒童工作的障礙。  無論是做爲家長還是老師,我都曾正因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務必使自己的內心作好準備。務必系統地研究自我,以便發現自己身上某些具體的缺點。而不好只注意兒童的壞脾性和如何糾正童錯誤的行爲。教師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後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利用平時空暇的時間,我不間斷地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讀完後,感觸很多。真實的感受是要從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師!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校長對教育工作無比赤誠,對學生無比熱愛的一顆教育者的心。而這種愛心成就了他的輝煌。愛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成爲孩子的親密朋友;愛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作爲一名教師,愛孩子就應該尊重每一位孩子學習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

有人說:“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於教育對學生無比熱愛的熾熱心靈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師,首先應該做到愛學生。這些話聽得多,看得多,而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我曾經對我的學生說過,只要你發言,沒有對和錯,只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因此在我的課堂,每個學生的起點都一樣,都是平等的,學生在師愛的沐浴下輕鬆快樂地學習。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老師嚴厲批評時,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儘量不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歧視情緒。春天播下師愛的種子,秋天必定結出尊師的碩果。更重要的是,“師愛”如無聲的春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着學生們的心靈,實現了愛的遷移,教給了學生們如何愛別人。

還有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做最好的教師要把心裏的情感用語言、行爲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繫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曾經有個學生上課總是不太專心,後來有一次稍微表現得較好時,我立即表揚了她,還請他當老師的小幫手,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從此她的成績就大變樣了。

並且最好的教師要給學生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愛學生始終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

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在課堂中,我不僅自己做到尊重學生,對學生的思路總給予正面評價,還要求學生不輕易取笑別人,評價別人時先說優點。每次當有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時,我總是將學生單獨留下來,先問清楚原因,再和她交流應該怎麼做,因此有學生給我寫到:您雖然很溫柔,不像有些老師很嚴厲,但同學都很聽您的。看着這些話,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我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最好的老師,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9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爲一名國小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本書讓我最大的收穫是:

我們是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着很多揠苗助長的事情?比如孩子很大了孩子幫孩子穿衣服?幫孩子理書包?

我們要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適應孩子的學習節奏,保持對孩子的尊重,學會耐心。

不論是蒙臺梭利還是薩提亞還是正面管教,核心的教育目標都是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因爲只有自尊才能做到自律。

這兒跟大家分享一下正面管教中的一個觀點:我們不要去幫孩子去做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一直會揠苗助長的原因:

一、 主導本能:我們總是喜歡干預孩子的成長,總是希望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者說是用捷徑來完成你認爲正確的事情。

二、工作本能:我們由於在挫折中長大,得到的正面肯定太少,所以把工作看做是一個負擔,所以總是本能的希望孩子不要受苦,從而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那個問題,這兒同樣需要我們轉換思維方式,把工作作爲是修煉和精進的場所,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感受到快樂,修煉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多的讓孩子去自我探索。

《童年的祕密》中的四個觀點:

一、 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蝴蝶對光的敏感度;孩子辨識叔叔和爸爸。

二、 適應孩子的處理節奏:保持我們的耐心,允許孩子重複的做同樣的事情和嘗試她認爲正確的方法(倒漱口水案例),帶領殘疾人走路的比喻。

三、 保持足夠的尊重:擤鼻涕的案例;不要隨便開玩笑;只有足夠的尊重孩子才能幫助他建立完整獨立的自尊體系。

四、自卑來源於苛責:特別是當着他人的面進行苛責;對待其他孩子過錯的慈悲和對待自己孩子的過錯的嚴厲苛責,比如同樣摔碎一個杯子,對於他家孩子則普遍會說沒關係,而對待自己家的孩子會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所以需要我們自己修煉慈悲心和感恩之心,對待他人對待家人對待孩子常懷慈悲之心和感恩之心,我經常會跟我家的孩子說:“謝謝你們,讓爸爸走上了學習之路,學習讓爸爸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能量滿滿。”

對於教師需要改變對待孩子們的態度,當然也是希望老師們能更多的踏入學習的行列,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更多的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0

