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鏡子》觀後感

觀後感9.91K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鏡子》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鏡子》觀後感

《鏡子》觀後感1

孩子身上的問題到底是誰造成的?父母說是不是他們自己。他們愛孩子,甚於愛自己。但是孩子說,真正應該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感覺他們身上有相同點: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誰的說法更接近真相?

通過三集視頻,我們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關注、被溫柔相待。可是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訴求感受遲緩,處理信息偏差很大。說勞累,懶得迴應,大嗓門,簡單粗暴,揪住一點不依不饒,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總是翻出來絮叨,總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無比的,事無鉅細安排孩子生活,設計他的未來,把自己的意願毫不商量強加在孩子身上,並且打着愛孩子的旗幟。即使錯誤,也不會低頭致歉。當孩子用過激的方式表達的時候,才驚悚不安起來,當孩子徹底不能馴服,完全對峙,傷人害己的時候,纔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問題多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改正自然就無從談起。沒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執一端,零件壞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說自己的錯處,有錯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錯誤。羅曼羅蘭說:倘若我們活着,不是爲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心胸和思想,那麼我們活着又有什麼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這是一生的功課。

父母如何開啓學習篇章呢?首先要認識到人是有侷限的。有侷限卻看不到侷限,還以爲真理在握,那麼思想就會越來越偏狹。認識到自己的侷限,纔有可能反省自我。

《鏡子》觀後感2

古人云:“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着。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觀後感《紀錄片鏡子觀後感》。我們爲了一個目標,爲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爲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纔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鏡子》觀後感3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範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裏?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範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衆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着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爲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鏡子》觀後感4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國小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爲: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爲: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爲商量。要以自己爲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爲: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衝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並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爲: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鏡子》觀後感5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爲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爲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製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爲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範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於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後融入了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觀後感6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爲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爲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等情感問題,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鏡子》觀後感7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嚮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並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於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儘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的何其少!

或許成爲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爲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製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鏡子》觀後感8

影片以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視網消息:"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着我,你們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爲什麼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十年策劃、兩年攝製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 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觀後感9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爲。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後還充斥着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爲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裏,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彷彿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爲感慨,作爲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爲——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並沒有錯,幾代人對於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羣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衆樂罷了)。我並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標籤:觀後感 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