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

觀後感3.22W

電影的前半部分展現了孔子實現自己政治思想的一些經歷,他在峽谷中巧妙施計,化險爲夷,刻畫了他足智多謀的一面。還記得一個情節就是孔子打開地圖,跟他的子弟商量怎麼部署的場景,孔子彷彿就是諸葛亮一樣。以下是電影《孔子》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爲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爲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爲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爲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溼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着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在衛國內亂時,爲護幼君,血戰衆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說:“夫子說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兩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捍衛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着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說:“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因爲《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爲《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閱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爲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說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說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一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蘊涵着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溫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瞭解。瞭解孔子,瞭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電影《孔子》觀後感

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社會動盪,孔子顛沛流離卻不得志的一生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之中。

安靜地看完《孔子》,瀏覽孔子的一生。如導演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長達125分鐘的《孔子》其實就是一個個孔子故事的組合,由開始的孔子在魯定公支持下對魯國進行改革,到孔子改革失敗離開魯國,到孔子及其弟子14年周遊列國不斷碰壁,再到孔子耄耄之年被迎回魯國,他一生就在這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當中走完。可是,回顧這個電影,我捕捉到的不僅有故事,更多的是孔子聖人的形象——動盪破碎的山河,一個挺拔的身影帶領着一羣文弱的書生,步履蹣跚地向彼岸走去。

周王室衰微,諸侯爲了稱霸相互征戰,狼煙四起。出身魯國沒落貴族家庭的孔子,對國家和黎元深感憂慮,提出“仁”“禮”的思想主張,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解百姓於水火之中。可是就像春秋戰國其他的聖賢那樣,諸侯需要的是霸道的思想、強硬的權勢和堅銳的軍隊,孔子的思想主張不被採納,在諸侯國輾轉如喪家犬。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雖曾受諸侯禮遇,並在諸侯國推行主張有所成效,但政治理想最終敵不過霸道。

14年裏孔子和弟子一起奔走列國,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曾捲入政治陰謀而身處旋渦,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教育弟子衆人及整理文獻。最後,孔子在失意中逝世,理想空付東流,還是達不到彼岸。然而,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爲後世所認同並推崇,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孔子被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有很多,其中孔子爲救要陪葬的小男孩在朝會上與人激烈爭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的鬥智鬥勇,“子見南子”“好德如好色” 一話,都反映出孔子堅守內心世界,堅持政治理想,無畏困難險阻,無畏美色權貴。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孔子,要想懂孔子還是要讀《春秋》,靠電影簡單的鏡頭和淺顯的對話是不足夠的。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孔子聖人的形象無法抹殺。

電影《孔子》觀後感

看完《孔子》這部電影,留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聲聲“夫子、夫子”的呼喚,就是孔子的形象:一個智慧的學者、一個仁愛的儒者、一個愛國報國的忠仕…………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孔子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他爲社會動亂而憂心忡忡,他和他身後的一羣弟子一起努力,希望以他的儒家思想來治國治學。電影主要回顧了孔子在魯國的政治仕途,後來因受到排擠,周遊列國14年,最後回到魯國專注治學修書的經歷。

看完這部電影,又給了我機會去更加了解孔子。以前只是通過書本上的片言隻語去感受儒者的思想,無法置身於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仍然很難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以前只是聽過孔子的名字,卻很少真正地瞭解他的事蹟。

電影的前半部分展現了孔子實現自己政治思想的一些經歷,他在峽谷中巧妙施計,化險爲夷,刻畫了他足智多謀的一面。還記得一個情節就是孔子打開地圖,跟他的子弟商量怎麼部署的場景,孔子彷彿就是諸葛亮一樣。

而後來在他被逐出魯國飄搖周遊的漫長跋涉中,一羣弟子千里追隨,那個場面讓我備受感動,那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老師的魅力。孔子一邊忍受苦難、忍受人們對他的嘲諷,遭受拒絕,仍然堅持自我的信念,像聖佛一樣,想用道德教化人們,讓百姓幸福。“衆人皆醉我獨醒”,孔子來往於衛、陳、宋、蔡、楚等國,想勸說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使困難重重也堅守自己的方向,讓我感到敬畏。

其次,電影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爲核心,即“仁”與“禮”,這兩大核心理念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仁”的呈現,從活祭到治國需要讓百姓富足的情節,還有電影后半部分,子路爲護幼主,“捨身”成“仁”的情節,一直緊扣這一“仁”的大義。在這一部分內容裏,“仁”,無論於治國安邦而言抑或對個人價值實現都有重要意義,以當今的眼光重新審視,仍然有着它的重要意義,“仁”,“仁者愛人”,“和而不同”……等思想對於當今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它的借鑑意義。

“禮”則體現在,魯公召見孔子,孔子在宮門外行周禮,連宮裏的太監,一次又一次地勸說他:“還沒到殿堂,魯君又看不見,您老沒必要大行其禮。”但無論何時,孔子依然堅持行“禮”,嚴謹律己,讓人覺得孔子有些迂腐,是個守舊禮的老頑童。這種守舊禮的做法,我也是很不贊同的。

總的來說,電影《孔子》以孔子的形象爲切入點,將孔子與儒家文化結合詮釋,讓人印象很深刻。但細細品味起來,仍然會覺得覺得有不足的地方,儒家思想化成碎片,滲透到孔子的生活場景中,反倒顯得不是特別突出,儒家思想的魅力還是體現得不是很到位。

“衆人皆醉我獨醒”,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在亂世中保持清醒,堅守自我的聖人。瞭解他的經歷之後,幡然覺悟,正如南子所說的,“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