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鏡子觀後感

觀後感7.17K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鏡子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鏡子觀後感

鏡子觀後感1

今天開始正式放暑假,暑假作業裏頭有一項“陪同家長一起觀看央視推出的關於家庭的紀律片《鏡子》”

鏡子,玻璃鏡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態”,與這個類似想法在我看到這項作業時就忽然劃過腦子。當然也沒過多地去想,畢竟我也是個孩子。

短短三集的紀錄片主要記錄了三個不同形態,而又有共同問題的家庭與它裏面的關係。問題表面的關鍵是孩子。倒敘的手法將孩子們進入特訓營之前的家庭關係梳理了一遍,可以發現問題之嚴重,看得出孩子與父母之間那層無形而又厚的隔膜。彷彿是兩個世界,逾越不過的鴻溝。盡透出悲哀與無奈。

真是,孩子們在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類一大堆由父母構建出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絕,遭到父母的反對,不耐煩了就會用行動予以反抗。這種“反抗”是大多數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對父母報以理解態度。當然,理解歸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當我認爲父母的做法不妥時,我也會反對。我想應該以家庭爲初衷,結合現實來想問題。但是也終究避免不了對之無奈的情況。家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納,家庭是以情感爲基礎的。

片中有個今年估計16、7歲的澤清。他小小年紀卻有着太過於成熟的思想。我應該和他同年吧,我同情他這種成熟,他的成熟是父母之間關係的影響。他說大人們都不懂他的想法,而我有時候又笑他成熟中的幼稚。殊不知,他的內心是多麼的渴望父母對他的愛!我豈不是在笑我自己!?笑我自己的迂。我擁有他日思夜想的,卻還不曉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關係怎樣在片中並未透完,但也印顯匿跡。

孩子苦惱於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比如在我國小時候,我爸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當工程師,圓了他的夢。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的大部分興趣根本不在數理化之類上。就在我上學期分科時,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讀理科的,但是我認爲我不適合理科,我無法對物理化學產生興趣,雖然理科讀出來好找工作,但是作爲讀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會高中學好嗎?再者說,命運是自己在掌握。人活在世,我覺得再怎麼樣,也要獨立地掌握一次自己的人生,不然百年臨時,是得有多麼後悔啊!我慶幸我父母支持我的選擇,從小時候對我的包辦一切到現在的尊重我的獨立。雖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慶幸的。可能有些時候父母的思想並不和潮流,我媽就這樣,但也很開明。那麼作爲孩子的我們是應該多多理解包容他們,我教我爸使用智能手機和微信,他感慨說用微信真方便。

時代的鴻溝或許無法直接越過去,但可以搭一座橋,是我們與父母離更近。也正是因爲時代,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該考慮多去獲取知識、精神上的財富了。

其實我今天是獨自一人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我應該與我父母間也有那麼一層薄薄的膜。我想獨立,不想索取。父母就偏偏要爲我們付出嗎?不是的。之所以爲了我們而努力打拼,是因爲父母自從知道了他們有了“爸爸”,“媽媽”,‘父親’、“母親’,這短短兩個字的稱謂,便感覺到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並付諸於實際。這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思想啊!這就是情親,是愛!

然後,我想搬出片裏的這段話:

“老實說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並不欠缺,而我們欠缺的是對一份愛的認知的教育。基本上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領域。‘愛就是控制’、‘我是爲你好’,那麼多人我不控制,爲什麼要偏偏控制你,‘是因爲我愛你’。這就是一個對愛的認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這也是一個扭曲的認識。我們會把人物化,類似於你是我的一個物品一樣。‘你是我的某某某’,在某種程度上,把那些角色變成‘你是我的杯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我們把愛物化了。家長愛不愛孩子?是愛的。愛始終都在那裏、愛的能力也是。沒有不愛的。因着對愛的認知的扭曲,愛出不來,被憋進去了。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對方的想法。慢慢的愛往往變成滿滿的傷害。”

鏡子觀後感2

片子的內容很簡單,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爲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爲什麼?" 問題孩子 " 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 " 問題 ",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爲,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牴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係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係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爲,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裏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爲他們小小的心靈裏幻想着:"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 " 或是 " 我會跟着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