《童年的祕密》讀了5遍了,還是意猶未盡,感慨萬千。工作之餘我都是儘可能的自己照顧陪伴孩子,平時也特別重視和他的交流互動,所以我的孩子比周圍同齡的寶寶在語言、動手操作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超前很多,7個多月能夠非常清晰的叫“爸爸媽媽姐姐”等一些簡單的稱呼,然後各項能力迅速發展,現在22個月的他已經能夠很準確很完整的表達他的需求和想法,而且經常一天當中N次“語出驚人”,超強的想象能力也常讓我蒙圈。他能準確辨認各種顏色,可以獨立的從數字1數到10,可以和我接唱簡單的兒歌童謠,對誦三字經……很多人感覺照看小孩子又累又無趣,其實完全不然,只要足夠用心,你會發現孩子雖小,但是他其實懂得很多,他的感情世界也特別豐富細膩,他帶給你的驚喜和感動可以瞬間擊退你所有的疲憊,那種感動和滿足真心是不在其中難以體會的。

爲了孩子,除了必要的工作,我幾乎放棄了一切娛樂休閒的時間,只爲了多一些陪伴,不想缺失他成長道路的每一步,畢竟孩子能和我們朝夕相處的時間有限,隨着他的成長,幾年之後他就不會再如此依賴,黏着媽媽,所以真的特別特別珍惜這段能與他相伴的日子,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本來感覺自己做得很不錯了,但是這兩天聽完樊登老師解讀的《好奇心》和《童年的祕密》,才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我雖然重視了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但是也對他有太多的限制,“不行”、“不可以”“不能這樣”……這些都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他常常會因爲我的限制不開心,甚至哇哇大哭。現在想想很多事情他都是可以做的,只是我認爲不可以,我不喜歡,就強行阻止了他。表面上看我行使了媽媽的權利,孩子順從聽話照做了,其實呢?他很委屈,很不開心。我扼殺了他的探索和求知慾望,抹殺了他的好奇心。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1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能夠採用一種幫忙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忙他正常發展”。

在那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異常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明白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教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教師的根本不一樣:一般傳統的學校,教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明白要照顧他們,也明白爲了教育他們應當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教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

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理解陽光的哺育。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2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裏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爲生的大音樂家,卻耳朵聾了,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絲毫無懼。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爲“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負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啓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

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

多是尷尬,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

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

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

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爲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3

當了媽媽後,自然而然比較關注一些幼兒書籍。有時候真的非常好奇,寶寶們的小腦袋到底在想什麼?怎麼樣的環境纔有利於孩子成長?一本《童年的祕密》,不盡讓我們成年人感到羞愧,愧對於上帝託付給我們的孩子。我們真的瞭解孩子嗎?

我們家小孩現在兩歲,家裏的東西有了變化,或者放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他就火眼金星,一下子就能發現。他的喜羊羊氣球,一直在門口鞋櫃子上放着,有天收拾拿下來了,立即被他發現,“嗯嗯”個不停,指指氣球,指指鞋櫃。直到我們放上去才行;毛絨玩具原來在他的小牀上放着,有天放在了沙發上,被他發現,還必須物歸原位。特別是前天中午家裏來了客人,孩子想跟我們一塊吃飯,可是到了他午休的時間了,我就把他抱到牀上,把罩衣給他脫了,結果他嚎啕大哭悲痛欲絕,我怎麼安慰都不是。最後我又把罩衣給他穿上了,他馬上就平靜下來了。看了《童年的祕密》,我才知道:這就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自然界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一旦秩序被破壞,孩子會感?講話玻就強烈要求恢復原狀。大人在這一點比孩子的敏感性差遠了,根本注意不到什麼東西移位了。孩子認爲氣球就應該是在鞋櫃上的,毛絨玩具就應該在他小牀上的,可能孩子認爲到吃飯的時候了,罩衣就應該穿在身上。孩子就是通過這些外部秩序而認識她周圍的環境,並理解他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如果孩子的這種秩序感經常被破壞,孩子會通過叫喊來表達自己的痛苦,甚至會採取生病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焦慮。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