作爲家長,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 愛 " 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分享了觀看《鏡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實,因爲這種跟蹤拍攝中間沒有太多的造作……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爲對於孩子教育的啓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爲孩子示範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鏡子觀後感3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國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鐘,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裏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鏡子》是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和製作才最終完成。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這是中國首部深刻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爲了讓社會公衆更深入地瞭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紀錄電影《鏡子》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啓了進校園活動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着我,你們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鐘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着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隨着禮堂燈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臺,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劉彭芝校長的強烈共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片中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劉彭芝近年來的倡議不謀而合。20xx年6月9日,劉彭芝校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從教育家長開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觀影后,劉彭芝再次強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長,不要光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一個“問題”的孩子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且我們家長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他有資格生孩子,但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訪談》著名主持人沙瑪阿果的主持下,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鏡子》總導演盧釗凱,《鏡子》導演範永東與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一位家長對於當下孩子們能夠選擇的路徑較爲樂觀:“我覺得社會越開放,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不像我們成長階段,選擇很少。”

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階段的感悟:“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階段,這是學習最好的時期。”劉彭芝校長把選擇和獲得自由的基礎聯繫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唸書,那麼唸的書比較多、知識比較廣,將來進入社會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爲了我們社會、我們國家做更好的貢獻,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場的師生難抑觀影后的激動心情,就影片內容積極提問求解。在問答中,主創團隊還就創作背景和創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鏡子》導演範永東透露了獲取片中家庭支持的關鍵:“拍攝過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衝突,但是我們團隊每一個人在抱着真誠幫助這些家庭的信念上,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鏡子觀後感4

《鏡子》第一集開場“教育培訓機構”的出現,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個節目:對“臨沂四院楊永信”的“電擊療法”治療學生網癮、早戀、輟學等。當時一起看節目的兒子說:“媽媽,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種問題,你會把我送去嗎?”我含着眼淚堅定地說:“兒子,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很正常的,媽媽會陪你一起成長!放心,媽媽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媽媽也努力做一個好媽媽!”記得很清楚,我和兒子抱在一起哭了一會兒,爲了電視中哭訴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慘絕人寰”的孩子們而哭,也爲了那些打着“愛”的名義控制折磨孩子的無知的家長們而哭!!

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想起節目中孩子們哭訴自己惡魔般的經歷,我都會心痛到淚流滿面,不能自已。《鏡子》中18歲的宴恆在培訓結束時的一段話直擊人的心靈,捫心自問,我們家長—所謂孩子們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麼?宴恆說:“我是一個聽話的機器人,18年來,我一直很聽話,什麼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機器人長大了!),主人手足無措了,將我所有好的、壞的程序全部刪除。於是,機器人慢慢地走向滅亡”。孩子是我們終將要培養成才的“機器人”嗎?只要乖乖聽話,一切OK;只要學習成績好,一切OK;只要順着家長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們”,“機器人”是會長大的,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有了自己的夢想,他們有權選擇屬於自己的理想之路。在這條“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長和學生如何攜手快樂前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鏡子》中的三個主人公:14歲的澤清,16歲的家明,17歲的張釗。本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本是爲理想奮鬥的年齡。可是,他們卻走進了一片荒野,這裏沒有關愛,沒有春天,這裏只有四面楚歌,這裏只有帶着“愛的枷鎖”等你出現的父母。《鏡子》中的“教育培訓機構”或許有幾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着“管教”、“教育”幌子的機構都是一羣惡狼般的幫兇!

家明父親(大學本科,教育文盲)說:兒子要唱歌、畫畫、做一個自由的人,那怎麼行呢?教育機構去接(抓)孩子時,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間裏傳出聲嘶力竭地喊聲:“放開我!放開我……”(寫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對家明的父母說,就在“放開我”的撕裂聲傳來時,你們本應該衝進房間,衝進“荒野”擁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輔導老師對家明父親的評價是“死不悔改”,說父親是一頭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驢。老師問父親累嗎?父親說:“不累,很充實!”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轉了,於是,驢就徹底瘋狂了。(評價:家長不要做“死不悔改”、一直低頭拉磨的倔驢!“磨”也是有生命的!)