有句話印象很深刻,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蒙臺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這本書裏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現在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敏感期,這是蒙臺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爲蜂皇。但這個蜂羣只選擇一隻雌幼蟲作爲蜂皇。工蜂爲她準備一種稱爲"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餵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後,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爲這個蜜蜂羣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爲一隻蜂皇,因爲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慾,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隻蜂皇。這些例子可以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着生機勃勃的衝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衝動力,意味着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爲"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因爲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爲,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爲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爲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並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衝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4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書中的前言部分簡要的介紹了蒙臺梭利的生平和兒童教育觀。她創辦“兒童之家”,從事兒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寫教育著作,促進了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其中很多部分讓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蒙特梭利在兒童的秩序感一章中舉了很多極易引起共鳴的例子,看的時候可能很多父母會說,是的,我的小孩就是這樣,由於錯誤的解讀,大人常將孩子這些行爲解釋爲無理取鬧,而強制要求孩子妥協。

雖然某些要求我們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沒什麼傷害性,爲何不順着小孩的意思呢? 當事情按着小孩的預期發生,他比較會有安全感,我們大人不也較喜歡用習慣的方式做事嘛。當滿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將很驚訝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順從,不然小孩就會奮力的爭取,如果長期外在發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會產生無用感,對小孩意志力的培養極爲不利。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臺梭利認爲: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啓發。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

講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的小侄女在剛剛會走路的時候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喜歡撿地上的小東西,像小紙片之類的,冬天亦是如此,由於冬天的衣服穿很多,他彎下腰很困難,但是她依舊樂此不疲,大人們有的覺得她小小年紀很愛乾淨,但大多把這個當成笑話看,然後阻止她繼續這麼做。今天我才明白大人們的錯誤,小侄女在撿紙片事件中,她不是爲了把紙片撿起來扔進垃圾筒來保持乾淨這一結果,而是在充分享受這個有趣的過程,這個動作在充分運用她的拇指與食指,對她的動作技巧訓練幫助很大,從而對她的大腦發育也有很大幫助,我瞭解到,在很多幼兒園有一個訓練項目就是讓幼兒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現今,大人們想盡方法發展自己寶寶的智力,但無知的大人們卻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鍛鍊他們寶寶的機會,這些機會簡單、普通讓家長完全忽視掉了。

最後提一點,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童年的祕密》給我啓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15

夜幕降臨了,我終於用三天的時間把一本從新華書店精心挑選來的書給看完了。這本書就是《童年》,是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幸福的童年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作爲世界文學巨人高爾基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從中可以看到一個俄羅斯兒童、甚至俄羅斯民族成長的歷程。

《童年》謝小主人公阿廖沙寄居在玩祖父家的生活經歷。在小主人公周圍,有眼力爾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愛喝酒鬧事的舅舅,又漂亮而猶豫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年輕學徒“小茨岡”,又擡起長腿踢媽媽胸脯的繼父,有“奶奶”綠老太婆,還有一羣玩草裙大戰、在冰天雪地裏帶小島上去偷木板的小流浪漢……尤其是外婆,是最動人的俄羅斯慈母形象之一。

我讀了之後心情非常壓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都是醜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婆總是用她的溫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

跟阿廖沙也就是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就算家裏條件再差,有九年的義務教育。不會像高爾基那樣就算是吃不好的食物,,還是一樣快樂的生活下去。

往往我們總是抱怨現實的不滿足,明明已經得到了,卻還是覺得不夠,好像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我也是如此,總以爲錢財來的是那麼的容易,以至於不懂得錢的來之不易,不懂得期間所付出的汗水與淚水。但是當我讀過《童年》後,我有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生活不應該太奢侈,樸素最好。相比別人,我們或許是相對於次一些,但是相對於那些正在受苦難的人們,我們便是富有的,不是嗎?

都說艱苦的環境是造就偉人的舞臺,而幸福的環境是摧殘人才的禍害,我想這大概就是爲什麼自古偉人多出在貧苦人家吧。我們是幸福的90後,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能珍惜這大好的機會,好好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呢?在幸福的年代,我們更應該繼承高爾基堅定立場,不說外界影響的好品質,用它去打造自己,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標籤:童年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