《鏡子》中折射出孩子們共同認爲的三條不能碰的高壓線是:1.網癮 2.早戀 3.輟學。可是,高強度極端家庭環境下,這三條高壓線變成了孩子回擊家長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嘆啊!片中家長說:要讓家長改變,難道永遠不讓孩子上學嗎?這永遠做不到。腦中浮現某視頻中因父親把兒子手機扔到樓下,兒子隨即跳樓而亡,頓時陰陽兩隔,父親與兒子永遠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來到我們身邊,本是一件多麼感恩的事情。爲什麼在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反而變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劊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話點評結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文中觀點僅代表自己,一個身爲媽媽和老師雙重身份的自己。與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鏡子觀後感5

偶然看到一期節目,天網《鏡子》,講述的是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怨懟,孩子和父母互相的不理解。就像裏面的那個心理諮詢師李老師所說,我們都把老公,妻子,孩子,這些都物化了,他們本來是一個活生生的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我們作爲妻子,丈夫,父母,以對其愛的名義,物化其爲我的杯子,因爲杯子是私人物品,別人是不會去佔有的。 這就是愛的認知的扭曲。

我們作爲父母,怎麼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竭盡全力的去疼愛,可是孩子們爲什麼還是長成了我們不期望的樣子?是我們的愛的能力的缺失,我們有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我們喪失了這個愛的能力,因爲我們發出去的時候,對方不接受,就憋回來了。我們常常去改變孩子,改變對方,其實這是愛的認知的另一個扭曲,因爲一個世界你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當時的你自己而已。

孩子是一面鏡子,是照射一個家庭的鏡子,孩子的性格又是一個家庭成員性格的綜合集成體,我們在孩子面前的種種行爲,都會或多或少的體會到孩子的身上和精神世界裏,暴躁的父母會有暴燥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有一個過高期待孩子成就的父母,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如何繪畫,他就呈現出你畫的結果,一個聰明的父母是不會肆意揮霍孩子的信任和想要親近父母的期望的。

現在有很多父母以工作養家的藉口逃避着養育孩子的責任,以爲只要給你吃給你玩給你花,就可以了,可是他們永遠也不明白,爲什麼他的孩子最後變成了這個樣子。當你的孩子說,爸爸(媽媽),陪我玩一會的時候,你可能剛剛下班到家,你也想自私的關照自己一會兒,玩會手機或者看看電視,就會說,找你媽(你爸)去玩或者說自己去玩,可是也許他其實已經自己玩了好久了,或者媽媽(爸爸)也在忙。作爲父母,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和被尊重和親近父母的需要,慢慢的這些孩子的行爲偏激就顯現出來了,不聽話,暴躁,狂怒,愛摔東西,沉默,總之就是人們常說的,跟你對着幹!

現在有個詞叫做“手機綜合症”,其症狀如下,可以自行對照,檢測一下現在的大人們是不是已經中招:

1、你是不是總是產生幻覺有人找你,發現沒有,一有時間就打開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歡看短視頻,而不喜歡文字的東西?

3、你是不是更喜歡閱讀短的東西,比如公衆號的文字,而讀不進去長得東西,比如小說、歷史、哲學?

4、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需要別人反覆確認你才能記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是不是已經超過5個小時?

好了不說了,如果你中招三條以上,這種疾病就在攻擊着你的中樞神經,逐漸佔據你碎片化的大腦。

於是我想問,這樣的你又如何能有愛的能力去愛你的愛人,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家庭呢?孩子出了問題,從來沒有想過爲什麼,而是一味的責怪對方,比如說,我出錢養家,你就是這麼照顧孩子的嗎?其實說出這種話的父母,尤其可恨,孩子是其中一個人的責任嗎?當初他是全家愛的結晶,既然是全家人的責任和義務,何必全怪在一個人身上,而不設身處地的爲這個家着想一次?何不想一想我有多久沒有陪孩子了?有多久沒有陪伴侶了?有多久沒有全家一起去做一件事了?如果現在的父母們,能真正的放下手機,去思考一下,我爲什麼要生一個孩子,養一個孩子這個問題,那麼這以後的社會上,會出現一大批有責任感的有爲父母,甚至會減少相當一部分的伴侶出軌和家庭離異。因爲這些父母們不只知道自己身上肩負着公司的任務,還知道自己肩負有一個家庭的責任,作爲孩子、愛人、父母的責任感,他們愛着工作,同時也愛着家這個不講理但是講情的地方。

孩子是一面鏡子,鏡子裏照射着爸爸,也照射着媽媽,更照射着一個社會!真的很想呼籲一下,父母們,你們都醒醒吧,別再讓孩子爲愛受苦!

標籤:觀後感 鏡子